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展开
  • 宝宝被吓到了会发烧吗

    宝宝被吓到一般不直接发烧,但可能间接致发烧,被吓到后有情绪、睡眠、食欲等相关表现及应对,宝宝发烧有不同体温情况的处理原则,宝宝是特殊人群需细心呵护,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日常要营造安全环境减少宝宝被吓到可能。 宝宝被吓到后可能出现的相关表现及应对 情绪方面:宝宝可能会持续哭闹、难以安抚等,这是被吓到后常见的情绪反应。家长此时要多给予宝宝安抚,通过轻柔的言语、拥抱等方式让宝宝感受到安全,缓解其紧张情绪。 睡眠方面:可能出现睡眠易惊醒、睡眠时间缩短等情况。家长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帮助宝宝逐渐恢复正常睡眠状态。比如保持房间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等。 食欲方面:部分宝宝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家长无需强迫宝宝进食,可准备一些清淡、易消化且宝宝感兴趣的食物,观察宝宝的进食情况,待其情绪逐渐稳定后,食欲通常会慢慢恢复。 宝宝发烧时的处理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的情况) 体温在38.5℃以下:如果宝宝体温未达到38.5℃,精神状态尚可,没有因发烧而明显不适,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用温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让宝宝适当多喝一些温水,既可以补充因发烧丢失的水分,又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辅助降温。 体温在38.5℃及以上且精神状态不佳:若宝宝体温达到38.5℃及以上,并且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不适表现,此时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必要时可考虑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但一般不建议自行给低龄宝宝随意使用退烧药物,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宝宝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在面对被吓到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情况时更需要细心呵护。家长要时刻留意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饮食、睡眠等情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宝宝有异常表现且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如发烧持续不退、精神极度萎靡等,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为宝宝营造一个安全、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突然的强烈刺激,降低宝宝被吓到的可能性。

    2025-10-16 12:07:09
  • 小儿患水痘该怎么办

    小儿患水痘后需隔离休息约2周,要做好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密切观察体温、精神和皮疹情况,调整饮食给予营养易消化食物及充足水分,免疫低下小儿和孕妇患水痘需特殊关注及处理。 一、隔离与休息 小儿患水痘后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隔离时间约2周左右。这是因为水痘具有传染性,隔离可以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陪伴和照顾,确保其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给患儿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搓破疱疹。温水洗澡可以清洁皮肤,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对于年龄小的患儿,家长要特别注意控制洗澡的水温,一般保持在37℃~38℃为宜,防止烫伤患儿皮肤。 2.避免搔抓:要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给患儿带上棉质手套,防止患儿搔抓皮疹,引起感染或留下瘢痕。因为搔抓可能会导致疱疹破裂,进而引发皮肤感染,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小儿来说,感染的风险更高。 三、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水痘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也有少数患儿会出现高热。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要警惕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可能。同时,要观察皮疹的变化,如皮疹的分布、疱疹是否破溃、有无新皮疹出现等。如果发现患儿精神萎靡、呕吐、头痛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出现了水痘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 四、饮食调整 给予患儿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排毒。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饮食的喂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的患儿,患水痘后病情可能会更严重,更容易出现并发症,需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送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殊的处理。对于孕妇,如果在孕期感染水痘,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及时就医评估胎儿情况。

    2025-10-16 12:06:24
  • 婴儿不喜欢吃饭应如何解决

    营造相对安静光线柔和的固定进餐环境构建稳定进食生物钟,依据月龄调整食物形态并保证种类丰富,家长以身作则保持愉快进食状态,把控每次进餐时间不超且不强行逼迫,长期不喜欢吃饭伴异常表现时需排查疾病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个性化调整。 一、营造适宜进餐环境 选择相对安静、光线柔和的空间作为婴儿进餐场所,每日固定进餐时间与地点,帮助婴儿构建稳定的进食生物钟,减少外界诸如电视声响、过多人员走动等干扰因素,让婴儿能专注于进食过程,例如可每日固定在餐后1小时左右安排进餐,且将进餐地点固定在儿童餐椅上,营造专门的进食氛围。 二、优化食物呈现方式 1.依据月龄调整食物形态:6-8月龄婴儿可将食物制作成泥状、糊状,如南瓜泥、苹果糊等;8-10月龄婴儿可逐渐过渡为小块状食物,像切碎的软熟胡萝卜块、蒸软的小馒头块等,以适应其咀嚼能力发展; 2.保证食物种类丰富:涵盖谷物(如婴儿米粉、软米饭)、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香蕉、草莓)、蛋白质类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多种营养,同时丰富的色彩与质地可提升婴儿对食物的兴趣。 三、家长以身作则示范 家长在婴儿面前应保持愉快的进食状态,主动且享受地进食各类食物,通过自身行为为婴儿树立良好榜样,避免在婴儿面前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厌恶等负面情绪,让婴儿潜移默化地模仿学习正确的进食行为。 四、把控进餐时间与节奏 每次进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给予婴儿轻松的进餐体验。若婴儿暂时出现不想进食的情况,切勿强行逼迫喂食,防止引发婴儿对吃饭的抵触心理,可稍作休息后再尝试引导进食。 五、关注身体状况排查因素 若婴儿长期不喜欢吃饭且伴随精神不佳、腹胀、呕吐等异常表现,需考虑是否存在疾病影响,如消化不良、微量元素(如锌等)缺乏等情况,此时应及时带婴儿就医检查,排除疾病因素后再针对性调整进食相关安排,始终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非药物干预为优先解决方式,避免随意给低龄婴儿使用药物来解决吃饭问题,充分考量婴儿年龄小、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等特点,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

