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尤其是早产儿的出院后管理,包括早期评估、早期干预等服务
向 Ta 提问
主任医师(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省儿童早期发展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从事围产新生儿临床工作近三十多年,自1995年始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以新生儿科为主干的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擅长新生儿重症救治及高危儿/早产儿出院后管理。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新生儿科/NICU进修围产新生儿医学。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Boston Tufts university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Cincinnati儿童医院、Boston儿童医院、Philadephia儿童医院的研修围产新生儿医学。
展开-
最安全有效的儿童止咳化痰药
儿童止咳化痰非药物干预为先,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年龄≥一岁者约1000-1500ml,<一岁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保证,保持室内空气湿度50%-60%用加湿器调节且定期清洁,能配合的较大儿童可从下往上、从外往内拍背辅助排痰,安全有效的药物有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分解黏蛋白降痰液黏度促排出且安全性高,氨溴索口服溶液能刺激呼吸道界面活性剂形成等促进痰液排出且应用广泛耐受性好,儿童用药要循证选安全有效药物且非药物干预贯穿全程。 一、非药物干预为先 儿童出现止咳化痰需求时,非药物干预应优先考虑。首先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对于能配合的儿童,年龄≥1岁者每日需摄入约1000~1500ml水分,年龄<1岁者可通过适当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摄入量来保证水分供给,充足水分可稀释痰液,利于其排出;其次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可使用加湿器调节,湿化空气能减轻呼吸道黏膜受刺激程度,缓解咳嗽症状,对各年龄段儿童均适用,但需注意加湿器定期清洁,防止滋生细菌。此外,对于能配合的较大儿童,还可通过轻轻拍背辅助排痰,拍背时需注意从下往上、从外往内,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帮助松动痰液。 二、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乙酰半胱氨酸颗粒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其在儿童群体中应用安全性较高,经大量儿童临床验证,能有效缓解儿童因痰液黏稠导致的咳嗽等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适合用于儿童止咳化痰。 (二)氨溴索口服溶液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氨溴索口服溶液能刺激呼吸道界面活性剂的形成,调节浆液性与黏液性分泌,同时改善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该药物在儿童止咳化痰治疗中应用广泛,安全性经过充分验证,可有效减轻儿童咳嗽咳痰症状,且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如幼儿、学龄儿童等)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是儿童止咳化痰的常用药物之一。 需注意,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优先选择经过大量儿童临床研究验证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成分,非药物干预应贯穿儿童止咳化痰全程,以保障儿童健康及用药安全。
2025-10-15 13:28:28 -
一岁半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对于一岁半小孩腹泻需从多方面护理,要观察大便、精神、体温情况,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做好臀部护理和腹部保暖,若出现严重呕吐、高热不退、大便带脓血、精神极差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一、观察病情 1.大便情况:留意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等。正常一岁半小孩大便一般是每天1-2次,呈黄色软便。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如每天超过5-6次,或者大便呈水样、蛋花汤样、带脓血等,都需要重视。 2.精神状态:观察小孩的精神是否萎靡、有无哭闹不安、是否嗜睡等。若小孩精神差、哭闹不止或嗜睡,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3.体温情况:测量体温,看是否有发热。发热可能是感染等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需进一步处理。 二、调整饮食 1.母乳喂养:继续母乳喂养,母乳易于消化,且含有抗体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小孩恢复。 2.人工喂养: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因为腹泻时小孩肠道乳糖酶可能暂时缺乏,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能减少乳糖的摄入,减轻腹泻症状。 3.添加辅食:暂停添加新的辅食,已添加的辅食可适当减少量或缩短食用时间,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三、补充水分 1.口服补液:由于腹泻易导致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冲调后给小孩服用,预防脱水。小口多次喂服,防止呕吐。 2.注意事项:如果小孩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四、家庭护理 1.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 2.腹部保暖:注意小孩腹部保暖,可适当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过高)或毛巾包裹暖水袋放在腹部,避免腹部着凉加重腹泻。 五、及时就医情况 1.若小孩腹泻伴有严重呕吐,无法口服补液; 2.出现高热不退(体温持续>38.5℃); 3.大便带大量脓血; 4.精神状态极差,如昏睡、烦躁不安难以安抚等情况,需立即带小孩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一岁半小孩身体各方面较为脆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所以对于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2025-10-15 13:27:02 -
