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骨科和急诊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和严重多发创伤救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和独立完成骨科领域内常见和复杂疾患的治疗:髋、膝等关节置换技术;脊柱损伤、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患的诊治;微创接骨板、髓内钉技术治疗常见四肢及关节周围骨折;外固定架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骨髓炎、肢体延长与肢体重建等;严重手外伤的诊治;运动系统损伤疾患的诊治,2017年首次引进微通道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技术并获得满意临床效果;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上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认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课程证书,曾参与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并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
人类脊椎骨的形态如何
人类颈椎共块椎体相对小横突有孔棘突短多分叉颈部活动灵活不同年龄性别略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可致生理曲度改变;胸椎有块侧面具肋凹棘突长向后下斜不同年龄人群有变化特殊生理阶段有影响;腰椎共块椎体粗壮棘突板状水平向后伸展不同性别差异不大年龄增长及重体力劳动可致退变;骶骨由块融合呈三角形有骶前孔和骶后孔与髋骨构骨盆女性较宽短不同年龄融合程度不同;尾骨由块融合形状不规则与骶骨相连个体差异小随生长发育退变变化。 一、颈椎形态 人类颈椎共7块,其椎体相对较小,横突上有横突孔,这是颈椎区别于其他椎骨的重要特征之一,横突孔内有椎动脉等结构通过;颈椎的棘突较短,且多有分叉现象。颈椎的这种形态使得颈部在活动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以适应头部的多种运动需求,比如低头、抬头、左右转动等,不同年龄、性别间颈椎形态略有差异,一般成年男性颈椎相对粗壮些,女性相对纤细,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问题。 二、胸椎形态 胸椎有12块,其椎体侧面具有肋凹,这是与肋骨相连的结构,分为上、下肋凹,分别与肋骨头的上下关节面相关节;胸椎的棘突较长,且向后下方倾斜,这种形态有助于保护胸腔内的脏器,同时也为背部肌肉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附着点,不同年龄人群胸椎形态随生长发育和退变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出现椎体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身体力学改变对胸椎形态产生一定影响。 三、腰椎形态 腰椎共5块,是椎体最大的部分,这是因为腰椎需要承受较大的身体重量,其椎体粗壮;腰椎的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伸展,这种形态有利于维持腰部的稳定性,适应人体站立、行走等活动时腰部的受力情况,不同性别间腰椎形态差异不大,但年龄增长可能导致腰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长期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会加速腰椎退变进程。 四、骶骨形态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前面凹陷,后面凸起,骶骨上有骶前孔和骶后孔,这些孔是神经血管进出的通道;骶骨与髋骨共同构成骨盆,其形态对于骨盆的稳定性和人体的重心维持等具有重要意义,女性骶骨相对较宽、短,以适应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骶骨的融合程度等有所不同,老年人骶骨融合更完全,儿童时期骶椎未完全融合。 五、尾骨形态 尾骨由3-4块尾椎融合而成,形状不规则,尾骨与骶骨相连,在人体运动和姿势维持中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其形态个体差异相对较小,一般不受明显性别等因素的显著特殊影响,主要随整体脊柱的生长发育和退变过程发生相应变化。
2025-09-24 14:05:56 -
小针刀治疗腰椎病原理
小针刀治疗腰椎病有多种作用,通过机械力学原理调整腰椎力学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局部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及有特殊病史患者在治疗中各有特点但小针刀均能发挥相应作用来缓解腰椎病症状。 一、机械力学原理 腰椎病常与腰椎部位的力学平衡失调相关,小针刀治疗可通过对病变组织的松解来调整力学平衡。腰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生病变时,可能导致腰椎的力学结构异常,小针刀能够深入到病变的软组织部位,将粘连、挛缩的组织进行松解,解除对神经、血管等的卡压,恢复腰椎正常的力学环境,从而改善腰椎病相关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通过小针刀对腰椎周围异常的软组织进行松解后,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得到改善,相关症状有所缓解。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腰椎病患者局部往往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小针刀的操作可以对局部组织产生一定的刺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小针刀在刺入病变组织时,会对局部的毛细血管等产生影响,加速血液流动,为病变部位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也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比如,通过影像学观察可以发现,经过小针刀治疗后,腰椎病变区域的血流灌注有所增加,这对于腰椎病的康复是有利的。不同年龄的患者,血液循环的自身调节能力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血液循环调节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人相对较弱,但小针刀都可以通过上述机制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导致血液循环本身就较差的腰椎病患者,小针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可能更为关键,但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更加精细,避免造成过度损伤。 三、调节炎症反应 腰椎病常伴有局部的炎症反应,小针刀治疗可以对炎症反应进行调节。病变组织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小针刀的刺激可以促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炎症反应进行调整,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例如,研究发现小针刀治疗后,腰椎病患者局部炎症相关指标如白细胞介素-6等的水平有所降低,说明小针刀能够调节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腰椎病的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在炎症反应的表现和对小针刀治疗的反应上可能没有显著的本质差异,但在具体的病情发展和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因激素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特殊病史的腰椎病患者,在进行小针刀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炎症反应调节机制可能本身就存在异常,小针刀治疗需要密切观察局部反应,防止加重炎症相关的不良后果。
2025-09-24 14:01:40 -
小孩胳膊骨折需要手术吗
