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及儿童保健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婴儿在吃奶时突然哭闹是什么原因

    婴儿哭闹可能因喂养姿势不当(仅含乳头尖端未含大部分乳晕致吃奶费力不适)、乳汁流速异常(过快致呛奶或过慢致饥饿烦躁)、口腔有病变(如鹅口疮致吃奶时斑膜受刺激疼痛)、胃肠不适(肠胀气、肠绞痛等使吃奶时受气体刺激不适)、环境干扰(噪音、强光等干扰吃奶注意力)引发。 一、喂养姿势不当 婴儿吃奶时若含接乳头姿势不正确,如仅含住乳头尖端,会导致吃奶费力且易不舒服而哭闹。正确的含接应是婴儿嘴巴张大,充分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确保吸吮顺畅。 二、乳汁流速异常 1.乳汁流速过快:当妈妈奶量过足时,乳汁流出速度快,婴儿可能因来不及吞咽而呛奶,从而引发哭闹; 2.乳汁流速过慢:若妈妈奶量不足,婴儿持续用力吸吮却难以获取足够乳汁,会因饥饿和烦躁出现哭闹。 三、口腔问题 婴儿口腔存在病变时吃奶会哭闹,例如鹅口疮,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膜,吃奶时白色斑膜受摩擦刺激,引发疼痛导致哭闹。 四、胃肠不适 婴儿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肠胀气、肠绞痛等情况。吃奶过程中,胃肠道内气体刺激或不适会传导至神经,引起婴儿哭闹,常见于吃奶后不久出现阵发性哭闹。 五、环境干扰 周围环境中的噪音、过强光线等因素会干扰婴儿吃奶时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安心进食而哭闹,如突然的声响可能惊吓到婴儿,影响其吃奶状态。

    2025-08-08 14:31:15
  • 什么因素可能导致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成因包括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致肠道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引发循环增多,婴儿肠道菌群不完善影响胆红素代谢排泄,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且肠肝循环活跃,还有母乳喂养不足致摄入少、肠道蠕动慢使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一、母乳中成分影响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是重要因素,该酶可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进而导致胆红素循环增加,引发母乳性黄疸。 二、婴儿肠道菌群因素 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与排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可参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调节,菌群不完善时,胆红素重吸收增多,易诱发母乳性黄疸。 三、婴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同时存在肠肝循环相对活跃的生理特点,当母乳喂养相关因素作用时,易出现胆红素堆积,引发母乳性黄疸。 四、母乳喂养不足因素 母乳喂养不足会使婴儿摄入热量和液体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促使母乳性黄疸发生。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尤其是喂养不足的婴儿,需特别关注奶量摄入情况,确保足够的奶量以促进胆红素排泄。

    2025-08-08 14:30:58
  • 四个月婴儿除厌奶期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不吃奶

    四个月婴儿不吃奶可能因口腔易患鹅口疮致黏膜有白色斑膜吃奶疼,鼻腔狭窄鼻屎堵塞或感冒致鼻塞呼吸不畅,喂养不当致胃肠功能紊乱有不适,感染性疾病初期伴低热等,还可能因周围环境嘈杂或温度不适分散注意力。 一、口腔问题 四个月婴儿口腔黏膜娇嫩,易患鹅口疮等疾病。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患儿口腔黏膜会出现白色斑膜,吃奶时因口腔疼痛而抗拒吃奶,需仔细观察婴儿口腔有无异常白色斑块。 二、鼻塞 婴儿鼻腔相对狭窄,若有鼻屎堵塞或感冒等引起鼻腔黏膜水肿充血导致鼻塞,吃奶时会因呼吸不畅而不愿吃奶,可检查婴儿鼻腔是否有分泌物及是否存在鼻塞情况。 三、消化系统问题 胃肠功能紊乱可致消化不良,如喂养不当引起胃肠积气、腹胀,会使婴儿感到腹部不适,从而抗拒吃奶,可观察婴儿大便性状、有无呕吐等情况辅助判断。 四、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 在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初期,婴儿可能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除不吃奶外,常伴有低热、精神稍差等表现,需留意婴儿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五、环境因素干扰 周围环境嘈杂、温度不适(过冷或过热)等会分散婴儿吃奶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吃奶,应营造安静、舒适的吃奶环境。

    2025-08-08 14:30:46
  • 小儿真菌肠炎的症状

    小儿真菌肠炎消化道症状有腹泻次数多性状多样部分带黏液脓血伴腹胀,全身表现为部分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长期或严重的可致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 一、消化道症状 小儿真菌肠炎时消化道症状较为突出,腹泻是常见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性状多样,可呈稀水样便、糊状便,部分患儿大便中可见少量黏液,严重时大便可带有脓血,但相较细菌感染性肠炎,脓血便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此外,患儿可能伴有腹胀,因肠道内真菌繁殖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功能,导致肠道积气,引起腹胀不适。 二、全身表现 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这是由于肠道内真菌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应答,炎症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同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表现为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等,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不愿进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与肠道不适影响消化功能及全身炎症状态有关。另外,长期或严重的真菌肠炎可能影响小儿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尤其低龄儿童因自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受影响更为明显,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指标变化。

    2025-08-08 14:30:36
  • 孩子夜里发烧39度怎么办

    孩子发热时需松开过多衣物利于散热并用温水擦拭大血管丰富部位降温,39℃高热尽快就医明确原因处理,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伴随症状,适当喂温水防脱水,新生儿高热需立即送医,有基础疾病孩子高热要及时就医且遵医嘱处理。 一、降温处理:松开孩子过多衣物,以利于散热,用32~34℃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帮助降低体温。 二、及时就医:39℃属于高热,需尽快带孩子就医,由医生明确发热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后果。 三、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孩子精神状态、有无抽搐、呕吐、皮疹等伴随症状,以便向医生准确描述病情。 四、补充水分:适当给孩子喂温水,防止因发热出汗过多导致脱水。 五、特殊人群注意:对于新生儿,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需格外谨慎,应立即送医;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孩子,高热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需及时就医且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药物退热,需遵医嘱处理。

    2025-08-08 14:30: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