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穗方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儿童心理评估、儿童发育问题、儿童适应问题、儿童多动症、品行问题、抽动症、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儿童养育问题咨询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林穗芳,女,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工作近20年,从事儿童心理保健十多年。

  擅长儿童心理评估、儿童发育问题、儿童适应问题、儿童多动症、品行问题、抽动症、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儿童养育问题咨询治疗。

展开
个人擅长
儿童心理评估、儿童发育问题、儿童适应问题、儿童多动症、品行问题、抽动症、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儿童养育问题咨询治疗。展开
  • 小孩打冷颤是怎么回事

    小孩打冷颤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温度过低、寒冷刺激、发热初期、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以及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原因可采取增添衣物、避免接触过冷物体、监测体温并采取相应降温措施、及时就医检查及注重体质较弱小孩的保暖护理等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及时为小孩增添衣物,将室内温度调整至适宜范围,如22-25℃左右,让小孩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 寒冷刺激 影响因素:小孩直接接触寒冷的物体,像冬天接触冰冷的金属物品、用冷水洗手等,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神经会传导信号,引发打冷颤的反应。 应对措施:避免小孩直接接触过冷的物体,若已接触,可通过给小孩搓手、搓脚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打冷颤的情况。 发热初期 影响因素:当小孩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引发发热。在发热初期,机体的体温调定点会升高,此时小孩会先出现打冷颤的现象,之后体温才会逐渐上升。例如,小孩感染了流感病毒后,可能会先打冷颤,然后体温迅速升高。 应对措施:密切监测小孩的体温变化,若打冷颤的同时伴有体温上升趋势,可先采用非药物方式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小孩的体温调节和神经传导,导致小孩出现打冷颤的情况。比如癫痫发作前可能会有一些先兆表现,其中就可能包括身体局部或全身的不自主打冷颤等异常表现。 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小孩,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容易出现怕冷、打冷颤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 应对措施:如果怀疑是疾病因素导致小孩打冷颤,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孩个体差异 影响因素:不同的小孩体质不同,一些体质较弱、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孩,更容易出现打冷颤的情况。比如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更不完善,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打冷颤。 应对措施:对于体质较弱的小孩,要更加注重保暖和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小孩的穿着,保证小孩生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同时合理喂养,增强小孩的体质。

    2025-10-17 11:41:57
  • 8月龄宝宝每月应增长多少身高

    8月龄宝宝身高增长有一般范围受遗传营养健康状况影响需定期监测身高异常及时就医可通过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促进身高增长。 一、8月龄宝宝身高增长的一般范围 8月龄宝宝每月身高增长约1-1.5厘米。通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高约50厘米,3个月时约61-63厘米,6个月时约65-69厘米,以此为基础,8月龄时身高较6月龄会增长约2-3厘米,平均每月增长1-1.5厘米。 二、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对宝宝身高增长有重要影响,若父母身高较高,宝宝通常有更高的身高增长潜力,但这并非绝对,只是提供了身高发育的基础框架。 (二)营养因素 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身高增长的物质基础,如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会影响骨骼发育,进而影响身高增长。例如,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成分,钙是骨骼发育的关键元素,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若宝宝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身高增长缓慢。 (三)健康状况 宝宝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身高,如患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腹泻等)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阻碍身高增长;此外,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干扰身高的正常发育。 三、身高监测与异常情况处理 (一)身高监测方法 家长可定期使用婴儿身高测量仪或在医院体检时测量宝宝身高,记录并观察其增长趋势。一般建议每月测量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身高增长异常。 (二)异常情况处理 若发现8月龄宝宝身高增长明显低于每月1厘米或高于每月1.5厘米,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营养缺乏、内分泌疾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明确原因,并给予相应指导,如调整营养摄入、治疗基础疾病等。 四、促进身高增长的建议 (一)保证营养均衡 提供富含蛋白质(如蛋类、奶类、豆类)、钙(如奶制品、豆制品)、维生素D(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的食物,确保宝宝营养摄入充足,以支持骨骼正常发育。 (二)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身高增长,8月龄宝宝通常需要保证每天14-16小时的睡眠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宝宝充足睡眠。 (三)适当户外活动 让宝宝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帮助钙的吸收,利于骨骼发育。

    2025-10-17 11:41:11
  • 4岁宝宝睡觉后背出汗

    4岁宝宝睡觉后背出汗可能由生理因素(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和环境因素(室温过高、盖被过厚)导致,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调节室温、合理盖被)、关注宝宝其他表现并保持皮肤清洁来应对,若出汗持续无改善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解释 (一)生理因素 1.新陈代谢旺盛:4岁宝宝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产热多,而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需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例如,宝宝在睡眠时身体仍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产生较多热量,就会通过出汗来调节。 2.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宝宝的植物神经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在睡眠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出汗增多,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二)环境因素 1.室温过高或盖被过厚:如果睡眠环境温度较高,或者给宝宝盖的被子过厚、穿的睡衣过厚,都会导致宝宝睡觉后背出汗。比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再给宝宝盖较厚的棉被,就容易使宝宝过热出汗。 二、应对措施 (一)调整睡眠环境 1.调节室温:保持宝宝睡眠环境温度在22-25℃左右比较适宜。可以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调节室温,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宝宝或风扇对着宝宝吹。 2.合理盖被:根据室温选择合适厚度的被子,一般来说,宝宝盖的被子厚度以宝宝颈部温热、背部无汗为宜。可以选择轻薄、透气的棉质被子。 (二)关注宝宝自身情况 1.观察宝宝其他表现:除了后背出汗,还要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发热、咳嗽等症状。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单纯是睡觉后背出汗,多为生理性原因;如果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等,可能是病理性原因引起,需要及时就医。 2.保持皮肤清洁:宝宝睡觉后背出汗后,要及时用柔软的毛巾将汗液擦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刺激皮肤引起不适或导致皮肤感染等问题。 三、特殊人群(4岁宝宝)温馨提示 4岁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要特别注意其睡眠环境的管理。在调整室温时,要避免温度骤变对宝宝造成影响。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床上用品,确保宝宝睡眠舒适且安全。如果宝宝出汗情况持续无改善或伴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7 11:38:53
  • 8个月宝宝可以吃虾吗

