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专业特长:神经变性病专业组著名专家,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及其他认知相关神经变性病的诊断、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期诊断痴呆、抗痴呆新药研发和优化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等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Baylor 医学院研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专委会及多个其他国家级认知障碍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和常务委员;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一审专家。   科研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作为科技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指南》等认知障碍著作4部。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   个人荣誉: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神经医学行业新锐。

展开
个人擅长
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脑膜炎的症状

    脑膜炎有不同症状表现,一般症状包括多数患者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儿童有特殊症状,如精神状态改变、前囟饱满、呕吐;不同病因脑膜炎也有特殊表现,细菌性脑膜炎病情重,有皮肤瘀点瘀斑、意识障碍等,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短,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有结核中毒症状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状且易致并发症。 发热:多数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成人相对较为稳定,但总体都是身体对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的应激反应。 头痛:是脑膜炎常见且较为突出的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剧烈胀痛或搏动性疼痛,这是由于颅内炎症刺激脑膜、血管等结构引起。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往往头痛较为明显,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 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时下巴难以贴近胸部,这是脑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之一,主要是因为炎症累及脑膜,刺激颈部神经根所致。 儿童特殊症状 精神状态改变:儿童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对周围环境反应差等。这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炎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更易体现在精神状态上。比如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可能会有嗜睡、昏迷前的烦躁等表现。 前囟饱满:对于囟门未闭的婴儿,由于颅内压升高,可出现前囟隆起、饱满的现象,这是婴儿脑膜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是因为婴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力变化更容易通过前囟体现出来。 呕吐:儿童脑膜炎患者常出现呕吐症状,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与一般的胃肠道疾病引起的呕吐不同,喷射性呕吐往往比较剧烈,不受进食等因素明显影响。 不同病因脑膜炎的特殊症状 细菌性脑膜炎:除上述一般症状外,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脑膜炎,这是因为细菌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导致血管损伤出血。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病毒性脑膜炎:症状相对细菌性脑膜炎较轻,发热程度一般相对较低,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也相对较轻,但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上述一般症状,不过整体病程相对较短,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引起重视,部分病毒性脑膜炎患者也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相对较隐匿,早期可能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病情进展较慢,若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积水、脑实质损害等。

    2025-10-11 12:34:03
  • 如何缓解剧烈头痛症状

    头痛可通过选择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房间休息、针对紧张性头痛冷敷或偏头痛发作伴头部发凉时热敷、保持正确坐姿卧姿调整来非药物缓解,若剧烈头痛伴呕吐等症状可能是严重疾病所致需立即就医做头颅CT等检查明确病因,儿童剧烈头痛家长勿自服止痛药物应尽快带儿科就诊排查病因,孕妇剧烈头痛优先用非药物方法缓解不缓解伴血压升高等要及时就医,老年剧烈头痛要考虑血管性疾病等因素尽快就医并关注正在服用药物可能引发头痛的副作用情况。 一、非药物缓解措施1.环境调节:选择安静、光线暗淡且温度适宜的房间休息,避免嘈杂和强光刺激,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头痛。例如,处于安静舒适环境中可减少外界干扰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从而利于头痛舒缓。2.冷热疗法:对于紧张性头痛可尝试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额头或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通过低温收缩血管,减轻血管扩张导致的头痛;偏头痛发作时若伴随头部发凉,可选择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头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但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3.姿势调整:保持正确的坐姿或卧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造成颈部及头部肌肉紧张加重头痛。比如伏案工作后出现头痛时,可起身适当活动颈部并调整坐姿至挺直状态,缓解肌肉紧张带来的头痛。二、医疗相关应对1.及时就医评估:若剧烈头痛伴随呕吐、意识障碍、视力模糊、颈部僵硬等症状,可能是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等)或其他严重疾病所致,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头颅CT、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例如,颅内出血时头颅CT可清晰显示出血部位和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群体:儿童出现剧烈头痛时,家长需格外警惕,因其表述可能不准确且病情变化快,应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止痛药物,尽快带儿童到儿科就诊,排查是否有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情况。因为儿童头痛可能由多种特殊病因引起,如脑膜炎等,及时就医可避免延误病情。2.孕妇群体:孕妇发生剧烈头痛需谨慎处理,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如轻柔按摩头部等,若头痛持续不缓解或伴随血压升高、水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孕期头痛可能与子痫前期等严重情况相关,需专业评估。子痫前期会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及时就医评估能保障母婴安全。3.老年群体:老年人出现剧烈头痛,要考虑血管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高血压等因素,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可能不敏感,一旦出现剧烈头痛应尽快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同时需关注老年人是否正在服用的药物可能引发头痛的副作用等情况。例如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头痛不良反应,及时就医可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1 12:32:38
  • 头昏沉沉提不起精神怎么回事

