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营养保健的诊治。展开
  • 儿童经常不吃早饭的后果

    儿童长期不吃早饭会影响生长发育致身高体重增长速率低于规律进食早餐者、使血糖偏低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能力下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增患胃肠疾病及便秘风险、让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等疾病,对快速生长期尤其学龄期儿童家长需重视早餐合理搭配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并引导儿童养成规律吃早饭习惯为其健康成长提供营养基础。 一、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是支持身体生长、骨骼发育等的重要保障。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能量摄入不足,影响身高、体重的正常增长。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饭的儿童身高体重增长速率显著低于规律进食早餐的儿童,因为身体缺乏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撑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二、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大脑运转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而早餐是大脑获取葡萄糖的重要来源。经常不吃早饭会使血糖水平偏低,进而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有研究显示,不吃早饭的儿童在课堂专注力测试中的分数明显低于规律进食早餐的儿童,这是由于血糖不足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发挥。 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人体经过一夜消化,胃肠道需要食物刺激来促进蠕动和分泌消化液。长期不吃早饭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增加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便秘等问题。临床观察发现,经常不吃早饭的儿童出现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等症状的比例高于规律进食早餐的儿童,因为胃肠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消化液分泌异常,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四、对免疫力的影响 早餐摄入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期不吃早饭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上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相关研究证实,营养供应缺乏会削弱儿童的抗病能力,而规律进食营养均衡的早餐可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家长需重视早餐的合理搭配。应保证早餐包含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维生素(如新鲜水果)等营养成分,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求。家长应引导儿童养成规律吃早饭的习惯,避免因长期不吃早饭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营养基础。

    2025-10-21 12:36:17
  • 5岁小孩膝盖疼是怎么回事

    5岁小孩膝盖疼可能由生长痛、运动损伤、外伤、感染性疾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原因引起,生长痛多在傍晚或夜间,膝关节周围轻、间歇性发作;运动损伤有明确运动史,伴肿胀淤血等;外伤有明显外伤史,局部有伤口淤青等;感染性疾病伴发热、红肿皮温高等;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慢性起病,伴晨僵等。家长需观察情况,持续不缓解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日常要避免孩子过度运动、做好防护。 特点:疼痛通常发生在傍晚或夜间,疼痛部位多为膝关节周围,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呈间歇性发作,孩子局部没有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经过休息或按摩后疼痛可缓解。 运动损伤 原因:5岁小孩活泼好动,如果进行了较为剧烈的运动,比如奔跑、跳跃、摔倒等,可能导致膝盖部位的肌肉、韧带或关节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膝盖疼。 特点:有明确的运动相关病史,疼痛部位可能伴有肿胀、淤血等表现,孩子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敢活动膝盖。例如跑步时摔倒,膝盖着地,可能会造成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或骨挫伤等。 外伤 原因:膝盖受到外力撞击,如被重物砸到、与其他物体碰撞等,会引起疼痛。 特点: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可能可见伤口、淤青等,疼痛较为明显,孩子会因疼痛而哭闹不安。 感染性疾病 原因:膝关节局部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关节炎,或者全身感染性疾病累及膝关节,如流感、猩红热等疾病可能并发膝关节炎症,导致膝盖疼。 特点:除了膝盖疼外,可能伴有发热、局部红肿、皮温升高,化脓性关节炎时关节腔内可能有积液,孩子会表现出拒绝活动膝关节等情况。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原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特点:多为慢性起病,膝盖疼痛可持续存在,可能伴有晨僵现象(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活动后可缓解),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导致关节畸形等。 如果5岁小孩出现膝盖疼的情况,家长应首先观察孩子膝盖局部有无异常表现,如红肿、淤血等,了解孩子近期的活动情况、有无外伤史等。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活动明显受限等,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体格检查、血常规、膝关节X线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避免过度运动,做好膝关节的防护,防止外伤等情况发生。

    2025-10-21 12:35:47
  • 宝宝在冬天出生需要注意什么

    冬季宝宝护理需调控室温并合理穿戴衣物,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且把控湿度,母乳喂养妈妈要营养均衡按需喂养,人工喂养注意冲泡卫生,勤清洁皮肤并涂润肤霜,密切监测健康状况,特殊宝宝需精细护理减少探视。 一、保暖防护 1.室温调控:冬季室内温度宜维持在22~25℃,可借助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同时注意避免室温波动过大,温差过大易致宝宝不适。可通过温度计实时监测室温,确保宝宝处于舒适温度环境。 2.衣物穿戴:选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婴儿衣物,根据室温增减衣物。一般可穿贴身内衣、薄毛衣、厚外套,注意包裹好宝宝的头部、颈部、脚部等易散热部位,避免宝宝受凉,但也不宜过度包裹,以防过热出汗引发皮肤问题。 二、环境维护 1.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到冷风,可选择在其他房间通风后再进入宝宝所在房间。通风时可将宝宝转移至其他温暖房间暂避。 2.湿度把控: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50%~60%较为适宜,干燥环境易致宝宝皮肤干燥、呼吸道黏膜不适,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同时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三、喂养照护 1.母乳喂养:妈妈需保证自身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乳汁质量,满足宝宝生长发育需求。喂养时注意乳头清洁,按需喂养,避免宝宝因寒冷影响食欲。 2.人工喂养:奶粉冲泡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保证水温适宜(一般40~50℃),冲调过程注意卫生,避免奶粉受污染。喂养后及时拍嗝,防止宝宝吐奶。 四、皮肤护理 冬季空气干燥,宝宝皮肤角质层薄,易出现干燥、皴裂等问题。要勤为宝宝清洁皮肤,选择温和的婴儿沐浴产品,洗澡后迅速用柔软毛巾擦干,及时涂抹婴儿专用润肤霜,保持皮肤滋润。 五、健康监测 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正常新生儿体温在36~37.3℃之间,若发现宝宝体温异常(过高或过低)、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六、特殊情况注意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宝宝,冬季出生后需更加精细护理,要遵循医生指导,可能需要更严格的保暖措施和更密切的健康监测,如定期到医院进行生长发育评估等。同时,尽量减少外人探视宝宝,降低感染风险,因为这类宝宝免疫力相对更低。

