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专业特长:神经变性病专业组著名专家,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及其他认知相关神经变性病的诊断、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期诊断痴呆、抗痴呆新药研发和优化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等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Baylor 医学院研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专委会及多个其他国家级认知障碍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和常务委员;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一审专家。   科研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作为科技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指南》等认知障碍著作4部。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   个人荣誉: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神经医学行业新锐。

展开
个人擅长
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左手大拇指抖是怎么回事

    左手大拇指抖动可能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过度疲劳、情绪因素、寒冷刺激;病理性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颈椎病等。若左手大拇指持续抖动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休息、保持良好情绪、注意手部保暖,特殊人群出现需谨慎对待及时排查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过度疲劳 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过度使用左手大拇指进行精细操作,如长时间打字、弹钢琴等,会使手部肌肉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可能出现短暂的抖动现象。这是因为肌肉疲劳后,神经传导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肌肉不自主地颤动。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时间高强度使用手部肌肉的人群,左手大拇指抖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情绪因素 人在极度紧张、焦虑、恐惧等强烈情绪状态下,身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左手大拇指抖动。这是由于情绪波动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肌肉兴奋性改变。比如,在面临重要考试、公开演讲等紧张场景时,部分人会出现左手大拇指不自觉抖动的情况。 (三)寒冷刺激 手部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左手大拇指出现抖动。寒冷会使肌肉应激性增强,从而引发不自主的抖动。例如,在寒冷的冬天,手部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就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帕金森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除了左手大拇指抖动外,还常伴有动作迟缓、肌肉僵硬、姿势平衡障碍等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控。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中约70%以震颤为首发症状,而手部震颤通常从一侧开始,逐渐波及对侧。 2.特发性震颤 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可累及左手大拇指等部位。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会加重,多数患者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但次日加重。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左手大拇指抖动等症状,还常伴有心慌、多汗、多食、消瘦、烦躁等表现。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增多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使肌肉容易兴奋收缩。通过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可辅助诊断。 (三)颈椎病 当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压迫神经根时,可能会引起左手大拇指抖动,同时还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影响手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明确颈椎病的病变情况。 如果发现左手大拇指持续抖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颈椎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休息,保持良好的情绪,注意手部保暖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若出现左手大拇指抖动情况,更应谨慎对待,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叠加影响,儿童则需排除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等问题。

    2025-10-11 14:05:56
  • 脑出血多久能醒

    脑出血患者苏醒时间受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年龄、治疗及时性影响,促进苏醒可通过控制病情、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儿童脑出血要谨慎用药并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老年脑出血要管理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及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出血部位:若出血发生在脑干等重要功能区,由于这些区域是生命中枢所在,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患者苏醒时间往往较长,甚至可能长期昏迷;而出血部位相对非功能区,如额叶、颞叶等,患者苏醒可能性相对较大且时间可能较短。例如脑干出血的患者,因为脑干负责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体征的调节,一旦受损,苏醒难度大且时间不确定。 出血量:出血量较大时,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更为严重,患者昏迷程度往往较深,苏醒所需时间通常较长。比如出血量超过30毫升的脑出血患者,相比出血量小于10毫升的患者,苏醒时间会明显延长。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脑水肿等继发性损伤越重,恢复过程越漫长。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疾病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在同等条件下可能比老年患者苏醒更快。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弱,所以苏醒时间可能更长。例如一位30岁的脑出血患者和一位70岁的脑出血患者,在其他条件相似时,30岁患者苏醒时间可能更短。 治疗及时性:发病后能够及时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或采取有效内科治疗措施的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助于患者尽早苏醒。如果延误治疗,脑组织受损进一步加重,会严重影响苏醒时间和预后。比如发病后1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的患者比发病后6小时才得到治疗的患者,苏醒概率更高且时间更短。 促进脑出血患者苏醒的相关措施 控制病情: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等指标,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左右,避免血压波动加重脑出血;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为脑组织恢复创造条件。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对于昏迷患者可通过鼻饲等方式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维持患者身体营养状况,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针灸、高压氧等综合康复手段。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重塑,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和肢体功能等。例如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脑组织的氧供,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患者苏醒有一定帮助,但需要在病情稳定后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特殊人群脑出血苏醒的注意要点 儿童脑出血:儿童脑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要特别关注。儿童脑出血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家长要积极配合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苏醒和神经功能恢复。 老年脑出血:老年患者要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在控制脑出血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存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差,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苏醒和预后。家属要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025-10-11 14:04:36
  • 突然晕倒是怎么回事

    突然晕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神经系统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发作;内分泌及代谢相关的低血糖、严重贫血;还有其他原因如直立性低血压、剧烈疼痛、过度换气综合征等,不同原因对应不同人群及表现。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心律失常:心脏的节律异常可导致突然晕倒。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会使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跳动过慢,心输出量减少,也会引发脑缺血晕厥。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而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相关。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律失常导致晕倒的风险更高。 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部分患者可能首先表现为突然晕倒。这是因为心肌梗死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泵血功能,使血压下降,脑供血锐减。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进而晕倒的可能性较大。 二、神经系统相关原因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动脉供血短暂中断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时可出现突然晕倒,常伴有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视物模糊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其发病与脑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脑梗死。 2.癫痫发作: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突然脑功能障碍。癫痫大发作时可出现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等。有癫痫病史的患者若发作控制不佳,容易出现突然晕倒的情况。 三、内分泌及代谢相关原因 1.低血糖:血糖浓度过低可导致脑供能不足,引起突然晕倒。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使用过量等)、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糖尿病患者、长期节食减肥人群等是低血糖发生的高危人群。发作时往往伴有多汗、心慌、手抖、饥饿感等症状。 2.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携带氧气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而突然晕倒。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都可能导致此情况,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长期营养不良、月经过多、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不良等人群容易发生严重贫血。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表现。 四、其他原因 1.直立性低血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倒。多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后突然起身、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等)的人群。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2.剧烈疼痛: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进而导致突然晕倒。例如,严重的外伤疼痛、胆绞痛、肾绞痛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剧烈疼痛发生晕倒,有疼痛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3.过度换气综合征:由于呼吸过快过深,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头晕、乏力、手足抽搐,严重时可突然晕倒。常见于情绪激动、焦虑、精神紧张的人群,各年龄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性格敏感、易紧张的人群。

