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及儿童保健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为什么宝宝换尿布就哭

    宝宝换尿布时哭闹可能由皮肤受刺激、温度变化、腹部不适、未满足安全感需求及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家长需选合适尿布、调室温、轻柔操作等减少宝宝换尿布时哭闹,提供舒适护理体验。 一、皮肤受刺激 宝宝皮肤娇嫩,换尿布时尿布材质粗糙、长时间接触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会让宝宝感到不适而哭。比如劣质尿布可能摩擦皮肤,引发刺痛等感觉。要选择柔软、透气且吸水性好的尿布,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爽。 二、温度变化 换尿布时暴露身体,宝宝可能因温度变化感觉冷或热而哭闹。冬季室温低时换尿布易让宝宝着凉,夏季室温高时换尿布后皮肤散热快也可能不适。所以换尿布时要注意调节室温,可在温暖环境下操作,换尿布后迅速给宝宝盖上合适的衣物保暖或散热。 三、腹部不适 换尿布过程中对宝宝腹部的触碰等可能引发腹部不适。比如宝宝刚进食后换尿布,动作幅度大可能刺激肠胃,导致肚子不舒服。换尿布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按压宝宝腹部。 四、未满足安全感需求 宝宝在换尿布时处于暴露状态,可能会缺乏安全感而哭闹。这时候家长可以在换尿布时轻柔地和宝宝说话,给予身体接触,让宝宝感受到关注和安抚,增强安全感。 五、个体差异 不同宝宝对换尿布的耐受程度不同。有的宝宝比较敏感,稍微有一点不适就会用哭闹来表达。家长要多观察自家宝宝换尿布时的反应,找到更适合自家宝宝的换尿布方式,比如调整换尿布的速度、力度等。 对于特殊人群即宝宝来说,家长在换尿布时要格外留意上述情况,以宝宝的舒适感受为首要考量,通过选择合适尿布、调节环境温度、轻柔操作等方式尽量减少宝宝换尿布时哭闹的情况,给宝宝提供舒适的护理体验。

    2025-09-03 16:25:40
  • 水痘破了怎么治疗

    水痘破了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可用生理盐水擦拭,防孩子搔抓;外用碘伏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感染迹象,免疫力低者更要关注,出现感染迹象及时就医;让患者穿宽松柔软衣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通风适宜,避免继发其他问题。 防止感染 外用药物: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外用药物来预防感染,如碘伏。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够杀灭常见的细菌、真菌等。对于水痘破溃处,用棉签蘸取适量碘伏轻轻涂抹在破溃部位,一天可涂抹数次。但要注意,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使用碘伏时要避免大面积使用,因为大量碘伏吸收可能对身体有一定影响,要遵循小面积、谨慎使用的原则。 观察感染迹象:密切观察水痘破溃处是否出现感染的迹象,如局部红肿加重、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等。如果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水痘破溃后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局部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感染情况判断。 避免继发其他问题 穿着合适衣物:让患者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衣物摩擦水痘破溃处。对于儿童患者,选择棉质的衣物较好,棉质衣物透气性好,能减少对破溃水痘的摩擦刺激。如果衣物摩擦破溃处,可能会导致疼痛加剧,还可能使水痘破损处的情况恶化。 环境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的恢复,降低感染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婴幼儿,要注意室内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可能会使患者感觉不适,过低则容易着凉,影响身体抵抗力。

    2025-09-03 16:24:42
  • 鹅口疮会发烧吗

    鹅口疮通常不引起发烧,但特殊情况可能低热。婴幼儿患鹅口疮发热时需密切监测、清洁口腔,物理降温,超38.5℃或异常及时就医;儿童及成人患鹅口疮发热也需关注口腔及排查其他感染因素,加重时及时就医。 鹅口疮的一般表现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一般局部症状较为明显,如患儿会出现哭闹、拒食等情况,但全身症状通常较轻。 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低热的原因 当鹅口疮病情较重,感染扩散,引发全身感染时,可能会出现低热。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对于婴幼儿来说,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若鹅口疮未得到及时控制,感染可能向深部组织蔓延,从而引起轻微的体温升高。但总体而言,单纯鹅口疮本身导致高热的情况不多见。 不同人群鹅口疮伴发热的情况及应对 婴幼儿:婴幼儿患鹅口疮时若出现发热,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应密切监测体温,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因为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的局部护理措施来控制鹅口疮,若发热不超过38.5℃,可通过适当减少衣物、多喂水等物理降温方式处理;若体温超过38.5℃且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全身感染等情况。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患鹅口疮时相对婴幼儿来说,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好,单纯鹅口疮导致发热的情况更少。但如果出现发热,也需要关注口腔局部病变情况,同时排查是否有其他感染性因素导致发热,若发热伴有口腔症状加重等情况,也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2025-09-03 16:23:10
  • 两个月婴儿吃奶少

