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柏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专业特长:神经变性病专业组著名专家,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及其他认知相关神经变性病的诊断、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期诊断痴呆、抗痴呆新药研发和优化药物疗效,促进患者康复等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Baylor 医学院研修。现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认知障碍专委会及多个其他国家级认知障碍学术组织的副主任委员、副会长和常务委员;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一审专家。   科研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项。作为科技骨干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疗指南》等认知障碍著作4部。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4项。   个人荣誉: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中国神经医学行业新锐。

展开
个人擅长
痴呆,脑血管病,头痛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早期脑血栓有哪些症状

    早期脑血栓有多种常见症状,神经系统方面有肢体运动与感觉异常、言语功能障碍、面部神经异常;脑部相关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视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不同发生风险有差异。 一、神经系统症状 肢体运动与感觉异常 运动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走路时一侧肢体行走不稳,有拖曳感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堵塞影响了支配肢体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这种情况;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血管病变基础存在,也增加了肢体运动异常的风险。 感觉方面: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的感觉减退,比如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不如另一侧灵敏。例如用针轻刺两侧肢体,患者可能感觉患侧不如健侧明显。 言语功能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说话不清,表现为言语含糊,吐字困难,或者能够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表达困难,即运动性失语;也可能出现感觉性失语,表现为能说出话,但内容混乱,别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言语功能的区域受到血栓影响,常见于大脑左半球病变的情况,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人发生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的人群风险更高。 面部神经异常 可出现口角歪斜,患者微笑或做其他面部动作时,一侧口角不能正常抬起,两侧面部不对称。这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影响,导致面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各种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出现。 二、脑部相关症状 头痛 部分早期脑血栓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的头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是轻微的胀痛,也可能是较为剧烈的疼痛。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颅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刺激等原因引起。对于有偏头痛病史的人,发生脑血栓时头痛表现可能与以往不同,需要注意鉴别;而高血压患者在发生脑血栓时,头痛可能与血压波动及脑部血管病变相关。 头晕 患者会感觉头晕目眩,严重时可能站立不稳,有天旋地转的感觉。这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影响了平衡觉等相关神经功能。老年人由于平衡系统本身有一定退化,发生头晕时更需警惕脑血栓可能;有颈椎病等影响脑部血供的基础病史的人,发生头晕合并脑血栓的风险增加。 三、其他伴随症状 视力障碍 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视力模糊,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有的患者表现为视野缺损,比如看到的范围比正常时变小。这是因为眼部的血液供应与脑部血液供应相关,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供应眼部的血管,从而导致视力方面的异常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血管性疾病基础的人群更易出现。 精神状态改变 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原本活泼的人变得嗜睡、反应迟钝,或者出现情绪异常,如烦躁不安等。这是由于脑部功能受到影响,涉及到神经递质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对于有脑部基础疾病或长期处于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

    2025-10-11 13:01:41
  • 头痛还伴有恶心是怎么回事

    多种因素可引发头痛伴恶心症状,如偏头痛与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女性激素变化及生活方式有关,发作时可休息缓解;颅内压增高由颅脑外伤等多种原因致,情况危急,需防脑疝;丛集性头痛与下丘脑紊乱相关,男性多、中年发,可吸纯氧缓解;还有感冒、高血压、青光眼等也会导致头痛伴恶心,感冒因病毒感染,高血压因血压骤升,青光眼因眼压升高。 一、偏头痛 1.发病机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有关。有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紊乱,导致神经肽释放,从而引发头痛,同时可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2.人群特点: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月经周期、妊娠等阶段偏头痛发作频率可能会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饮食中摄入过多奶酪、巧克力等食物的人群更容易诱发偏头痛。 3.应对措施:发作时可寻找安静、黑暗的环境休息,部分轻度偏头痛患者休息后可缓解。 二、颅内压增高 1.发病原因:多种原因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当颅内压升高时,会刺激脑膜及神经,引起头痛,同时颅内压增高还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恶心症状。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先天性颅脑畸形、颅内感染等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成年人则多见于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情况。有头部外伤病史或既往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3.特殊提示:颅内压增高是比较危急的情况,若出现头痛伴有恶心且进行性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呕吐呈喷射性、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因为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会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三、丛集性头痛 1.病理表现:丛集性头痛是一种较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头痛类型,其特点是单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可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鼻塞等症状,也常伴有恶心。目前认为其发病与下丘脑功能紊乱有关。 2.人群特征: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通常在中年发病。生活中大量吸烟的人群患丛集性头痛的风险可能增加。 3.处理办法:发作时可尝试吸入纯氧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四、其他原因 1.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除了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外,也可能出现头痛伴有恶心的情况。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的炎症介质等可能影响头部神经和胃肠道功能。 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时,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脑水肿,引起头痛,同时血压升高也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青光眼: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可引起头痛,疼痛可放射至眼眶周围,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青光眼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家族青光眼病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定期检查眼压。