小孩胳膊骨折是否需手术要综合骨折类型、部位及患儿自身情况判断,若骨折端移位明显、开放性、关节周围骨折、涉及骨骺或患儿自身情况允许等符合手术指征则考虑手术,反之则综合考量后决策。 一、骨折类型因素 1.移位明显的骨折:如果小孩胳膊骨折后骨折端移位比较显著,例如出现明显的成角、重叠或分离移位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比如一些不稳定的骨折,骨折断端容易发生再移位,通过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创造条件。从临床研究来看,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胳膊骨折,手术复位固定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的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开放性骨折:小孩胳膊开放性骨折时,由于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可以彻底清创,清除污染和坏死组织,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对骨折进行妥善固定,促进骨折愈合。 二、骨折部位因素 1.关节周围骨折:小孩胳膊的关节周围骨折,如靠近肘关节、肩关节等部位的骨折。因为关节周围的骨折如果复位不良,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和发育。例如肱骨髁上骨折,若复位不好,可能导致肘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问题,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手术复位固定,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 2.特殊部位的骨折:某些特殊部位的胳膊骨折,如涉及骨骺的骨折,需要特别谨慎处理。骨骺是儿童骨骼生长的重要部位,骨骺骨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此时通常需要手术精确复位,以最大程度减少对骨骺生长的影响。 三、患儿自身情况因素 1.年龄因素:对于婴幼儿和较小的儿童,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病情需要也会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手术。而稍大一些的儿童,身体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有所提高,但仍需要根据具体骨折情况来判断。一般来说,年龄不是绝对决定是否手术的因素,而是要结合骨折的具体状况来综合考量。 2.健康状况:如果小孩本身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耐受性较差,可能会影响手术决策。这时候会先评估患儿的全身健康状况,在保证患儿能够耐受手术的前提下,再考虑是否对胳膊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儿健康状况良好,能够较好地承受手术,那么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骨折会倾向于手术治疗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总之,小孩胳膊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类型、骨折部位以及患儿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做出合适的治疗决策。
2025-09-24 14:00:10 -
如何对腰间盘突出进行理疗
腰间盘突出的物理因子治疗包含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等、冷敷用于急性期收缩血管减肿胀疼痛、电疗分低频中频且需专业指导;运动疗法有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等和拉伸运动如仰卧抱膝贴胸等;牵引疗法通过拉开椎间隙减压迫,有重量时间要求且部分人群不适;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理疗要关注力度时间等,孕妇一般不建议牵引等,有严重基础疾病者行理疗需监测等。 一、物理因子治疗 1.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温度建议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适用于腰间盘突出疼痛缓解期患者,能减轻炎症反应,需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2.冷敷:急性期(发病1~2周内)可选用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肿胀与疼痛,每次冷敷10~15分钟,间隔1~2小时一次,注意防止冻伤皮肤。 3.电疗:包括低频电疗、中频电疗等。低频电疗可刺激神经肌肉,促进神经恢复;中频电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参数。 二、运动疗法 1.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可从每次维持10~30秒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每日进行3~4组;桥式运动每次保持3~5秒,重复10~15次,每日2~3组,训练时需保证动作规范,避免腰部过度用力,以增强腹部和腰部核心肌群力量,稳定脊柱,减轻椎间盘压力。 2.拉伸运动:腰部伸展可采取仰卧位双手抱膝贴胸,每次维持15~30秒,每日3~4次;臀部拉伸可坐位伸直一条腿,身体前倾拉伸另一侧臀部,每次15~20秒,两侧交替进行,可放松紧张肌肉,改善腰部柔韧性。 三、牵引疗法 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0~1/7,每次牵引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需经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牵引方式与参数,孕妇、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等不适宜牵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理疗时需关注力度与时间,避免过度刺激,热敷温度不宜过高,运动疗法应选择温和动作,牵引需经医生依据个体骨质情况评估后谨慎进行。 2.孕妇:一般不建议行牵引等可能影响胎儿的理疗方法,物理因子治疗可选择温和热敷,但需避免腹部直接接触热源,运动疗法以低强度散步等活动为主。 3.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行电疗等可能影响心率的理疗时需密切监测,运动疗法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方式,防止因运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2025-09-24 13:57:42 -
怎么治疗寰椎骨折
寰椎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者,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固定8-12周;手术适用于明显移位、陈旧性有症状者,术式有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治疗后康复也很重要,儿童和老年患者康复各有特点。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没有明显移位的寰椎骨折,或者患者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非手术治疗可能是初始的选择。 2.具体方法:通常采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需要8-12周,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以评估骨折的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颈部的过度活动,防止骨折移位。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对于有明显移位的寰椎骨折,如寰椎前后弓骨折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为移位的骨折可能会压迫脊髓等重要结构,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对于陈旧性寰椎骨折且有症状的患者,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来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解除神经压迫。 2.手术方式 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在寰椎椎弓根置入螺钉来固定骨折部位,恢复寰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该手术需要精确的操作,因为寰椎周围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如椎动脉等,要避免损伤这些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更需要精准的操作以避免对生长板等造成不良影响。 寰枢椎融合术:如果寰椎骨折合并有寰枢关节的不稳定,可能需要进行寰枢椎融合术。通过植骨等方式使寰椎和枢椎之间形成骨性融合,从而达到稳定颈椎的目的。但融合术后会限制颈椎的部分活动,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需要较多颈部活动的人群,需要谨慎考虑,充分权衡手术的收益和对颈部活动功能的影响。 在治疗寰椎骨折的过程中,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治疗后的康复阶段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以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适宜性,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康复训练中避免过度的颈部活动,防止再次骨折等情况的发生。
2025-09-24 13: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