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婴儿病理性黄疸怎么办

    婴儿病理性黄疸需识别,其有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久等特征,不同年龄胎龄正常胆红素范围不同;常见处理方法有光照疗法(原理是使胆红素结构变化排出,适用于多种病理性黄疸)和换血疗法(原理是换血降胆红素,用于严重病理性黄疸等);早产儿患病理性黄疸需更谨慎处理,光照疗法要控强度时间,换血疗法需严评估,还需加强护理。 一、病理性黄疸的识别 婴儿病理性黄疸具有一些明显特征,比如黄疸出现时间较早,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相应日龄及胎龄对应的正常范围,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者黄疸退而复现。不同年龄、胎龄的婴儿,其正常胆红素范围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判断。例如,对于早产儿,要密切监测其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的肝脏功能发育更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病理性黄疸相关问题。 二、常见处理方法 1.光照疗法 原理:光照疗法是通过光照使婴儿体内的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使其更容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一般采用蓝光照射,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尤其是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程度的婴儿。对于不同日龄、胎龄的婴儿,光照疗法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胆红素水平等情况调整光照强度、时间等参数。比如足月儿胆红素在15mg/dl-20mg/dl左右时,可考虑光照疗法。 2.换血疗法 原理:通过更换婴儿的血液,将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血液替换掉,从而迅速降低胆红素浓度,适用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如胆红素脑病前期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婴儿。 适用情况:当婴儿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如嗜睡、吸吮反射减弱等,或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极高,达到换血指征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256μmol/L(15mg/dl),体重1200g者>205μmol/L(12mg/dl)需要进行换血疗法。但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特殊人群(早产儿等)的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在处理上需要更加谨慎。在光照疗法时,要注意控制光照的强度和时间,因为早产儿皮肤更娇嫩,身体对光照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密切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胆红素水平以及各项器官功能指标。换血疗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需要更严格评估,因为早产儿的血液循环等系统相对更脆弱,换血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另外,要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保持婴儿体温稳定,提供合适的营养支持,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早产儿应对病理性黄疸带来的影响。 总之,婴儿出现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识别,并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如日龄、胎龄、胆红素水平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护理。

    2025-10-20 15:17:20
  • 两岁半的宝宝,脚总是很冷,是怎么回事

    两岁半宝宝脚冷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血液循环因素、环境温度影响、保暖措施不当、疾病因素等。血液循环差、室温过低、接触寒冷物体、保暖不当、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宝宝脚冷,家长需观察宝宝其他表现,及时处理,为宝宝营造良好环境并关注健康状况。 一、血液循环因素 两岁半宝宝脚冷可能是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所致。宝宝的心脏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心输出量相对较少,而四肢末端的血管较细,血液循环到达脚部的能力有限,就容易出现脚冷的情况。比如,在寒冷环境中,外周血管收缩,进一步影响了脚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脚部温度降低。家长可以通过给宝宝适当增加衣物、进行适度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让宝宝多走动、跑跑跳跳等,以改善脚部血液循环,缓解脚冷状况。 二、环境温度影响 1.室温过低: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如室内温度在20℃以下,就很容易出现脚冷的情况。宝宝自身的产热能力相对较弱,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家长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温在22-25℃左右较为适宜,同时给宝宝穿上合适厚度的袜子和鞋子,为宝宝营造温暖的环境。 2.接触寒冷物体:宝宝如果接触了寒冷的地面、冰凉的玩具等,也会使脚冷。家长要注意避免宝宝直接接触过冷的物体,比如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给宝宝穿上保暖的鞋袜,避免脚部与寒冷的外界直接接触。 三、保暖措施不当 家长给宝宝穿的衣物过少或过薄,不能有效起到保暖作用,也会导致脚冷。比如只给宝宝穿了很薄的单裤,没有加穿保暖裤等。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室内外温度,合理为宝宝搭配衣物,确保宝宝的脚部、腿部等都能得到良好的保暖。一般来说,要比成人多穿一点,因为宝宝的活动量相对较大,但自身产热又不如成人,所以需要适当增加保暖衣物。 四、疾病因素 1.营养不良:如果宝宝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出现脚冷的现象。同时,营养不良也会使宝宝的体质较弱,更容易受到寒冷的影响。家长要注意保证宝宝饮食的均衡和营养,让宝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比如多给宝宝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的肉类、鱼类等。 2.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在发病过程中可能会伴有发热前期的表现,此时宝宝可能会先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血液循环会进行重新分布,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而外周血管相对收缩,导致手脚等末梢部位血液供应减少,温度降低。如果宝宝除了脚冷外,还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其他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五、特殊情况注意 对于两岁半的宝宝,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脚冷的同时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是否良好、饮食是否正常等。如果宝宝脚冷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以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同时,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重细节,为宝宝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2025-10-20 15:16:28
  • 宝宝放屁臭怎么回事