    头昏沉沉提不起精神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睡眠不足、压力、缺乏运动、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药物副作用、健康问题、环境因素或生活方式改变等。儿童出现此类症状,家长应特别关注,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进行适度运动、摄入均衡饮食、注意水分摄入,并监测健康状况。如症状严重或持续,建议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 1.睡眠不足:如果您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大脑可能会感到昏沉和疲劳。建议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2.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疲劳感。尝试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或与朋友倾诉,以减轻压力。 3.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大脑的氧气供应。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提高能量水平,改善精神状态。 4.营养不良:不均衡的饮食可能导致缺乏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铁和镁。确保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全谷物、坚果和鱼类。 5.水分不足:脱水会导致头昏和疲劳感。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8杯水。 6.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头昏和精神不振的副作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7.健康问题:其他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头昏沉沉和精神不振,如贫血、甲状腺问题、低血糖、耳部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8.环境因素:低光照、高温、嘈杂的环境或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影响注意力和精神状态。尝试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光线和噪音水平。 9.生活方式改变:逐步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咖啡因摄入、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定期休息和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对于儿童,如果出现头昏沉沉和精神不振的症状,家长应该特别关注。以下是一些建议: 1.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并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能量水平和注意力。 3.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孩子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蛋白质。 4.注意孩子的水分摄入: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脱水。 5.监测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等,应及时咨询医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仅为一般性指导。如果头昏沉沉和精神不振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诊断。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如果症状与特定的健康问题相关,如头部受伤、严重的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

    2025-10-11 12:28:59
  • 腔隙性脑梗塞早期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早期症状多样,有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中老年人高发,高血压等为高危因素)、纯感觉性卒中(一侧身体感觉异常,丘脑部位梗塞常见,高血压病史是重要危险因素)、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共济失调,中老年人高发,高血压等为血管性危险因素)、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发音不清、吞咽困难伴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中老年人多发,高血压等为关键因素),早期症状隐匿,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可对称或不对称,一般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发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东西费劲,或者下肢行走时无力、拖沓,但意识清楚,能正常说话等,这种情况多见于内囊、脑桥、放射冠等部位的腔隙性梗塞。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是高危因素,有这些病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可累及面部、上肢、下肢及躯干。感觉障碍可以是偏身感觉减退或异常,患者能清楚描述身体某部位的异样感觉,但没有运动功能障碍等其他表现。这种情况多与丘脑部位的腔隙性梗塞有关,同样在中老年人中高发,高血压病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纯感觉性卒中的风险相对较高。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还可伴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等。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异常等。常见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放射冠部位的腔隙性梗塞,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有高血压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生活中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同时伴有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如写字不灵活、持物不稳等。病变多位于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或内囊前肢及放射冠部位,中老年人多发,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关键因素,有高血压病史且未规律治疗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腔隙性脑梗塞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有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025-10-11 12:26:32
  • 癫痫病是怎么形成的

    癫痫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癫痫具遗传易感性,家族有患者亲属患病风险高;脑部疾病,如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等均可引发;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像代谢紊乱、中毒等也会导致。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群因不同因素患癫痫风险各异。 一、遗传因素 癫痫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许多癫痫类型与基因异常有关。例如,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可直接引发癫痫发作,若家族中有癫痫患者,其亲属患癫痫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研究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神经元的离子通道功能等,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遗传因素对癫痫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时期遗传相关癫痫的比例相对较高。 二、脑部疾病 1.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如孕妇在孕期受到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导致胎儿脑部结构发育异常,像大脑灰质异位、脑穿通畸形等,这些脑部结构的异常会使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癫痫。婴幼儿时期由于脑部发育尚不完善,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导致癫痫的情况较为常见。 2.颅脑外伤: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后,可能会引起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外伤后的脑部组织损伤会导致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颅脑外伤引发癫痫,尤其是青壮年在遭遇交通事故等导致颅脑外伤时,患病风险增加。 3.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侵犯脑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脑组织,导致神经元的正常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癫痫。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从而增加癫痫形成的风险。 4.脑血管病: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或损伤,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中老年人群由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因脑血管病引发癫痫的情况较为多见。 三、全身或系统性疾病 1.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尿毒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低血糖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低血钙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尿毒症患者体内的毒素堆积,也会干扰脑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发癫痫。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可能因代谢紊乱患上癫痫,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时就有引发癫痫的风险。 2.中毒:长期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或误服、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这些毒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癫痫。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以及处于有毒物质环境中的人群癫痫形成风险较高。

    2025-10-11 12:24: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