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专业特长:神经变性病专业组著名专家,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及其他认知相关神经变性病的诊断、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期诊断痴呆、抗痴呆新药研发和优化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等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Baylor 医学院研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专委会及多个其他国家级认知障碍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和常务委员;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一审专家。 科研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作为科技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指南》等认知障碍著作4部。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 个人荣誉: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神经医学行业新锐。
展开-
脑出血的征兆
脑出血会有多种征兆表现,包括突发剧烈且进行性加重的头痛(有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年龄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易出现)、喷射性呕吐(有基础疾病者、儿童、孕期女性需警惕)、意识障碍(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老年人、长期患代谢性疾病者易出现)、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有动脉硬化、年轻吸烟肥胖、更年期女性等易出现)、言语障碍(长期大量吸烟、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儿童易出现)、视力障碍(高血压控制不佳、有眼部基础疾病及脑血管病变高危因素、老年人易出现)。 一、头痛 1.特点及相关情况:脑出血常见的征兆之一是突发的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可能与以往的头痛有明显不同,程度较为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若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需高度警惕。年龄较大者血管弹性较差,发生脑出血时更易出现剧烈头痛;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饮酒、熬夜等的人群,血管状态不佳,也更容易在脑出血时出现头痛症状。 二、呕吐 1.表现及关联:多数为喷射性呕吐,即呕吐物呈一股一股地喷出。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所致。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脑血管畸形等的人群,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喷射性呕吐,要考虑脑出血的可能。儿童发生脑出血时,呕吐可能是比较早期的表现之一,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异常呕吐情况;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若出现呕吐伴随其他脑出血征兆,更要谨慎,因为孕期身体状态特殊,脑出血的处理需要特别考量。 三、意识障碍 1.不同程度表现及相关人群:可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一些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脑血管调节等功能可能存在潜在问题,更易在脑出血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老年人脑功能本身有衰退,发生脑出血后意识障碍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且恢复可能相对困难;长期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脑血管病变风险较高,发生脑出血时也较易出现意识障碍。 四、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 1.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常见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或一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还可能出现肢体感觉减退,如对疼痛、温度等感觉不敏感。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血管壁弹性差,脑出血时更易影响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年轻但长期吸烟、肥胖的人群,血管状态受影响,发生脑出血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女性在更年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期,血管调节可能受影响,若发生脑出血,肢体异常表现需格外关注。 五、言语障碍 1.症状表现及相关人群情况:可出现说话不清楚、言语不利或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情况。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的人群,脑血管受损风险增加,易在脑出血时出现言语障碍;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人群,本身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异常,发生脑出血后言语障碍可能更明显;儿童若出现言语障碍伴随其他脑出血征兆,可能是先天性脑血管发育等问题导致脑出血引起,需及时排查。 六、视力障碍 1.表现及相关人群关联: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视野缺损等。患有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在脑出血时出现视力方面的障碍;有眼部基础疾病同时合并脑血管病变高危因素的人群,脑出血时视力障碍更需引起重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和脑血管都可能出现退变,发生脑出血时视力障碍的可能性增加。
2025-10-11 13:53:26 -
帕金森病人症状
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随病情进展累及多部位)、肌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影响日常活动)、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有“面具脸”“小写症”“慌张步态”等,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姿势平衡障碍(中晚期出现,易致跌倒);非运动症状有感觉障碍(疼痛、嗅觉减退,嗅觉减退可能早于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精神认知障碍(抑郁、焦虑、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可发展为痴呆),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关注自身状况,及时就医诊断。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若合并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患者肢体运动时阻力增高,活动变得僵硬、不灵活。肌强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扣纽扣、刷牙等动作变得困难。 运动迟缓:患者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走路时起步困难,一旦启动,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慢,不能及时停止,即“慌张步态”。运动迟缓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其独立生活。 姿势平衡障碍:在疾病中晚期出现,患者站立或行走时难以保持平衡,容易跌倒。这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安全性和活动范围。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 疼痛:常见,可表现为肩颈部、腰背部疼痛,也可出现肢体麻木等感觉异常。部分患者疼痛的发生与肌肉强直、姿势异常等有关。 嗅觉减退: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且嗅觉减退的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有研究发现,嗅觉减退可能是帕金森病潜在的早期非运动症状之一,比运动症状出现更早。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便秘:较为常见,由于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原因导致。长期便秘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可能与疾病的进展相关。 排尿障碍: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男性患者还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出现头晕、眼花,甚至跌倒。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 精神、认知障碍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抑郁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加重运动症状。 焦虑:患者可出现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躯体症状,如心悸、手抖等。 认知障碍: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甚至发展为痴呆。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症状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更不典型,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男性和女性在症状的首发表现及严重程度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表现;长期吸烟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帕金森病症状的进展和表现可能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
2025-10-11 13:51:42 -
嘴往右边歪怎么办
