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婴儿脂肪瘤形态

    婴儿脂肪瘤表现为皮下局限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表面皮肤无明显异常颜色与周围相近或稍浅,触感柔软具弹性可在皮下滑动,生长较为缓慢体积变化不剧烈属良性病变需密切观察其变化。 一、外观形态特征 婴儿脂肪瘤多表现为皮下局限性肿块,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表面皮肤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或稍浅,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小者可仅数毫米,大者可达数厘米。 二、质地特点 触感柔软,具有一定弹性,类似正常脂肪组织的触感,用手推移时可在皮下滑动,活动度相对较好,这是由于其主要由脂肪细胞构成,组织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质地及活动情况。 三、生长特性 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体积变化通常不剧烈,多数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这与脂肪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属于良性肿瘤样病变,生长进程相对平稳,但仍需密切观察其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2025-08-08 14:30:09
  • 婴儿3个月长牙正常吗

    婴儿3个月长牙属正常情况,其受遗传和营养等因素影响,长牙时要注意口腔清洁、观察身体反应、避免损伤婴儿牙龈和牙齿,若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一、影响乳牙萌出时间的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乳牙萌出较早,婴儿受遗传影响,也可能较早长牙。例如,父母一方在4个月左右就开始长牙,那么婴儿3个月长牙的概率可能会受此遗传因素影响而增加。 2.营养因素:婴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获取的营养状况以及出生后的营养摄入情况会影响乳牙萌出。如果胎儿期孕妇营养充足,婴儿出生后能够获得足够的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乳牙正常萌出,可能导致婴儿较早长牙。比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如果钙磷比例合适且维生素D含量充足,就有利于乳牙发育和萌出。 二、3个月长牙时的护理要点 1.口腔清洁:虽然婴儿3个月时长出的乳牙较少,但可以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擦拭婴儿的牙龈,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因为此时牙龈刚刚有牙齿萌出,口腔卫生很重要,纱布擦拭可以去除可能附着在牙龈和牙齿上的细菌等物质。 2.注意观察:要密切观察婴儿长牙时的身体反应,如是否有流口水增多、轻微烦躁不安等情况。如果婴儿出现过度哭闹、发热等异常表现,可能不是单纯长牙引起,需及时就医。 3.避免损伤:不要给婴儿咬过硬的物品,以免损伤刚刚萌出的牙龈和牙齿。因为3个月婴儿的牙龈和牙齿都比较脆弱,过硬物品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牙齿损伤等情况。 婴儿3个月长牙大多是正常的,但需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做好相应护理工作,若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2025-08-05 14:40:36
  • 婴儿体温37度正常吗

    婴儿体温37度若为腋下体温属正常,其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而异;影响体温的因素有年龄、活动、环境;体温37度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状况,给婴儿适当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注意婴儿衣物材质及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影响婴儿体温的因素 年龄因素: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能力越弱。新生儿及小婴儿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婴儿的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可能因保暖不足导致体温偏低,但一般也不会低于正常范围太多。 活动因素:婴儿若有剧烈活动,如哭闹、吃奶后,身体产热增加,体温可能会短暂升高,一般升高幅度在0.3℃~0.5℃左右,属于正常的生理波动。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如室内温度超过25℃且婴儿包裹过严时,会影响散热,导致体温轻度升高;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婴儿可能通过肌肉颤抖等产热方式来维持体温,但如果保暖不当,也可能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 婴儿体温37度时的护理建议 一般护理: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有无哭闹不安等表现。如果一切正常,只需给婴儿适当增减衣物,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让婴儿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特殊人群(婴儿)提示:婴儿皮肤娇嫩,在护理时要注意衣物的选择,应选用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过紧或材质不舒适对婴儿皮肤造成刺激。同时,要注意室内环境的安静和舒适,减少外界因素对婴儿的干扰,让婴儿能在稳定的状态下维持正常体温。

    2025-08-05 14:28:20
  • 小儿晚上睡不安稳是什么原因

    小儿晚上睡不安稳,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 1.生理因素: 饮食不当:睡前吃得过饱、过晚,或进食大量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腹胀、腹痛,影响睡眠。 环境因素:卧室温度过高、过低,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等,都可能影响小儿睡眠。 睡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睡前过度兴奋、哭闹等,也会导致小儿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 2.病理因素: 佝偻病: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小儿血钙降低,引起神经兴奋性增加,出现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症状。 感染:如感冒、发热、咳嗽等,会使小儿身体不适,影响睡眠。 其他疾病:如消化不良、肠痉挛、蛲虫病等,也可能导致小儿睡不安稳。 3.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小儿在白天受到惊吓、责骂或与父母分离等,会导致情绪紧张,晚上睡觉时出现哭闹、梦魇等现象。 心理压力: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和谐等,也可能影响小儿的心理健康,导致睡眠问题。 针对小儿晚上睡不安稳的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睡前避免过度进食和兴奋。 2.保持卧室安静、温暖、舒适,调整合适的光线和温度。 3.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固定的睡眠时间、睡前故事等。 4.注意观察小儿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5.给予小儿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缓解其心理压力。 如果小儿睡不安稳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家长应关注小儿的睡眠情况,如有需要,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025-08-05 14:22:31
  • 宝宝大拇指内扣几个月消失

    正常足月出生宝宝3-4个月时大拇指内扣现象渐消失,超6个月仍明显需重视,可能存问题,早产儿内扣消失时间或推迟,超6个月未改善要排查发育问题,3个月后有早产史宝宝可适度手部训练促发育但要适度。 一、正常生理阶段的发展 宝宝在胎儿时期处于握拳状态,出生后会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由于神经系统和手部肌肉的发育还不完善,会出现大拇指内扣的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到3-4个月时,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大拇指内扣的现象会慢慢改善并消失。例如,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宝宝在3个月左右开始能够逐渐放松手部肌肉,使大拇指不再持续内扣,到4个月时这种情况会明显减轻直至消失。 二、特殊情况的考虑 如果宝宝超过6个月大拇指内扣仍然比较明显,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脑损伤等情况。这时候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如果是早产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和身体各器官的发育相对于足月儿会更晚一些,大拇指内扣消失的时间可能会相对推迟,但一般也会在6个月左右逐渐改善。如果超过6个月仍未改善,就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发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有早产史的宝宝,家长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其大拇指内扣的情况,在宝宝3个月后就可以开始适当进行一些手部的训练,促进手部肌肉的发育,但训练要适度,遵循宝宝的发育节奏,避免过度训练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2025-08-05 14:19: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