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及儿童保健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4岁小孩抽动症怎么治疗

    4岁小孩抽动症可通过药物、心理行为、生活方式调整治疗,药物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且遵医嘱,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习惯逆转训练,生活方式要作息规律、均衡饮食,治疗中特需关注4岁小孩用药不良反应和心理行为治疗影响,保障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一、药物治疗 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对于4岁小孩抽动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改善抽动症状,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病情来判断是否适用及确定合适的起始剂量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调节神经递质平衡从而缓解抽动症状。 2.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也可用于4岁小孩抽动症的治疗,它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起到稳定情绪、减轻抽动的效果,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依据患儿个体情况用药。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4岁小孩,可由家长和医生配合进行简单的认知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抽动症状,让孩子尝试有意识地去控制短暂的抽动。例如,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引导孩子先深呼吸,尝试短暂控制抽动行为,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抽动症状的认知和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多压力,让孩子在心理上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的表现。 2.习惯逆转训练: 针对4岁小孩,可从简单的动作开始引导,比如当发现孩子有眨眼抽动倾向时,教导孩子做相反的动作,如睁大眼睛并保持一段时间,通过这种替代行为的训练,逐渐帮助孩子改变抽动习惯。但要注意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心理负担。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4岁小孩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合理范围,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左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孩子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对于稳定神经功能、减轻抽动症状有积极作用。要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如避免睡前长时间看电视、玩刺激性游戏等。 2.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孩子食用含有过多添加剂、防腐剂的食品,减少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因为这些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抽动症状。可以多给孩子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岁小孩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行为治疗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密切观察孩子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嗜睡、头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心理行为治疗要以温和、鼓励的方式进行,避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过程安全、有效,最大程度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17 13:33:36
  • 小孩子睡不着怎么原因

    小孩子睡不着可能由生理、环境、心理、饮食、疾病等多因素导致,家长需排查环境饮食等因素,调整睡眠环境习惯、保证饮食合理,关注心理状态,怀疑疾病及时就医,婴幼儿更要注意睡眠环境安全舒适。 一、生理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容易出现兴奋状态难以平复从而影响入睡。例如婴幼儿时期,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睡不着。 2.生物钟未建立:小孩子的生物钟尚未像成人那样稳定建立,可能因日常作息不规律,如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睡前过度兴奋等导致夜间睡不着。比如有些孩子白天睡了很久,到了晚上就精神亢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二、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不合适,过冷、过热、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孩子睡眠。光线过强、噪音过大也会干扰孩子入睡,像房间里有持续的强光或者嘈杂的声音,就会让孩子难以安静入睡。 2.睡眠习惯不良:没有养成固定的睡前习惯,比如没有固定的bedtimeroutine,孩子会不适应从而睡不着。例如睡前没有进行安静的活动,如听轻柔音乐、洗漱等,而是继续玩耍兴奋,就难以入睡。 三、心理因素 1.焦虑情绪:小孩子可能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焦虑,比如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家人分离的担忧等。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而产生焦虑情绪,导致睡不着。 2.压力过大:虽然小孩子压力来源与成人不同,但也可能存在压力,比如过多的学习任务(虽然幼儿阶段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家长过度早教等产生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都可能让孩子心理有负担而睡不着。 四、饮食因素 1.睡前进食不当:睡前吃得过饱会导致胃肠不适,影响睡眠;而睡前饥饿也会让孩子因为身体不适睡不着。另外,睡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如含有咖啡成分的饮料等,会使孩子兴奋难以入睡。例如有些孩子睡前喝了可乐,其中的咖啡因会让他们精神兴奋,难以入眠。 2.营养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能影响睡眠,比如缺乏钙元素,可能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影响睡眠。 五、疾病因素 1.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引起鼻塞,会导致孩子呼吸不畅,从而影响睡眠。孩子会因为鼻子不通气而辗转反侧睡不着。 2.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腹痛等消化系统问题会让孩子身体不适,无法安稳入睡。比如孩子患有肠胃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就会影响睡眠质量。 3.其他疾病:像湿疹等皮肤疾病引起瘙痒,也会干扰孩子睡眠,孩子会因为皮肤瘙痒而难以入睡。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发热等,也会让孩子睡不着。 对于小孩子睡不着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排查环境、饮食等因素,调整孩子的睡眠环境和习惯,保证饮食合理。如果怀疑是疾病等因素导致,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安抚和关爱,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睡眠。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等,更要特别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全舒适,避免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

