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宝宝发热夜间如何护理

    宝宝夜间发热时,要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处理衣物、监测体温,采用温水擦浴、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让宝宝取舒适睡姿,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需特殊护理。 一、环境调节 宝宝夜间发热时,应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可使用空调适当调节,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宝宝。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定时开窗通风,但要避免宝宝处于风口处,防止着凉加重发热症状。 二、衣物处理 穿着不宜过多过厚,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如果宝宝出汗,要及时更换干爽的衣服,避免汗液蒸发带走过多热量导致受凉,同时也能让宝宝感觉舒适,利于散热。 三、体温监测 使用合适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红外耳温计等)定时监测宝宝体温。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情况,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采用物理降温;若超过38.5℃且宝宝精神状态不佳等,需及时就医,但夜间就医不便时,可先尝试物理降温等缓解。 四、物理降温方法 1.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宝宝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但要注意,擦浴过程中要快速,避免宝宝着凉,且如果宝宝皮肤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采用此方法。 2.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宝宝额头等部位,利用退热贴中的凝胶成分吸热降温,可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且相对比较安全。 五、补充水分 发热会使宝宝身体丢失较多水分,夜间要适当给宝宝喂些温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的降低。 六、睡眠姿势 让宝宝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比如半卧位等,这样有利于呼吸通畅,也能让宝宝感觉更舒服,对于发热时的身体状态也有一定好处。 七、特殊人群注意 对于新生儿发热夜间护理需更加谨慎,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易受环境影响。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环境温度的精准把控,衣物处理要轻柔,物理降温时动作要格外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额外刺激。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夜间发热,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护理外,要更加密切观察宝宝除体温外的其他表现,如是否有呼吸异常、精神萎靡等情况,一旦有异常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2025-10-21 12:17:30
  • 吐奶几个月会好转

    多数婴儿4-6个月后吐奶渐好转,部分持续到1岁左右,因胃肠功能等渐完善;早产婴儿因胃肠发育不成熟好转时间较晚;有基础疾病婴儿吐奶好转时间不定,需视具体情况判断。 4-6个月时的变化 胃肠解剖发育:4-6个月的婴儿,胃部的解剖结构进一步发育,胃的容量逐渐增大,且胃的位置逐渐从水平位向垂直位转变,这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反流的概率。例如,研究发现,随着月龄增长,婴儿胃的容量从出生时的30-60ml逐渐增加到4-6个月时的200-250ml左右,胃的角度也发生改变,使得胃的储存和排空功能更趋于成熟。 括约肌功能成熟:贲门括约肌在婴儿出生后逐渐发育,到4-6个月时,其收缩功能和控制胃内容物反流的能力明显增强。此时,婴儿能够更好地防止奶液从胃中反流至食管,从而吐奶现象会有所减轻。 1岁左右时的情况 消化系统进一步完善:到1岁左右,婴儿的消化系统已经相对较为成熟,胃肠蠕动的协调性更好,消化酶的分泌也更能满足消化需求。例如,婴儿的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够更有效地对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消化,减少因为消化不完全导致的胃肠不适和吐奶。 自主进食能力影响:1岁左右的婴儿开始逐渐尝试自主进食,虽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吐奶情况,但整体上消化系统的发育已经能够较好地应对奶和辅食的消化,吐奶现象大多已经明显改善。 特殊情况 早产婴儿:早产婴儿由于出生时胃肠发育较足月儿更不成熟,吐奶好转的时间可能会相对较晚,可能要到6个月甚至更晚。这是因为早产婴儿的贲门括约肌和胃肠蠕动等功能发育延迟,需要更长时间来完善。家长需要更加精心地护理,比如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喂奶后保持婴儿上身抬高的姿势等。 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如果婴儿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吐奶好转的时间就不确定,可能需要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例如,患有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的婴儿,吐奶会比较严重,且不会随着月龄增长自然好转,需要通过手术等医疗手段来解决。 总之,大多数婴儿吐奶在4-6个月后逐渐好转,部分持续到1岁左右,而早产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吐奶好转时间会有所不同,需根据婴儿具体情况来判断。

    2025-10-21 12:16:55
  • 六个月的宝宝小腿有点弯什么原因

    六个月宝宝小腿有点弯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因胎儿期屈曲姿势出生后需适应直立体位,2-4岁渐直;也与骨骼生长特点、钙磷代谢有关,钙磷不足或维D缺乏可能关联,宫内及日常姿势习惯也有影响;家长需定期观察,保证营养与护理,避免不当束缚,2岁后仍明显弯曲伴异常需就医。 骨骼发育因素 骨骼生长特点:婴儿时期骨骼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骨骼的韧性较大、硬度不足。宝宝开始学习站立、行走等动作时,下肢骨骼的受力和生长会影响腿部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腿看似有点弯的情况,但这是骨骼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现。 钙磷代谢影响:钙和磷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元素,六个月的宝宝如果体内钙磷代谢正常,骨骼发育会较为良好;若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虽然这不是导致小腿弯的唯一原因,但会有一定关联。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宝宝出生后就应该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等影响骨骼发育的疾病,佝偻病可能会导致骨骼畸形,包括下肢弯曲等,但单纯小腿弯不一定就是佝偻病引起。 姿势习惯因素 宫内姿势延续:宝宝在子宫内长期处于屈曲的姿势,出生后在一段时间内会延续这种姿势习惯,比如双腿可能会呈现一定的弯曲状态,随着宝宝逐渐活动、生长,这种姿势会逐渐调整。 日常活动姿势:六个月的宝宝开始学习翻身、坐立等动作,在日常的活动和休息姿势中,如果腿部长期保持不当姿势,也可能影响腿部形态,但这种影响相对是暂时的,随着宝宝姿势的调整会逐渐改善。 观察与建议 定期观察:家长要定期观察宝宝小腿的形态变化,一般在宝宝2岁左右下肢会基本变直。如果宝宝到了2岁后小腿仍然明显弯曲,或者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腿部疼痛、发育迟缓等,需要及时就医。 营养与护理: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可通过母乳喂养(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有利于钙的吸收)或适当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如强化钙的米粉等),同时保证宝宝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皮肤接受阳光照射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避免不当束缚:不要给宝宝过度包裹腿部,让宝宝的腿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利于骨骼正常发育。

