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尤其是早产儿的出院后管理,包括早期评估、早期干预等服务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省儿童早期发展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从事围产新生儿临床工作近三十多年,自1995年始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以新生儿科为主干的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擅长新生儿重症救治及高危儿/早产儿出院后管理。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到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新生儿科/NICU进修围产新生儿医学。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Boston Tufts university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Cincinnati儿童医院、Boston儿童医院、Philadephia儿童医院的研修围产新生儿医学。

展开
个人擅长
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尤其是早产儿的出院后管理,包括早期评估、早期干预等服务展开
  • 新生儿拉绿色大便

    新生儿绿色大便生理性原因有母乳喂养时母亲摄入较多绿色蔬菜致母乳叶绿素高或配方奶中铁吸收不完全,病理性原因包括消化不良(喂养不当致胃肠蠕动快)、肠道感染(伴腹泻等症状),观察要点为关注大便次数、性状及新生儿整体状态,生理性情况观察调整,病理性需及时就医。 一、生理性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母乳喂养相关 当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绿色大便时,若母亲近期饮食中摄入较多绿色蔬菜等富含叶绿素的食物,可能导致母乳中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经新生儿消化后,大便会呈现绿色。此情况属正常生理现象,只要新生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且体重稳步增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二)配方奶粉喂养相关 配方奶粉中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若新生儿对奶粉中铁的吸收不完全,未被吸收的铁经肠道排出时,会与肠道内物质发生反应,使大便呈现绿色。只要宝宝无其他异常表现(如腹泻、呕吐等),大便性状基本正常,属于生理性情况,通常无需干预。 二、病理性原因及相关表现 (一)消化不良 新生儿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喂养不当(如过度喂养、喂奶不规律等),易出现消化不良,导致胃肠蠕动加快,胆红素在肠道内未充分转化为粪胆原就排出体外,从而使大便呈绿色,常伴随大便中可见奶瓣等情况。 (二)肠道感染 当新生儿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也可能出现拉绿色大便的情况,常伴随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性状稀水样)、发热、精神萎靡、吃奶量减少等症状,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三、观察要点 (一)大便次数 需关注新生儿每天大便的次数,一般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约2~5次,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约1~2次,若超出此范围且伴随绿色大便,需留意。 (二)大便性状 观察大便是否为稀水样、是否含有脓血等异常成分,同时结合绿色大便情况综合判断。若大便性状异常且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 (三)新生儿整体状态 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如是否活泼、有无嗜睡;吃奶情况是否正常,有无拒奶等表现;有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四、处理建议及温馨提示 (一)生理性情况的处理 对于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导致的绿色大便(生理性原因),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观察新生儿整体状态及大便情况来动态评估。母乳喂养的母亲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过多绿色蔬菜等的摄入;配方奶喂养的注意按正确比例冲调奶粉。 (二)病理性情况的应对 若考虑为消化不良,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来改善,如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等。若怀疑肠道感染等病理性情况,需及时带新生儿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新生儿随意使用药物。 (三)温馨提示 新生儿家长需密切关注新生儿大便及整体健康状况,以宝宝舒适度为标准进行护理。若发现绿色大便伴随异常表现(如精神差、频繁腹泻、发热等),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循儿科安全护理规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2025-10-15 15:23:08
  • 小孩手脚脱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小孩手脚脱皮可能由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原因引起,不同原因有相应应对措施,婴幼儿和大龄儿童有不同护理及就医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保持皮肤状况、调整饮食、避免接触刺激物等,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皮肤干燥 原因:小孩皮肤的水分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所处环境空气干燥,或者小孩频繁洗手、洗澡且使用碱性较强的洗护用品,就容易导致皮肤水分流失,进而出现手脚脱皮现象。比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小孩皮肤更容易因干燥而脱皮。 应对措施: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可使用加湿器;给小孩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洗护用品,洗澡后及时涂抹儿童保湿霜,以保持皮肤水分。 二、缺乏维生素 原因:维生素对皮肤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若小孩饮食不均衡,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可能会引起手脚脱皮。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孩,容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的情况。维生素A参与皮肤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缺乏时皮肤会干燥、脱屑;维生素B族参与皮肤黏膜的新陈代谢,缺乏时可能导致皮肤炎症、脱皮等问题。 应对措施:调整小孩饮食结构,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谷类、豆类、瘦肉等。 三、接触性皮炎 原因:小孩的皮肤比较娇嫩,若接触到某些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如某些化纤材质的衣物、洗洁精、消毒剂等,可能会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手脚脱皮的症状。比如小孩接触了新换的化纤材质的袜子,可能会因过敏或刺激而导致手脚脱皮。 应对措施:找出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如果脱皮伴有瘙痒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温和的外用药物缓解症状,但要避免小孩搔抓脱皮部位,防止感染。 四、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 原因:小孩若接触了真菌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池、游泳池的地面等,容易感染真菌,引发手癣或足癣,出现手脚脱皮、瘙痒、起水疱等症状。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真菌更容易滋生传播。 应对措施:保持手脚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等物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年龄等。 五、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原因: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出汗不良、情绪等因素有关。一些小孩可能会出现手脚对称性的脱皮,一般没有明显的炎症表现。 应对措施:注意保持手脚皮肤的清洁,避免小孩撕扯脱皮,可适当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如果脱皮严重或伴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皮肤更为娇嫩,在护理时要格外小心。选择衣物时尽量选用纯棉材质,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要适宜;发现手脚脱皮情况,要仔细观察脱皮的范围、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且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小孩的饮食、生活环境等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因。大龄儿童若出现手脚脱皮,也要注意观察自身接触的物品等情况,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2025-10-15 15:19:22
  • 宝宝高烧不退血常规正常怎么回事

