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运

南京鼓楼医院

擅长:痴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江苏省优秀医学领军人才,中国卒中奖等。省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省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主任等。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学会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等,Aging disease 副主编,JAD、《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副主编,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8种专业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痴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展开
  • 脑溢血术后一般多久能醒

    脑溢血术后苏醒时间个体差异大,受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手术效果等因素影响,术后可通过监测与支持治疗、控制脑水肿、康复干预等措施促进苏醒,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情况进行治疗以促患者早日苏醒获良好预后。 出血部位:若出血部位是脑干等重要功能区,由于这些区域是生命中枢所在,即使出血量不大,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也较为严重,苏醒时间往往较长,可能数天至数周甚至更长时间;而如果出血部位是非功能区或相对次要的区域,术后苏醒相对可能更快,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苏醒。例如,脑叶出血患者相对脑干出血患者术后苏醒时间通常会短一些。 出血量大小:出血量较大时,脑组织受压严重,脑水肿等情况更为显著,对脑功能的破坏程度大,术后苏醒所需时间通常较长。比如,出血量超过30毫升的患者比出血量小于10毫升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一般来说,小量出血(出血量<10毫升)的患者可能在1-3天内逐渐苏醒;中等量出血(10-30毫升)的患者可能需要3-7天甚至更长时间苏醒;大量出血(出血量>30毫升)的患者苏醒时间可能长达数周甚至数月。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手术的耐受性及自身修复能力较强,术后苏醒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脑功能储备下降,术后恢复相对缓慢,苏醒时间可能延长。例如,年轻的脑溢血患者可能在术后1-2周内苏醒,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苏醒。 基础健康状况:如果患者术前基础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术后苏醒相对会快一些;若患者术前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会影响整体的恢复进程,导致术后苏醒时间延长。比如,合并糖尿病的脑溢血患者,由于高血糖等因素可能不利于脑功能的恢复,苏醒时间可能比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长。 手术效果:手术顺利清除血肿,减轻了脑组织的压迫,术后恢复相对更有利,苏醒时间可能缩短;如果手术过程不顺利,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会影响术后恢复,导致苏醒时间延长。例如,手术中成功完全清除血肿的患者比血肿清除不彻底的患者术后苏醒更快。 促进脑溢血术后苏醒的相关措施 监测与支持治疗:术后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氧等指标,维持患者的呼吸、循环稳定,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和氧供,为脑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内环境。比如,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既不能过高导致再出血风险,也不能过低影响脑灌注。 控制脑水肿:使用脱水药物等措施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如甘露醇等,通过降低颅内压来缓解脑组织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可能促进患者苏醒。 康复干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适当的康复干预,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针灸等物理治疗手段,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操作加重患者负担。对于年轻患者,康复干预可能更能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进而加快苏醒;而对于老年患者,康复干预需要更加轻柔且循序渐进。 总之,脑溢血术后苏醒时间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以尽量促进患者早日苏醒并获得较好的预后。

    2025-10-11 13:46:29
  • 小脑大面积脑梗塞昏迷

    小脑大面积脑梗塞昏迷是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由供应小脑血管病变致大面积缺血坏死、颅内压急剧升高压迫脑干致昏迷,与基础疾病相关,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表现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要控制基础病史。 一、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 2.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双侧瞳孔可能缩小或不等大,后期可出现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呼吸、心率、血压异常。 3.小脑相关症状:可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但由于昏迷可能表现不典型。 二、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即可发现小脑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能快速明确诊断,有助于与其他颅内病变鉴别。 头颅MRI:对于早期小脑梗塞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可清晰显示小脑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对患者意识、瞳孔、肢体运动等方面的检查,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病情。 三、治疗原则 1.降低颅内压 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 对于病情严重、颅内压极度升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术,以缓解颅内高压对脑组织的压迫。 2.改善脑循环 早期可考虑使用溶栓、抗凝等药物,但由于小脑大面积脑梗塞昏迷患者病情危急,溶栓等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一般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 3.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血压异常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调整,维持合适的血压水平,保证脑灌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小脑大面积脑梗塞昏迷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神经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护理方面要注重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使用脱水剂时需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同时,老年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护理上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如月经周期等对病情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在药物选择上一般无特殊性别禁忌,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谨慎用药。在护理方面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疾病带来的昏迷等情况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4.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小脑大面积脑梗塞昏迷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维持血压在合适范围,不能过低或过高,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根据病情调整降糖方案,避免血糖波动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1 13:44:35
  • 40到50岁脑出血正常吗