新生儿打嗝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打嗝与喂养时吸入空气、喂养量不当、外界温度变化、其他外界刺激、胃肠功能不成熟及胃食管反流等因素相关,如喂养姿势或奶嘴不合适致吸入空气、喂奶过快量多致胃部充盈、温度过低或刺激干扰神经等致膈肌痉挛或收缩,胃肠发育不完善致消化问题或反流刺激膈肌引发打嗝。 一、喂养相关因素 1.进食时吸入空气:新生儿在吃奶过程中,如果喂养姿势不正确,例如婴儿头部过低或水平,容易吸入过多空气。此外,奶嘴孔径不合适,婴儿需用力吸吮也会吞入大量空气,这些空气在胃肠道内积攒,刺激膈肌引发打嗝。研究表明,约40%的新生儿打嗝与喂养时吸入空气直接相关,不当喂养方式会显著增加膈肌受刺激的概率。 2.喂养量不当:喂奶过快或一次喂奶量过多,会使新生儿胃部过度充盈,加重胃肠负担,进而导致膈肌功能紊乱引发打嗝。有临床数据显示,单次喂奶量超过新生儿胃容量上限时,打嗝发生率较正常喂养情况高出约2倍。 二、外界环境刺激因素 1.温度变化影响: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当受到冷空气刺激时,如室温过低、衣物保暖不足等,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膈肌痉挛,表现为打嗝。研究发现,环境温度低于20℃时,新生儿打嗝发生率比室温25~28℃时高出约1.5倍,温度骤变对膈肌的刺激是导致打嗝的重要诱因。 2.其他外界刺激:突然的声响、强烈光线等外界刺激可能干扰新生儿的神经调节,引起膈肌不自主收缩而打嗝,这类刺激属于非特异性因素,可通过调整环境状态来缓解。 三、消化系统发育因素 1.胃肠功能不成熟:新生儿的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胃肠蠕动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情况。当食物在胃肠道内排空延迟时,会引起胃部胀气,刺激膈肌引发打嗝。例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若母亲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影响乳汁成分,增加新生儿胃肠消化负担,进而导致打嗝发生。 2.胃食管反流:新生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未成熟,抗反流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反流的胃内容物刺激食管,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膈肌反射性收缩,从而引发打嗝。有研究指出,约30%的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新生儿存在频繁打嗝表现,反流物对食管的刺激是导致打嗝的关键病理因素。
2025-10-15 13:25:59 -
宝宝发烧夜间怎么补水
宝宝夜间发烧补水要选合适饮品,白开水是首选,轻度脱水选口服补液盐溶液,要少量多次饮用,观察宝宝反应,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补水需特殊留意,还应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 一、选择合适的补水饮品 1.白开水:对于宝宝夜间发烧补水,白开水是首选。它能迅速补充因发烧丢失的水分,且容易被宝宝的身体吸收。宝宝发烧时,身体代谢加快,通过多喝白开水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帮助身体散热。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宝宝每次可少量多次饮用,比如每次10-20毫升,每隔10-15分钟喝一次;较大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每次的饮水量。 2.口服补液盐溶液:如果宝宝发烧伴有轻度脱水迹象,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口服补液盐溶液是更好的选择。它可以补充发烧时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按照说明书配制合适浓度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夜间可以少量多次给宝宝饮用,一般每千克体重需要补充50-100毫升的口服补液盐溶液,但具体用量需根据宝宝的脱水程度遵医嘱调整。 二、注意补水的方式和时机 1.少量多次饮用:夜间宝宝睡觉过程中,不要一次性给宝宝喝大量的水,以免引起宝宝呕吐或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让宝宝慢慢补充水分。例如,每隔20-30分钟给宝宝喂5-10毫升的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 2.观察宝宝的反应:在补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能够顺利喝下,并且尿量逐渐增加,口唇湿润,说明补水效果较好。如果宝宝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应暂停补水,待宝宝缓解后再少量继续尝试。 三、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夜间补水时要特别小心。喂奶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躺补水,以免引起奶液反流。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给婴儿补充适量的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如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夜间发烧补水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水,避免因不当补水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这样可以减少宝宝因发烧导致的不舒适感,也有助于宝宝更好地接受补水。
2025-10-15 13:24:52 -
1岁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1岁小儿脑瘫早期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减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及平衡反射发育延迟)等症状,家长需重视,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重要,要密切关注小儿生长发育情况。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小儿可能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难以分开双腿,四肢活动不灵活。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使得肌肉的紧张度失去正常平衡,锥体系受损会使肌肉牵张反射亢进,从而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减低:部分患儿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头后仰等。这是因为脑部相关神经调控机制出现问题,导致肌肉的收缩能力减弱。 姿势异常 常出现异常的姿势,如手常呈握拳状,拇指内收,下肢常表现为交叉腿(剪刀步),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身体姿势的正常控制,使得肌肉的不平衡收缩导致身体处于不正常的体位状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小儿出生后具有的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会在一定月龄后逐渐消失,而脑瘫小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4个月后仍存在。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发育及反射调控系统出现障碍,使得原始反射不能按正常的时间进程消退。 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发育延迟:立直反射如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等以及平衡反射的发育也会落后于正常小儿,比如不能在被推动时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能正常地调整身体姿势以保持稳定。这是由于脑部对身体姿势和平衡的调控功能受损,导致这些反射的发育受到影响。 对于1岁小儿出现上述早期症状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等,以便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可通过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小儿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发育,尽量减轻脑瘫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运动、姿势等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5 1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