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垂体瘤的症状有什么
垂体瘤有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症状和肿瘤压迫相关症状。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症状包括泌乳素瘤致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男性性欲减退等;生长激素瘤致儿童巨人症、成人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致库欣综合征;促甲状腺激素瘤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症状。肿瘤压迫相关症状有视神经视交叉受压致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压迫下丘脑致尿崩症等及压迫海绵窦致眼球运动障碍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有差异,有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症状 泌乳素瘤相关症状: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等。研究表明,约70%的女性泌乳素瘤患者会出现闭经-溢乳综合征,这是由于泌乳素升高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月经失调和乳汁分泌。在男性中,泌乳素瘤可导致性欲减退、阳痿、乳房发育等症状,这是因为泌乳素升高影响了男性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生长激素瘤相关症状: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巨人症,由于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在骨骺未闭合前,会导致身体过度生长,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成人患者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主要有手足增厚增大、容貌改变(额头突出、下颌前突、鼻唇肥厚等)、内脏器官增大等表现。例如,患者的鞋子尺码会逐渐增大,面部皮肤变得粗糙,睡眠中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这是因为生长激素过多会引起软组织增生、内脏器官肥大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相关症状:可导致库欣综合征,患者出现向心性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颈部、背部等部位)、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腹部、大腿等部位出现紫红色条纹)、高血压、血糖升高等症状。这是由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皮质醇,从而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改变。 促甲状腺激素瘤相关症状: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症状,如心悸、多汗、手抖、消瘦、甲状腺肿大等,这是因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肿瘤压迫相关症状 视神经、视交叉压迫症状:垂体瘤增大可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当肿瘤压迫视神经时,患者首先可能出现视力减退,逐渐发展可能导致部分视野缺失,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导致失明。例如,肿瘤从垂体窝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出现视野的改变。 头痛症状:是垂体瘤常见的症状之一,约有60%-70%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头痛的原因主要是肿瘤增大引起鞍内压升高,刺激硬脑膜等结构。头痛的部位多为双侧额部、颞部或眶后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隐痛等,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压迫症状: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还可能压迫下丘脑等结构,引起下丘脑功能紊乱,出现尿崩症(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等)、体温调节紊乱、睡眠障碍等;压迫海绵窦可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这是因为海绵窦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等重要神经通过,肿瘤压迫这些神经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不同年龄、性别的垂体瘤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巨人症的表现更为突出;女性患者泌乳素瘤相关的月经紊乱、溢乳等症状更为常见;男性患者生长激素瘤导致的肢端肥大症相关表现更为典型。有垂体瘤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来说患病风险可能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29 13:38:56 -
脊髓内肿瘤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脊髓内肿瘤会引发多种障碍与疼痛,包括躯体感觉障碍如病变节段以下针刺感、麻木感等及节段性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如肌力下降、肌张力改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二便功能异常、皮肤营养改变;还有神经根性疼痛,其特点为针刺样等且与脊髓节段对应,咳嗽等时加重 一、感觉异常 (一)躯体感觉障碍 脊髓内肿瘤早期可能出现躯体感觉异常,如病变节段以下的针刺感、麻木感等。研究表明,肿瘤对脊髓神经纤维的压迫或浸润会干扰神经传导,导致患者感知异常。例如,颈段脊髓内肿瘤可能引起颈部以下肢体的感觉异常,患者会感觉肢体皮肤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出现偏差,这种感觉异常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精细动作的完成。 (二)节段性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会出现节段性感觉障碍,这与脊髓的节段性解剖结构相关。脊髓的每个节段对应身体特定部位的感觉,当肿瘤位于脊髓某一节段时,该节段支配区域的感觉会首先出现异常,如胸段脊髓内肿瘤可能导致相应胸壁节段的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这种节段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 二、运动功能障碍 (一)肌力下降 脊髓内肿瘤早期可引起病变节段以下的肌力下降。随着肿瘤的生长,对脊髓内运动神经纤维的压迫逐渐加重,会影响神经传导至肌肉的信号,从而导致肌肉力量减弱。例如,腰段脊髓内肿瘤可能使下肢肌力下降,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乏力、容易疲劳,上下楼梯困难等表现,且这种肌力下降会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 (二)肌张力改变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张力改变,早期可能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这是因为肿瘤对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影响,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但随着病情发展,也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如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尤其是在进行被动运动时可感觉到阻力增加。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二便功能异常 脊髓内肿瘤早期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对膀胱和直肠的控制功能,导致二便功能异常。例如,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或便秘等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脊髓内控制自主神经的纤维,使得神经传导受阻,进而影响膀胱和直肠的正常排空功能。