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展开
  • 面肌痉挛微创手术怎么做

    面肌痉挛微创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处理。术前要评估患者、沟通并准备手术室;手术时患者侧卧位,选耳后发际内小切口,钻孔后显露面神经根部,放减压材料;术后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伤口,鼓励康复训练,效果因个体而异。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需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面肌痉挛的严重程度,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病变,如桥小脑角区的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术前将这些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术前需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可能影响术后恢复,增加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目的、大致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手术室准备 准备好手术所需的设备,如显微镜等精细手术器械。显微镜对于面肌痉挛微创手术非常重要,它能提供清晰的术野,帮助医生准确操作。 二、手术过程 1.体位摆放 患者一般采取侧卧位,头部向对侧旋转,使手术侧的耳后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手术操作。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摆放要确保安全和舒适,避免压迫重要部位,同时要固定好头部,防止术中移动。 2.切口选择 通常采用耳后发际内的小切口,长度一般在3-5厘米左右。这样的切口相对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 3.颅骨钻孔 在显微镜下进行颅骨钻孔,一般钻孔位置靠近乙状窦后。通过颅骨钻孔进入颅内。 4.显露面神经根部 切开硬脑膜后,在显微镜下仔细显露面神经根部,找到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常见的责任血管多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 5.放置减压材料 将合适的减压材料(如Teflon棉)放置在面神经根部与责任血管之间,起到隔离血管与神经的作用,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术后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或普通病房进行密切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观察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包括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等。 2.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因为儿童皮肤较为娇嫩,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 3.康复观察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面部康复训练,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成年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一些简单的面部表情运动训练,而儿童患者则需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温和的康复相关活动,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面肌痉挛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具体的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在整个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中,都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良好恢复。

    2025-09-29 13:02:47
  • 颅脑损伤后多久才能恢复

    颅脑损伤后恢复时间差异大,受损伤程度、患者自身情况及康复训练等因素影响。轻度损伤数天至数周可恢复,中度为数周至数月,重度数月至数年甚至留后遗症;儿童恢复有优势但重度需兼顾生长发育,老年恢复慢且并发症多;早期积极康复训练可促恢复、缩短时间,需依病情阶段循序渐进制定方案。 中度颅脑损伤 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时间通常为数周至数月。例如,有脑挫裂伤但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1-3个月左右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如意识状态从昏迷转为清醒,肢体运动、认知等功能逐步改善。这是因为脑挫裂伤导致脑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需要时间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塑,但损伤程度相对不是最严重,通过规范的医疗救治和康复训练有较大恢复可能。 重度颅脑损伤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可能数月至数年,甚至部分患者会遗留长期后遗症。例如,严重的颅内出血、广泛脑挫裂伤的患者,可能需要数月的昏迷苏醒过程,之后还需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改善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问题,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的残疾,如长期植物状态、严重认知障碍、肢体严重瘫痪等。重度颅脑损伤时,脑组织损伤严重,往往伴随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水肿持续时间长、神经细胞大量死亡等,修复和功能恢复困难重重。 不同人群的恢复特点 儿童患者 儿童颅脑损伤后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优势,但也受损伤程度影响。儿童脑组织具有一定可塑性,轻度或中度颅脑损伤的儿童恢复速度可能比成人快。例如,儿童脑震荡后恢复时间可能短于成人,数天至1-2周内症状多可缓解。但如果是重度儿童颅脑损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有可塑性,但损伤可能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更长远影响,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生长发育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双重挑战。比如,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等问题,需要更长期、更综合的康复干预。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颅脑损伤后恢复通常较慢,且并发症风险较高。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脑组织萎缩,神经修复能力下降。轻度颅脑损伤的老年患者可能恢复时间也长于青壮年,而重度颅脑损伤的老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更高,恢复过程中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恢复进程。例如,老年患者脑挫裂伤后,脑水肿消退时间可能延长,神经功能恢复缓慢,康复训练效果可能不如青壮年理想。 康复训练对恢复时间的影响 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缩短恢复时间。例如,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肢体的被动运动、认知训练等。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康复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对于认知障碍的患者,通过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可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等功能。规范的康复训练能让患者在更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但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恢复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加重损伤。 总之,颅脑损伤后的恢复时间因损伤程度、患者自身情况以及康复干预等多种因素而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与康复方案制定。

