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晚上被奶奶抱着就无法入睡是怎么回事

    儿童无法独自入睡主要因长期习惯奶奶抱持致身体心理难适应新方式,奶奶抱持带来的独特气味、体温及熟悉接触能给孩子强烈安全感,脱离难入睡,被抱时环境与单独睡不同大脑难适应新环境干扰入睡,且神经系统发育中对奶奶抱持的接触方式敏感换方式不适应。 一、习惯因素导致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易形成特定的睡眠依赖模式,若长期习惯被奶奶抱着入睡,会对这种特定的抱持方式产生依赖。当换为其他入睡方式时,身体和心理未适应新的状态,从而出现无法入睡的情况。例如,孩子在被奶奶抱持时,身体处于熟悉的姿势和接触状态,一旦改变,就会因不适应而难以进入睡眠。 二、安全感差异影响 奶奶抱持时,孩子能感受到奶奶独特的气味、体温及熟悉的身体接触,这些因素能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安全感。相较其他环境或人员,奶奶抱持带来的安全感更让孩子依赖。当脱离这种熟悉的安全感来源,孩子会因缺乏安全感而难以入睡。比如,奶奶身上特有的气味和温暖的怀抱是孩子长期形成依赖的关键因素。 三、睡眠环境改变因素 被奶奶抱着入睡时的环境与单独入睡的环境存在差异。被抱持时可能有特定的光线、声音等环境特征,而单独入睡时环境不同,孩子的大脑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从而干扰入睡进程。例如,被奶奶抱时可能是较昏暗且有熟悉背景声音的环境,单独睡时环境光线、声音等不同,导致孩子难以快速入睡。 四、神经系统发育影响 儿童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对不同的接触方式敏感度有别。奶奶抱持的方式、力度等可能契合孩子当下神经系统对舒适接触的需求,一旦接触方式改变,神经系统未适应新的刺激模式,就会影响入睡。比如,孩子在奶奶抱持下,身体接触的节奏等符合其神经系统当前的舒适感知,换其他方式则不适应。

    2025-10-17 10:25:10
  • 宝宝有痰怎么办

    宝宝有痰时可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增加水分摄入、采取合适体位辅助排痰进行非药物干预,若有痰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异常、伴随发热、精神差、拒食、咳嗽剧烈频繁加重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婴儿和幼儿护理要格外小心,避免随意用镇咳药并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缓解宝宝有痰情况 1.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湿润的空气有助于稀释痰液,减轻痰液对呼吸道的刺激。需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滋生细菌。 2.增加水分摄入:适当给宝宝多喂水,水分能湿润呼吸道,使痰液更易咳出。对于婴儿,可在两次喂奶间少量喂水;较大宝宝可鼓励其主动饮水。 3.体位引流辅助排痰:根据宝宝月龄采取合适体位,如6个月以上能抬头的宝宝,可采取头低脚高的姿势,家长用空心掌轻轻从下往上、从外往内拍打宝宝背部,利用重力作用帮助痰液松动并排出。 二、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若宝宝有痰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以下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 1.呼吸异常: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鼻翼扇动等情况,可能提示呼吸道梗阻或感染加重。 2.伴随症状:伴有发热(体温≥38℃持续不退等)、精神差、拒食、咳嗽剧烈且频繁加重等表现,可能存在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需由医生明确诊断并处理。 三、特殊人群(宝宝)护理注意事项 婴儿和幼儿的呼吸道较为娇嫩,护理时需格外小心。非药物干预是首要选择,避免随意使用镇咳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因为镇咳药可能抑制痰液排出,加重呼吸道梗阻风险。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若有异常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宝宝健康。

