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宝宝发低烧37.1-37.5要警惕
宝宝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差异,腋下正常范围通常在36-37℃当处于37.1-37.5℃时为低烧情况,感染因素有病毒、细菌感染可致低烧,非感染因素包括环境、自身免疫性疾病、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等会引发低烧,需持续监测体温,可通过调整环境、补充水分干预,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低烧时需特殊留意并及时就医排查。 一、低烧定义及正常体温范围 宝宝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所差异,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36.3-37.2℃,直肠温度约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通常在36-37℃,当宝宝腋下体温处于37.1-37.5℃时可视为低烧情况。 二、需警惕的原因及相关因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宝宝低烧,如普通感冒病毒,宝宝感染后免疫系统启动应对,可能出现37.1-37.5℃的低烧情况,且可能伴随轻微流涕、咳嗽等症状,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过程中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轻度升高。 2.细菌感染:像尿路感染时,细菌入侵机体,引发炎症反应,宝宝可能出现低烧,同时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波动在37.1-37.5℃区间。 (二)非感染因素 1.环境因素:宝宝所处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等情况,会影响机体散热,可能导致体温短暂升高至37.1-37.5℃,比如在炎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宝宝包裹过严时,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环境因素干扰了机体正常的热平衡。 2.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为宝宝低烧,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从而导致体温异常,出现37.1-37.5℃的低烧状况,这类疾病往往有自身免疫紊乱的病理基础。 3.其他情况:宝宝剧烈运动后、进食后等,机体代谢暂时加快,也可能出现体温短时间轻度升高至37.1-37.5℃,这是因为运动或进食等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一时未能及时跟上所致。 三、观察与应对建议 (一)持续监测体温 家长要定期给宝宝测量体温,可间隔1-2小时测量一次腋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趋势,若体温持续在37.1-37.5℃且有上升趋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二)非药物干预 1.调整环境:保持宝宝所处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内温度可维持在22-25℃,穿着宽松、轻薄的衣物,以利于机体散热,维持体温平衡。 2.补充水分:让宝宝适当多喝温水,补充水分有助于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也利于体温调节,防止因水分不足影响体温调节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体温变化更敏感,若出现37.1-37.5℃低烧情况,更要密切观察,因为新生儿感染等情况可能表现不典型,需及时就医排查;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现低烧时要格外警惕,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或并发其他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5 15:27:32 -
水痘疫苗几年有效
水痘疫苗保护效力时长因个体、年龄、健康状况等有差异,一般人群接种后保护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儿童接种后保护作用维持较长时间,青少年及成人接种后抗体水平衰减相对快些但仍能提供数年保护,免疫功能低下和有基础病史人群接种后有效期可能受影响,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一般人群的有效期情况 水痘疫苗的保护效力通常是有一定时长的,但具体的有效时间会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接种水痘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可达到95%以上,保护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体内抗体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但即使抗体水平较低,当再次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机体仍能通过免疫记忆较快地启动免疫反应,从而显著减轻发病时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一些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在接种后10-20年,仍有一定的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抵抗力,发病风险远低于未接种人群。 二、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及影响 儿童时期接种:儿童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接种水痘疫苗,由于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处于不断发育完善的阶段,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相对较为持久。一般而言,在儿童期接种的水痘疫苗,其保护作用能较好地维持较长时间。但不同儿童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本身免疫功能较强的儿童,可能疫苗保护效力维持的时间相对更长一些;而免疫功能稍弱的儿童,可能疫苗保护效力维持时间会相对短一些,但总体仍能提供较长时间的保护。 青少年及成人时期接种:青少年和成人接种水痘疫苗后,有效期情况与儿童有所不同。相对儿童来说,成人接种后抗体水平的衰减可能会相对快一些,但也能提供数年的保护。不过,即使成人接种水痘疫苗后抗体水平下降,一旦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出现重症水痘的概率也远低于未接种人群。例如,有研究对比了不同年龄接种水痘疫苗人群的水痘发病情况,发现成人接种水痘疫苗后发病,病情大多相对较轻,病程也较短。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水痘疫苗的有效期可能会受到影响。这类人群接种水痘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可能较少,且抗体维持时间可能较短。因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除了接种水痘疫苗外,还需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可能有病毒传播风险的场所等。因为他们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生重症水痘的风险更高,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接种水痘疫苗后的有效期也需要关注。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后,需要密切观察自身情况,由于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要注意监测抗体水平等情况。如果发现抗体水平下降较快,在有接触风险时,可能需要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如避免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等。同时,在接种水痘疫苗前,需要将基础病史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接种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2025-10-15 15:24:57 -
宝宝经常打嗝是怎么回事
宝宝经常打嗝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生理因素如吞咽空气过多、膈肌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如喂奶姿势不正确、喂奶量不合适;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空气过于干燥或污浊;以及疾病因素如消化系统疾病等,宝宝经常打嗝时家长可先通过非药物方法缓解,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需就医。 一、生理因素导致宝宝经常打嗝 (一)吞咽空气过多 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如果吸吮过急,比如母乳喂养时妈妈奶量过足,宝宝来不及吞咽;或者奶瓶喂养时,奶嘴孔过大,都会导致宝宝吞咽过多空气。空气进入胃肠道后,会刺激膈肌,引起打嗝。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膈肌的控制能力较弱,更容易因吞咽空气而打嗝。 (二)膈肌发育不完善 婴儿的膈肌发育尚未成熟,受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引发打嗝。一般随着宝宝月龄增加,膈肌逐渐发育完善,打嗝情况会有所改善。通常在出生后几个月内较为常见,尤其是新生儿阶段。 二、喂养不当引发宝宝经常打嗝 (一)喂奶姿势不正确 如果喂奶时宝宝头部过低,或者平躺喂奶,都可能导致宝宝吞咽不畅,空气容易进入胃部,进而刺激膈肌引起打嗝。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让宝宝身体倾斜45度左右,头部略高于身体,这样有助于乳汁顺利流入胃肠道,减少空气吞咽。 (二)喂奶量不合适 一次性喂奶过多,会加重宝宝胃肠道负担,使胃部扩张,刺激膈肌引发打嗝。而喂奶过少,宝宝处于饥饿状态,也可能会因吸入过多空气而打嗝。需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和需求合理调整喂奶量,一般新生儿每次喂奶量在30-60毫升左右,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增多。 三、环境因素导致宝宝经常打嗝 (一)温度变化 宝宝腹部着凉时,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膈肌痉挛,引起打嗝。