    2025-10-16 12:05:46
  • 小朋友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小朋友手脚冰凉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生理性因素有末梢循环特点和环境温度影响;病理性因素有发热初期、营养不良、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不同原因有相应表现,如发热初期外周血管收缩致手脚冰凉,营养不良伴面色苍白等,贫血有皮肤黏膜苍白等,先天性心脏病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一、生理性因素 (一)末梢循环特点 小朋友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不够成熟,导致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相对成人较差。例如,婴幼儿的四肢相对于心脏的位置较远,血液循环到达手脚需要克服更多的阻力,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二)环境温度影响 如果小朋友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比如冬季室内温度过低或者穿着过少,身体会通过减少手脚的血液循环来减少热量散失,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从而表现出手脚冰凉。比如在寒冷的户外,小朋友的手脚很容易因为环境温度低而冰凉。 二、病理性因素 (一)发热初期 当小朋友处于发热初期时,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发出指令,使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此时手脚部位的血液供应减少,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例如,小朋友感染病毒后体温开始上升前,常常会先有手脚冰凉的表现。 (二)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的小朋友,身体的能量储备不足,新陈代谢相对缓慢,产热减少,也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状况。这类小朋友通常还伴有面色苍白、体重不增等表现,因为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血液循环和产热。 (三)贫血 贫血的小朋友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机体为了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会重新分配血液,减少四肢末梢的血液供应,从而出现手脚冰凉。贫血的小朋友往往还会有皮肤黏膜苍白、活动后气促等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红蛋白等指标异常。 (四)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体循环血量减少,使得手脚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这类小朋友可能还会有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口唇青紫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2025-10-16 12:05:07
  • 宝宝便秘小妙招

    宝宝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足够水分)、腹部按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运动促进来缓解,若便秘持续较长时间或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婴儿便秘处理要谨慎,人工喂养便秘要考虑奶粉是否合适,优先非药物干预。 保证足够水分:让宝宝适量饮用白开水,水分能使大便软化,利于排出。0-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通常不需要额外补水,因为母乳中水分含量充足;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的宝宝,每天可以适当喝50-100毫升水,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饮水量。 腹部按摩 操作方法:在宝宝空腹时,家长洗净双手,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这样的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宝宝排便。因为顺时针按摩模拟了肠道蠕动的方向,能有效刺激肠道,加速粪便的排出。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可以尝试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坐在便盆上,比如饭后15-30分钟,每次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让宝宝形成排便反射。通过固定时间让宝宝尝试排便,有助于建立规律的肠道排便习惯。 运动促进 适当增加活动量:鼓励宝宝多进行活动,比如爬行、走路等。对于会爬的宝宝,让其在安全的环境中多爬行,能锻炼腹部肌肉,促进肠道蠕动;对于能走路的宝宝,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如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活动可以刺激宝宝的胃肠蠕动,帮助排便。 特殊情况处理 就医评估:如果宝宝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如超过2周)且通过上述家庭护理方法没有改善,或者宝宝出现腹胀明显、食欲减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因素。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婴儿(尤其0-1岁),在采取任何便秘缓解措施时都要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出现便秘,要考虑奶粉是否适合宝宝,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合适的奶粉,但不能自行随意给低龄宝宝使用药物来解决便秘问题,应优先通过非药物干预方法来尝试缓解宝宝便秘情况。

    2025-10-16 12:03: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