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筠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倩筠,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儿童保健工作17年,擅长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早期发育及营养咨询,儿童发育迟缓、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的诊治。展开
  • 孩子一睡觉就咳嗽怎么办

    为解决孩子睡眠时咳嗽问题,可从环境因素调整(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过敏原)、睡眠姿势调整(垫高上半身)、疾病因素排查及应对(上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哮喘等分别处理)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幼儿谨慎用药、过敏体质儿童严控过敏原)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孩子睡眠时咳嗽状况。 一、环境因素调整 1.空气湿度与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60%较为适宜,过于干燥的空气可能刺激孩子呼吸道导致咳嗽。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湿度。温度方面,室温维持在22℃-25℃左右,避免孩子因环境温度不适而在睡眠时咳嗽。因为适宜的温湿度能减少呼吸道黏膜受到的刺激,维持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2.避免过敏原: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要注意卧室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套等,避免尘螨滋生。同时,卧室中尽量不放置毛绒玩具等容易积聚灰尘和过敏原的物品。尘螨是常见的过敏原,接触后可能引发呼吸道过敏反应,导致睡眠时咳嗽。 二、睡眠姿势调整 1.垫高上半身:让孩子睡眠时适当垫高上半身,比如用枕头将头部和肩部垫高一些。这样可以使呼吸道保持通畅,防止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因为平躺时,呼吸道分泌物可能更容易积聚在咽喉部位,抬高上半身有助于分泌物引流。 三、疾病因素排查及应对 1.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孩子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在睡眠时可能因呼吸道炎症刺激而咳嗽。这种情况下,要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发热、鼻塞等。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需由医生判断后决定。 2.胃食管反流:对于婴幼儿,胃食管反流也可能导致睡眠时咳嗽。由于婴幼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可以在喂奶后适当竖起拍嗝,减少喂奶量,分多次喂养。因为胃食管反流时,反流的胃酸等刺激呼吸道会引起咳嗽。 3.哮喘:如果孩子有哮喘病史,睡眠时咳嗽可能是哮喘发作的表现。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喘息、气促等症状。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缓解症状,但具体治疗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处理睡眠咳嗽问题时更要谨慎。避免自行给婴幼儿使用成人药物,因为婴幼儿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如果婴幼儿睡眠时咳嗽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2.过敏体质儿童:过敏体质儿童要特别注意环境中过敏原的排查和控制,如前面提到的尘螨等过敏原。在选择床上用品等时,尽量选择纯棉材质且容易清洁的,减少过敏原接触的机会,以降低睡眠时因过敏引发咳嗽的风险。

    2025-10-15 15:00:07
  • 小孩大便稀肛门红怎么治疗

    小孩大便稀肛门红需明确病因,从局部护理、调整饮食、针对腹泻处理及特殊人群提示等方面应对。局部护理要清洁并拍干肛门,可涂保护剂;调整饮食需合理喂养、补充水分;观察病情,菌群失调可补益生菌,新生儿或小婴儿情况特殊要谨慎且及时就医。 一、明确病因 小孩大便稀肛门红通常与腹泻导致局部刺激有关,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肠炎)或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腹部着凉等)导致腹泻,进而出现肛门红的情况。 二、局部护理 1.清洁肛门 每次大便后,用温水轻轻清洗肛门部位,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擦拭加重局部损伤。因为小孩皮肤娇嫩,温水清洗可有效清除粪便等刺激物,减少对肛门皮肤的持续刺激。对于女婴,要注意从前往后清洗,防止尿道感染。 可使用柔软的纱布或纸巾轻轻拍干肛门周围,保持局部干燥。 2.涂抹保护剂 清洗后,可适当涂抹一些具有保护作用的药膏,如氧化锌软膏等。氧化锌软膏能够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粪便等刺激物,促进肛门红的部位修复。但使用前需咨询医生,根据小孩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 三、调整饮食 1.合理喂养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的饮食要注意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母亲可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乳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 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比例,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奶粉过浓或过稀。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小孩,要暂时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过于油腻的辅食、粗纤维过多的蔬菜等,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补充水分 由于大便稀容易导致脱水,要适当给小孩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喂服温开水,防止脱水情况发生,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四、针对腹泻的处理 1.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小孩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以及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如果腹泻频繁、大便性状严重异常(如脓血便等)、精神萎靡、发热等,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等情况,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相应治疗。 2.益生菌调节 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症状。但要注意益生菌的储存和使用方法,一般需用温水送服,且不宜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如需使用抗生素,两者服用时间需间隔2-3小时以上)。 五、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出现这种情况要尤其谨慎。新生儿皮肤更为娇嫩,护理时要更加轻柔。如果是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出现大便稀肛门红情况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和处理,避免自行用药等不当操作。同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吃奶情况、哭声等,如有异常及时反馈给医生。