    2025-10-11 13:00:44
  • 脑出血手术后多久会醒

    脑出血手术后患者苏醒时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受出血部位与出血量、患者自身状况、手术相关因素影响,轻度者数天至数周苏醒,中度为数周甚至数月,重度更长,儿童、女性术后苏醒也受相应因素综合影响。 出血部位与出血量: 出血部位:若出血部位是脑干等重要功能区,由于这些区域是生命活动的关键调控中心,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能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苏醒时间延长,甚至可能长期昏迷。例如,脑干出血患者苏醒难度相对较大,时间往往不确定;而大脑非重要功能区的少量出血,术后苏醒相对可能较快。 出血量:出血量较大时,对脑组织的破坏范围广,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高,会显著影响患者的苏醒时间。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多,患者术后恢复到清醒状态所需的时间可能越长。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较好,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苏醒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尤其是脑功能退化,术后恢复能力较弱,苏醒时间往往较长,而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这都会影响苏醒进程。 基础健康状况: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复杂,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代谢等,从而延缓苏醒时间。例如,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脑部血运,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感染也会干扰患者的苏醒。 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及时性:如果脑出血发生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手术,及时清除血肿,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那么患者术后苏醒的概率相对较高,且苏醒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反之,手术延误,脑组织受压时间过长,会加重脑损伤,导致苏醒困难,苏醒时间延长。 手术方式:不同的脑出血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不同。例如,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手术等,微创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可能相对顺利,苏醒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这也需要结合具体病情来综合判断。 一般来说,轻度脑出血手术患者可能在数天至数周内苏醒;中度脑出血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可能为数周甚至数月;而重度脑出血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可能更长,有的可能长期昏迷成为植物状态,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积极治疗和康复干预下逐渐苏醒,但时间难以准确预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部仍在发育,脑出血术后苏醒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儿童脑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脑组织可塑性相对较强,可能在积极治疗下有较好的恢复可能,但具体苏醒时间同样受上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且需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对于女性患者,在术后恢复中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对康复的影响,比如激素水平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但目前相关具体影响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还是基于整体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促进苏醒和康复。

    2025-10-11 12:58:49
  • 越累越睡不着怎么回事

    越累越睡不着可能与生理、心理、健康、药物和物质等因素有关,如体力活动不足、压力和焦虑、疼痛不适、咖啡因摄入过多等。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管理压力和焦虑、避免刺激性物质、调整饮食等方法来改善睡眠。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睡眠专家。 越累越睡不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理因素 体力活动不足:白天活动量不够,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疲劳感,导致晚上难以入睡。 时差问题:跨越时区的旅行或工作,打乱了生物钟,影响睡眠。 睡眠环境:噪音、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不适宜,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习惯:不规律的睡眠时间、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等,破坏了睡眠节律。 2.心理因素 压力和焦虑: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绪问题等,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难以放松入睡。 兴奋和刺激:睡前进行过于兴奋或刺激性的活动,如看紧张的电影、玩游戏等,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思维活跃:过度思考问题、担忧事情等,导致大脑活跃,难以入睡。 3.健康问题 疼痛不适:身体疼痛、疾病等,影响睡眠质量。 呼吸问题:如打鼾、呼吸暂停等,导致睡眠中断。 神经系统问题: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影响睡眠。 4.药物和物质 咖啡因和刺激性饮料:摄入过多咖啡因或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等,会影响睡眠。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高血压药等,可能会导致失眠。 针对越累越睡不着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创造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在床上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在临近睡眠时间。 睡前进行放松的活动,如泡个热水澡、阅读书籍等。 2.增加体力活动 适度增加白天的活动量,如散步、跑步、做家务等。 避免在晚上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3.管理压力和焦虑 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 避免过度思考和担忧,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4.避免刺激性物质 减少咖啡因和刺激性饮料的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 避免吸烟和饮酒,它们可能会影响睡眠。 5.调整饮食 避免晚餐过饱或过饥,避免睡前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鸡肉、鱼类、牛奶等,有助于促进睡眠。 6.管理健康问题 如果存在身体疼痛或其他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治疗。 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咨询医生或专业睡眠专家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失眠可能与特定的健康问题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并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建议。此外,如果失眠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持续时间较长,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睡眠治疗帮助。

    2025-10-11 12:57:50
  • 顽固失眠

    顽固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原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症状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差和日间功能障碍。诊断主要通过询问病史、进行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测试,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预防方法包括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管理压力、调整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需要特别关注。 1.原因: 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失眠。 生理因素:某些身体疾病、荷尔蒙变化、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引起失眠。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等不适宜的睡眠环境可能干扰睡眠。 生活方式:不良的睡眠习惯、日间过度睡眠、咖啡因摄入过多等也可能影响睡眠。 2.症状: 入睡困难:躺在床上难以入睡,通常超过30分钟。 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频繁醒来或早醒,难以再次入睡。 睡眠质量差:醒来后感觉疲劳、困倦或不清醒。 日间功能障碍:白天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 3.诊断: 医生会询问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包括睡眠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 可能会进行一些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测试,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有时可能需要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以评估睡眠结构和脑电图活动。 4.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因)、适度运动等。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帮助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思维模式。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睡眠,但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其他治疗:如光照疗法、生物反馈等也可能对某些患者有效。 5.预防: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避免在晚上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在临近睡眠时间。 管理压力,采用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 限制日间睡眠时间,避免午睡过长。 6.特殊人群: 孕妇:失眠在怀孕期间较为常见,可以尝试一些安全的方法来改善睡眠,如放松技巧、调整睡眠环境等。如果失眠严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需求和睡眠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入睡,并且更容易在夜间醒来。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能是有效的。 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某些疾病本身或其治疗药物可能导致失眠。与医生合作,调整治疗方案或寻找其他治疗方法是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顽固失眠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睡眠专家,以获得更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此外,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睡眠非常重要。

    2025-10-11 12:56: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