    2025-10-21 12:16:25
  • 宝宝四个月发育标准

    四个月宝宝运动上俯卧能较稳抬头、竖直抱持头稳定,语言上会咿呀发声,认知上能追视物体、注意身边人脸等,社交行为上对亲人有反应、会表情互动,发育存个体差异明显落后需就医,家长可适度用互动游戏促进但要科学适度。 一、运动发育 1.俯卧抬头:四个月宝宝俯卧时,能较稳地抬起头部,头部可抬离床面45°-90°,此阶段反映颈部及上背部肌肉力量逐步发展,若俯卧抬头明显落后于该范围,需关注是否存在肌张力或运动发育迟缓等问题。 2.竖直抱持:竖直抱持宝宝时,头部能较为稳定地竖立,不再明显晃动,表明颈部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是头部控制能力发育良好的体现。 二、语言发育 四个月宝宝会出现咿呀发声的现象,能发出类似“咿呀”“啊咕”等简单音节,这是语言发育的初步阶段,是宝宝开始尝试与外界进行声音交流的表现,通过咿呀发声逐渐练习声带及口腔肌肉的运动,为后续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三、认知发育 1.视觉追踪:能较好地追视移动的物体,例如用鲜艳玩具在宝宝视野范围内缓慢移动,宝宝的眼睛可跟随玩具移动,说明视觉追踪能力逐步发展,有助于刺激视觉神经及大脑视觉中枢的发育。 2.对物体的注意:能短暂注意到身边的人脸、色彩鲜艳的物品等,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视觉刺激产生一定的注意力,是认知发育中感知觉发展的体现。 四、社交行为 1.对亲人的反应:能对亲人的呼唤有明显反应,如听到熟悉的声音会转头寻找,或露出愉悦的表情,体现出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社交能力初步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建立亲子依恋关系。 2.表情互动:能通过面部表情回应家人的逗引,如微笑回应亲切的交流,说明宝宝开始具备简单的情感表达与互动能力,对其社会情感发育至关重要。 温馨提示 每个宝宝的发育存在个体差异,上述标准是大致参考范围。若宝宝在运动、语言、认知或社交行为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宝宝较多,建议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以排除潜在的发育异常等问题。同时,家长可通过适度的互动游戏等方式,如进行俯卧抬头训练、声音互动等,促进宝宝各方面发育,但需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干预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025-10-21 12:15:50
  • 宝宝几个月用枕头

    宝宝不同阶段对枕头的需求不同,3个月内通常不需要枕头;3-6个月可开始考虑用1-2厘米高、材质柔软透气的枕头;6个月以上枕头高度可调至3-4厘米,要选天然环保透气材质、注意安全且特殊宝宝选合适材质。 一、3个月内的宝宝通常不需要枕头 1.生理结构因素 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在平躺时,宝宝的背部和头部在同一平面,使用枕头会使宝宝的头部高于身体,可能导致气道不顺畅,影响呼吸。而且3个月以内的宝宝颈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将头部抬高,使用枕头反而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 2.特殊人群考虑 对于早产儿等特殊宝宝,由于其身体各方面发育更不成熟,更要严格遵循不使用枕头的原则,因为过早使用枕头可能对其脊柱和呼吸等功能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二、3-6个月的宝宝可开始考虑使用枕头 1.身体发育变化 宝宝长到3-6个月时,颈部开始微微向前弯曲,此时可以考虑给宝宝使用枕头。一般选择高度在1-2厘米左右的枕头较为合适。这是因为随着宝宝颈部生理弯曲的形成,枕头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帮助维持睡眠时颈部的舒适姿势,同时也能保证呼吸的顺畅。 2.生活方式与舒适度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这个阶段宝宝睡眠时间较长,良好的枕头选择有助于提高宝宝睡眠的舒适度。要注意选择材质柔软、透气性好的枕头,避免使用过硬或过软的枕头,过硬的枕头可能会压迫宝宝的头部,过软的枕头则无法起到支撑作用。 三、6个月以上宝宝枕头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1.枕头高度调整 6个月以上的宝宝,随着身体的进一步发育,枕头高度可逐渐调整至3-4厘米左右。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宝宝在睡眠时颈部能够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 2.材质与安全 材质方面,应选择天然、环保、透气的材料,如纯棉布料的枕头。要确保枕头没有小零件,避免宝宝在睡眠中误食或被小零件伤害。同时,要定期清洗枕头,保持清洁卫生,因为宝宝在睡眠中会出汗,容易滋生细菌。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有过敏史的宝宝,要选择不易引起过敏的材质枕头,如经过严格检测的纯棉无印染枕头等,避免因枕头材质引起过敏反应,影响宝宝的睡眠和身体健康。

    2025-10-21 12:15: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