对于儿童患者,二便功能异常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老年患者,也会显著降低其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二)皮肤营养改变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病变节段以下的皮肤营养改变,如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溃疡等情况。这是因为自主神经调节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分泌等功能受到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皮肤状态的变化。不同年龄的患者,皮肤营养改变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出现溃疡等情况时愈合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老年患者皮肤本身代谢功能下降,更易受到影响。 四、神经根性疼痛 (一)疼痛特点 脊髓内肿瘤早期常可出现神经根性疼痛,疼痛多为针刺样、电击样或烧灼样,疼痛部位与肿瘤所在脊髓节段相对应。例如,颈段脊髓内肿瘤可能引起颈部、肩部及上肢的放射性疼痛,疼痛可在咳嗽、打喷嚏或改变体位时加重。这种神经根性疼痛是由于肿瘤刺激脊髓神经根所致,其疼痛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早期诊断脊髓内肿瘤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存在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性质,但会表现出哭闹、烦躁等异常行为;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性相对不同,但疼痛同样会影响其生活状态。
2025-09-29 13:33:53 -
脑积水引流手术后有后遗症吗
脑积水引流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相关、引流相关及神经功能相关等后遗症,包括颅内感染、伤口感染、引流管堵塞、引流过度或不足、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手术前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依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与康复管理来降低后遗症风险。 颅内感染:手术过程中虽有严格的无菌操作,但仍存在一定感染风险。若发生颅内感染,可能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减退、癫痫发作等。例如,有研究表明,脑积水引流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约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一旦发生感染,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发生颅内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更易出现认知和神经发育方面的后遗症。 伤口感染:手术切口可能发生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渗液、疼痛等。若伤口感染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伤口感染的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且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引流相关后遗症 引流管堵塞: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引流管堵塞可导致脑脊液引流不畅,使脑积水复发,患者再次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脑积水相关症状。引流管堵塞的原因可能与脑脊液中的蛋白等成分堵塞引流管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脑脊液循环相对活跃,且可能存在脑脊液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的情况,相对更易出现引流管堵塞;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也面临一定的引流管堵塞风险。 引流过度或不足:引流过度可导致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引流不足则无法有效缓解脑积水,脑积水持续存在可能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儿童患者)或导致脑功能进一步受损(成人患者)。有研究显示,在脑积水引流手术中,准确调整引流压力以避免引流过度或不足是关键,但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引流过度导致硬膜下血肿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引流情况;成年患者若出现引流过度或不足,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神经功能相关后遗症 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脑积水引流手术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这可能与脑积水对脑实质的长期压迫导致脑功能受损,以及手术后脑的再灌注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若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其学业和未来的生活能力;成年患者则可能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明显影响。 运动功能障碍: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这与手术对脑组织的影响以及脑积水导致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对于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促进功能恢复,但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儿童患者的神经可塑性相对较强,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能有更好的恢复潜力;老年患者则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但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干预。 总之,脑积水引流手术后存在出现多种后遗症的可能,在手术前后都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管理。
2025-09-29 13:28:33 -
脑部结节是脑瘤吗
脑部结节不一定是脑瘤,可能是炎症性结节(任何年龄因感染等致,有感染病史及免疫低下者易现)、血管性结节(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等病史、不良生活方式者易生),也可能是原发性脑瘤(不同类型好发年龄异,有家族史及接触致癌物质者风险高)或转移性脑瘤(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者易出现),需结合多方面检查明确其性质。 一、可能不是脑瘤的情况 1.炎症性结节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因脑部炎症出现结节。例如儿童可能因细菌、病毒等感染引发脑部炎症,形成炎性结节。在儿童中,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波及脑部,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形成炎性结节。对于成年人,自身免疫性炎症也可能导致脑部出现结节样改变,如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脑部时,可出现炎性结节。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感染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炎症性脑部结节。长期处于免疫力低下状态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脑部发生炎性结节的风险增加。免疫低下会使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让炎症在脑部发生并形成结节样病变。 2.血管性结节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更容易出现血管相关的脑部结节。