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及儿童保健工作,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展开
个人擅长
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展开
  • 宝宝肚脐肉芽多久能好

    宝宝肚脐肉芽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2周左右能好,受肉芽大小、护理情况、自身情况等因素影响,护理时要清洁、避免刺激,特殊人群要细心护理,长时间不愈合等异常需就医。 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肉芽大小:如果肚脐肉芽比较小,可能恢复相对较快,可能1周左右就有明显改善;但如果肉芽较大,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可能需要2周甚至更久。 护理情况: 清洁护理:保持肚脐部位清洁非常重要。如果能每天用碘伏等温和的消毒剂进行规范消毒,保持局部干燥,有助于肉芽的恢复。例如,每天用碘伏棉签轻轻擦拭肚脐周围及肉芽处,每天1-2次,这样可以预防感染,促进肉芽正常修复,从而缩短恢复时间。 避免刺激:要注意避免宝宝的尿液、粪便等污染肚脐,如果不小心污染,要及时清洁消毒,否则可能会影响肉芽恢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 宝宝自身情况: 体质差异:不同宝宝体质不同,有些宝宝身体修复能力较强,肚脐肉芽恢复就会相对快一些;而有些宝宝身体修复能力稍弱,恢复时间可能会久一些。 是否有基础疾病:如果宝宝本身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免疫力低下等情况,那么肚脐肉芽的恢复可能会受到影响,恢复时间可能会比健康宝宝长。 特殊人群(宝宝)护理建议 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的肚脐肉芽护理,家长要格外细心。在消毒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损伤宝宝肚脐部位的皮肤。可以选择在宝宝安静的时候进行护理,比如宝宝刚睡醒还未哭闹时,这样能减少宝宝的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衣物宽松,避免摩擦肚脐部位,给肚脐肉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宝宝肚脐肉芽的恢复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等措施有助于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如果肚脐肉芽长时间不愈合或者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2025-10-17 10:30:54
  • 孩子不喝奶粉应该如何处理

    需先排查孩子因疾病致不喝奶粉的可能,伴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可通过更换合适奶嘴、营造安静无干扰环境、少量多次喂养调整喂养方式,长期不喝可在医生评估下换特殊配方奶粉,且要保持轻松喂养氛围并依孩子月龄调整策略。 一、排查健康因素 首先需排除孩子因疾病导致不喝奶粉的可能,如口腔溃疡会因吮吸疼痛抗拒奶粉,消化不良会因腹胀不适不愿进食。若孩子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其就医检查,由医生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二、调整喂养方式 1.选择合适奶嘴:不同品牌奶嘴的流速、质感等存在差异,可尝试更换不同类型的奶嘴,观察孩子是否接受。例如,部分孩子可能更适应流速较慢、接近母乳质感的奶嘴。 2.营造适宜喂奶环境:选择安静、无过多干扰的空间进行喂奶,避免孩子因外界因素分散注意力而抗拒奶粉,如关闭电视、减少周围人员走动等。 3.采用少量多次喂养:对于暂时抗拒奶粉的孩子,可将每次喂奶量适当减少,增加喂奶次数,通过逐渐适应让孩子接受奶粉,避免一次性强迫孩子饮用过多导致反感。 三、考虑奶粉适配性 若孩子长期不喝奶粉,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更换奶粉类型。例如,部分孩子可能对普通奶粉中的蛋白质不适应,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适度水解蛋白奶粉等特殊配方奶粉,其通过水解蛋白降低致敏性,可能更易被孩子接受,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更换。 四、关注孩子情绪与喂养氛围 避免在喂奶时强迫孩子,应保持轻松的喂养氛围。可通过与孩子互动、轻柔安抚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孩子在相对愉悦的状态下尝试饮用奶粉。同时,需关注不同月龄孩子的特点,如小月龄宝宝可能对喂奶姿势较敏感,大月龄宝宝可能受周围环境影响更大,需针对性调整喂养策略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阶段需求。