    40到50岁发生脑出血不正常,常见因素有高血压致血管病变破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血液系统疾病等,会致神经缺损等影响生活质量,需高血压人群控压、有血管畸形等人群定期检查及血液疾病人群治基础病,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一、常见相关因素 1.高血压 年龄在40-50岁的人群,如果本身有高血压且控制不佳,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据统计,约70%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易破裂出血。 该年龄段人群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影响血压控制,比如长期熬夜、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 2.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在40-50岁人群中也可能引发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动静脉畸形处血管结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壁缺乏正常的中层平滑肌等结构,承受血流冲击能力差,在血压稍有波动时就可能破裂导致脑出血。 3.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在40-50岁人群中也有一定发病风险,尤其是存在动脉瘤家族史、长期吸烟等情况的人群。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其壁很薄,当血压升高时,容易破裂出血。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4.其他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脑出血风险增加。该年龄段人群如果患有此类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在相对较年轻的阶段发生脑出血。另外,某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如抗凝剂使用不当,也可能诱发脑出血,40-50岁人群如果因疾病需要使用抗凝剂等药物,未严格遵循医嘱,也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 二、对该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1.对健康的影响 脑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的脑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40-50岁这个正处于事业和家庭重要阶段的人群来说,会造成非常大的身心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 2.应对建议 对于有高血压的40-50岁人群,要积极控制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等。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 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情况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CTA等),密切关注血管病变情况。如果发现有高危的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或介入治疗等。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血液科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同时,40-50岁人群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疑似脑出血的症状,要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改善预后。

    2025-10-11 13:42:56
  • 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含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多因脑血管狭窄闭塞等,出血性与高血压相关有相应症状及检查)、癫痫因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多种发作表现及病因检查、阿尔茨海默病为进行性退行性疾病有认知等障碍及机制检查;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面神经麻痹因面神经受损有诱因及症状检查、坐骨神经痛因受压受损有放射痛及检查;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有中脑黑质病变表现及因素检查;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需关注癫痫诱发因素及先天性疾病与叶酸关系;老年人易患脑血管病要控基础病且阿尔茨海默病需早期识别干预;长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影响神经系统疾病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脑血管狭窄、闭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是重要危险因素,可引发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可明确诊断。 2.癫痫:因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表现为抽搐、意识丧失、感觉异常等多种形式,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检查手段,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3.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萎缩、神经元纤维缠结等,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减退等)、行为障碍等,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影像学检查可见脑萎缩等改变。 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1.面神经麻痹:多因面神经受损引起,常见诱因有病毒感染、寒冷刺激等,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角歪斜、闭眼困难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辅助诊断。 2.坐骨神经痛:常因坐骨神经受压(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或受损导致,主要表现为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直腿抬高试验等体格检查可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如腰椎MRI)有助于明确病因。 三、运动障碍性疾病 1.帕金森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致多巴胺分泌减少,临床表现为震颤(多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毒素等因素相关,影像学及多巴胺转运体扫描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四、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特点 小儿癫痫需特别关注,发热、过度疲劳、强烈声光刺激等易诱发发作,应避免此类诱发因素;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管畸形,与孕期叶酸缺乏等因素相关,孕期合理补充叶酸等可降低发病风险。 五、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特点 老年人易患脑血管疾病,需注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以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早期识别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六、不同生活方式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长期酗酒可导致韦尼克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因酒精中毒影响维生素B代谢;长期高盐、高脂饮食易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

    2025-10-11 13:41:25
  • 26岁脑出血能恢复到正常吗

    26岁发生脑出血相对少见,其恢复情况受出血部位、出血量、治疗及时性、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若出血量小、部位局限、治疗及时且后期积极康复,有可能恢复正常,否则可能留后遗症,患者康复期需调整生活方式、调节心理并定期复查,具体恢复情况需依个体实际病情综合判断。 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 出血部位:如果出血部位处于相对功能区的边缘,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恢复到正常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若出血部位是重要的功能区,如脑干等,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会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恢复到正常的难度较大。例如,基底节区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小,经过及时治疗,有可能恢复较好;但如果是脑干出血,往往病情凶险,预后差。 出血量:出血量较少时,对脑组织的压迫相对较轻,通过积极治疗,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较大;出血量较大时,会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脑疝,即使经过抢救存活,也往往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恢复到正常的概率降低。一般来说,幕上出血量小于30ml,幕下出血量小于10ml,相对预后较好。 治疗及时性:发病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如果能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如符合手术指征时的血肿清除术)或采取保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有助于减少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如果延误治疗,脑组织受损会加重,影响恢复。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言语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等。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往往更好。例如,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瘫痪的肢体恢复部分运动功能,改善言语障碍等。 26岁患者恢复到正常的可能性 对于26岁的患者,如果脑出血的出血量较小、部位较局限,且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在后期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有可能恢复到正常的。但如果出血量较大、部位关键,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会遗留一定程度的后遗症,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总体而言,相对年轻的患者自身修复能力较强,在合适的条件下恢复到正常的概率相对较高,但具体情况需根据个体的实际病情来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26岁患者)的温馨提示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在康复期间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同时,要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血管造成损害,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心理调节:脑出血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功能上的障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医生可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例如,通过复查头颅CT等检查,观察血肿的吸收情况、脑组织的恢复情况等。 总之,26岁发生脑出血后能否恢复到正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

    2025-10-11 13:38: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