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展开
  • 脑瘤疼痛是偶尔疼还是一直疼

    脑瘤疼痛表现多样,偶尔疼痛与肿瘤早期、生长缓慢或非关键部位有关,一直疼痛与肿瘤进展、侵犯相关结构及颅内压增高有关,不同人群脑瘤疼痛表现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评估并就医诊治。 偶尔疼痛情况 肿瘤早期或生长缓慢阶段:当脑瘤处于早期,肿瘤体积较小,对周围脑组织、神经等结构的压迫或侵犯程度较轻时,可能只是偶尔出现疼痛。例如一些良性脑瘤在初期生长较为缓慢,对颅内环境的影响较小,患者可能只是在特定的头部活动、体位改变等情况下偶尔感觉到轻微疼痛,这种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可能数分钟就会缓解。 非关键部位肿瘤:如果脑瘤生长在相对“安静”的部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不频繁,也可能表现为偶尔疼痛。比如肿瘤位于大脑非重要功能区,对神经血管的牵拉、压迫等情况较少发生时,疼痛不是持续存在的。 一直疼痛情况 肿瘤进展阶段:随着脑瘤不断生长,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对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压迫和侵犯程度加重,会持续刺激痛觉感受器,从而导致一直疼痛。例如恶性脑瘤生长速度快,短期内就会对颅内组织造成较严重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持续性的头部疼痛,而且疼痛程度可能会逐渐加重。 肿瘤侵犯相关结构:当脑瘤侵犯到颅内的血管、脑膜等结构时,会持续引起疼痛。比如肿瘤侵犯脑膜,脑膜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持续受到刺激就会导致长时间的疼痛。另外,脑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也会导致持续的头痛,因为颅内压增高会使脑组织受到牵拉,刺激颅内的疼痛敏感结构,从而引发持续的疼痛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脑瘤疼痛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对于儿童脑瘤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疼痛表现不太典型,但如果出现频繁的头痛或头痛逐渐加重等情况都需要高度重视;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头痛症状会有一定变化;有长期头部外伤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脑瘤引起的疼痛可能会被掩盖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面对脑瘤疼痛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09-29 10:41:00
  • 大脑胶质瘤病怎么检查

    大脑胶质瘤病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MRI是重要手段,平扫T1低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增强半数轻度强化或不强化;CT平扫低或等密度、边界模糊,增强强化不敏感)、病理学检查(活检是金标准,可见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脑实质)、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无特异性,可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其他检查(脑电图可见弥漫性异常脑电活动但无特异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患者检查表现有一定差异但各检查均有其诊断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时大脑胶质瘤病表现为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界模糊,不易与其他病变区分,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病变的显示不如MRI敏感,但在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获取图像,了解颅内大致情况。 病理学检查 活检:是确诊大脑胶质瘤病的金标准。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检操作需根据其身体状况等谨慎进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活检时需特别注意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等问题。通过病理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判断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级等。大脑胶质瘤病的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脑实质,细胞密度相对均匀,细胞核异型性相对不明显,但存在细胞的弥漫性生长,累及多个脑叶等结构。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通过对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等,了解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含量等情况。对于不同性别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一般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分析结果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一般主要关注细胞及生化指标的异常情况。 其他检查 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弥漫性的异常脑电活动,表现为背景活动减慢,出现弥漫性的慢波等,但脑电图检查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大脑胶质瘤病,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患者脑电图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发现脑电活动的异常改变,对于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