    2025-10-11 14:02:04
  • 儿童癫痫病的症状与预防

    儿童癫痫病有全面性发作(包括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和部分性发作(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等症状,预防需做好孕期及围生期保健、避免脑部感染、预防头部外伤、合理安排生活,如孕妇防感染等有害物质、儿童防脑部感染及头部外伤、保证规律作息等。 一、儿童癫痫病的症状 1.全面性发作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患儿会突然意识丧失,接着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收缩,随后转为阵挛性抽搐,常伴有面色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呼吸暂停等表现,发作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清醒后可能有头痛、乏力等不适。这种发作在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出现,与儿童脑部发育尚未完善,一些诱因(如发热、脑部感染等)容易诱发异常放电有关。 失神发作:多发于5-10岁儿童,表现为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停止,双眼凝视前方,呼之不应,持续数秒后恢复正常,患儿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这是因为儿童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局限于丘脑-皮质系统,导致失神发作。 2.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动,如面部、手指或脚趾的抽动,也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一侧肢体的麻木感、针刺感等。其原因可能是脑部局部病灶引起异常放电,儿童脑部局部病变(如脑外伤后遗症、局部脑组织发育异常等)可能成为病灶。 复杂部分性发作: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自动症,如反复咀嚼、舔唇、摸索、游走等无目的的动作,发作后不能回忆。这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颞叶等部位,影响了大脑的高级功能,儿童颞叶等区域在发育过程中若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易引发此类发作。 二、儿童癫痫病的预防 1.孕期及围生期保健 孕妇在孕期要避免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增加儿童患癫痫的风险。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这些物质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发育异常。另外,围生期要防止胎儿缺氧、产伤等情况,胎儿缺氧会影响脑部细胞的正常代谢,产伤可能直接损伤脑部组织,增加儿童癫痫的发病几率。 2.避免脑部感染 积极预防儿童脑部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一旦发生脑部感染,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降低感染对脑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因为脑部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能破坏脑组织,引发异常放电导致癫痫。例如,对于细菌性脑膜炎,要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足疗程治疗。 3.预防头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儿童头部,避免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等过程中容易发生头部受伤,头部外伤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进而引发癫痫。家长要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如在儿童活动区域铺设软垫等,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 4.合理安排生活 保证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诱发癫痫发作。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每天睡眠10-12小时。同时,要避免儿童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癫痫发作的诱因。儿童学习压力不宜过大,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家长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疏导。

    2025-10-11 14:00:39
  • 学习压力大,经常头痛,怎么办呢

    学习压力大易引发头痛,可通过调整学习环境(光线适宜、空间通风)、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肌肉放松)、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左右有氧运动)、饮食调节(摄入富含镁及维生素B族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缓解,若头痛频繁且重、伴其他异常症状则需及时就医。 一、分析学习压力大引发头痛的原因 学习压力大时,人体会处于应激状态,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进而引发头痛;同时,长期高压下大脑神经一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也容易诱发头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受可能因发育等差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伴随头痛,青少年可能更易因学业竞争等产生情绪波动后头痛。 二、非药物缓解方法 (一)调整学习环境 1.光线调节:保持学习环境光线适宜,过强或过暗的光线都可能加重头痛,一般室内自然光或柔和的台灯照明较为合适,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学习时光线不能直射眼睛,青少年也应避免在过亮或过暗环境长时间用眼学习。 2.空间布局:确保学习空间通风良好,新鲜空气能改善大脑供氧情况,缓解因缺氧可能导致的头痛,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空间舒适度感受不同,但通风良好都是基础要求。 (二)进行放松训练 1.深呼吸:找一个安静舒适的位置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儿童,可通过游戏化方式引导深呼吸,比如想象吹气球等;青少年可在学习间隙随时进行简单深呼吸来放松。 2.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每次冥想15-20分钟。儿童可以从短时间的专注某一事物开始类似冥想,青少年则能较好理解并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来舒缓压力缓解头痛。 3.肌肉放松:从头到脚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先紧张面部肌肉,然后慢慢放松,再依次对颈部、肩部等部位进行操作。不同年龄人群肌肉放松程度和感受不同,但原理相同,都能通过肌肉放松缓解因压力导致的身体紧张引发的头痛。 (三)适度运动 1.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应激状态,减轻压力。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青少年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跑步、游泳等运动,运动强度以自身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身体负担。 三、饮食调节 (一)营养均衡 1.摄入富含镁的食物:镁有助于放松血管,可多吃绿叶蔬菜、坚果等富含镁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对镁的需求虽有差异,但均衡摄入此类食物对缓解头痛有帮助,儿童可以通过增加绿叶蔬菜摄入等方式,青少年也可在日常饮食中多选择坚果等。 2.保证维生素摄入:摄入充足的维生素B族等,如全麦面包、瘦肉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能缓解神经紧张带来的头痛问题,不同年龄段人群可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来保证维生素摄入。 四、就医情况 如果头痛频繁发作且程度较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或者伴随有呕吐、视力模糊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头痛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就医时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痛伴随症状,需家长密切观察并及时带其就医,青少年也应重视持续不缓解的头痛情况及时就诊。

    2025-10-11 13:57: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