王立强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创伤骨科、脊柱外科专业。长期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在急诊常见的骨折、脱位患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严重多发创伤救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和独立完成骨科领域内常见和复杂疾患的治疗:髋、膝等关节置换技术;脊柱损伤、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患的诊治;微创接骨板、髓内钉技术治疗常见四肢及关节周围骨折;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骨髓炎、肢体延长与肢体重建等;严重手外伤的诊治;运动系统损伤疾患的诊治,2017年首次引进微通道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技术并获得满意临床效果;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上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认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课程证书,曾参与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
个人擅长
创伤骨科、脊柱外科专业。长期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在急诊常见的骨折、脱位患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骨质疏松严重的症状

    骨质疏松会带来疼痛与不适(腰背部等疼痛特点)、身高变矮驼背(椎体压缩骨折所致)、骨折风险增加(常见部位及严重后果)、呼吸功能下降(胸椎骨折致胸廓畸形影响呼吸),老年人、绝经后女性、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人群情况更特殊。 身高变矮、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的进展,椎体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这会导致身高逐渐变矮。正常人的脊柱有一定的生理曲度,当椎体压缩后,脊柱的曲度会发生改变,进而出现驼背。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这种身高变矮和驼背的情况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加重。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平均每年身高会下降约0.5-1厘米,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明显的身高缩短和驼背畸形。 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严重时骨折的风险显著升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椎体骨折可引起疼痛、脊柱畸形等;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据统计,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的患者会死亡,50%以上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7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腕部骨折也较为常见,多在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骨折后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 呼吸功能下降 严重骨质疏松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时,会使胸廓畸形,影响胸廓的活动度,进而影响呼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因为胸廓活动受限会限制肺部的扩张和收缩,影响气体交换。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肺活量、肺总量等呼吸功能指标会明显下降,随着骨折程度的加重,呼吸功能下降的程度也会相应加重。 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骨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更容易加重,上述症状也会更明显,且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骨折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容易出现严重骨质疏松及相关症状。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人群骨质疏松进展较快,严重骨质疏松的症状出现相对较早且可能更严重,如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骨折风险增高等情况可能更为突出。 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人群:长期不运动或卧床会加重骨量丢失,使骨质疏松情况恶化,进而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疼痛、骨折等症状,这类人群需要尤其注意适当的康复运动来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相关症状。

    2025-09-22 19:14:18
  • 肩膀下面肌肉红肿酸痛是什么原因

    肩膀下面肌肉红肿酸痛的常见原因包括运动损伤(与年龄、生活方式相关,有局部压痛、肿胀、活动痛加剧表现)、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有外伤等病史,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及红肿酸痛)、颈椎病(中老年人因不良生活方式等易患,有外伤等病史,伴颈部痛、上肢麻木及肌肉紧张等)、感染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免疫力低者易患,有相关病史,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及红、肿、热、痛明显)、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女性,有家族病史者风险高,呈对称性,伴关节晨僵及症状随病情波动)。 年龄因素:年轻人运动强度较大时易发生,比如篮球运动员在扣篮时肩部过度外展、上举动作可能导致肩部肌肉拉伤,引起肌肉红肿酸痛;老年人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下降,运动时也易出现肌肉损伤,如散步时突然发力扭转身体可能造成肩部肌肉拉伤。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突然进行高强度肩部运动,如过量的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会使肩部肌肉超出承受范围,引发肌肉的微小损伤,进而出现红肿酸痛。 具体表现:肌肉局部有压痛、肿胀,活动肩部时疼痛加剧。 肩周炎 年龄性别: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退变,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病史影响:有肩部外伤史、长期肩部固定等病史者更易患肩周炎。 具体表现:肩部肌肉逐渐出现疼痛,初期为阵发性隐痛,后期可为持续性疼痛,且伴有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导致肌肉外观有一定改变,同时伴随红肿酸痛。 颈椎病 年龄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易患。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长期不良姿势使颈椎受力不均衡,刺激神经根,可引起肩部肌肉牵涉痛,表现为红肿酸痛。 病史影响:有颈椎外伤史、颈椎间盘突出等病史者更易发病。 具体表现:除肩部肌肉红肿酸痛外,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肩部肌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 感染性疾病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免疫力较低者更易感染。 病史影响:有皮肤感染病灶、呼吸道感染等病史者,感染可能蔓延至肩部肌肉引发炎症。 具体表现:除肌肉红肿酸痛外,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肌肉红肿范围可能扩大,有红、肿、热、痛表现明显。 风湿性关节炎 年龄性别: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女性。 病史影响:有家族风湿病史者发病风险增加。 具体表现:肩部肌肉出现红肿酸痛,且呈对称性,可伴有关节晨僵等表现,病情反复,肌肉症状会随病情波动。