    宝宝高烧不退但血常规正常可能由病毒感染早期(包括常见幼儿急疹及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早期)、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引起,需密切观察病情、物理降温辅助,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一、病毒感染早期 1.相关机制: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产生明显的血常规变化,但病毒已经开始侵袭人体导致高烧。例如,常见的幼儿急疹,它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感染引起,初期往往表现为高烧不退,而血常规可能暂时正常。一般来说,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正常或有变化,但早期可能还未出现典型的血常规改变。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婴幼儿来说,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病毒感染早期更容易出现高烧不退但血常规正常的情况。因为婴幼儿的免疫反应启动相对缓慢,可能不能迅速在血常规上体现出明显的感染迹象。 二、特殊病毒感染 1.EB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病程早期血常规可能正常。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烧,体温可达39℃左右,还可能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后期血常规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典型改变。 2.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在感染初期也可能出现高烧不退且血常规正常的情况。婴幼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除了高烧,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等表现,需要进一步通过病毒学检测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三、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为高烧不退,而血常规正常。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疾病初期,患儿会有长时间的高烧,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等指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会伴有血沉增快等其他炎症指标的改变。 2.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如果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高烧不退且血常规正常。比如下丘脑部位的病变等情况,会影响体温的正常调节,使得体温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对于婴幼儿来说,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这种因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导致的高烧情况。 四、应对建议 1.密切观察病情: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宝宝高烧不退,要定时测量体温,记录体温曲线。同时观察宝宝是否有嗜睡、呕吐、皮疹等其他异常表现。 2.物理降温辅助: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帮助宝宝降低体温,比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擦拭心前区等敏感部位。 3.及时就医检查:当宝宝出现高烧不退且血常规正常的情况时,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C反应蛋白、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总之,宝宝高烧不退但血常规正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5 15:17:55
  • 宝宝拉肚子还发烧怎么办

