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两个月的宝宝腿发抖怎么回事

    两个月宝宝腿发抖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或病理因素导致。正常生理现象包括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和惊跳反射;病理因素有低钙血症和脑部疾病。家长需观察记录症状、调整环境护理,若频繁或伴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 一、正常生理现象导致的腿发抖 (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两个月的宝宝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中,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例如,宝宝在受到外界轻微刺激时,如声音、光线变化等,可能会出现腿部不自主的发抖情况。这是因为神经传导还不够协调,随着宝宝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会慢慢减少。 (二)惊跳反射 这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生理现象,也称为莫罗反射。当宝宝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大声、震动等,会出现双臂伸直外展,然后屈曲内收到胸前,同时腿部也可能会发抖的情况。惊跳反射一般在3-5个月时逐渐消失。 二、病理因素导致的腿发抖 (一)低钙血症 1.原因:宝宝生长发育迅速,如果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腿发抖的症状,还可能伴有多汗、易惊、睡眠不安等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孕期母亲钙摄入不足或宝宝出生后日照不足等情况,都可能增加宝宝低钙血症的发生风险。 2.表现:除了腿发抖外,还可能出现口角抽动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二)脑部疾病 1.原因:如宝宝在宫内或出生时存在缺氧、早产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脑部损伤,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出现腿发抖的症状。例如,早产儿由于脑部发育不成熟,发生脑部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2.表现:除腿发抖外,可能还伴有意识障碍、哺乳困难、肢体运动异常等表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头颅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护理及应对建议 (一)观察与记录 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腿发抖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并详细记录下来。例如,记录每次腿发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是在睡眠中还是清醒时,每次持续多久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病情很有帮助。 (二)调整环境与护理 为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突然的刺激。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身饮食中钙等营养物质的补充;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按照配方奶的要求进行喂养。另外,要保证宝宝有适当的日照,每天可在天气良好时让宝宝适当暴露皮肤,但要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三)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腿发抖频繁发生,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测定、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21 13:14:04
  • 怎么开发孩子的智力

    合理营养是孩子智力发展物质基础需保证优质蛋白、DHA及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通过色彩鲜艳玩具图书等视觉刺激、播放轻柔古典音乐儿歌等听觉刺激、提供不同质地物品触摸等触觉刺激进行感官刺激,利用拼图积木等游戏互动、选择适合绘本阅读等认知训练,适当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充足且规律睡眠是大脑自我修复整理信息重要时段需保障助力智力发展。 一、营养均衡助力智力开发 合理的营养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脑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豆类、蛋类、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应保证孩子每日摄入;DHA对大脑和视网膜发育有益,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核桃等是DHA的良好来源;同时,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参与神经系统代谢,维生素C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和矿物质(如锌参与脑部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也不可或缺,可通过多样化的蔬菜水果(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菠菜富含铁和叶酸)来保证摄入。 二、感官刺激促进智力提升 (一)视觉刺激 可通过色彩鲜艳的玩具、图书等吸引孩子注意力,例如让孩子观察不同颜色的物品并描述,促进视觉分辨和认知能力发展;定期带孩子到户外接触自然景色,丰富视觉体验。 (二)听觉刺激 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儿歌等,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力;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清晰准确地表达,锻炼其语言理解和听觉分辨能力。 (三)触觉刺激 提供不同质地的物品让孩子触摸,如毛绒玩具、粗糙的石头等,刺激触觉神经发育,进而促进大脑对信息的处理。 三、认知训练激发智力潜能 (一)游戏互动 利用拼图、积木等玩具开展游戏,拼图可锻炼孩子的空间思维和手眼协调,积木搭建能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思维;通过“找不同”等游戏提升观察力。 (二)阅读引导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绘本,每天固定时间陪孩子阅读,引导孩子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激发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文字认知和理解能力发展。 四、运动锻炼助力大脑发育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例如爬行、跳跃、球类运动等,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肢体协调性和平衡感,而运动过程中大脑对肢体动作的调控也能刺激神经突触的连接,促进智力发展。不同年龄段孩子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幼儿阶段以大运动锻炼为主,学龄期可增加球类等技巧性运动。 五、保证充足睡眠保障智力发展 睡眠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整理信息的重要时段。孩子每日需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婴儿期一般需12-16小时,幼儿期9-12小时,学龄儿童8-10小时。良好的睡眠能让大脑消除疲劳,巩固白天学习的知识,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和智力的提升。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孩子养成固定的睡眠作息习惯。