    2025-10-21 12:35:03
  • 如何解决孩子抱着睡觉不撒手的问题

    通过日常频繁温柔的身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建立稳定安全感基础,循序渐进从短时段尝试分离并以温和语言强化安抚,准备专属柔软安抚物转移抱着睡需求,维持规律bedtime流程形成作息预期,密切关注情绪变化及时回应并区分异常时寻求专业咨询评估。 一、逐步建立稳定安全感 通过日常中频繁且温柔的身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如每日固定时段的轻柔拥抱、亲昵互动等,让孩子逐渐熟悉并信任照料者,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基础,这是缓解孩子依赖抱着睡觉的根本前提。在互动过程中需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低龄婴幼儿可通过轻柔的抚触、亲切的语言交流来强化这种安全感联结。 二、循序渐进引导分离 1.短时段尝试:从短暂地将孩子放在床边,陪伴其短暂停留开始,例如先尝试让孩子在床上待1-2分钟,同时用温和的语气向孩子说明照料者就在附近,让孩子逐步适应与照料者有一定空间距离的状态。随着孩子适应程度提高,可逐渐延长分离时长。 2.语言安抚强化:在尝试分离过程中,持续用充满爱意且坚定的语言向孩子传达“照料者会一直陪伴”的信息,让孩子明白即使暂时有空间分离,照料者依然在其可感知范围内,减少孩子因分离产生的不安感。 三、提供合适替代安抚物 为孩子准备专属的柔软安抚玩具或带有照料者熟悉气味(如曾穿过的衣物)的物品,当孩子有抱着睡觉的需求时,引导其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替代物上。例如选择质地柔软、造型可爱且安全的毛绒玩具,在孩子准备入睡时将其放置在身边,让孩子通过接触替代物获得类似被照料者怀抱的舒适感,逐步减少对抱着照料者入睡的依赖。 四、维持规律生活作息 保持固定的bedtime流程,如固定的睡前故事时间、洗澡时间等,让孩子形成稳定的作息预期。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物钟,使其情绪更稳定,进而降低因生活节奏混乱导致的过度依赖抱着睡觉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作息规律的具体分析有所差异,需根据孩子实际年龄合理安排。 五、密切关注情绪状态 留意孩子日常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孩子有因不安、焦虑等情绪而出现强烈抱着睡觉需求时,及时通过拥抱、亲昵互动等方式进行情感回应,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妥善安抚。同时要区分孩子是正常的情感需求表达还是存在其他潜在情绪问题,若发现异常持续存在,可进一步寻求专业儿科心理等方面的咨询与评估。

    2025-10-21 12:34:33
  • 7岁孩子总爱出汗怎么回事

    7岁孩子总爱出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出汗因新陈代谢旺盛及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活动后或入睡1-2小时内易出汗;病理性出汗可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等,若为生理性注意皮肤清洁等,若为病理性需就医检查治疗,要保证孩子营养、多晒太阳及注意生活环境。 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儿童的植物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不够稳定。在入睡后的1-2小时内,交感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出现出汗较多的情况,一般深度睡眠后出汗会逐渐减少。例如孩子刚入睡时,可能会有头颈部出汗的表现,但这通常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植物神经发育完善后会逐渐改善。 病理性出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还常伴有夜间哭闹、易激惹、方颅、鸡胸等表现。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代谢紊乱,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进而引起多汗。例如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中多汗的发生率较高,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后,多汗症状会有所改善。 感染性疾病:当孩子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时,病原体感染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退热时往往会通过出汗来散热。同时,感染也可能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引起出汗增多。比如孩子患肺炎时,除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外,可能会伴有多汗的情况,这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但需要针对感染进行治疗,随着感染的控制,多汗症状也会缓解。 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率增高,出现多汗、烦躁、消瘦等症状;还有像结核病患儿也可能会有夜间盗汗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 如果发现7岁孩子总爱出汗,首先要观察出汗的时间、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果是生理性出汗,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物即可。如果是病理性出汗,需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维生素D、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孩子来说,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过度活动后大量出汗而着凉。

    2025-10-21 12:34: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