    2025-09-29 10:39:38
  • 左脑颞叶胶质瘤手术后能复发吗

    左脑颞叶胶质瘤手术后存在复发可能,复发与肿瘤级别、手术切除程度、患者自身状况等有关,复发后需重新评估治疗方案,术后规范放化疗、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可预防复发,儿童患者需综合考虑特殊性。 影响复发的因素 肿瘤级别:低级别的胶质瘤细胞增殖相对缓慢,但也存在复发倾向;高级别胶质瘤细胞增殖活跃,手术后更易在短期内复发。比如相关研究显示,胶质母细胞瘤(Ⅳ级)术后平均复发时间可能在1年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 手术切除程度:手术能否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组织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如果手术能将肿瘤肉眼全切,复发时间往往会推迟,复发概率相对降低;若切除不彻底,残留肿瘤细胞会继续生长导致复发。 患者自身状况:患者的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等也有一定影响。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修复和抵抗肿瘤的潜在能力可能相对强一些,但胶质瘤本身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仍起主导作用;年老体弱患者可能在术后恢复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但复发主要还是由肿瘤特性决定。 复发后的应对:一旦发现复发,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重新评估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再次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再次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放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化疗药物也会根据情况选用,如替莫唑胺等药物可能会被应用,但要充分考虑患者整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预防复发的注意事项 术后规范的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低级别的胶质瘤术后可能需要辅助放疗,高级别胶质瘤术后通常需要放疗联合化疗。 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一般术后短期内需要较频繁的复查,如术后1-3个月进行头颅磁共振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及时干预。 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根据自身情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虽然对预防肿瘤复发的直接作用有限,但对整体健康和应对疾病有一定帮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综合考虑儿童的特殊性,尽量减少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对儿童生长的长期影响。

    2025-09-29 10:37:45
  • 颅骨缺损能不补吗

    颅骨缺损是否需补分情况,缺损面积小无明显症状及身体极差难耐受手术可暂不补,有明显症状、面积大(直径>3厘米)、婴幼儿则通常建议补,需由医生综合多因素评估后决策,患者及家属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利弊做合适决定。 可以暂时不补的情况 缺损面积小且无明显症状:如果颅骨缺损面积非常小,比如直径小于3厘米,并且患者没有出现头痛、头晕、自卑等明显不适症状,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暂时不进行修补手术。但仍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监测缺损部位及颅脑的情况。 患者身体状况极差无法耐受手术:一些老年患者或者本身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身体状况极差,无法耐受颅骨修补手术的创伤,此时可能暂时不考虑修补手术,而是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改善全身状况为主,但这类患者发生颅脑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通常建议修补的情况 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当颅骨缺损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局部头皮紧张、搏动性疼痛,或者因外观异常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时,一般建议进行颅骨修补手术。例如,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颅骨缺损影响头部外观发育,进而影响心理健康,需要及时修补;成年患者也可能因为外观问题影响社交等生活质量,需要修补。 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一般来说,颅骨缺损直径大于3厘米时,由于颅骨对颅脑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发生颅脑损伤的风险增加,如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导致颅脑受损,所以通常建议进行修补手术。 婴幼儿患者:婴幼儿颅骨处于发育阶段,颅骨缺损会严重影响颅脑的正常发育,可能导致头颅畸形、脑功能发育受限等问题,因此大多需要尽早进行颅骨修补手术,一般建议在患儿6个月至1岁左右,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具体要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颅骨缺损是否修补需要由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医生综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做出决策,患者及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不同选择的利弊,以便做出合适的决定。

    2025-09-29 10:35:31
  • 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

    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异位沉积形成的良性病变可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诊断且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无症状时多数稳定需定期监测儿童更谨慎成年综合决策有症状或有占位倾向时需考虑医疗干预并注意保持健康作息避免头部外伤。 一、定义 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于大脑纵裂区域形成的良性病变,通常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被发现,体积一般较小,对周围脑组织多无明显侵袭。 二、影像学表现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其典型表现为在T1加权成像(T1WI)和T2加权成像(T2WI)上均呈高信号,具有脂肪组织的特征性信号表现,可清晰显示纵裂处的脂肪信号影位置及范围。 三、临床意义 1.无症状情况:多数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对神经功能通常无影响,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侵袭,此类情况病变多处于稳定状态,只需定期监测。 2.有症状情况:若小脂肪瘤出现占位效应,可能引发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此时需进一步评估病变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程度。 四、处理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无占位效应的大脑纵裂处小脂肪瘤,建议定期进行头颅MRI复查,一般每隔6~12个月复查一次,以监测病变大小、位置及周围脑组织情况的变化。 儿童患者: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更谨慎对待,密切关注病变对脑部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随访间隔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但需确保能及时发现病变的异常变化。 成年患者: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及病变具体情况综合决策随访频率,若病变稳定可维持常规间隔复查,若有异常倾向则需缩短随访间隔。 2.医疗干预:当小脂肪瘤出现相关症状或有占位倾向时,需考虑进一步医疗干预,如评估手术可能性等,但手术决策需充分考量患者个体病情、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生活方式注意:无论患者年龄,均应保持健康作息,避免头部外伤等可能影响脑部状况的行为,以降低脑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2025-09-29 10:33: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