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为什么婴儿睡觉总是不停的扭动

    婴儿睡觉不停扭动可能由生理因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生长发育阶段)、环境因素(温度不适、睡眠环境不舒适)、喂养因素(过饱或饥饿)、疾病因素(消化不良、皮肤问题)引起,家长需密切观察,生理因素致一般无需特殊医疗干预但要注意环境和喂养,怀疑疾病因素且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观察相关情况以便医生诊治。 生长发育阶段:婴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骨骼、肌肉等组织不断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身体的不适感从而导致扭动行为。比如长骨头时,可能会有局部的感觉异常,引发婴儿通过扭动来试图缓解不适。以婴儿长身高为例,骨骼的生长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让婴儿产生扭动身体的动作。 环境因素 温度不适:婴儿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婴儿感觉不舒服。当温度过高时,婴儿会因为燥热而扭动身体,试图寻找更舒适的体位;温度过低时,婴儿会通过扭动来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室内温度过高,婴儿的衣物又穿得较多,就可能不停地扭动。 睡眠环境不舒适:婴儿的睡眠环境如果有不舒适的因素,如床垫过硬或过软、被子盖得不合适等,都会导致婴儿扭动。比如床垫过硬会让婴儿的身体接触部位感觉不适,从而通过扭动来调整体位;被子太厚可能会限制婴儿的身体活动,使婴儿感觉难受而扭动。 喂养因素 过饱或饥饿:婴儿的胃容量较小,如果喂养过多,婴儿会因为腹胀而感到不适,从而扭动身体;如果喂养不足,婴儿处于饥饿状态,也会通过扭动来表达需求。例如,一次性给婴儿喂食过多奶量后,婴儿的腹部会有饱胀感,可能会不停扭动。 疾病因素 消化不良: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当婴儿消化不良时,可能会有腹痛、腹胀等不适,表现为睡觉不停扭动。例如,婴儿食用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可能会引发消化不良,进而出现扭动现象。 皮肤问题:如果婴儿皮肤有湿疹、痱子等问题,会因为皮肤瘙痒而在睡觉时不停扭动。比如婴儿长了湿疹后,病变部位瘙痒,婴儿会通过扭动身体来摩擦皮肤以试图缓解瘙痒,但往往效果不佳。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儿睡觉不停扭动的情况,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如果是生理因素导致的,一般无需特殊医疗干预,但要注意保持婴儿睡眠环境的适宜温度和舒适程度,合理喂养。如果怀疑是疾病因素引起,如持续出现扭动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皮疹加重等,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处理。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扭动的频率、伴随症状等,以便准确向医生描述病情,确保婴儿得到及时恰当的护理和治疗。

    2025-10-15 14:28:43
  • 婴儿发烧怎么办

    婴儿发烧时要观察与监测体温、精神等状况,可通过适当减衣、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超38.5℃或精神差等要及时就医,家庭护理要保证水分、维持适宜环境。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测量 对于婴儿,可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正常婴儿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2℃之间。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趋势。如果婴儿体温超过38.5℃,需要引起重视,但需注意不能仅以体温作为唯一判断病情的标准,还要结合婴儿的精神状态等其他表现。 同时要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情况等。如果婴儿精神状态较好,能吃能睡,呼吸平稳,可能病情相对较轻;如果婴儿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正常在30-40次/分钟,若超过60次/分钟需警惕)等,应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当减少衣物 如果婴儿发烧是因穿着过多或包裹过紧引起,可适当减少衣物。比如婴儿穿着厚的棉衣,可换成薄的纯棉衣物,以利于散热,帮助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让婴儿着凉,根据室内温度和婴儿的情况适当调整,一般以婴儿颈部温热、手脚温暖为宜。 2.温水擦浴 用32-34℃的温水擦拭婴儿的身体,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擦拭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通过温水的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如果婴儿皮肤有破损等情况,不宜进行温水擦浴。对于小月龄婴儿,进行温水擦浴时要特别小心,防止滑倒等意外发生。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相关情况 当婴儿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者体温在38.5℃以下但伴有精神状态差,如长时间哭闹不止、无法安抚、嗜睡等情况时,应及时带婴儿就医。另外,如果婴儿发烧伴有抽搐等紧急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一旦发现发烧,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较快,应尽快就医,因为3个月以下婴儿发烧可能是严重感染等疾病引起,不能延误。 四、家庭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水分 发烧会使婴儿身体丢失较多水分,要保证婴儿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适当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多喂水。因为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婴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也有利于散热。 2.环境适宜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之间。良好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能让婴儿感觉舒适,有利于身体恢复。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过高会加重婴儿散热困难,过低可能导致婴儿着凉加重病情。

