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小宝宝为什么会吐奶及应对方法

    小宝宝吐奶原因有生理因素(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特点及喂养相关因素)和病理因素(消化道畸形、感染性疾病),应对需调整喂养姿势方式(正确抱姿、控制喂奶量速、喂奶后拍嗝),早产儿喂养要轻柔且密切观察,病理因素宝宝需及时就医,吐奶后要清理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小宝宝吐奶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消化系统解剖结构特点:小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容量较小,食管下括约肌相对松弛,这使得奶液容易反流引起吐奶。例如,新生宝宝胃容量约30-60毫升,3-4个月时才增加到150-200毫升,而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这种生理结构易导致奶液反流吐奶。 2.喂养相关因素:喂奶姿势不当,如平卧喂奶,或喂奶过快、过多,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吸入较多空气,都容易引发吐奶。 (二)病理因素 1.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可导致宝宝出现顽固性吐奶,且呕吐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多为奶汁或奶凝块。 2.感染性疾病:当宝宝患有肠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吐奶症状,同时常伴有发热、腹泻、咳嗽等其他感染相关表现。 二、应对方法 (一)喂养姿势与方式调整 1.正确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宝宝抱起呈45度倾斜位,使奶液能顺利进入胃部,减少反流机会。 2.控制喂奶量与速度:喂奶量要适中,避免一次喂得过多过急。喂奶过程中可适当暂停,让宝宝休息片刻,缓解吞咽压力。 3.拍嗝处理:喂奶后将宝宝竖抱,头靠在家长肩上,轻拍背部,一般每次拍嗝3-5分钟,帮助排出胃内空气,降低吐奶概率。 (二)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早产儿: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喂养时动作需格外轻柔,喂养后更要严格保持正确体位,密切观察吐奶情况,若出现异常频繁吐奶等表现,需及时向医生反馈。 2.存在病理因素的宝宝:若考虑为消化道畸形或感染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吐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由医生依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消化道畸形可能需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感染性疾病则需进行抗感染等相应治疗。 (三)吐奶后的护理 当宝宝吐奶时,要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内的奶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拭宝宝口腔,避免奶液残留引发不适或感染等问题。

    2025-10-21 12:26:27
  • 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原因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受多因素影响,涉及神经系统发育未全致睡眠不足、体内缺特定微量元素干扰、处于紧张焦虑环境分散、外界环境干扰、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低龄儿童自身认知发展阶段致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情况。 一、生理因素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若存在睡眠不足情况,会直接影响注意力的维持。正常儿童需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来保障大脑功能正常运作,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进而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例如,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每日需保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9-12小时睡眠,睡眠时长不达标易引发注意力问题。 二、营养因素 体内缺乏特定微量元素可干扰注意力。以铁元素为例,铁是参与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供应大脑,若缺铁会造成大脑供氧不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致使注意力不集中;锌元素对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有调节作用,缺锌会干扰相关神经递质代谢,从而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表现。 三、心理因素 焦虑与压力:当儿童处于紧张焦虑的环境中时,如家庭关系不和谐、学校学习压力过大等,心理上的负担会分散其注意力。例如,家庭中父母频繁争吵或对孩子学习过度严苛要求,会让孩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四、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的干扰会显著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周围环境嘈杂、学习区域用具摆放杂乱无章等,都会成为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比如在学习时,周围不断有噪音干扰或书本、文具随意堆放,会让孩子难以将注意力聚焦于当前任务。 五、疾病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患儿在课堂上常表现为难以专注听讲、频繁走神等情况,需通过专业的医疗评估(如临床症状评估、注意力测试等)来明确诊断。 六、认知发展阶段因素 低龄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本身较短,这是正常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般来说,3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3-5分钟,5-7岁儿童约15分钟,7-10岁儿童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约30分钟以上。若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且超出正常认知发展范围,则需引起重视。

    2025-10-21 12:25:00
  • 孩子说话晚是笨还是聪明

    孩子说话晚不能简单归结为笨或聪明,正常儿童语言发育有个体差异,说话晚可能有生理因素(如听力障碍、口腔结构异常)、环境因素(缺乏丰富语言刺激)、发育性因素(语言中枢发育相对晚但其他正常),若孩子2岁还不会说简单词汇等需及时就诊评估,家长要创造丰富语言环境,对有问题的孩子早期干预,不能因说话晚判定孩子笨,要看到孩子有不同发育节奏和潜力。 孩子说话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笨或聪明。首先,正常儿童语言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说话晚,但都可能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孩子1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叫人,1.5岁能说10-20个词并组合成句,2岁能说简单短语,3岁能进行简单交流。如果孩子说话晚,可能有多种原因: 生理因素:听力障碍是常见原因之一,若孩子听力不好,会影响语言的接收和学习,导致说话晚。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15%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存在听力问题。另外,口腔结构异常,如舌系带过短等,也可能影响发音,进而影响说话,不过这种情况通过手术等干预后通常能改善语言发育情况。 环境因素:如果孩子所处环境中缺乏丰富的语言刺激,家长与孩子交流少,孩子接触的词汇量有限,也会导致说话晚。比如,长期处于只有电视声音陪伴,而缺乏家长面对面互动交流的环境中,孩子语言发育会相对迟缓。 发育性因素:有的孩子语言中枢发育相对较晚,但其他方面发育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语言能力会逐渐赶上。这类孩子并非是笨,而是语言发育的节奏与其他孩子不同。 对于说话晚的孩子,家长应密切观察。如果孩子到2岁还不会说简单词汇,3岁不能进行基本交流,或者伴有其他发育异常,如运动发育落后、社交能力差等,需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或儿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听力检查、语言评估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多与孩子交流、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孩子语言发育。对于有听力障碍等问题的孩子,早期干预非常重要,能最大程度改善预后。特殊人群如听力有问题的孩子,要尽早进行听力干预;语言中枢发育相对晚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引导,给予足够时间和支持,不能因为孩子说话晚就轻易判定为笨,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和潜力。