例如脑内的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结节样改变。女性在某些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血管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但相对而言,血管性脑部结节的发生与年龄、基础血管健康状况关系更密切。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血管受到的损伤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血管性脑部结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可能形成血管性的脑部结节。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管受损程度更严重,也会增加血管性脑部结节的发生几率。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损伤,酗酒会影响血脂代谢等,这些都对血管健康不利。 二、可能是脑瘤的情况 1.原发性脑瘤 年龄: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脑瘤好发年龄不同。例如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老年。儿童时期脑部细胞处于相对活跃的生长阶段,髓母细胞瘤这种起源于胚胎残余细胞的肿瘤更容易在儿童脑部发生。中老年由于细胞突变等因素,胶质母细胞瘤等高级别胶质瘤的发生率升高。 生活方式与病史:有脑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患原发性脑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一些遗传综合征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脑瘤发生的可能性,有此类家族史的个体需要更密切地进行脑部监测。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的人群,如长期处于含有放射性物质或化学致癌物质环境中的人,原发性脑瘤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但目前明确的致癌物质与脑部肿瘤的关联证据还在不断研究中。 2.转移性脑瘤 年龄与病史: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例如有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血行转移等途径到达脑部,形成转移性脑部结节。肿瘤转移到脑部的几率与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治疗情况等有关。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更容易发生脑部转移,而经过规范治疗控制较好的原发肿瘤患者,脑部转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一定可能性。 要明确脑部结节的性质,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多种辅助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CT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活检等进一步明确结节的病理性质。
2025-09-29 13:26:33 -
严重脑挫裂伤会有后遗症吗
严重脑挫裂伤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精神情感障碍(情绪不稳定、人格改变)、运动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及其他后遗症(癫痫发作),儿童和老年患者受影响情况不同,患者需合理休息、进行康复训练,密切关注自身变化及时就医。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减退:部分严重脑挫裂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受损较为常见。研究表明,脑挫裂伤导致大脑颞叶等与记忆相关区域受损时,会影响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过程。例如,患者可能难以记住刚刚发生的事情、新学习的知识等。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在受伤后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情况,这会影响其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大脑额叶等与注意力调控相关的区域受损,会干扰神经传导,导致注意力的维持和分配功能出现障碍。 思维迟缓:严重脑挫裂伤可能使患者的思维速度减慢,表现为对问题的反应时间延长,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这与大脑受损后神经细胞功能受损,神经信息传递效率降低有关。 精神情感障碍 情绪不稳定: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例如,有的患者会无端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在没有明显诱因下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等抑郁表现。这与脑挫裂伤后大脑边缘系统等相关区域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 人格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方面的改变,例如变得易怒、孤僻、冲动等。当大脑额叶等与人格形成和调控相关的区域受到损伤时,会影响患者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使其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受伤前有明显差异。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瘫痪:如果脑挫裂伤累及运动中枢相关区域,可能导致肢体瘫痪。例如,损伤皮质脊髓束等神经传导通路,会引起相应肢体的肌力下降、运动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完全性瘫痪。不同部位的脑挫裂伤会导致不同肢体的瘫痪,如额叶损伤可能影响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等。 共济失调:患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的表现,如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等。这是因为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区域受损,影响了机体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性。例如,患者走路时步态蹒跚,像喝醉酒一样,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其他后遗症 癫痫发作:严重脑挫裂伤后,部分患者可能在后期出现癫痫发作。这是由于脑挫裂伤造成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癫痫发作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全身性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但这里仅提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 对于儿童患者,严重脑挫裂伤后的后遗症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智力发展等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儿童处于大脑发育阶段,受伤后大脑的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认知、运动等功能障碍的风险可能更高,且康复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脑萎缩等基础情况,严重脑挫裂伤后更容易出现各种后遗症,且康复相对困难,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康复干预。在生活方式方面,受伤后的患者需要合理休息、适当进行康复训练等,但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专业人员制定。有过严重脑挫裂伤病史的患者,在后续生活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09-29 13: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