    2025-10-15 14:59:27
  • 打完防疫针发烧怎么办

    打完防疫针后出现发烧,要观察不同年龄段体温与一般状况,婴儿、儿童表现有别,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需谨慎,打完针后活动量大要适当休息;可用32-34℃温水擦拭各年龄段孩子额头、颈部等部位物理降温,早产儿擦拭要轻柔;让孩子多喝温水补充水分,食欲不佳可少量多次喂水;若体温超38.5℃不退或有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及时就医,有基础疾病儿童更要谨慎,多数是正常免疫反应,经观察、降温、补水等处理无改善或异常要就医。 一、观察体温与一般状况 1.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对发烧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嗜睡、拒奶等;儿童可能会诉说身体不适等。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对于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需谨慎对待。可以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数值、发热时间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等一般状况。如果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正常,一般情况相对稳定。 2.生活方式影响:若孩子在打完防疫针后活动量较大,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发烧的反应,所以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这有助于身体恢复。 二、物理降温方法 1.适用于各年龄段:可以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有助于散热。温水温度一般控制在32-34℃,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对于新生儿,要特别轻柔,避免冻伤。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 2.特殊人群注意: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擦拭时要更加小心,水温不宜过低,擦拭时间不宜过长。 三、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1.各年龄段需求:让孩子多喝温水,以补充因发热散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对于婴儿,可以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的喂养次数;对于幼儿和儿童,可以鼓励其自主饮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也有利于体温的调节。 2.生活方式关联:如果孩子因发热食欲不佳,可少量多次喂水,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饮品容器,增加孩子饮水的积极性。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异常表现:如果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者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例如,婴儿出现持续哭闹不止,难以安抚,同时伴有发热,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异常情况,需要尽快就医检查。 2.特殊人群重点关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打完防疫针后出现发烧更要谨慎对待,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孩子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可能提示更严重的感染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打完防疫针后出现发烧多数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但通过以上观察、物理降温、保证水分摄入等措施进行处理,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或出现异常表现则需及时就医。

    2025-10-15 14:57:13
  • 川崎病能否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

    川崎病不能仅靠血常规检查出来,但血常规检查可为其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如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病程1-2周后血小板开始升高、部分患儿有轻度贫血等,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多项辅助检查,包括CRP明显升高、ESR增快、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冠状动脉病变等,不同情况血常规在川崎病诊断中意义相似,儿科护理中需结合整体情况协助诊断治疗。 白细胞计数:川崎病患者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可高达(10-30)×10/L,甚至更高,且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因为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白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但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非川崎病特异性的,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明显升高,一般超过70%。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成分,在川崎病的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大量被激活并聚集,导致其比例升高。然而,单纯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 血小板:川崎病患者病程1-2周后血小板开始升高,发病第2-3周时可达高峰,常大于300×10/L,甚至可超过1000×10/L。血小板升高与血管炎症导致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以及机体的修复反应有关。但血小板升高也可见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恢复期等情况。 血红蛋白:部分川崎病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表现为轻度贫血,这与炎症状态下机体的代谢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慢性炎症导致的造血微环境改变有关,但贫血程度一般较轻。 川崎病的其他诊断依据及综合诊断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多项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临床表现通常有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有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或掌跖红斑、多形性红斑样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除血常规外,还需要结合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心电图检查有无ST-T改变或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等多项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川崎病。例如,CRP在急性期可显著升高,常大于100mg/L,这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判断病情和预后至关重要。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儿,血常规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是相似的,但在具体病情判断和鉴别诊断时需要结合患儿的整体情况。例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分析血常规结果时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辅助川崎病的诊断。同时,在儿科护理中,要密切关注川崎病患儿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2025-10-15 14:56:38
  • 小宝宝正常体温是多少

    小宝宝正常体温因测量部位不同有差异,口腔36.2℃~37.3℃、直肠36.5℃~37.5℃、腋下36℃~37℃,受年龄、活动、环境、进食等因素影响,低热可物理降温,中高热先物理降温再就医,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需更谨慎监测体温。 小宝宝口腔正常体温一般在36.2℃~37.3℃之间。但由于小宝宝的口腔体温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如吃奶后口腔温度可能会暂时升高,所以测量时需注意。 直肠体温 直肠体温相对更能反映体内核心温度,小宝宝直肠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5℃。直肠测温相对准确,但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损伤宝宝直肠黏膜。 腋下体温 腋下体温是比较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测量方式,小宝宝腋下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测量时要确保宝宝腋下干燥,将体温计夹紧,测量5~10分钟,这样测得的结果较可靠。 影响小宝宝体温的因素 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小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比如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体温波动相对较大;而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体温调节功能逐渐完善,体温会逐渐趋于稳定。 活动因素 小宝宝剧烈活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体温可能会暂时升高,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比如宝宝哭闹、玩耍后,腋下体温可能会比安静状态下高0.3℃~0.5℃左右。 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时,比如室温过高、包裹过严等,小宝宝散热困难,体温会升高;而环境温度过低时,宝宝散热增加,可能会出现体温偏低的情况。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比较适宜,能让小宝宝的体温相对稳定。 进食因素 宝宝吃奶后,身体会进行消化代谢,产热增加,也可能导致体温稍有升高,通常半小时到一小时后会恢复至正常范围。 体温异常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低热处理 当小宝宝腋下体温在37.5℃~38℃之间时,属于低热。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解开宝宝的衣物,适当减少包裹,让宝宝处于凉爽、通风的环境中,还可以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同时要让宝宝多喝些温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中高热处理 如果小宝宝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属于中高热情况,此时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降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升高或宝宝精神状态不佳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小宝宝等特殊人群,在测量体温和关注体温变化时要更加谨慎。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要注意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密切监测体温,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要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宝宝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025-10-15 14:56: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