    2025-10-21 12:24:01
  • 孩子呕出一大堆白痰是怎么回事

    孩子呕出一大堆白痰可能由呼吸道感染或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引起,需观察伴随症状、进行家庭护理,若有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要结合孩子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并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 一、可能的原因 (一)呼吸道感染 1.年龄因素:儿童尤其婴幼儿的呼吸道较为娇嫩,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引发呼吸道感染。例如,常见的病毒性感冒,病毒感染后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大量痰液。 2.机制:当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和黏液腺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较多痰液,孩子可能会通过呕吐的方式将痰液呕出。比如支气管炎时,炎症刺激使得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形成白痰。 (二)胃食管反流 1.年龄相关:婴幼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会逐渐改善,但部分孩子可能持续存在。 2.机制: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引起反射性呕吐,有时可能会带出一些白色的痰液样物质。这是因为反流物可能混合了呼吸道分泌物等。 二、应对建议 (一)观察与评估 1.关注伴随症状:观察孩子是否伴有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如果伴有高热、呼吸急促,可能提示肺炎等较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若精神萎靡,需高度重视。 2.年龄差异处理:对于婴幼儿,要密切观察其呕吐频率、精神反应和进食情况;较大儿童可询问其自身不适感受,如是否有咽部异物感等。 (二)家庭护理 1.体位调整:对于胃食管反流的孩子,喂奶后可适当竖抱孩子,拍拍背部,抬高上半身,减少反流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孩子有较多痰液,可适当给孩子喝少量温水,湿润呼吸道,有助于痰液稀释,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喝太多引起呛咳。对于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轻拍其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拍,帮助痰液排出。 (三)及时就医指征 如果孩子呕出大量白痰同时伴有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频繁呕吐且精神差、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胸片等,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孩子呕出一大堆白痰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孩子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025-10-21 12:22:53
  • 小孩子老是吐奶是怎么回事

    吐奶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即小孩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胃水平贲门松幽门紧致新生至婴儿期易吐奶随月龄增长渐轻消失,喂养不当包括喂奶姿势不正确、过快过急、量过多、喂奶后立即平卧可引发,病理性因素有消化道畸形、感染性疾病、颅内病变等,对于新生儿小婴儿需留意喂养细节,正确姿势喂奶后竖抱拍背,吐奶频繁量大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病理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吐奶 小孩子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呈水平状,贲门括约肌相对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紧张,这种生理结构特点易引发吐奶。通常发生在新生儿至婴儿阶段,一般随着孩子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吐奶情况会逐步减轻并消失。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喂养后未适当护理,较易出现生理性吐奶现象。 二、喂养不当引发的吐奶 1.喂奶姿势不正确:若喂奶时孩子身体倾斜度过小,乳汁不易顺利进入胃部,易反流引起吐奶。 2.喂奶过快、过急:婴儿在吸吮过程中吸入大量空气,喂奶后空气排出时带动乳汁反流导致吐奶。 3.喂奶量过多:超出婴儿胃部的容纳能力,就会出现吐奶情况。 4.喂奶后立即让孩子平卧:此时胃内压力容易使乳汁反流造成吐奶。 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吐奶 1.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幽门肥厚,会使幽门管狭窄,奶液通过困难,导致频繁且较顽固的吐奶,还可能伴随体重增长缓慢;先天性食管闭锁也会引发吐奶,患儿往往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反复呛咳、呼吸困难等表现。 2.感染性疾病:胃肠道感染时,炎症刺激会影响胃肠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引起吐奶,常还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 3.颅内病变:像脑膜炎、颅内出血等,病变会影响颅内压及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孩子出现吐奶,同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抽搐、前囟门隆起等异常表现。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小婴儿等)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家长需格外留意喂养细节。正确的喂养姿势很重要,喂奶后要将孩子竖抱,轻拍背部使其排出胃内空气。若孩子吐奶频繁、吐奶量多,或伴有精神差、发热、抽搐、体重不增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病理性原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吐奶情况,避免随意给低龄儿童使用药物。

    2025-10-21 12:22: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