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小孩肝火旺怎么办

    儿童肝火旺可通过饮食选择具清肝泻火作用的绿豆、芹菜、苦瓜等并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减少易加重肝火旺食物摄入,生活中保障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充足规律睡眠及营造安静舒适环境,鼓励适度户外活动促进气血流通,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舒缓儿童情绪,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肝火旺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勿自行盲目用药。 一、饮食调理 1.食材选择:可让小孩适当摄入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绿豆煮成汤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效,能辅助缓解肝火旺相关不适;芹菜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平肝清热的作用,可做成清淡的芹菜泥或芹菜粥等适合儿童食用的菜品,但需根据儿童年龄适量添加,避免过量导致肠胃不适;苦瓜性寒凉,有清肝火、解热毒的功效,可做成苦味适中的苦瓜汁(少量调配)让儿童饮用,但要注意儿童的耐受程度,若儿童对苦味接受度低,可谨慎选择。 2.饮食原则: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减少辛辣、油腻、甜食等易加重肝火旺的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巧克力等,此类食物易生热助火,加重儿童肝火旺的状况。 二、生活起居调节 1.睡眠保障:确保儿童有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时间,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睡眠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一般而言,学龄前儿童每天需保证10-13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应保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让儿童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等。 2.适度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气血流通,有助于调节肝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儿童过度疲劳,根据儿童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时长。 三、情志调节 1.营造和谐环境:为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让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因为儿童的情绪状态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家长可通过陪伴儿童玩耍、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儿童舒缓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例如在儿童情绪不佳时,通过温和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并给予安抚。 四、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肝火旺相关问题时需特别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的饮食、生活起居等干预措施,避免给低龄儿童自行食用药性较强的清热类食物或药物,若儿童肝火旺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如出现频繁哭闹、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情况加重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由专业的医师进行评估,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安全。

    2025-10-21 13:11:44
  • 2个月宝宝体温多少正常

    2个月宝宝正常体温因测温法不同有差异,直肠测温36.5℃-37.5℃,腋下测温36℃-37℃。受活动、环境等生理因素影响体温会波动,低热可通过非药物方式降温,高热要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护理时要注意室温与衣物,宝宝体温异常或伴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正常体温范围 2个月宝宝的正常体温通常采用直肠测温法,正常范围在36.5℃~37.5℃之间;若采用腋下测温法,正常范围是36℃~37℃。这是因为直肠测温能更接近人体内部核心温度,而腋下测温会受环境、宝宝衣物等因素影响,相对直肠测温略低。 二、体温波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1.活动影响:宝宝在吃奶、哭闹、活动后,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一般波动范围在0.3℃~0.5℃左右。这是由于活动时身体代谢增加,产热增多导致体温短暂上升。例如宝宝剧烈哭闹后,马上测量体温可能会比安静时高一些。 2.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时,如室温超过25℃,宝宝的体温也可能会升高,可高达37.5℃左右;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宝宝的体温可能会偏低,但一般不会低于36℃。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就容易出现体温波动。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温度较低,宝宝包裹过少,体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三、异常体温情况及应对 (一)低热 体温在37.5℃~38℃之间属于低热。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降低环境温度等非药物方式来降温,如将宝宝的衣物松开,放在温度适宜(22℃~25℃)的环境中,同时适量给宝宝喂些温水,帮助散热。因为宝宝低热时,身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非药物干预可以帮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二)高热 当体温超过38.5℃时属于高热情况。由于宝宝年龄较小,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降温,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结合就医评估的方式。物理降温可以继续采用松开衣物、降低环境温度、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等方法。同时要尽快带宝宝就医,因为高热可能会引起宝宝不适,甚至有引发惊厥等风险,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发热原因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四、特殊情况温馨提示 对于2个月的宝宝,其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一般维持在22℃~25℃为宜。给宝宝增减衣物要适中,避免因衣物过厚导致宝宝体温升高,也避免因衣物过少导致宝宝体温降低。如果宝宝出现体温异常,尤其是持续体温异常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呕吐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小月龄宝宝病情变化较快,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2025-10-21 13:11:10
  • 儿童发烧39度怎么退烧较快