    2025-10-17 13:32:39
  • 宝宝脚红肿硬邦邦的怎么消肿

    宝宝脚红肿硬邦邦时,先观察严重程度,让宝宝休息并抬高患肢。24-48小时内早期冷敷,48小时后后期热敷(感染等情况需遵医嘱)。寻找并处理病因,外伤则消毒或就医,过敏要避过敏原及用药物,感染需遵医嘱用抗生素等。婴儿要小心操作,大宝宝配合治疗,异常及时就医。 一、初步观察与基础处理 1.判断严重程度:首先观察宝宝脚红肿硬邦邦的范围、是否有发热、宝宝是否哭闹不安等情况。如果范围较小,宝宝精神状态尚可,可先进行家庭初步处理;若范围迅速扩大、宝宝高热、精神萎靡等,需立即就医。 2.休息与抬高患肢:让宝宝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将肿胀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可以在宝宝脚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脚部处于相对抬高的位置。对于婴儿,家长可以在其躺着的时候,轻轻将脚抬起,保持高于身体其他部位。 二、局部冷敷与热敷的选择 1.早期冷敷:在宝宝脚红肿硬邦邦发生的24-48小时内,可考虑冷敷。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注意冰袋温度不宜过低,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观察宝宝皮肤对冷敷的反应,如果出现皮肤苍白、发紫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敷。对于低龄婴儿,家长操作时要更加轻柔,确保冰袋不会直接接触宝宝皮肤。 2.后期热敷:在48小时后,如果肿胀没有继续加重,可考虑热敷。可以用温毛巾热敷,温度以38-40℃为宜,同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的消退。但如果宝宝脚红肿是由于感染等情况引起,热敷可能会加重炎症扩散,这种情况需遵医嘱。 三、寻找并处理病因 1.外伤因素:查看宝宝脚部是否有外伤,如磕碰、挤压等。如果有外伤,轻微的可以用碘伏消毒伤口,然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果外伤较严重,有出血、伤口较深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清创等处理。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避免其搔抓伤口,防止感染加重肿胀。 2.过敏因素:回忆宝宝近期是否接触过新的物质,如新的袜子、鞋子材质等。如果考虑是过敏引起的脚红肿硬邦邦,要避免宝宝再次接触过敏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低龄儿童谨慎使用),同时局部可以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宝宝误食药物。 3.感染因素:如果怀疑是感染导致,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等,除了局部的处理外,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明确诊断后,严格按照儿科用药规范进行,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由于其皮肤娇嫩,在进行冷敷或热敷时要格外小心,确保温度适宜,避免造成皮肤损伤。同时,婴儿不会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肿胀变化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较大的宝宝,要耐心询问其脚部的不适感受,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让宝宝积极配合治疗过程,如休息、保持患肢抬高姿势等。

