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五个月的宝宝吐奶正常吗

    五个月宝宝吐奶多数正常但也可能异常,正常与生理结构、喂养有关,异常可能由消化道梗阻、感染性疾病、颅内压增高等导致,吐奶时需观察多方面情况,偶尔轻微且精神好等多为正常,频繁量多伴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还需注意喂养后护理保障健康。 一、正常吐奶的情况及原因 1.生理结构因素 五个月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胃呈水平位,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例如,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很好地防止胃内容物反流,所以容易出现吐奶现象。一般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体重正常增长。 2.喂养因素 喂养不当可能导致吐奶。如喂奶量过多,宝宝一次摄入过多奶量,胃内压力增加,就容易吐奶;喂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宝宝吃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喂奶后空气排出时可能带动奶液反流引起吐奶。通常调整喂养方式后可改善。 二、异常吐奶的情况及可能原因 1.疾病因素 消化道梗阻: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呕吐,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奶液及奶块,不含胆汁,宝宝可能伴有消瘦等表现。这是由于幽门肌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食物通过受阻导致。 感染性疾病:如宝宝患有胃肠炎时,除了吐奶,还可能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因为胃肠道感染后,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吐奶。 颅内压增高:如果宝宝患有脑膜炎等颅内疾病,可能出现吐奶,且多为喷射性吐奶,同时可能伴有精神差、抽搐等症状。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 当宝宝吐奶时,家长首先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吐奶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果是偶尔轻微吐奶,宝宝精神好,体重增长正常,多为正常生理现象,家长注意合理喂养即可,如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排出空气等。如果吐奶频繁、量多,或伴有精神差、发热、抽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五个月的宝宝,家长要特别关注其喂养后的护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障宝宝健康。

    2025-10-17 10:53:27
  • 小儿牛奶蛋白过敏怎么检查

    为诊断牛奶蛋白过敏,可进行病史采集,了解喂养等情况;行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较大年龄患儿,需注意无菌操作;做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依据特异性IgE水平判断但需结合临床症状;行斑贴试验,评估皮肤接触相关过敏反应;开展食物激发试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金标准,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最可靠,均需考虑患儿情况确保安全。 皮肤点刺试验 原理:将少量高度纯化的牛奶蛋白变应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变应原过敏,则会在点刺部位发生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反应。 适用人群:适用于较大年龄能配合试验的患儿,对于婴儿可能因皮肤敏感性等因素有一定局限性。操作时要注意皮肤消毒等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原理: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针对牛奶蛋白的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 意义:若特异性IgE水平升高,提示患儿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患儿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不同,检测时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斑贴试验 原理:将浸有牛奶蛋白变应原的斑贴置于患儿皮肤表面,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反应。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评估皮肤接触牛奶蛋白后的过敏反应,对于怀疑皮肤接触相关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适用,操作时要严格控制斑贴放置时间等,避免对患儿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食物激发试验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蛋白过敏的金标准。让患儿口服牛奶蛋白,逐步增加剂量,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如呕吐、腹泻、荨麻疹、流涕、咳嗽等。对于婴儿进行口服激发试验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婴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要准备好抢救措施。 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最可靠的激发试验方法,将牛奶蛋白制剂与安慰剂混合,让患儿盲法食用,观察反应,能最大程度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但实施相对复杂,需在医院等专业场所进行,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确保试验安全。

    2025-10-17 10:53:05
  • 小儿肺热怎么办

    小儿肺热有咳嗽、咳痰等表现,可通过环境调节、饮食调整、体位调整等非药物干预,婴儿和幼儿学龄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若小儿肺热表现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明确小儿肺热常见表现 小儿肺热通常会有咳嗽、咳痰,可能痰色黄稠,还可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舌尖边红、苔薄黄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还会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等情况。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这样的环境利于呼吸道舒适,缓解肺热相关不适。 (二)饮食调整 1.多饮水:多喝温开水,能湿润呼吸道,帮助痰液稀释,促进痰液排出,不同年龄段小儿饮水量不同,一般婴儿每天约100~150ml/kg,幼儿每天约120~150ml/kg,学龄儿童每天约150~200ml/kg。 2.清淡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腻食物,以防加重肺热。例如辛辣食物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等肺热表现;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增加胃肠负担,间接影响肺热情况。 (三)体位调整 对于咳嗽有痰的小儿,可经常变换体位,如抱起侧卧或轻拍背部,利于痰液引流,促进排出,缓解因痰液积聚导致的肺热相关不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 婴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非药物干预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环境调节要精准把控温度和湿度,饮食调整时保证饮水及食物的合适温度,体位调整要避免过度用力伤害婴儿。 (二)幼儿及学龄儿童 要关注其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配合度,鼓励其多饮水、配合体位调整等,同时家长需监督其饮食,避免接触不良饮食诱发加重肺热。 四、需就医的情况 如果小儿肺热表现持续不缓解,如咳嗽加剧、发热不退(体温超过38.5℃且持续时间较长)、出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药物等其他干预措施。