    宝宝放屁臭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母乳喂养儿因妈妈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配方奶喂养儿因奶粉消化不完全或不耐受、添加辅食宝宝因引入特定食物,消化功能不成熟、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胃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等疾病因素都可能导致,偶尔放屁臭可观察,伴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日常要合理喂养、注意卫生和保暖维护肠道健康。 一、饮食因素 1.母乳喂养儿:若母乳妈妈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肉类、油炸食品等,宝宝吃母乳后可能放屁臭。因为母乳成分受妈妈饮食影响,过多这类食物会使母乳中脂肪、蛋白质含量相对增高,宝宝消化时可能产生有异味的气体。 2.配方奶喂养儿:奶粉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若宝宝消化不完全,也会导致放屁臭。比如奶粉冲泡比例不当,浓度过高会增加宝宝消化负担;或者宝宝对奶粉中的某些成分不耐受,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添加辅食的宝宝:添加新的辅食种类后,如引入较多豆类、洋葱、大蒜等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容易产生有异味的气体,从而使宝宝放屁臭。例如豆类含有低聚糖等不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产生较多气体且气味较臭。 二、消化功能不成熟 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胃肠道蠕动不协调,消化酶分泌不足等。比如婴儿的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有限,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不能完全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部分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就会产生有异味的气体,导致放屁臭。这种情况在小月龄宝宝中较为常见,随着宝宝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现象会有所改善。 三、肠道菌群失调 宝宝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平衡。如果宝宝近期使用过抗生素,或者处于生病、环境改变等情况,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有害菌增多,有害菌分解食物残渣时会产生较多有异味的气体,引起放屁臭。例如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抑制肠道有益菌生长,使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出现放屁臭的情况。 四、疾病因素 1.胃肠道感染:如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等,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导致肠道内食物消化吸收异常,出现放屁臭,同时常伴有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常发生在婴幼儿,会引起秋季腹泻,除了腹泻等症状外,宝宝放屁也会比较臭。 2.乳糖不耐受: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分解,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导致宝宝腹胀、放屁臭,还可能伴有腹泻等症状。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宝宝,或因疾病等原因导致乳糖酶暂时性缺乏的宝宝中常见。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放屁臭,精神状态好,饮食正常,可先观察。但如果宝宝放屁臭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腹泻严重、持续哭闹、发热、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合理喂养,根据宝宝月龄科学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宝宝腹部着凉等,以维护宝宝肠道健康。