    2025-10-17 10:30:24
  • 如何纠正新生儿不吃奶的行为

    细致排查新生儿不吃奶的常见原因如口腔问题、身体不适或喂养环境不适应,营造安静且室温湿度适宜的喂养环境,采用让新生儿头部稍抬高呈45度角的正确喂养姿势,轻柔触碰等方式适当刺激唤醒其清醒状态吃奶,早产儿操作需格外轻柔并关注呼吸肤色,有病史新生儿结合病史观察异常及时就医且优先非药物干预调整喂养情况。 一、排查导致新生儿不吃奶的常见原因 需细致观察新生儿状况,排查可能影响吃奶的因素。若存在口腔问题,如鹅口疮,可见口腔黏膜有白色斑块;若有身体不适,可能表现为发热(体温异常升高)、腹胀(腹部膨隆等),还需留意是否因喂养环境突然改变等导致不适应。 二、营造适宜喂养环境 保持喂养环境安静,避免过多噪音干扰;将室温调节至22~26℃,湿度维持在50%~60%,为新生儿创造舒适的吃奶氛围,利于其集中注意力吃奶。 三、采用正确喂养姿势 将新生儿头部稍抬高,身体呈45度角左右倾斜,让其头部处于略高于身体的位置,这种姿势有助于奶液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减少呛奶风险,也利于新生儿顺利吃奶。 四、适当刺激唤醒新生儿 可通过轻柔触碰新生儿的手脚、轻抚其脸颊等方式适当刺激,使其从浅睡眠状态唤醒,保持相对清醒的状态来吃奶,但操作需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新生儿不适。 五、关注特殊人群情况 早产儿: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纠正不吃奶行为时,操作需格外轻柔,避免因力度不当对早产儿造成额外损伤,密切关注其呼吸、肤色等状况。 有病史新生儿:若新生儿有既往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结合病史密切观察不吃奶的情况,若出现异常变化(如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调整喂养情况,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对有病史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7 10:29:56
  • 新生儿身体发热应如何解释

    新生儿体温升高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包裹过紧、室温过高致散热减少,调整环境可恢复;病理性包括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相应症状)及非感染性因素(脱水热因水分不足、捂热综合征因过度包裹致散热障碍)。 一、生理性体温升高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若处于包裹过紧、室温过高(如室温超过25℃)等环境中,机体通过皮肤散热减少,可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体温波动范围在36℃~37.3℃之间,此类情况通过适当松解包裹、调整室温(保持在22℃~25℃)后,体温多可恢复至正常范围,此为生理性体温波动,并非疾病状态。 二、病理性体温升高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感染:新生儿免疫系统脆弱,易受细菌侵袭引发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肺炎,除发热外,常伴有呼吸增快、口吐泡沫、拒奶等表现;泌尿系统感染时,可能出现排尿时哭闹等症状,这是因为细菌侵入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肠炎,除发热外,还会出现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疱疹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疱疹样病变同时伴有发热,病毒在体内繁殖过程中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体温升高。 2.非感染性因素 脱水热:新生儿出生后若摄入水分不足,或因环境不显性失水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水分缺失,机体为维持生理功能,可出现体温调节紊乱而发热,多发生在出生后2~4天,常伴有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表现,主要是由于水分不足影响了体温的正常调节机制。 捂热综合征:由于过度包裹、捂闷过久,新生儿机体散热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从而引起发热,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出现花纹等表现,这是因为不恰当的保暖方式干扰了新生儿正常的体温平衡调节。

    2025-10-17 10:29:20
  • 宝宝喝牛奶为什么容易上火

    牛奶中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致宝宝消化难引发类似上火表现,喝牛奶后缺水使代谢废物排出不畅出现相关症状,不同宝宝消化差异致摄入牛奶后易现腹胀烦躁等类似上火情况且需关注消化调整喂养。 一、牛奶蛋白质组成特性导致“上火”表现 牛奶中的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占总蛋白的80%左右,而母乳中以乳清蛋白为主。酪蛋白在宝宝胃肠道中消化时形成的凝块较大,较难被宝宝尚未发育完善的消化系统消化吸收,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便秘、大便干结等类似“上火”的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婴儿对酪蛋白的消化效率低于乳清蛋白,未被充分消化的酪蛋白凝块在肠道内堆积,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导致排便困难,表现出类似“上火”的症状。 二、水分摄入不足引发相关症状 宝宝喝牛奶后,若未及时补充足够水分,机体缺水会影响正常代谢,使代谢废物排出不畅,从而出现口唇干燥、眼屎增多等类似上火症状。因为牛奶中的某些成分需要水分参与代谢,当水分摄入不足时,这些代谢过程受阻,就会以体表或眼部等表现出类似“上火”的情况。例如,若宝宝只喝牛奶而不额外补水,身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就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三、个体消化差异导致的“上火”可能性 不同宝宝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等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宝宝对牛奶中的乳糖、矿物质等成分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当摄入牛奶后,难以充分消化吸收这些成分,进而影响胃肠道功能,出现腹胀、烦躁等类似“上火”的表现。比如,有些宝宝肠道内乳糖酶活性较低,无法很好地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导致乳糖在肠道内发酵,引起肠道不适,表现出类似“上火”的症状。同时,考虑儿科安全护理,对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宝宝,在喂养牛奶时更需关注其消化情况,合理调整喂养方式,如适当增加喂水频率等。

    2025-10-17 10:28: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