嘴往右边歪可能是面神经麻痹等疾病表现,需尽快就医明确病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配合物理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针对原发病治疗。无论哪种病因,病情允许时都可进行康复训练,儿童和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各有注意要点,儿童要及时就医并密切观察,老年人要管理基础疾病、注意眼部护理和饮食营养等。 一、初步判断病因并及时就医 嘴往右边歪可能是面神经麻痹(面瘫)等疾病的表现。首先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等明确病因。例如,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多由脑血管疾病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不同病因的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及时就医进行准确诊断是关键。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可能处理方式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如果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可根据情况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减轻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急性期过后可进行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面神经功能。在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儿童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老年人可能恢复较慢且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眼部不能闭合导致的角膜损伤等,需加强眼部护理。在生活方式上,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面部受凉,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若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脑血管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则要更细致地排查可能的先天性血管等异常情况;老年人则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及恢复情况。 三、康复训练相关 无论哪种病因导致嘴往右边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例如,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对于儿童,家长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协助进行康复训练,注意训练时的耐心和安全性;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避免过度疲劳,防止因体力不支等出现意外。 四、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一)儿童 儿童嘴往右边歪时,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因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先天性的神经发育异常等。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既往病史等。在治疗和康复训练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确保康复训练的方法适合儿童的身体状况,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二)老年人 老年人嘴往右边歪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要特别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病情。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于眼部的护理要更加细致,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眼部肌肉功能减退等情况,容易出现眼部暴露性损伤等问题,可使用眼罩等保护眼部。同时,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025-10-11 13:50:21 -
无菌性脑膜炎能治愈吗
无菌性脑膜炎可治愈,常见病因有病毒感染等,一般治疗需休息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依情况处理,病毒感染致的多具自限性,1-2周左右可愈,特殊人群如儿童、成人、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成人要调整生活方式兼顾基础病,老年人要防并发症并注意用药营养等。 一、常见病因与病情特点 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原因。不同病毒感染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一般会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但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病毒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肠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易接触相关病毒环境有关;而成人则可能因接触单纯疱疹病毒等而发病。 其他原因:还可能由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感染,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但相对病毒感染来说较为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无菌性脑膜炎,其病情发展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好发人群中可能有更高的发生率。 二、治疗方法及预后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营养支持,对于发热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需要保证良好的休息和合理的营养摄入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情况。 对症治疗:针对头痛症状可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合适的退热措施(但儿童需谨慎选择退热方式和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专门针对无菌性脑膜炎进行治疗,主要是依靠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清除病毒,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在1-2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并痊愈。而对于由其他特殊原因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则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相关治疗,但治疗过程需谨慎评估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特别是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无菌性脑膜炎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特点,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变化,如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呕吐加剧、抽搐等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的方法,密切监测儿童的各项生命体征。 成人:成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的调整,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避免劳累等可能影响身体恢复的因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如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需要更加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无菌性脑膜炎的恢复,在治疗无菌性脑膜炎的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患无菌性脑膜炎时,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细致地护理。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等,密切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情况。在治疗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2025-10-11 13:48:58 -
脑出血后手肿怎么办
脑出血后手肿可通过抬高患肢、物理治疗(早期冷敷、48小时后热敷)、康复训练(手部关节活动、按摩)、药物辅助(需遵医嘱用脱水消肿药)及控制脑出血原发病来处理,不同年龄、病史等人群在各措施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抬高患肢 原理:脑出血后手肿时,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例如,在卧床时可以用枕头等将手部垫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效果;成年患者可根据自身舒适情况调整,但一般建议手部高于心脏约30°-45°。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身体机能和肢体特点,在抬高患肢时需特别注意固定方式,避免患儿活动导致患肢位置改变;对于有长期卧床生活方式的患者,更要重视抬高患肢的护理,以促进肿胀消退。 二、物理治疗 冷敷: 原理:在脑出血后手肿早期(一般指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可使用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敷于手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注意事项: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对于有血液循环不良等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冷敷,防止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 原理:在出血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吸收。可使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 注意事项: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更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后难以愈合。 三、康复训练 手部关节活动: 原理:早期进行适当的手部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同时有助于肿胀消退。例如,帮助患者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每天多次,每次每个动作可重复10-15次。 与年龄、病史等的关系:儿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由家长或专业人员轻柔操作,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对于有脑血管病史且伴有肢体运动障碍较严重的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肿胀加重或损伤。 按摩: 原理:轻柔的手部按摩可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从手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进行按摩,力度要适中。 注意事项:儿童皮肤薄嫩,按摩力度需更轻柔;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摩时要避免用力过大导致皮下出血;老年患者皮肤松弛,按摩时手法要温和,防止损伤皮肤。 四、药物辅助(需在医生指导下) 脱水消肿药物:如果手肿是由于脑出血后局部水肿引起,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脱水消肿药物,如甘露醇等,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水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不过非药物干预是基础,药物使用需谨慎权衡利弊。 五、病因控制 积极治疗脑出血原发病,如控制血压等。因为脑出血是导致手肿的根本原因,只有将脑出血病情稳定并逐步控制,才能从根源上促进手肿的消退。对于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再次诱发脑出血或加重手肿等情况。
2025-10-11 13: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