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孩子37.9度算发烧吗
孩子37.9度属于低热,要观察其表现,可通过散热、多喝水等非药物方法干预,不同年龄段孩子低热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若孩子低热伴精神极差、频繁呕吐、明显呼吸道症状、皮疹或体温持续不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低热时的观察与非药物干预 观察表现:要留意孩子除了体温37.9度外有无其他不适症状,比如精神状态如何,是活泼如常还是比较萎靡,有无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表现。对于小婴儿还需观察有无哭闹不安、拒奶等情况。 非药物降温方法 散热:可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和被褥,让孩子处于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但要注意避免让孩子直接吹冷风,防止着凉。比如对于穿着较多的孩子,可以适当解开一两颗扣子,以利于散热。 多喝水:鼓励孩子多喝温水,这有助于补充因体温升高而丢失的水分,同时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孩子散热。 二、不同年龄段孩子低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婴儿期(0-1岁):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如果是婴儿腋下37.9度低热,要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伴随症状,因为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可能潜在的疾病更需警惕。比如有些婴儿可能是因穿盖过多导致体温暂时偏高,此时减少穿盖后复测体温可能会下降;但也有可能是感染等原因引起,若复测后体温仍持续在37.9度左右,或出现精神差、吃奶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幼儿开始能表达一些不适,当出现低热时,要询问幼儿有无哪里不舒服。同时要注意幼儿的活动情况,若幼儿还能正常玩耍、精神尚可,可先通过上述非药物方法处理,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其他症状出现情况。如果幼儿出现精神萎靡、说自己头痛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三、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孩子低热37.9度,同时伴有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精神状态极差,比如一直昏睡、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 出现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 有明显的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 伴有皮疹,且皮疹持续不消退或有加重趋势。 体温持续不降,经过适当的非药物降温处理后,体温仍没有下降趋势甚至继续上升等情况。
2025-10-17 11:11:21 -
孩子晚上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孩子晚上流鼻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鼻腔干燥、外伤、鼻腔炎症)、全身因素(发热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特殊人群情况(年龄小的儿童更易外伤出血且受干燥空气影响大,有基础疾病的儿童需关注病情变化),孩子晚上流鼻血时家长先保持冷静,采取正确止血措施,若不止或频繁出血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外伤:孩子活泼好动,可能会不小心用手挖鼻孔,损伤鼻腔黏膜导致出血;或者在玩耍时不慎撞到鼻子,引起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鼻腔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刺激鼻腔黏膜,使黏膜充血、肿胀,容易出现糜烂、溃疡,从而引发出血。 全身因素 发热性疾病:当孩子患上感冒、流感等发热性疾病时,体温升高会使鼻腔黏膜血管扩张,同时发热导致身体水分散失较多,鼻腔黏膜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孩子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而且往往出血不易止住。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和凝血过程。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孩子,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增加鼻出血的风险。 心血管系统疾病:少数情况下,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孩子鼻出血,但相对较为少见。 特殊人群情况(儿童) 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控制能力差,更易发生外伤导致的鼻出血,家长需加强看护。同时,年龄小的儿童鼻腔黏膜更脆弱,干燥空气等因素对其影响更明显,要注意保持室内适宜湿度。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比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孩子,家长要密切关注鼻出血情况,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孩子鼻出血可能提示病情变化。如果孩子有发热性疾病,要积极控制体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缓解鼻腔干燥。 当孩子晚上流鼻血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让孩子坐下或半卧位,头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不适。可以用手指捏住孩子鼻翼两侧,压迫止血,一般压迫5-10分钟大多可止血。如果出血不止或频繁鼻出血,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7 11:10:42 -
肠套叠会发烧吗