    2025-10-17 13:31:58
  • 孩子营养不良喝什么汤

    为营养不良孩子介绍了鸡肉蔬菜汤、鲫鱼豆腐汤、猪肝菠菜汤、排骨玉米汤的食材搭配、制作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包括特殊疾病史孩子需调整汤品、婴儿喝汤需注意的事项以及观察孩子消化情况等。 制作方法:将鸡肉块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转小火炖煮约30分钟,然后加入胡萝卜、西兰花、番茄等蔬菜,继续炖煮至蔬菜熟透即可。此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适合大多数营养不良的孩子食用。 鲫鱼豆腐汤 食材特点:鲫鱼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淡水鱼,其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每100克鲫鱼约含17克左右蛋白质;豆腐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鲫鱼和豆腐搭配,营养互补。豆腐中的钙可以补充鲫鱼中钙含量相对较少的不足,同时两者共同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制作步骤:先将鲫鱼处理干净,在锅中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约40分钟,使鱼汤呈乳白色,再加入切成块的豆腐,继续炖煮10分钟左右,根据孩子口味可加入少量葱花调味即可。鲫鱼豆腐汤对于改善孩子营养不良有一定帮助,尤其适合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但又需要补充营养的孩子。 猪肝菠菜汤 营养成分:猪肝是含铁量较高的食物之一,每100克猪肝约含22.6毫克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缺铁性贫血有重要作用,而贫血往往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菠菜富含铁、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制作要点:猪肝要洗净后切成薄片,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去除血水,然后放入沸水中焯水一下,去除异味和杂质;菠菜洗净后切段,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处理好的猪肝,大火煮沸后煮几分钟,再加入菠菜,待菠菜熟透后,可加入少许盐调味。但需要注意的是,猪肝虽然营养丰富,但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不宜让孩子过量食用,每周食用1-2次即可。 排骨玉米汤 营养构成:排骨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和修复的重要物质;玉米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吸收。 制作流程:将排骨洗净切成小段,放入锅中焯水去除血水,然后放入高压锅,加入玉米、胡萝卜等食材,加入适量清水,压20分钟左右即可。排骨玉米汤味道清甜,营养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营养不良的孩子,尤其是喜欢甜食口味的孩子。 对于营养不良的孩子,在选择喝汤补充营养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如果孩子有特殊的疾病史,如肾脏疾病等,需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汤的食材选择和制作方式,例如肾脏疾病孩子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和钾的摄入,这时候就需要避免选择高蛋白含量过高的汤类;对于较小的婴儿,由于其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喝汤时需要注意将汤中的食材剁碎或打成泥状,方便婴儿消化吸收,同时要注意汤的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婴儿;在给孩子喝汤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如果孩子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调整汤的种类和摄入量。

    2025-10-17 13:31:04
  • 小孩睡觉背部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小孩背部出汗多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生理因素有新陈代谢旺盛和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环境因素是室温过高、穿着盖被过厚;疾病因素包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不同年龄段小孩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新生儿要关注睡眠环境等,婴幼儿需注意维生素D补充等,较大儿童要询问情况并及时就医。 植物神经发育不完善:小孩的植物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在入睡后,交感神经会暂时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出现背部出汗多的现象。一般随着年龄增长,植物神经逐渐发育完善,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通常在1-3岁左右的小孩中较为明显。 环境因素 室温过高:如果小孩睡觉的环境温度过高,比如室内温度超过25℃,就会使得小孩身体散热困难,为了调节体温,就会通过背部出汗来散热。例如,在炎热的夏季,若没有良好的降温措施,小孩睡觉时背部出汗的概率会增加。 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小孩睡觉时穿着过多的衣物或者盖的被子过厚,会影响身体热量的散发,导致身体过热,进而通过背部出汗来调节。比如给小孩穿了较厚的毛衣睡觉,或者盖了厚重的棉被,都可能引起背部出汗多。 疾病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得小孩在睡觉时多汗,尤其是头部和背部出汗明显。同时还可能伴有夜间哭闹、睡眠不安、颅骨软化、方颅等症状。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较高,与小孩日照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 感染性疾病:当小孩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在发热初期或发热消退过程中,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从而出现背部出汗多的情况。例如,小孩患肺炎时,除了背部出汗多,还可能伴有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一般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进而出现出汗现象。 其他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小孩代谢率增高,出现多汗的情况,包括背部出汗多。但相对来说,这类疾病在小孩中较为少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背部出汗多需特别关注,要确保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穿着宽松、轻薄、棉质的衣物,避免包裹过紧。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对于婴幼儿,除了调整环境和穿着外,要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保证每天足够的日照时间,一般建议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导致的背部出汗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维生素D水平检测、血常规等,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较大儿童:较大儿童出现背部出汗多情况时,要询问其是否有不适症状,了解近期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等。如果是因环境因素引起,调整环境后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如果怀疑是疾病导致,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因为较大儿童也可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而出现多汗表现。

    2025-10-17 13:27: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