    2025-10-15 14:27:37
  • 快一个月的婴儿总是不睡觉

    快一个月的婴儿睡眠受环境(光线、噪声)、饥饿或过饱、身体不适(尿布、皮肤、肠痉挛等)影响,要营造舒适环境、按需适量喂养、关注身体状况并特殊对待,密切观察婴儿状态,遵循安全护理原则排查影响因素。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环境因素 1.光线过强:快一个月的婴儿对光线敏感,若周围环境光线过于明亮,如白天窗帘未遮挡严实,光线透入,会干扰婴儿的睡眠节律。应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拉上遮光效果好的窗帘,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昏暗,可给婴儿营造类似子宫内的昏暗氛围,有助于其入睡。 2.噪声干扰:微小的声响都可能影响婴儿睡眠,比如外界的说话声、电器声等。要保持婴儿睡眠环境安静,家人尽量放轻动作、降低说话音量,可使用白噪音机播放轻柔稳定的声音,模拟子宫内的环境音,帮助婴儿专注于睡眠,减少对噪声的敏感。 (二)饥饿或过饱 1.饥饿:婴儿胃容量小,快一个月的婴儿可能每隔2-3小时就需要进食,若未及时喂养,处于饥饿状态会难以入睡。要按需喂养,通过观察婴儿的饥饿信号,如嘴部动作、哭闹等,及时喂奶。一般母乳喂养的婴儿会较频繁地要奶吃,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其体重等情况按照配方奶说明书合理安排喂奶间隔和量。 2.过饱:相反,若喂奶过多,婴儿腹部不适,也会影响睡眠。喂奶后要注意拍嗝,帮助婴儿排出胃内气体,喂奶量要适中,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观察婴儿吃奶后的反应,避免过饱情况。 (三)身体不适 1.尿布问题:尿布潮湿或有粪便,会使婴儿感到不适,从而难以入睡。要勤换尿布,保持婴儿臀部清洁干爽,选择柔软、透气性好的尿布,换尿布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婴儿皮肤。 2.皮肤问题:婴儿皮肤娇嫩,可能出现湿疹等皮肤问题,导致皮肤瘙痒,影响睡眠。要保持婴儿皮肤清洁,洗澡后可适当涂抹婴儿专用的保湿霜,若皮肤有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避免自行乱用药物。 3.其他身体不适:如肠痉挛等,婴儿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哭闹、身体扭动等情况。可尝试轻轻按摩婴儿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帮助缓解不适,若情况无改善或频繁出现,应及时就医。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快一个月的婴儿,其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处理睡眠问题时要格外小心。要密切关注婴儿的整体状态,不同的婴儿可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婴儿可能对光线更敏感,有的则对噪声更敏感,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并逐一排查影响因素。同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婴儿受到额外的伤害,如在调整环境时避免用力晃动婴儿等。

    2025-10-15 14:26:54
  • 儿童胃痛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胃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过度进食或不规律、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消化系统疾病有胃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消化性溃疡;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等会影响胃肠功能致胃痛;其他因素有腹部着凉、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一、饮食因素 1.过度进食或进食不规律:儿童若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者饥一顿饱一顿,会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例如,大量食用油炸、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部不适和疼痛。研究表明,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使胃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增加儿童胃痛的发生风险。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摄入这些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发生异常反应,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出现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例如,乳糖不耐受的儿童饮用牛奶后,由于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乳糖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刺激肠道,引起胃痛等不适。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胃炎: 感染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定植在胃黏膜上,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多与家庭密切接触有关,如家长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注意防护传染给儿童。 非感染性胃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等)、过度饮酒、胆汁反流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儿童非感染性胃炎。这些因素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进而引起胃痛。 2.消化性溃疡:儿童消化性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部位,当胃酸刺激溃疡面时,会引起规律性的胃痛,疼痛多在空腹时明显,进食后可缓解,部分儿童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三、心理因素 儿童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影响胃部健康。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胃痛。例如,当儿童面临考试压力、家庭关系不和谐等情况时,容易出现胃痛等躯体化症状。 四、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儿童腹部保暖不当,着凉后会引起胃肠道痉挛,导致胃痛。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儿童穿衣过少,夜间踢被子等情况都容易使腹部着凉,引发胃部不适。 2.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肠道寄生虫病,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会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胃痛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消瘦、食欲不振等表现。

    2025-10-15 14:26:07
  • 宝宝老是使劲咬牙发狠是怎么回事

    宝宝老是使劲咬牙发狠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发育阶段相关原因,如婴儿期出牙不适、幼儿期神经发育不完善及钙摄入不足等;环境及心理因素相关原因,如环境温度不适、紧张焦虑等;疾病相关原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家长需观察宝宝一般情况,伴其他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幼儿的大脑皮层逐渐发育,但仍不够完善,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当幼儿处于兴奋状态或者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可能会出现偶尔使劲咬牙发狠的情况。另外,幼儿在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钙等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如果钙摄入不足,也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稳定性,导致出现咬牙发狠等表现。 环境及心理因素相关原因 环境因素: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不适宜,过冷或过热,可能会引起宝宝身体的不适反应,从而出现使劲咬牙发狠的情况。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会感觉燥热,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试图调节身体状态。 心理因素:当宝宝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时,也可能出现咬牙发狠的表现。例如,宝宝初次进入陌生环境、与熟悉的人分离等情况,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进而通过使劲咬牙发狠来表达内心的情绪。 疾病相关原因 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溃疡会导致口腔内疼痛不适,宝宝可能会通过咬牙发狠来试图缓解或者因为疼痛而出现这样的表现;牙龈炎时牙龈红肿疼痛,也会影响宝宝的口腔舒适感,引发咬牙发狠的情况。 消化系统疾病:当宝宝存在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时,可能会引起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等,宝宝可能会通过使劲咬牙发狠来配合身体的不适反应,试图缓解腹部的不舒服。 神经系统疾病:虽然相对少见,但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出现咬牙发狠的症状,如癫痫等。癫痫发作时可能会有面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包括咬牙发狠等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 如果宝宝老是使劲咬牙发狠,家长首先要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意识改变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因生理发育阶段引起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等方式来观察和应对;对于疾病因素导致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宝宝的舒适度为首要考虑,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15 14:25: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