    宝宝拉肚子还发烧时,需及时就医评估,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然后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调整饮食,针对发烧可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用药,针对拉肚子可遵医嘱药物治疗或补充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新生儿或有基础疾病的宝宝更要重视,密切观察并注意臀部护理,异常情况立即送医。 一、及时就医评估 宝宝拉肚子还发烧时,首先应尽快带宝宝就医,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宝宝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来明确病因。例如,大便常规可以帮助判断是否有肠道感染等情况,血常规能辅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 二、对症支持治疗 补充水分:拉肚子和发烧都会导致宝宝体内水分丢失,要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给宝宝喝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对于小婴儿,要少量多次喂养。因为宝宝年龄小,脱水可能会比较迅速且严重,及时补充水分很关键。 调整饮食:在宝宝拉肚子期间,饮食要适当调整。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母乳喂养,但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清淡;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减少肠道负担。较大的宝宝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针对发烧的处理 物理降温:如果宝宝体温不是很高,在38.5℃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宝宝着凉。对于小婴儿,要特别注意擦拭的力度和部位的安全性。 及时就医用药: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或者虽然体温未达38.5℃,但宝宝出现明显不适时,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退烧药等。但要注意低龄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自行随意使用成人药物等不规范用药情况。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四、针对拉肚子的处理 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拉肚子,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滥用止泻药等。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可以适当给宝宝补充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拉肚子的情况。不过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或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拉肚子还发烧的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因为这类宝宝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腹泻次数和量等情况。一旦发现宝宝精神萎靡、体温持续升高不退、腹泻频繁且量多等异常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臀部护理,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等情况的发生。

    2025-10-15 15:16:27
  • 新生儿肛门直肠发育狭窄症状

    新生儿肛门直肠发育狭窄有排便困难、腹胀、呕吐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肛门指检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诊断,需与先天性巨结肠、肛门闭锁鉴别,先天性巨结肠直肠指检有特殊表现,肛门闭锁无肛门开口,而肛门直肠发育狭窄有部分肛门结构但狭窄。 一、症状表现 (一)排便困难 新生儿肛门直肠发育狭窄时,由于肠道排出通道狭窄,会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可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排出大便。这是因为狭窄的直肠限制了粪便的通过,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使大便干结,增加了排便的难度。对于女婴和男婴在这方面的表现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孕周出生的新生儿可能因自身肠道发育成熟度不同,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会有差异,孕周越小的新生儿可能症状相对更重。 (二)腹胀 肠道内粪便堆积,会引起腹胀。新生儿腹部膨隆,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腹部较硬。这是由于粪便无法顺利通过狭窄的肛门直肠排出,在肠道内积聚,导致肠道扩张,进而引起腹胀。腹胀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进食,因为腹胀会使新生儿感到不适,从而减少奶量的摄入。 (三)呕吐 如果肛门直肠狭窄导致肠道梗阻较为严重,可能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可为奶液,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肠道内压力升高,迫使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呕吐。对于早产儿来说,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呕吐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且呕吐可能会导致脱水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 二、诊断依据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新生儿进行肛门指检,可发现肛门直肠部位存在狭窄,通过手指能够感觉到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同时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有无腹胀、呕吐等表现,初步判断肛门直肠发育狭窄的可能性。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直肠的形态、狭窄部位等情况,通过超声能够了解肠道内的结构以及狭窄对肠道蠕动等的影响。对于孕周较小的新生儿,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不会对新生儿造成辐射损伤等不良影响。 2.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看到肠道内有气体积聚以及粪便潴留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肠道梗阻的程度和部位,辅助诊断肛门直肠发育狭窄。但X线检查有一定的辐射量,在进行检查时需要做好新生儿的辐射防护。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一)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也会出现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但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的肠道蠕动功能障碍。通过直肠指检及病理检查神经节细胞情况可鉴别,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指检时往往有大量粪便排出后腹胀缓解的现象,而肛门直肠发育狭窄一般没有这种表现。 (二)肛门闭锁 肛门闭锁是肛门完全未发育,新生儿出生后无肛门开口,而肛门直肠发育狭窄是有部分肛门结构,但存在狭窄,通过肛门指检等可鉴别肛门闭锁与肛门直肠发育狭窄,肛门闭锁可直接发现无肛门开口,而肛门直肠发育狭窄有部分肛门结构但狭窄。

    2025-10-15 15:15: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