    2025-10-17 10:51:57
  • 宝宝有打嗝症状应该怎么处理

    缓解宝宝打嗝可通过轻柔拍背法即让宝宝趴在家长肩上用空心掌从背部下方由下往上轻柔拍打、少量多次喂接近体温的温水借助吞咽缓解、用手指轻轻刺激足底使其啼哭终止、改变母乳喂养时确保宝宝正确含住大部分乳晕及人工喂养时注意奶瓶角度让奶液充满奶嘴来减少空气吸入、给宝宝腹部保暖,若频繁打嗝伴呕吐、精神萎靡等异常症状则需及时就医排查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理情况。 一、轻柔拍背法 让宝宝趴在家长肩上,家长用空心掌从宝宝背部下方(靠近腰部位置)开始,由下往上轻柔拍打。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力度需更轻柔,因宝宝身体各部位较为娇嫩,过大力度可能引起不适。通过振动作用帮助宝宝体内的气体排出,从而缓解打嗝状况。 二、少量多次喂温水 给宝宝喂少量温水,水温应接近体温,约37℃-38℃。让宝宝通过吞咽动作来帮助缓解打嗝。喂水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宝宝因吞咽过急而呛咳,这是因为宝宝的吞咽功能尚不完善,过快喂水易导致呛咳情况发生。 三、刺激足底法 用手指轻轻刺激宝宝足底,使其啼哭。啼哭时宝宝的呼吸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终止打嗝。但要注意刺激力度,不能过重,以免对宝宝造成伤害,此方法是利用啼哭时的呼吸调整来改善打嗝状态。 四、改变喂养姿势 (一)母乳喂养 确保宝宝正确含住大部分乳晕,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家长要观察宝宝含乳情况,保证母乳喂养过程中空气摄入减少。 (二)人工喂养 注意奶瓶角度,让奶液充满奶嘴,使宝宝在吸吮时减少空气的吸入。根据不同喂养方式调整相应姿势,以降低因喂养姿势不当导致的打嗝问题。 五、保暖法 注意给宝宝腹部保暖,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引发打嗝。可适当给宝宝添加衣物或使用肚兜等,根据室温以及宝宝的穿着情况合理保暖,保证宝宝腹部处于温暖状态,避免因着凉致使打嗝持续或加重。若宝宝频繁打嗝且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理情况。

    2025-10-17 10:51:19
  • 宝宝六个月了还吐奶怎么回事

    六个月宝宝吐奶可因生理性因素(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相对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喂养相关因素(姿势不当、喂奶量过多、喂奶后不当操作)、病理性因素(胃肠道感染、胃食管反流病、先天性幽门肥厚)导致,护理需喂养后拍嗝、调整体位为30°左右斜坡位,若吐奶频繁伴拒食、哭闹、体重不增、发热、腹泻等异常要及时就医检查诊治。 一、生理性原因 六个月宝宝吐奶常见于生理性因素,此阶段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相对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使得奶液容易反流引起吐奶,这是随生长发育可逐渐改善的正常现象,一般不影响宝宝生长及健康状况。 二、喂养相关因素 1.喂养姿势不当:若喂奶时宝宝头部过低或平躺,易导致吃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从而引发吐奶。 2.喂奶量过多:一次性喂奶量超出宝宝当前消化能力,会增加胃部负担,引发吐奶。 3.喂奶后不当操作:喂奶后立即让宝宝平卧、频繁翻动或剧烈晃动宝宝,均可能促使奶液反流导致吐奶。 三、病理性因素 1.胃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胃肠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吐奶症状,常伴随腹泻、发热等表现。 2.胃食管反流病: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吐奶,可能伴有拒食、哭闹等情况。 3.先天性幽门肥厚: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表现为呕吐进行性加重,呕吐物多为奶液,可伴有体重不增等表现,需及时就医诊治。 四、护理建议 1.喂养后拍嗝:喂奶后将宝宝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部,轻拍其背部,帮助排出吞咽的空气,可减少吐奶发生。 2.体位调整:喂奶后不要立即让宝宝平卧,可适当抬高上半身,维持30°左右的斜坡位,利于奶液顺利通过消化道,减少反流。 3.关注异常表现:若宝宝吐奶频繁、量多,或伴随拒食、哭闹不止、体重不增、发热、腹泻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7 10:50: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