    2025-09-22 19:05:16
  • 足舟骨骨折多久可以下地走路

    足舟骨骨折下地走路时间受骨折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影响,骨折愈合不同阶段有相应要求,儿童、成年人及特殊病史人群下地走路时间各有差异,需综合多因素在医生评估下依骨折愈合情况逐步确定下地走路时间、方式和程度。 骨折愈合过程与下地走路的关系 1.早期阶段(1-2周):骨折部位处于血肿炎症机化期,局部会有肿胀、疼痛等表现,此阶段主要是让骨折部位得到初步稳定,一般需要严格制动,不能下地走路,要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中期阶段(3-6周):进入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断端有纤维骨痂和原始骨痂生长,但此时骨痂强度还比较低,若进行下地走路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所以除非是一些特殊的稳定型骨折且经过医生评估允许,一般不建议下地走路,仍需继续固定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肌肉收缩等。 3.后期阶段(6周以后):当骨折处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折相对稳定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逐步下地走路。刚开始时可能需要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先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和行走时间,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疼痛、肿胀加重等表现。 不同人群足舟骨骨折下地走路时间的差异 儿童: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谨慎对待。一般来说,儿童足舟骨骨折如果骨折移位不明显,经过适当固定后,可能3-4周左右可以开始逐步尝试下地走路,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因为儿童的骨骼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过早或过度下地走路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以及骨骼的正常发育。同时,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家长密切监护,确保安全。 成年人:成年人足舟骨骨折的下地走路时间通常根据上述的骨折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等因素来综合判断,一般青壮年身体状况较好,骨折愈合相对快些,而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骨折愈合时间可能会延长,下地走路时间也相应后延,同时中老年人群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均衡营养,以促进骨折愈合。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足舟骨骨折后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折愈合,所以下地走路时间需要在严格控制血糖且骨折愈合较为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可能会比一般人群更晚下地走路;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折愈合本身就相对困难,下地走路时间也需要大幅推迟,并且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防治骨质疏松,如补充钙剂等。 总之,足舟骨骨折后下地走路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在医生的专业评估下,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逐步确定开始下地走路的时间以及下地走路的方式和程度。

    2025-09-22 19:01:36
  •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

    女性腰椎间盘突出受多种因素影响,解剖结构与生理因素方面,骨盆结构宽及不同生理阶段激素变化等致腰椎受力等异常;慢性劳损因素包括长期不良姿势(如伏案、穿高跟鞋)和过度劳累使腰椎受力或稳定性受影响;外伤因素有急性扭伤或慢性微小损伤积累可致椎间盘问题;疾病因素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腰椎间盘健康;特殊生理期如月经期致腰部肌肉痉挛、绝经期因雌激素下降致骨质疏松增加腰椎间盘突出风险。 慢性劳损因素 长期不良姿势: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弯腰劳作、穿高跟鞋等。长时间伏案工作时,腰椎处于前屈状态,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较大,且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和损伤。穿高跟鞋时,身体重心前移,会改变腰椎的生理曲度,使腰椎前凸增加,椎间盘受力不均衡,长期如此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 过度劳累:女性可能承担着工作和家务劳动等多重任务,如果过度劳累,腰部肌肉反复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腰椎的稳定性。例如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动,如频繁搬运重物等,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从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几率。 外伤因素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因意外受伤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比如腰部受到急性扭伤,如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扭转腰部、摔倒时腰部着地等,这种急性的外力作用可能直接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另外,慢性的微小损伤积累也可能逐渐导致椎间盘退变,增加突出的风险。 疾病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腰椎间盘的健康。虽然相对较少见,但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会累及腰椎的相关组织,导致椎间盘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和结构稳定性,进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可能性。 内分泌疾病:内分泌失调可能间接影响腰椎间盘的状态。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影响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营养代谢,使腰椎的支持结构功能下降,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 特殊生理期影响 月经期:在月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引起腰部肌肉的痉挛。腰部肌肉的痉挛会影响腰椎的正常力学平衡,增加椎间盘所受的压力,长期下来可能对腰椎间盘产生不利影响。 绝经期: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骨质疏松会使腰椎的骨密度降低,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椎间盘周围的骨质结构,使椎间盘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

    2025-09-22 18:53:43
  • 什么是骨刺

    骨刺是骨赘,是骨骼部分骨质失去正常附着点后经骨膜下成骨等形成的骨性突起,年龄、劳损、疾病等可致其形成,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时需相应处理,特殊人群需注重关节保护,儿童特殊情况也需就医评估。 骨刺形成的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磨损。例如,膝关节软骨长期承受压力、摩擦等,到了一定年龄后,软骨磨损严重,机体就会启动修复机制,骨质增生就可能出现,以试图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老年人是骨刺的高发人群,这与长期的关节使用导致的磨损有关。 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过度运动或不良的姿势等都可能导致骨刺形成。比如,经常伏案工作的人,颈椎长期处于前屈的姿势,颈椎椎体边缘就容易因为应力集中而出现骨质增生;运动员膝关节长期受到反复的屈伸、扭转等应力,也较易产生骨刺。 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也会增加骨刺形成的风险。像类风湿关节炎,会引起关节的炎症反应,刺激骨质增生;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破坏后,机体为了修复和适应,也会导致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骨刺好发的部位 颈椎:颈椎骨刺较为常见,多发生在颈椎椎体前缘和钩椎关节处。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颈部的活动功能,尤其常见于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 腰椎:腰椎骨刺也是常见部位,常发生在腰椎椎体后缘及两侧。患者可能有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等表现,这与腰椎长期承受压力以及退变有关,中老年人和长期从事弯腰劳作的人群易患。 膝关节:膝关节是人体负重较大的关节,骨刺发生率较高。患者会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上下楼梯时疼痛往往会加重,肥胖人群由于膝关节承受更大压力,相对更容易出现膝关节骨刺。 骨刺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多数情况下,骨刺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无需特殊处理。但当骨刺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神经、血管等结构时,就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对于有症状的骨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例如,出现疼痛症状时,可以通过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来缓解;如果神经受压症状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面对骨刺相关问题时,要更加注重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减少对关节的进一步损伤;儿童一般较少出现骨刺,但若有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涉及类似骨质异常增生的问题,需及时就医评估。

    2025-09-22 18:49: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