    2025-10-21 13:13:18
  • 小儿积食吃什么食物

    小儿积食时可选择谷物类(大米粥、燕麦片)、蔬菜类(胡萝卜、南瓜)、水果类(苹果、山楂)、菌类(香菇)等食物来缓解,不同食物有不同食用方式及注意事项,如大米粥适合6个月以上小儿且要煮软烂,燕麦片选纯无糖的等。 一、谷物类 1.大米粥:大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将大米煮成粥后,质地粘稠,能为小儿提供能量,且不会给肠胃造成过重负担。小儿积食时适量食用大米粥,可补充身体所需能量,同时其温和的性质有助于缓解肠胃消化压力。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已开始添加辅食的小儿即可适量食用大米粥,煮制时应煮得软烂些,方便小儿咀嚼和消化。 2.燕麦片: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小儿排出积食。燕麦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对于1岁以上消化功能逐渐完善的小儿,可将燕麦片煮成粥或制作成燕麦糊食用。但要注意选择无糖、无添加的纯燕麦片,避免小儿摄入过多糖分等不良成分。 二、蔬菜类 1.胡萝卜: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胡萝卜可以做成胡萝卜泥,适合6个月以上的小儿食用。其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积食。胡萝卜中的维生素A对小儿的视力等也有好处。制作胡萝卜泥时,将胡萝卜洗净蒸熟后捣成泥状,可直接喂食或搭配其他食物。 2.南瓜:南瓜也是小儿积食时不错的选择。南瓜含有丰富的果胶,能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刺激,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南瓜可以煮成南瓜粥,1岁以上小儿可适量食用。南瓜味道甜美,小儿较易接受。制作南瓜粥时,将南瓜去皮切块煮烂后与大米一起煮成粥,质地软糯,利于小儿消化。 三、水果类 1.苹果:苹果含有果胶和膳食纤维,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的作用。可以将苹果制成苹果泥给6个月以上的小儿食用,或者让较大的小儿吃煮熟的苹果,煮熟的苹果比生苹果更易消化,能缓解积食症状。苹果中的果酸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 2.山楂:山楂是消食的佳品,但要注意适量。山楂含有山楂酸等成分,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内酶素。不过小儿食用山楂要控制量,以免引起胃酸过多。可以将山楂制作成山楂水给小儿饮用,但1岁以下小儿应谨慎食用,因为其肠胃功能较弱,过多食用山楂可能会刺激肠胃。对于较大的小儿,可在饭后少量食用山楂,但也要避免过量。 四、菌类 1.香菇:香菇含有多种酶类,有助于促进消化。可以将香菇做成香菇粥给小儿食用,1岁以上小儿可适量添加。香菇营养丰富,能为小儿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其含有的成分有助于提高小儿的消化功能,缓解积食情况。但要注意选择新鲜的香菇,并且烹饪时要煮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

    2025-10-21 13:12:21
  • 小孩肝火旺怎么办

    儿童肝火旺可通过饮食选择具清肝泻火作用的绿豆、芹菜、苦瓜等并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减少易加重肝火旺食物摄入,生活中保障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充足规律睡眠及营造安静舒适环境,鼓励适度户外活动促进气血流通,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舒缓儿童情绪,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肝火旺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勿自行盲目用药。 一、饮食调理 1.食材选择:可让小孩适当摄入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绿豆煮成汤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效,能辅助缓解肝火旺相关不适;芹菜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平肝清热的作用,可做成清淡的芹菜泥或芹菜粥等适合儿童食用的菜品,但需根据儿童年龄适量添加,避免过量导致肠胃不适;苦瓜性寒凉,有清肝火、解热毒的功效,可做成苦味适中的苦瓜汁(少量调配)让儿童饮用,但要注意儿童的耐受程度,若儿童对苦味接受度低,可谨慎选择。 2.饮食原则: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减少辛辣、油腻、甜食等易加重肝火旺的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巧克力等,此类食物易生热助火,加重儿童肝火旺的状况。 二、生活起居调节 1.睡眠保障:确保儿童有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睡眠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一般而言,学龄前儿童每天需保证10-13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应保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儿童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等。 2.适度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气血流通,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儿童过度疲劳,根据儿童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时长。 三、情志调节 1.营造和谐环境:为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让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因为儿童的情绪状态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家长可通过陪伴儿童玩耍、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舒缓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例如在儿童情绪不佳时,通过温和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并给予安抚。 四、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肝火旺相关问题时需特别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的饮食、生活起居等干预措施,避免给低龄儿童自行食用药性较强的清热类食物或药物,若儿童肝火旺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如出现频繁哭闹、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情况加重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由专业的医师进行评估,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安全。

    2025-10-21 13:11:44
  • 2个月宝宝体温多少正常

    2个月宝宝正常体温因测温法不同有差异,直肠测温36.5℃-37.5℃,腋下测温36℃-37℃。受活动、环境等生理因素影响体温会波动,低热可通过非药物方式降温,高热要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护理时要注意室温与衣物,宝宝体温异常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正常体温范围 2个月宝宝的正常体温通常采用直肠测温法,正常范围在36.5℃~37.5℃之间;若采用腋下测温法,正常范围是36℃~37℃。这是因为直肠测温能更接近人体内部核心温度,而腋下测温会受环境、宝宝衣物等因素影响,相对直肠测温略低。 二、体温波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活动影响:宝宝在吃奶、哭闹、活动后,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一般波动范围在0.3℃~0.5℃左右。这是由于活动时身体代谢增加,产热增多导致体温短暂上升。例如宝宝剧烈哭闹后,马上测量体温可能会比安静时高一些。 2.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时,如室温超过25℃,宝宝的体温也可能会升高,可高达37.5℃左右;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宝宝的体温可能会偏低,但一般不会低于36℃。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就容易出现体温波动。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温度较低,宝宝包裹过少,体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三、异常体温情况及应对 (一)低热 体温在37.5℃~38℃之间属于低热。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降低环境温度等非药物方式来降温,如将宝宝的衣物松开,放在温度适宜(22℃~25℃)的环境中,同时适量给宝宝喂些温水,帮助散热。因为宝宝低热时,身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非药物干预可以帮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二)高热 当体温超过38.5℃时属于高热情况。由于宝宝年龄较小,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降温,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结合就医评估的方式。物理降温可以继续采用松开衣物、降低环境温度、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等方法。同时要尽快带宝宝就医,因为高热可能会引起宝宝不适,甚至有引发惊厥等风险,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发热原因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四、特殊情况温馨提示 对于2个月的宝宝,其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一般维持在22℃~25℃为宜。给宝宝增减衣物要适中,避免因衣物过厚导致宝宝体温升高,也避免因衣物过少导致宝宝体温降低。如果宝宝出现体温异常,尤其是持续体温异常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呕吐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小月龄宝宝病情变化较快,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2025-10-21 13:11: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