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神经鞘瘤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观察随访和放疗。手术是最有效治疗手段,需尽量保留神经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体积小、无症状且生长缓慢的神经鞘瘤可观察随访,关注症状变化,不同生活方式患者随访频率有差异;放疗作为手术辅助手段,用于特定情况,儿童和老年患者放疗需谨慎权衡。 一、手术治疗 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完整切除肿瘤从而达到治愈目的。对于肿瘤较小且位置较为表浅、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神经鞘瘤,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在手术过程中,需尽量保留神经功能,对于累及神经的情况,可根据肿瘤与神经的关系进行神经解剖分离等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监护;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以降低手术风险。 二、观察随访 对于一些体积非常小、无症状且生长极其缓慢的神经鞘瘤,可选择密切观察随访。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监测肿瘤的大小、形态变化。比如某些偶然发现的极小神经鞘瘤,在长时间随访中肿瘤无明显变化,可继续观察。但在观察过程中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如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则需考虑进一步治疗。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有所差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因为重体力劳动可能影响肿瘤相关症状的显现或加重病情。 三、放疗 放疗一般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复发或恶性神经鞘瘤等情况可考虑放疗。但放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引起放射性损伤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放疗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谨慎评估放疗的必要性和风险,优先考虑非放疗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放疗相关风险也需充分权衡。
2025-09-29 10:27:49 -
方颅
方颅多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发或少见疾病致骨骼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额顶骨对称性方形隆起伴多汗夜惊等,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测相关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调整日照饮食,严重畸形可矫正,婴幼儿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机制 方颅多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引发,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需求量大,若摄入不足或日照不够,会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颅骨发育。此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也可致骨骼发育异常出现方颅,但相对少见。 二、临床表现 1.头颅外观:患儿额、顶骨对称性隆起,呈方形,头围或正常或稍大。2.伴随表现:常伴多汗、夜惊、烦躁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表现,随病情进展可现鸡胸、漏斗胸、手镯等其他骨骼畸形。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喂养、日照情况及生长发育异常表现。2.体格检查:观察头颅外形及其他骨骼畸形。3.实验室检查: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诊断维生素D缺乏可靠指标,常降低),及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血钙稍降或正常、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4.影像学检查:长骨X线片可见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等改变,助明确骨骼病变。 四、治疗与干预 1.维生素D补充:补充维生素D,纠正钙磷代谢紊乱。2.钙剂补充:补充钙剂助钙吸收利用,促骨骼发育。3.日照与饮食调整:保证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等)。4.骨骼畸形矫正:严重畸形可由专业医生评估后,通过矫形支具、手术等矫正。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高发人群,需重视喂养,保证维生素D、钙充足,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畸形加重。2.儿童:关注心理状态,配合规范治疗,促骨骼恢复。3.特殊病史儿童: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方颅者,严格管理原发病,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促骨骼正常发育。
2025-09-29 10:25:26 -
脑内脂肪瘤症状
脑内脂肪瘤部分患者会出现癫痫症状因肿瘤刺激周围脑组织致神经元异常放电且不同年龄发作表现有差异,可致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包括肢体相关及言语障碍等,较大时压迫脑室系统引发颅内压增高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且儿童表现不典型,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可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一、癫痫发作 脑内脂肪瘤患者中部分会出现癫痫症状,研究表明肿瘤可能刺激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癫痫。不同年龄人群癫痫发作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癫痫发作形式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特点而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可能出现全面性发作等情况。 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 1.肢体相关症状:若脂肪瘤位于脑重要运动功能区,可引起肢体无力,患者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等表现;若涉及感觉功能区,可导致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等。