    8个月宝宝可尝试吃不过敏的虾,需先制成细腻泥状少量喂食观察过敏反应,喂养虾泥可按步骤制作,与其他辅食搭配且控制量,宝宝胃肠道不适时暂不添加虾泥,要谨慎评估过敏风险并遵循辅食添加原则逐步添加。 一、可以吃虾的情况及注意事项 1.可以尝试的情况:如果宝宝对虾不过敏,8个月大时可以逐渐尝试添加少量虾肉作为辅食。虾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营养素,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一般建议首先将虾肉制成非常细腻的泥状,少量喂食,观察1-2天,看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呕吐、腹泻等。若没有过敏表现,可逐渐增加摄入量。 2.过敏风险及应对:8个月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食物过敏的风险相对较高。虾属于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之一。如果家族中有过敏史,或者宝宝之前尝试其他海鲜类食物有过敏情况,那么在引入虾时更要谨慎。一旦发现宝宝有过敏迹象,应立即停止喂食虾,并及时就医。 二、喂养虾泥的具体做法 1.选材: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鲜虾,去除虾头、虾壳和虾线,只保留虾肉部分。 2.处理虾肉:将虾肉洗净后,用开水焯烫一下,去除可能存在的细菌和寄生虫,然后用研磨工具将虾肉研磨成非常细腻的泥状,可以适当加入少量温水或母乳、配方奶进行调和,使其达到合适的糊状,方便宝宝吞咽。 三、与其他辅食搭配及饮食原则 1.搭配原则:8个月宝宝的辅食应该多样化,在添加虾泥时,可以与其他常见的辅食如米粉、蔬菜泥(如胡萝卜泥、菠菜泥等)、水果泥等搭配食用,以保证宝宝摄入全面的营养。例如,可以将虾泥与米粉混合制成虾泥米糊,或者将虾泥与蔬菜泥混合,既丰富了口感,又增加了营养的多样性。 2.饮食量控制:开始时每次喂食虾泥的量不宜过多,一般1-2勺左右,随着宝宝的适应和月龄增长,可逐渐增加到5-10勺左右。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整体辅食的均衡,不能让虾泥占据辅食的主导地位,其他种类的辅食仍然要保证充足的摄入。 四、特殊情况的考量 如果宝宝有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时,暂时不建议添加虾泥,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等宝宝胃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按照上述谨慎的步骤尝试添加虾泥。总之,8个月宝宝是否能吃虾需要谨慎评估过敏风险,在确保不过敏的情况下逐步添加,并遵循辅食添加的基本原则。

    2025-10-17 11:38:03
  • 宝宝从沙发上摔下来怎么办

    宝宝从沙发摔落后,首先要观察意识状态、身体外观等状况,若有局部外伤要正确处理,若肢体活动异常别随意搬动。要依据就医指征及时送医,就医途中注意护理,回家后持续观察24-48小时,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宝宝更需谨慎。 一、观察宝宝状况 1.意识状态:宝宝摔落后要第一时间观察其意识情况,若宝宝立刻大哭,通常提示意识正常;若长时间不哭、意识模糊或出现嗜睡表现,需高度警惕,可能存在颅脑损伤等严重问题。因为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摔落后意识改变可能是颅内出血等严重病变的信号。 2.身体外观:查看宝宝身体有无明显外伤,如伤口、淤青、红肿等。不同年龄段宝宝身体耐受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身体更脆弱,外观损伤可能提示内部潜在损伤。 二、初步处理措施 1.局部外伤处理:若有伤口出血,可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轻压止血,避免过度施压。对于小伤口,压迫几分钟后一般可止血,然后用清水冲洗伤口周围,再等待专业医护人员进一步处理。但要注意,不能随意用不清洁物品擦拭伤口,防止感染。 2.肢体活动情况:检查宝宝肢体能否正常活动,若发现肢体畸形、活动受限,可能有骨折情况,此时不要随意搬动宝宝,尤其是怀疑脊柱骨折时,错误搬动可能加重脊髓损伤。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就医指征:只要宝宝从沙发上摔下,无论当时看起来多轻微,若出现以下情况都应尽快就医:意识改变,如持续哭闹不安、嗜睡、呼唤无反应;呕吐,尤其是频繁呕吐,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表现;抽搐;身体某部位明显畸形、活动障碍;囟门饱满,多见于婴幼儿,提示颅内可能有出血等病变。 2.就医途中护理:如果需要转运宝宝去医院,要保持宝宝头部相对固定,对于小婴儿可采用正确抱姿,避免晃动加重损伤。在转运过程中持续观察宝宝呼吸、面色等情况。 四、后续观察与护理 1.在家观察要点:即使宝宝当时看起来正常,也需在家持续观察24-48小时,观察宝宝有无精神差、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嗜睡、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不同年龄宝宝表现可能不同,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呼吸不规则等。 2.特殊人群提醒: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宝宝,从沙发摔下后更应谨慎,因为这类宝宝身体代偿能力差,轻微损伤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更加密切观察和及时就医。

    2025-10-17 11:37: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