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抽动症是什么引起的
抽动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一旦出现抽动症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治疗。 一、遗传因素:抽动症在儿童家庭中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更高,发病率可达10%中的66%,且单卵双生子的共病率要高于双卵双生子。这表明遗传在抽动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神经生化因素:抽动症的发生是由于局部神经抑制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中枢多巴胺活性过度,或者多巴胺受体超敏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障碍等情况。 三、心理因素: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遭遇不利的社会事件,如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或者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如受到惊吓等,都容易引发抽动症。 对于此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多进行跳绳、跳舞、踢毽子等运动,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助于缓解疾病带来的不适症状。 总之,抽动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防治抽动症。
2025-06-20 14:57:00 -
奶多宝宝吃不完怎么办
当宝宝吃不完奶时,可采取吸出多余乳汁、储存乳汁、分享乳汁等方法,同时注意乳房护理。 1.吸出多余的乳汁:使用吸奶器将多余的乳汁吸出,可以保持乳房的畅通,防止乳腺炎的发生。吸奶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可以咨询医生或护士。 2.储存乳汁:如果宝宝不需要喝多余的乳汁,可以将其储存起来。可以使用专门的储奶袋或奶瓶,将乳汁储存于冰箱或冷冻室中。储存时间和方法可以参考相关的储奶指南。 3.分享乳汁:多余的乳汁也可以分享给其他需要的宝宝或妈妈。可以通过母乳喂养社群或相关组织来寻找需要乳汁的对象。 4.注意乳房护理:在处理多余乳汁时,要注意乳房的护理。保持乳房清洁,避免感染。如果出现乳房疼痛、红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哺乳期的妈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休息。如果有任何关于哺乳期的健康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哺乳期顾问。
2025-06-20 14:56:15 -
11岁女孩身高体重的标准
对于11岁的女孩子来说,其身高通常在136.8至154厘米之间,体重一般在29.3至49.2千克之间。这个阶段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个体差异较大,所以范围也较宽泛。 一、影响身高体重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中的遗传因素对孩子身高和体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2.后期因素中,营养、睡眠和运动等也会对孩子的身高体重产生影响。营养充足能为身体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生长激素分泌;适当运动能促进骨骼发育。 二、青春期对身高体重的影响: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存在差异,有些早有些晚,平均在9至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会进入快速生长发育期,相比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其身高会明显更高,身体会出现个体差异。 总之,只要孩子的身高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就无需过度焦虑。但如果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或不合格的情况,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2025-06-20 14:55:29 -
手足口病大人会得吗
大人会得手足口病,症状通常较轻,通过接触传播,预防方法包括保持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大人也会得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该病毒。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疼痛、皮疹等。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和膝盖等部位,有时也可能出现在手臂和腿部。大人感染手足口病的症状可能与儿童相似,但通常较轻。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粪便、疱疹液等,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也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儿童。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加强室内通风等。如果大人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避免与儿童密切接触,并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大人也会得手足口病,因此成人也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025-06-20 14:55:02 -
六个月的宝宝发烧怎么办
六个月的宝宝发烧可采取贴解热贴、温水擦拭、就医诊断等办法来处理,要尽早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选用适合自身的治疗方式。 一、贴解热贴:退热膏可贴于儿童的额头、太阳穴以及大椎穴等部位,这种方式较为便捷,适合儿童使用,能起到较好的退热效果。 二、温水擦拭:可以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两侧、腋窝、大腿根部、腘窝、肘窝等大动脉处,可反复进行擦拭,但要注意在擦拭时不能将白酒或酒精混入温水中,以免酒精经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引发不良反应。 三、就医诊断:倘若经过物理降温24小时后体温仍未恢复正常,就应及时将儿童送往医院,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明确发热原因,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宝宝着凉,可给宝宝多喝些水,还应给宝宝穿宽松的衣服。 本文主要讲述了六个月宝宝发烧的处理方式,包括贴解热贴、温水擦拭和就医诊断,同时强调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2025-06-20 14: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