    儿童发烧39度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如解开衣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调节环境保持通风、减少覆盖物,及时补充温开水,新生儿及小婴儿优先物理降温且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儿童除降温还需尽快就医,若物理降温无效或出现异常需送医诊治。 一、物理降温方法 1.解开衣物:儿童发烧39度时,应适当解开过多的衣物,这样有助于散热,利于体温下降。因为穿着过厚会影响身体热量的散发,不利于退烧。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是人体的大血管走行处,通过温水擦浴可以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例如,用毛巾蘸取温水后轻轻擦拭儿童的腋窝,每次擦拭时间可保持在5-10分钟左右。 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儿童的额头,退热贴中的凝胶成分可以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退热贴相对比较安全,适合大多数儿童使用。 二、环境调节 1.保持室内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有助于儿童身体散热,促进体温下降。比如,可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15-30分钟。 2.适当减少覆盖物:给儿童盖的被子不要过厚,避免影响身体散热。可以选择轻薄、透气的被褥,让儿童感觉舒适的同时有利于体温散发。 三、及时补充水分 1.多喝温开水:让儿童多喝一些温开水,一方面可以补充因发热出汗而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另一方面,水分的代谢也有助于带走热量,辅助降温。一般来说,每次可以让儿童喝100-150毫升左右的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小婴儿:新生儿和小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当出现39度发烧时,不建议首先采用药物降温。应优先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方法,如松开包被、用温水擦拭大血管走行部位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如果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嗜睡、拒奶等,应及时就医。因为小婴儿病情变化较快,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当出现39度发烧时,除了采取上述降温措施外,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发热而加重,所以在进行降温处理的同时,应尽快带儿童就医,明确发热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降温是儿童发烧39度时较快的退烧方法,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没有下降趋势,或者儿童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2025-10-21 13:10:16
  • 喝夜奶的危害

    喝夜奶对婴儿有多方面不良影响,包括影响口腔健康致龋齿、牙齿发育异常,影响消化功能致胃肠负担加重、睡眠中消化不适,还干扰睡眠周期、形成依赖,6个月后可渐添辅食减夜奶次数,睡前增辅食量,喝夜奶后清洁口腔,过敏体质婴儿需谨慎对待夜奶。 一、影响口腔健康 1.龋齿风险增加:婴儿在喝夜奶后,口腔内残留的奶液为细菌提供了滋生环境,细菌会分解奶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长期如此会腐蚀牙齿,导致龋齿的发生。研究表明,经常喝夜奶的婴儿患龋齿的概率比不喝夜奶的婴儿高出数倍。对于婴儿来说,牙齿正处于发育阶段,一旦出现龋齿,可能会影响后续牙齿的正常萌出和咬合功能。 2.牙齿发育异常:持续的夜间口腔酸性环境还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等问题。这是因为酸性物质会干扰牙齿硬组织的正常矿化过程,使得牙齿结构变得脆弱,为后续的牙齿问题埋下隐患。 二、影响消化功能 1.胃肠负担加重:夜间人体的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消化功能处于相对低活跃状态。喝夜奶会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婴儿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喝夜奶后更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例如,可能会出现吐奶频繁、大便异常等情况,影响婴儿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2.睡眠中消化不适:在睡眠状态下,胃肠消化食物的效率降低,喝夜奶后婴儿可能会在睡眠中因为胃肠不适而频繁醒来,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形成不良循环。睡眠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睡眠质量下降会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利于婴儿的身体和大脑发育。 三、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1.干扰正常睡眠周期:喝夜奶会打破婴儿原本的睡眠周期,使婴儿的睡眠变得不规律。婴儿在夜间被唤醒喝夜奶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再次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会影响婴儿整体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婴儿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而睡眠不足会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免疫力等多方面。 2.形成依赖:婴儿会逐渐形成对夜奶的依赖,将喝夜奶作为睡眠的一种条件,难以自行进入自然的睡眠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婴儿自身的睡眠质量,也会给家长的照顾带来困扰,导致家长和婴儿都处于疲惫的状态。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来说,6个月以后可以逐渐开始添加辅食,随着辅食量的增加,可以考虑逐渐减少夜奶的次数。家长要注意在婴儿睡前适当增加辅食的量,保证婴儿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因为饥饿而醒来要夜奶。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儿口腔的清洁,在婴儿喝夜奶后可以适当喂一些温水来清洁口腔。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婴儿,更要谨慎对待夜奶,避免因夜奶中的某些成分引发过敏反应,加重身体不适。