    两个月婴儿吃奶少的原因包括生理性的喂养姿势不当或配方奶喂养奶嘴孔径不合适,病理性的口腔有鹅口疮等问题、患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或消化系统有问题,需留意婴儿口腔、相关症状及腹部状况,还要重点关注精神状态与体重增长,若吃奶少伴精神萎靡、体重不增或下降要立即带婴儿就诊,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延误病情。 一、生理性原因及应对 1.喂养姿势不当:两个月婴儿吃奶少可能因喂养时姿势不正确,导致吸吮不舒适。应调整正确喂养姿势,使婴儿头部与身体呈直线,确保其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以保证有效吸吮。2.奶嘴孔径不合适(配方奶喂养):若为配方奶喂养,奶嘴孔径不合适会致婴儿吸吮费力。需根据婴儿月龄选择适配孔径的奶嘴,保障奶液能顺畅流出,避免婴儿因吸吮困难而吃奶量减少。 二、病理性原因及观察要点 1.口腔问题:如鹅口疮,会使婴儿口腔黏膜疼痛,进而吃奶少。需留意观察婴儿口腔黏膜有无白色斑块,若发现应立即带婴儿就医。2.感染性疾病: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致婴儿吃奶少,常伴随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若婴儿出现此类症状,需尽快送诊儿科进行检查。3.消化系统问题:消化不良可表现为腹胀、呕吐等,影响婴儿吃奶。要密切关注婴儿腹部状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评估。 三、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两个月婴儿,需重点关注其精神状态与体重增长情况。若吃奶少同时伴有精神萎靡、体重不增或下降,应立即带婴儿至儿科就诊。因婴儿月龄小,病情变化较快,务必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以保障婴儿健康,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延误病情。

    2025-09-03 16:21:19
  • 宝宝的大便过程是怎样的

    宝宝排便受神经系统调控,婴幼儿期自主控制排便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先肠道不自主蠕动启动准备,肠道蠕动推粪便向肛门,直肠受粪便充盈刺激引发排便反射,盆底肌肉群协调变化,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大便有差异,不同月龄排便情况不同,排便时过度哭闹、困难或粪便性状异常提示肠道功能紊乱或健康问题需及时就医评估。 一、排便前的神经肌肉准备 宝宝排便受神经系统调控,当肠道内有足量粪便刺激肠壁感受器时,神经信号传导至脊髓与大脑引发便意感知。婴幼儿期自主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先通过肠道不自主蠕动启动准备,肠道平滑肌开始节律性收缩为粪便推进做准备。 二、排便时的肠道蠕动与肛门括约肌协调 肠道蠕动推动粪便向肛门移动,结肠蠕动将粪便推向直肠,直肠受粪便充盈刺激引发排便反射。直肠感受器传信号至中枢,盆底肌肉群(肛门内括约肌为平滑肌、反射性松弛,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需主动放松)协调变化,以便粪便通过肛管。母乳喂养宝宝肠道蠕动规律、粪便较软;配方奶喂养宝宝因奶粉成分不同,肠道蠕动节奏略有差异。 三、粪便排出过程 肠道蠕动与肛门括约肌协调下,粪便经直肠、肛管排出。母乳喂养宝宝大便多呈黄色或金黄色、质地软,排便较顺畅;人工喂养宝宝大便颜色淡黄、质地稍硬于母乳喂养儿。排便中宝宝可能用力、脸部涨红,靠增加腹压协助排便。不同月龄宝宝大便过程有别,新生儿初期排便频,随月龄增长排便间隔渐长,与消化系统发育成熟相关。若宝宝排便时过度哭闹、困难或粪便性状异常(稀水便、血便等),提示可能肠道功能紊乱或健康问题,需及时就医评估。

    2025-09-03 16:20: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