肠套叠有可能发烧,其发烧与炎症反应、年龄段、病情发展阶段相关,炎症反应致免疫系统激活产炎性介质可引发发热,婴幼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更易发热,儿童及成人发热情况因自身免疫及基础病变有别,早期多轻度发热,中期体温渐升,晚期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时会高热。 炎症反应因素:肠套叠发生后,套叠部位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容易引发炎症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产生炎性介质,从而导致发热。一般来说,若肠套叠时间较短,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时,可能是低热;而当肠套叠时间较长,局部组织坏死明显,炎症反应较重时,多为高热,体温可达到39℃甚至更高。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肠套叠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其中部分患儿体温在38℃-39℃之间,少数可达39℃以上。 不同年龄段差异 婴幼儿: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感染等因素的反应相对更敏感。在肠套叠时,更容易出现发热情况,而且发热可能作为婴幼儿肠套叠的一个比较早期的表现。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发热可能是家长发现孩子异常的一个重要信号。 儿童及成人:相较于婴幼儿,儿童和成人的免疫系统相对更成熟,但肠套叠发生后也可能出现发热。儿童的发热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而成人在肠套叠时发热,往往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因为成人发生肠套叠多与肠道本身存在病变等因素相关,如肠息肉、肿瘤等,这些基础病变导致炎症反应可能更易引发较明显的发热。 病情发展阶段因素 早期:肠套叠早期,可能只是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此时体温可能轻度升高,多在37.5℃-38.5℃之间,同时可能伴有腹痛、呕吐等表现。 中期:随着病情进展,套叠部位肠管缺血情况加重,炎症进一步扩散,体温会逐渐升高,可能达到38.5℃-39℃以上,并且腹痛、呕吐等症状会加重,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 晚期:如果肠套叠得不到及时处理,发展到晚期,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时,会出现高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同时可伴有寒战、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表现,病情十分危急。
2025-10-17 11:09:58 -
小孩缺锌吃什么补的快
小孩补锌可通过食物补充和营养补充剂补充,动物性食物如瘦肉、海鲜类含锌丰富,植物性食物像坚果类、豆类也可提供锌,严重缺锌时用锌剂,婴儿母乳喂养时按需评估,添加辅食遵循原则,较大儿童要培养良好习惯,有特殊情况遵医生评估补充。 一、食物补充 (一)动物性食物 1.瘦肉:每100克猪瘦肉中约含锌3.76毫克,瘦肉是小孩补充锌的良好来源,可采用炒、炖等多种烹饪方式,让小孩易于接受。例如将瘦肉切成小块,与蔬菜一起炒制,做成美味的瘦肉蔬菜炒,能增加小孩的食欲。 2.海鲜类:像生蚝,每100克生蚝中锌含量高达71.2毫克,是含锌非常丰富的食物;还有虾米,每100克虾米中锌含量约为16.2毫克。可以给小孩适当吃些清蒸生蚝(需确保熟透,避免感染寄生虫)、虾米蛋花汤等,但要注意海鲜过敏的情况,如果小孩有海鲜过敏史则不宜食用。 (二)植物性食物 1.坚果类:例如核桃,每100克核桃中锌含量约为10.08毫克,每天可以给小孩少量吃些核桃,如打成核桃糊,但要注意避免小孩一次性吃太多坚果,防止窒息。 2.豆类:黑豆每100克约含锌7.04毫克,可以将黑豆制成黑豆豆浆给小孩饮用,不过要注意制作豆浆时充分煮熟,保证安全。 二、营养补充剂 如果小孩缺锌较为严重,通过食物补充效果不佳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锌剂补充。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小孩对锌的需求量不同,且自行购买锌剂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不过在使用营养补充剂前最好先咨询医生,避免盲目补充导致锌过量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通过母乳可以获得一定量的锌,但如果母亲本身缺锌或者婴儿有特殊情况,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补充锌剂。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在添加富含锌的食物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观察婴儿的适应情况。对于较大的儿童,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保证各种营养的均衡摄入。如果小孩有慢性疾病等情况影响锌的吸收和代谢,需要在医生的综合评估下进行锌的补充和相关治疗。
2025-10-17 11:09:10 -
小孩出虚汗怎么办
小孩出虚汗非药物干预需环境调节、选棉质宽松衣物、饮食补营养、适当运动、保证休息睡眠,若伴随体重不增精神萎靡、反复发热、抽搐或虚汗长严重需就医,婴儿要轻柔清洁换衣,幼儿运动后补水控强度,有基础病史要密切观察伴症沟通既往史。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湿度50%~60%,避免过热或过冷刺激导致小孩出汗异常。 2.穿着合适:为小孩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衣物,便于汗液蒸发,出汗后及时更换,防止着凉。 3.饮食调整:保证小孩营养均衡,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等,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部分小孩因缺乏钙等可能易出汗,合理补充相关营养素可改善情况。 4.适当运动:根据小孩年龄和体质进行循序渐进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引发大量出汗。 5.休息与睡眠:确保小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减少异常出汗。 二、需就医的情况 若小孩出虚汗伴随以下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疾病因素: 1.伴随体重不增、精神萎靡:可能提示存在潜在健康问题,需明确原因。 2.反复发热:可能与感染性疾病等相关,需进一步检查。 3.抽搐:出虚汗同时伴有抽搐,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表现,需紧急评估。 4.出虚汗持续时间长或程度严重:若小孩出虚汗情况长时间未缓解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夜间大量出汗导致频繁惊醒等,需就医排查是否存在佝偻病、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皮肤娇嫩,出汗后需轻柔清洁并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避免汗液刺激皮肤引发不适或感染,且婴儿出汗多与新陈代谢旺盛有关,日常护理需格外细致。 幼儿:运动后易出汗,需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同时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过度出汗引发身体不适。 有基础病史小孩:若小孩本身有慢性疾病等情况,出虚汗时需更密切观察其他伴随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既往病史,以便准确判断出虚汗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7 11: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