    2025-10-20 15:14:58
  • 小孩喝水太多了会怎么样

    小孩喝水太多有诸多影响,包括增加水中毒风险、加重胃肠道负担、引发电解质紊乱、影响正常代谢,不同年龄段小孩喝水过多还有特殊情况,婴儿期因肾脏等功能更不完善风险更高,幼儿期因对口渴感知不敏锐易过量饮水,家长要观察口渴信号合理控饮水量,根据喂养方式调整婴儿饮水量,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要科学引导小孩饮水避免不良影响。 小孩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水的调节能力有限。若喝水太多,可能导致水中毒。当机体摄入水分过多,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时,水分会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稀释,血清钠浓度降低。轻者可能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有研究表明,儿童由于肾脏浓缩功能不完善,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更容易引发水中毒相关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胃肠道负担加重 小孩的胃肠道相对娇弱,大量喝水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能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情况。比如,过多饮水后,胃内水分过多,会使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影响对摄入食物的正常消化过程。 电解质紊乱 大量喝水还可能打破体内电解质的平衡。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有一定的比例,大量饮水会稀释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导致电解质紊乱。例如,血钠浓度过低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出现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表现。对于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小孩,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电解质紊乱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心脏功能等。 影响正常代谢 正常的代谢需要在合适的体液环境中进行,过多饮水会干扰正常的代谢过程。肾脏需要不断过滤和排出多余的水分,这会增加肾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对肾脏功能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过多的水分摄入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阻碍营养的正常吸收和利用,不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 不同年龄段小孩喝水过多的特殊情况 婴儿期 婴儿的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更不完善,一般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乳或配方奶中已经能获取足够的水分,若额外喝水过多,水中毒的风险更高。同时,婴儿的胃肠道对过多水分的缓冲能力更弱,更容易出现腹胀等胃肠道不适。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80%以上是水分,通常能满足其生理需求,若家长不恰当频繁喂水,就可能导致上述不良影响。 幼儿期 幼儿对口渴的感知相对不敏锐,可能因家长过度引导等原因喝水过多。此阶段幼儿的肾脏功能逐渐发育,但仍未完全成熟,仍需注意避免过量饮水。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幼儿上火等,盲目让幼儿大量喝水,就可能引发上述各种问题。 温馨提示 家长要注意观察小孩的口渴信号来合理控制饮水量。一般来说,小孩能通过自身的感觉感知口渴,当小孩表现出口渴时再适当饮水。对于婴儿,要根据其喂养方式来调整饮水量,母乳喂养的婴儿按需喂养即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按照配方奶说明书的建议来调配,一般不需要额外大量补水。同时,要关注小孩的身体反应,若小孩出现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头痛、抽搐等,应立即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科学引导小孩饮水,避免过度饮水对小孩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20 15:13:51
  • 孩子脖子侧面有淋巴结

    孩子脖子侧面可摸到正常淋巴结,其直径多在0.2-0.5厘米,柔软光滑、可活动、无压痛。异常淋巴结可能由感染(病毒或细菌)、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转移等引起,感染时会有相应伴随症状,发现孩子脖子侧面有淋巴结要观察其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儿童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就医时积极配合检查,避免滥用药物。 一、正常淋巴结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孩子脖子侧面能摸到淋巴结是比较常见的。正常淋巴结一般较小,直径多在0.2-0.5厘米左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通常没有压痛等不适症状。这是因为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颈部又是免疫相关物质汇聚的区域之一,所以容易摸到正常淋巴结。 二、异常淋巴结的情况及可能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孩子可能伴有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由EB病毒引起,除了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此外,普通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一般随着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淋巴结会逐渐缩小。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颈部淋巴结炎,孩子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伴有发热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能会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颈部淋巴结化脓性感染,多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肿大的淋巴结可能有波动感。 2.其他疾病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孩子可能除了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还伴有贫血、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发热等症状,外周血象检查会有异常改变,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肿瘤转移:虽然相对少见,但也需警惕,如头颈部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不过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多有原发肿瘤的相关表现。 三、发现孩子脖子侧面有淋巴结时的应对措施 1.观察淋巴结情况 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消瘦、皮疹等。如果淋巴结较小,无明显不适,可先继续观察,间隔一段时间再复查,看淋巴结是否有变化。 如果淋巴结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者孩子伴有发热不退、精神差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及时就医检查 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建议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会做超声检查来评估淋巴结的结构等情况。如果考虑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肿瘤转移可能,还会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 四、特殊人群(儿童)的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脖子侧面发现淋巴结的情况,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般状况。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保证充足的休息,合理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果需要就医检查,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很重要。同时,要避免自行给孩子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孩子的健康。

    2025-10-20 15:13: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