例如在季节更替时,没有及时给宝宝增添衣物,腹部暴露在外,就容易受到寒冷影响。 (二)空气过于干燥或污浊 干燥的空气可能刺激宝宝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污浊的空气会影响宝宝呼吸和消化功能,间接导致宝宝打嗝。适宜的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在50%-60%较为合适,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冷风。 四、疾病因素相关情况 (一)消化系统疾病 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经常打嗝,如胃食管反流病。婴儿胃食管反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功能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引起反射性打嗝。同时可能伴有吐奶、拒食等症状。另外,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也可能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引发打嗝。 (二)其他系统疾病 少数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累及膈肌相关神经,导致打嗝,但相对较为少见。如果宝宝除了经常打嗝外,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发热、呕吐频繁等,需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疾病因素。 当宝宝经常打嗝时,家长可以通过调整喂养姿势、控制喂奶量、注意腹部保暖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如果打嗝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5 15:23:48 -
患有脑瘫的症状是什么
脑瘫患儿存在多种症状表现,包括运动障碍(如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不同类型表现有差异)、姿势异常、智力障碍(约2/3患儿伴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感觉和知觉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发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到专业机构评估诊断,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家长要给予耐心关爱配合治疗。 姿势异常 由于脑部受损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患儿会呈现出各种异常姿势。例如立位时下肢伸直内收,足尖着地,呈剪刀样步态;坐位时身体前倾,不能保持正常的坐姿平衡;还可能出现头偏向一侧、脊柱侧弯等姿势异常情况。这些姿势异常会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畸形。 智力障碍 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低下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轻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只是学习能力稍差,而重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会有明显的认知、理解、语言等多方面的发育落后。智力障碍的发生与脑瘫的病因密切相关,如遗传因素、孕期感染等导致的脑瘫往往更易合并智力障碍。对于智力障碍的患儿,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干预,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其潜能。 语言障碍 很多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吞咽困难等。有的患儿可能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不能表达完整的语句;有的患儿还可能伴有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口唇、舌头运动不灵活等。语言障碍会影响患儿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语言障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癫痫发作 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包括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损伤导致的异常放电有关,频繁的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神经发育。对于合并癫痫的脑瘫患儿,需要根据癫痫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患儿发育产生的影响。 感觉和知觉障碍 部分脑瘫患儿存在感觉和知觉障碍,如视觉障碍,表现为斜视、视力减退等;听觉障碍,出现听力下降等;还有的患儿可能存在触觉、痛觉等感觉异常。感觉和知觉障碍会影响患儿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进而影响其运动和认知等方面的发育,需要通过相应的康复手段来促进感觉功能的改善。 生长发育迟缓 脑瘫患儿往往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身高、体重等指标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与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活动减少、营养摄入不足以及脑部损伤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生长发育迟缓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整体健康和功能发展,需要在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以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对于脑瘫患儿,由于其年龄较小,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在发现相关症状后应尽早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家长在照顾脑瘫患儿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和关爱,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025-10-15 15:23:07 -
小孩手足口病治疗
手足口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口腔护理)、对症治疗(发热处理、皮疹护理)、抗病毒治疗(重症或高危患儿用干扰素α等)、重症病例治疗(神经系统受累及呼吸、循环衰竭的相应治疗),还有特殊人群(婴幼儿、有基础疾病患儿)注意事项,婴幼儿需密切观察病情且护理轻柔,有基础疾病患儿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用药等情况。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儿需隔离2-3周,避免交叉感染,因为肠道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给其他儿童,隔离休息有助于控制病毒传播范围。 2.清淡饮食: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对口腔黏膜等造成进一步刺激,因为患病儿童口腔可能存在疱疹或溃疡,刺激性食物会加重疼痛等不适。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帮助清洁口腔,减少口腔细菌滋生,预防继发感染,口腔内的疱疹或溃疡若有细菌感染会加重病情。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若患儿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若体温高于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合适的退热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严格按照药品适用年龄等规定使用,退热药物能缓解患儿发热带来的不适。 2.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皮疹破损继发感染。若皮疹有瘙痒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止痒,皮疹破损后可能引发细菌感染等问题。 三、抗病毒治疗 1.常用药物及适用情况:对于重症患儿或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α等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抑制肠道病毒的复制,但一般轻症患儿无需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因为多数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依靠自身免疫力可逐渐恢复。 四、重症病例治疗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若患儿出现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颅内高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患儿,需进行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支持治疗,维持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这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等专业环境下进行严密监测和救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同时,婴幼儿口腔护理等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 2.有基础疾病患儿:本身有心脏、肺部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患手足口病时,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格外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治疗手足口病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用药等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025-10-15 15: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