    2025-10-17 10:23:32
  • 一岁宝宝流口水厉害怎么办

    一岁宝宝流口水厉害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出牙等)或口腔疾病所致,需保持口腔周围清洁,用纸巾等轻柔擦拭、戴口水巾;观察牙齿发育情况,按摩牙龈、用磨牙玩具缓解;排查口腔疾病,若有拒食等异常及时就医,护理要细心,情况持续不缓解或有其他异常及时找医生。 非药物干预措施 保持口腔周围清洁: 因为宝宝流口水多,要及时用柔软的纸巾或纱布轻轻擦拭宝宝的口水,避免口水长时间刺激皮肤引起皮疹等问题。擦拭时动作要轻柔,尤其要注意皮肤褶皱处,如下巴、颈部等部位。 可以给宝宝佩戴口水巾,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口水巾,并且要经常更换,保持宝宝口周皮肤干燥。 观察牙齿发育情况: 如果是出牙导致的流口水多,家长可以用干净的手指轻轻按摩宝宝的牙龈,缓解出牙带来的不适,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牙齿的萌出。按摩时要注意手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啃咬的磨牙玩具,如磨牙胶等,让宝宝通过啃咬来缓解牙龈的不适,从而减少流口水。但要注意选择安全、卫生的磨牙玩具,并定期清洁。 排查口腔疾病: 如果宝宝除了流口水厉害外,还伴有拒食、哭闹不止、口腔有异常异味或溃疡等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有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等。一旦确诊有口腔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一岁的宝宝,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细心。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口水巾材质,避免使用粗糙的布料刺激宝宝皮肤。同时,在按摩牙龈或使用磨牙玩具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确保安全。如果宝宝流口水厉害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7 10:23:08
  • 宝宝晚上睡觉身上很烫是怎么回事

    宝宝晚上睡觉身上很烫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环境温度过高、衣物被褥过多、自身新陈代谢旺盛,也可能是疾病因素,如感染性疾病(感冒、肺炎等)和非感染性疾病(川崎病等)。发现后先测体温,38.5℃以下可通过调整衣物被褥、室温处理,超38.5℃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小月龄宝宝更要密切关注谨慎处理。 衣物被褥因素 宝宝睡觉时穿着过多或盖的被褥过厚,会影响热量散发,进而导致身上发烫。例如冬季为保暖给宝宝穿得很厚且盖很厚重的被子,就可能使宝宝体温升高。 自身新陈代谢因素 宝宝的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在睡眠时基础代谢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也可能出现身体发烫的情况。一般来说,3个月以内的婴儿基础代谢率相对更高,相比年长儿更容易因新陈代谢原因出现睡觉时身上烫的情况。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宝宝体内会因为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炎症反应,释放致热因子,从而引起发热,表现为晚上睡觉身上很烫。例如宝宝患感冒时,除了身上烫,还可能伴有流涕、咳嗽等症状;患肺炎时,除了发热,还可能有呼吸急促、咳嗽加重等表现。 非感染性疾病:像川崎病等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发热,身上发烫。川崎病除了发热,还会伴有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等表现。 当发现宝宝晚上睡觉身上很烫时,首先要测量体温,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通过适当减少衣物被褥、调节室内温度等非药物方式进行处理;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呼吸异常等,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小月龄宝宝(3个月以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较快,更需密切关注并谨慎处理。

    2025-10-17 10:22:41
  • 宝宝吃了点卫生纸怎么办

    宝宝吃了点卫生纸,首先观察宝宝状况,少量且无异常先密切观察,有异常或不放心就尽快就医,不同年龄宝宝有特殊考虑,新生儿更需尽快就医,婴幼儿要加强看护,还要从居家环境管理、加强看护、引导宝宝良好习惯来预防宝宝误食卫生纸。 及时就医检查:但如果宝宝出现了上述任何异常症状,或者家长不放心,都应尽快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查体、腹部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等)来了解卫生纸在宝宝体内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不同年龄宝宝的特殊考虑 新生儿:新生儿消化系统和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相对而言更脆弱。如果新生儿吃了点卫生纸,即使量少,也建议尽快就医,因为新生儿对异物的耐受能力更差,医生能更专业地评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 婴幼儿:婴幼儿好奇心强,容易接触到卫生纸并误食。家长平时要将卫生纸等可能被宝宝误食的物品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一旦发生宝宝吃了点卫生纸的情况,按照前面的观察和就医原则及时处理,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其细微的身体变化。 预防宝宝误食卫生纸的建议 居家环境管理:保持家居环境整洁,将卫生纸、纸巾等收纳在封闭的抽屉或柜子中,避免宝宝轻易拿到。对于地面上散落的卫生纸等物品要及时清理,减少宝宝接触到的机会。 加强看护:在宝宝能够爬行、活动的阶段,家长要时刻陪伴在宝宝身边,不要让宝宝处于无人看护的状态,防止宝宝随意捡拾卫生纸并放入口中。 引导宝宝良好习惯:随着宝宝年龄增长,逐渐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告诉宝宝不能随意吃异物,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通过正面引导让宝宝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以免引起宝宝的逆反心理。

    2025-10-17 10:22: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