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展开
  • 小孩总是说肚子疼一会自己又好了怎么回事

    小孩肚子疼很快又缓解可能由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感染、功能性腹痛(肠痉挛)等原因引起,需关注持续或加重腹痛及异常表现,一般可通过饮食调整、腹部保暖护理,若频繁发作、程度加重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常见原因及相关分析 (一)胃肠功能紊乱 1.年龄因素:小孩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胃肠蠕动调节功能较差,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例如,1-3岁的幼儿,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时,就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肚子疼但很快又缓解。 2.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小孩近期饮食结构突然改变,如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短暂失调,出现阵发性腹痛,之后可能自行缓解。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 1.病史相关:如果小孩有接触土壤、生食蔬菜水果等可能感染寄生虫的病史,就需要考虑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比如蛔虫感染,成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腹部疼痛,但这种疼痛往往是间歇性的,可自行缓解。 2.年龄特点:学龄前儿童相对更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接触到寄生虫卵。 (三)功能性腹痛(肠痉挛) 1.生理机制:小孩的肠道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肠痉挛。当肠道平滑肌阵发性收缩时,就会引起腹痛,一般疼痛程度不一,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这种情况在天气变化、腹部着凉时更容易发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腹部保暖不当易引发肠痉挛。 2.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个体对肠痉挛的敏感程度可能不同。 二、需要关注的情况 (一)持续或加重的腹痛 如果小孩肚子疼的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或者伴有呕吐、腹泻、发热、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例如,腹痛持续不缓解,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可能提示存在肠梗阻等严重问题;若腹痛伴有发热,可能是肠道感染等炎症性疾病引起。 (二)异常表现与特殊人群 对于婴幼儿,由于他们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安、腹部拒按等情况,也需要高度重视。因为婴幼儿不能清晰描述腹痛的具体情况,所以更需要密切观察其整体状态,如精神反应、面色等。对于有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病史的小孩,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再次出现腹痛时要格外警惕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可能。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观察与护理 1.饮食调整:对于胃肠功能紊乱的小孩,要注意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对于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要教育小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等。 2.腹部保暖:注意给小孩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或天气寒冷时,可以适当增加衣物,使用肚兜等保护腹部,预防肠痉挛的发生。 (二)及时就医的指征 当小孩肚子疼频繁发作、程度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0 15:07:07
  • 小孩多大会走路