    2025-10-21 13:09:36
  • 宝宝吃奶时间短

    宝宝吃奶时间短可能因宝宝饥饿程度差异、乳汁流速影响、口腔健康问题、身体不适因素所致,应对时要观察饥饿信号、调整乳汁流速、检查口腔健康、处理身体不适,新生儿和早产宝宝吃奶时间短且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可能原因分析 (一)宝宝饥饿程度差异 宝宝处于不同饥饿状态时吃奶时间不同,若宝宝仅为轻度饥饿,其觅食反射等可能不强烈,导致吃奶时间相对较短;而当宝宝处于较严重饥饿状态时,可能会快速吸吮但因急于进食而整体吃奶时间未必一定长,需结合宝宝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二)乳汁流速影响 若妈妈乳汁流出过快,宝宝可能因来不及吞咽而频繁松开乳头,致使整体吃奶时间缩短;反之,若乳汁流速过慢,宝宝需更用力吸吮,也可能影响吃奶节奏和时长。 (三)口腔健康问题 如宝宝患有鹅口疮,吃奶时口腔黏膜受刺激产生疼痛,会抗拒长时间吸吮,从而表现出吃奶时间短;此外,口腔内的溃疡、出牙期牙龈不适等也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不适,缩短吃奶时间。 (四)身体不适因素 宝宝存在鼻塞等情况时,吃奶过程中需用嘴呼吸来辅助通气,会分散其吃奶的注意力,进而使吃奶时间变短;若宝宝有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也可能影响吃奶时的状态,出现吃奶时间短的现象。 二、应对建议 (一)观察饥饿信号 准确识别宝宝的饥饿信号,比如宝宝出现嘴巴做吸吮动作、转头寻找乳头、哭闹等表现时再进行喂奶,避免过早或过晚喂奶影响吃奶时长的正常判断。 (二)调整乳汁流速 妈妈在喂奶过程中可适时用手轻压乳晕部分,控制乳汁流出的速度,让乳汁流速保持在适中状态,便于宝宝顺利吞咽,维持正常的吃奶节奏。 (三)检查口腔健康 定期查看宝宝口腔状况,若发现有鹅口疮等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进行相应处理,以缓解宝宝吃奶时的不适,保证正常吃奶时长。 (四)处理身体不适 当宝宝存在鼻塞时,可在喂奶前用生理盐水轻轻清理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让宝宝能更专注吃奶;若怀疑宝宝有腹部不适,需留意宝宝的大便情况等,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三、特殊人群提示 (一)新生儿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于吃奶时间短的情况需高度关注。若新生儿吃奶时间过短且伴随精神萎靡、体温异常等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因为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变化相对较敏感,需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 (二)早产宝宝 早产宝宝各系统发育可能相对更不成熟,吃奶时间短可能是发育相关问题的信号。家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早产宝宝吃奶时的状态,如吃奶的力度、持续时间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宝宝到新生儿科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发育或健康方面的隐患。

    2025-10-21 13:09: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