不同性别患者因身体机能差异,症状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区别,但核心是肿瘤对神经功能区的压迫或影响。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或表现不典型。 2.其他神经功能症状: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等情况,若脂肪瘤影响语言中枢,患者可能有说话不清、表达困难等问题,这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均可能发生,但具体表现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三、颅内压增高症状 当脑内脂肪瘤较大并压迫脑室系统时,可引发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等,需特别留意。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等情况,这与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受压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视力下降的表现及进展速度可能存在差异。 四、无症状情况 部分脑内脂肪瘤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时偶然被发现,这种情况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较为常见,无论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存在此类无症状的脑内脂肪瘤情况。
2025-09-29 10:22:51 -
ct说是脑部脂肪瘤
脑部脂肪瘤是由脂肪组织构成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好发于中线部位头部CT现边界清晰低密度影多数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癫痫等表现主要依赖头部CT或MRI检查诊断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对症治疗或评估手术干预儿童需密切关注神经影响妊娠期需多学科综合评估老年注重整体健康状态监测及调整随访干预策略。 一、脑部脂肪瘤的定义与影像学特征 脑部脂肪瘤是一种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由脂肪组织构成,在头部CT检查中表现为颅内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其CT值接近脂肪密度(范围约-20至-120HU),多好发于中线部位,如胼胝体区等。 二、临床表现 多数脑部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具体症状因肿瘤位置及压迫范围不同而异。 三、诊断依据 主要依赖头部CT或MRI检查,CT可初步发现低密度病灶,而MRI对脂肪成分显示更敏感,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是其特征性MRI表现,以此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脑部脂肪瘤: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观察,间隔一定时间复查头部影像学检查,监测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脑组织变化。 有症状的脑部脂肪瘤:若出现癫痫发作等症状,可考虑药物控制癫痫等对症治疗;对于肿瘤较大且压迫症状明显的情况,需评估手术干预,但手术需谨慎权衡风险与获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肿瘤对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的影响,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与影像学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症状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妊娠期女性:发现脑部脂肪瘤时,需由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科、产科等)综合评估妊娠周期、肿瘤情况及孕期可能的生理变化,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老年患者:需注重整体健康状态监测,关注基础疾病与脑部脂肪瘤可能的相互影响,随访中全面评估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随访及干预策略。
2025-09-29 10:21:05 -
何种原因导致人会得脑疝
颅内存在占位性病变(如血肿、肿瘤、脓肿等)、各种原因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如颅脑外伤、脑梗死等)、脑脊液循环障碍(如先天性脑积水、颅内感染致通路梗阻等)均可驱使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儿童颅内肿瘤相对常见,成年人易因脑血管意外致血肿相关脑疝,女性特殊生理期并发占位性病变或有潜在病变时需警惕脑疝风险,不同性别感染等因素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引发脑疝风险无绝对差异但感染概率等有不同表现。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存在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肿瘤(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及转移性肿瘤)、脓肿等占位性病变时,病变部位压力高于周围脑组织,会驱使脑组织向压力较低的部位移位,从而引发脑疝。例如,颅内肿瘤不断生长占据空间,使局部颅内压力失衡,推动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颅内肿瘤相对常见,成年人则可能因脑血管意外等更易出现血肿相关脑疝;女性若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并发颅内占位性病变,也需警惕脑疝风险。 二、颅内压增高 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如严重颅脑外伤使脑组织受损、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引起局部脑组织水肿等,会造成颅内各分腔间存在压力差,促使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进而形成脑疝。年龄较大者因动脉硬化等因素,更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颅内压增高;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若颅内有潜在病变,颅内压波动可能增加脑疝发生几率。 三、脑脊液循环障碍 先天性脑积水可致脑室系统扩大,颅内空间相对不足,引发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导致脑脊液通路梗阻,使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力分布异常,也会促使脑组织移位出现脑疝。儿童先天性脑积水发生率相对较高,需密切关注其脑脊液循环情况;不同性别在感染等因素影响下,因个体免疫等差异,脑脊液循环障碍引发脑疝的风险虽无绝对性别差异,但感染发生概率等可能有一定不同表现。
2025-09-29 10: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