    小孩学走路一般在10-14个月,也有早至9个月、晚至15个月的情况,受遗传、营养、锻炼、健康状况影响,学走路阶段要注意安全防护、鼓励引导且关注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有异常及时咨询医生。 影响小孩学走路时间的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学走路较早,小孩可能也会相对较早开始学走路。这是因为遗传决定了小孩的身体发育基础,包括骨骼、肌肉等的发育速度等受遗传基因影响。例如父母在11个月左右就开始独立行走,那么小孩可能也会在接近这个时间段开始尝试学走路。 营养因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对小孩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摄入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不足,可能会影响骨骼的强度和肌肉的力量,从而影响学走路的时间。比如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骼发育迟缓,进而使小孩学走路的时间推迟。一般小孩需要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钙,像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需要适当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来帮助钙的吸收。 锻炼情况: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小孩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从而促进学走路。如果小孩经常被抱着,缺乏在地上爬行、站立、迈步等锻炼机会,可能会导致学走路的时间相对较晚。例如,让小孩每天有一定时间在安全的环境下自由爬行,爬行有助于锻炼四肢协调和平衡能力,对后续学走路有积极作用;经常让小孩扶着家具站立、尝试迈步,也能锻炼腿部肌肉力量。 健康状况:一些健康问题也可能影响小孩学走路的时间。比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骨骼肌肉系统的疾病,会导致小孩行走困难,学走路时间推迟;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影响肌肉的控制和运动能力,从而影响学走路。如果小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小孩学走路阶段的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在小孩学走路阶段,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地面应保持干燥、平整,避免小孩摔倒受伤;移除尖锐的家具边角等可能会磕碰小孩的物品;可以在小孩活动区域铺设柔软的地垫等防护设施。因为小孩在学走路时平衡能力还不完善,容易摔倒,安全防护能最大程度减少意外伤害。 鼓励与引导:家长要给予小孩足够的鼓励和引导,当小孩尝试站立、迈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小孩学走路的信心。同时可以用玩具等吸引小孩向前走,引导小孩逐渐掌握行走的技巧。例如在小孩前方放置他喜欢的玩具,鼓励他走过去拿玩具,这样既能引导小孩学走路,又能增加趣味性。 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小孩学走路的速度和方式都不同,家长不要过于焦虑比较。要尊重小孩的个体差异,根据小孩自身的发育情况来引导,而不是强行要求小孩在某个特定时间达到某种行走水平。如果发现小孩在学走路过程中出现明显异于同龄小孩的情况,如18个月还不能独走等,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排查是否存在发育问题。 总之,小孩学走路的时间有一定的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家长要关注小孩的发育情况,为小孩创造良好的学走路条件,同时注意安全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2025-10-20 15:05:53
  •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早治疗能治好吗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早治疗有一定改善可能但完全治好难,早期干预可利用小儿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特点改善相关情况,早期治疗具体有康复训练(含运动、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干预方式,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要制定个性化方案等,需综合多因素通过规范等治疗最大程度改善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早期治疗的具体干预方式及作用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等,通过特定的运动模式训练来纠正异常的运动姿势和运动模式,改善肌肉张力。比如针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存在的肢体不自主扭动等情况,Bobath疗法可以引导患儿进行正确的运动控制练习,逐步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还包括作业疗法,培养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进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帮助患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电刺激等,可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改善肌肉的营养状况,辅助改善运动功能。不过物理因子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等。 影响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早治疗预后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的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患儿,大脑神经损伤相对较轻,早期治疗后恢复的潜力较大,通过规范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改善效果,运动功能等能得到明显提升;而重度的患儿,大脑神经损伤严重,即使早期治疗,预后相对较差,可能遗留较严重的运动障碍和其他功能缺陷。 治疗及时性:出生后越早开始治疗,患儿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发挥作用越充分,治疗效果相对越好。因为新生儿和婴儿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对干预的反应更敏感,早期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一时期的神经可塑性,纠正异常的神经发育轨迹。如果治疗延迟,神经发育逐渐固定,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个体差异:不同患儿的基因背景、身体对治疗的反应等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儿对康复训练等治疗手段反应较好,能较快看到运动功能的改善;而有的患儿可能对治疗反应相对较慢,但坚持规范治疗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针对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早治疗的注意事项 对于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遵循专业的治疗方案,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同时,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耐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鼓励患儿坚持训练。例如,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并在家中为患儿进行适当的辅助训练,帮助患儿巩固治疗效果。 对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病情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婴儿期的患儿,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和家庭康复的方法等。 总之,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早治疗有改善的可能,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规范、及时、个体化的治疗干预,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025-10-20 15:02:45
  • 一岁半孩子积食怎么办

    一岁半孩子积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增加活动量(饭后1小时后适当运动,如室内爬行、走路,每次20-30分钟)、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12-14小时,营造安静舒适环境)来缓解,若积食严重伴长时间哭闹不止、频繁呕吐、腹胀明显且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饮食结构 1.控制进食量:一岁半孩子积食时,要适当减少每餐的进食量,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因为此时孩子的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过多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可以将原来的每餐食量减少1/3左右,分多次进食,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积食情况加重。 2.选择易消化食物:优先给孩子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这些食物容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减轻肠胃的消化负担。避免给孩子食用油腻、辛辣、高糖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巧克力、糯米制品等。例如,米粥可以熬煮得软烂一些,方便孩子消化;面条可以选择细面条,煮得软一些。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孩子饭后1小时左右,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孩子的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消化食物,缓解积食症状。例如,家长将手掌焐热后,以轻柔的力度按照顺时针方向画圈按摩孩子腹部。 三、增加活动量 1.适当运动:鼓励孩子多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让孩子在室内爬行、走路等。一岁半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但要注意避免在孩子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呕吐等不适。例如,可以带孩子在室内宽敞安全的地方散步,或者让孩子在地上爬行玩耍,每次活动时间可以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 四、保证充足睡眠 1.睡眠对消化的影响: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身体的恢复和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包括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孩子在睡眠时,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缓解积食情况。所以要保证一岁半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每天睡眠12-14小时左右,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孩子能够安稳入睡。 五、特殊情况处理 1.及时就医:如果孩子积食情况比较严重,出现长时间哭闹不止、频繁呕吐、腹胀明显且伴有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积食,可能存在其他疾病因素,需要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孩子频繁呕吐且呕吐物量大,或者腹胀明显触摸时孩子反应剧烈,就需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一岁半孩子出现积食情况时,家长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增加活动量、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来缓解。同时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若情况严重及时就医,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安全、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保障孩子的健康。

    2025-10-20 15:01:39
  • 三个月婴儿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喂养护理包括母乳喂养按需进行且要注意乳头清洁和哺乳姿势正确,配方奶喂养需按说明冲调;日常皮肤护理是每天至少一次全身温水沐浴,用温和婴儿专用产品清洁褶皱部位后拍干,尿布疹时及时换尿布并涂护臀膏;脐带未脱落前用碘伏棉签由中心向外周顺时针消毒;衣物选宽松柔软透气棉质的并依室温调整;睡眠要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环境,以仰卧位为主防被褥覆盖口鼻;感官刺激有视觉放色彩鲜艳玩具缓慢移动促追踪、听觉用轻柔声音交流;健康监测要定期测体温体重身高,观察精神状态、食欲等,异常及时就医。 一、喂养护理 1.母乳喂养:按需喂养,母乳富含婴儿生长所需的营养及免疫物质,能满足三个月婴儿的营养需求,喂养时注意母亲乳头清洁,哺乳姿势要正确,让婴儿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2.配方奶喂养:严格按照配方奶产品说明进行冲调,水温适宜(一般40-50℃左右),冲调比例准确,保证婴儿摄入充足且合适温度的奶液,避免因冲调不当影响婴儿消化吸收。二、日常皮肤护理 1.清洁频次与方法: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全身温水沐浴,清洗时动作轻柔,使用温和的婴儿专用沐浴产品,重点清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部位,清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保持皮肤干燥。2.特殊情况处理:若婴儿出现尿布疹,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更换后用护臀膏涂抹臀部,保持臀部皮肤干爽,减少尿液和粪便对皮肤的刺激。三、脐带护理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碘伏棉签由脐带残端中心向外周顺时针消毒1-2次,保持脐带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污染脐带部位,等待脐带自然脱落。四、衣物选择与穿着 选择宽松、柔软、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或过硬的衣物,防止刺激婴儿皮肤。衣物厚度要根据室内温度适当调整,保证婴儿舒适,不宜包裹过紧,影响肢体活动。五、睡眠护理 1.睡眠环境营造: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22-25℃)、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可使用白色噪音机辅助婴儿入睡。2.睡姿要求:以仰卧位为主,可偶尔更换侧卧姿势,但要避免长期偏向一侧睡眠导致头型不正,睡眠时注意避免被褥等覆盖婴儿口鼻,确保呼吸通畅。六、感官刺激护理 1.视觉刺激:在婴儿视线范围内放置色彩鲜艳(如红色、黄色等)、轮廓清晰的玩具,距离婴儿约20-30厘米,缓慢移动玩具,促进婴儿视觉追踪能力发展。2.听觉刺激:用轻柔、悦耳的声音与婴儿交流,如轻声哼唱儿歌、说话等,但声音不宜过大,频率适中,刺激婴儿听觉发育。七、健康监测 1.常规指标测量:定期测量体温(正常腋下体温36-37.2℃)、体重(三个月男婴体重约5.4-7.7千克,女婴约5.2-7.3千克)、身高(三个月男婴身高约55.8-65.0厘米,女婴约54.6-63.7厘米),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情况。2.状态观察:密切观察婴儿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若发现婴儿精神萎靡、持续拒食、体温异常波动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婴儿就医检查。

    2025-10-20 15:00: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