    2025-09-29 12:59:58
  • 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脑损伤可出现意识改变(轻度易激惹、中度嗜睡、重度昏迷及受日龄等影响)、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低及受日龄、状态影响)、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吸吮、握持等反射异常及与病史相关)、呼吸异常(节律改变等及受生活方式影响)、惊厥(表现不典型及与年龄、病史相关)、重度脑损伤时颅高压表现(前囟隆起等及新生儿自身特点影响)。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期本身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脑损伤时意识改变的表现与日龄、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有关,早产儿相对足月儿在脑损伤时意识改变可能更不典型,需更细致观察。 肌张力异常 具体表现:肌张力增高时,新生儿肢体活动减少,肌肉较紧张,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时,肢体松软,活动幅度增大,像四肢下垂,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不同日龄新生儿肌张力有正常范围,若脑损伤导致肌张力异常,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可能肌张力异常表现更易被忽略或与正常未成熟肌张力混淆,需结合日龄综合判断,且新生儿处于安静或活动状态时肌张力表现也有差异,活动时可能因自身运动掩盖部分肌张力异常情况,需在安静状态下仔细评估。 原始反射异常 具体表现:常见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正常新生儿拥抱反射两侧对称,若脑损伤时拥抱反射可表现为不对称,一侧明显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异常时,吸吮无力或吸吮动作不协调;握持反射异常时,握持力减弱或增强且不对称等。 病史相关:若新生儿有宫内窘迫、窒息等病史,出现原始反射异常更提示脑损伤可能,不同病史导致的脑损伤类型不同,原始反射异常表现也可能有差异,需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呼吸异常 具体表现:脑损伤可引起呼吸节律改变,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减慢,甚至呼吸暂停等情况。呼吸急促时呼吸频率超过正常新生儿范围(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约40-60次/分钟),呼吸减慢时可能低于正常范围,呼吸暂停则是指呼吸停止超过一定时间(如超过20秒并伴有心率减慢等)。 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新生儿的生活方式如保暖情况等会影响呼吸状态,若脑损伤合并呼吸异常,保暖不当可能加重呼吸抑制等情况,需注意维持新生儿合适体温以稳定呼吸。 惊厥 具体表现:新生儿惊厥表现不典型,可出现轻微的眼球转动、眨眼、面部小肌肉抽动,或肢体的轻微抖动、呼吸节律改变等,有时仅表现为吸吮动作异常或阵发性面色改变等。 年龄与病史因素:早产儿脑损伤后惊厥表现更不典型,易被忽视,若新生儿有产前感染、出生时窒息等病史,出现惊厥更提示脑损伤,且不同病因导致的惊厥在表现细节上可能有差异,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颅高压表现(重度脑损伤时) 具体表现:前囟隆起,由于新生儿前囟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前囟张力增高,表现为膨出;颅缝增宽等,重度脑损伤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可使颅缝有分离迹象,但新生儿颅缝本身较宽,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风险:新生儿颅高压表现相对成人不典型,且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颅高压对新生儿脑功能影响更大,需及时识别并处理,以降低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的风险。

    2025-09-29 12:58:01
  • 左侧桥小脑脂肪瘤

    左侧桥小脑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由异常增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MRI呈典型脂肪信号影病因未明可能与胚胎脂肪组织异位及遗传易感性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神经受压症状及头痛等诊断靠头颅MRI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特殊人群中儿童患者手术需评估风险老年患者需控基础病术后加强护理康复管理。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左侧桥小脑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域,由异常增生的脂肪细胞构成,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为典型的脂肪信号影,具有边界相对清晰等病理特点。 二、病因分析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有关,胚胎时期某些因素导致脂肪组织异常迁移至左侧桥小脑角区域并增殖形成肿瘤,此外,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可能也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临床表现 1.神经受压症状:肿瘤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神经,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若累及面神经可导致面部麻木、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还可能因压迫前庭神经引起眩晕等表现。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占位效应出现头痛等症状,但相对少见,症状表现因个体肿瘤大小、生长速度及压迫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是诊断左侧桥小脑脂肪瘤的重要手段,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T2加权像上信号特点根据脂肪成分比例等有所不同,能清晰显示肿瘤在左侧桥小脑角区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方式 1.观察随访:对于体积较小、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神经功能的左侧桥小脑脂肪瘤,可定期进行头颅MRI复查,密切观察肿瘤变化情况,若肿瘤无明显增大或症状无进展,可继续随访。 2.手术治疗:当肿瘤较大,出现明显神经受压症状或有进行性加重趋势时,需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以解除神经压迫,改善症状,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具体情况由神经外科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手术需在精准定位下进行,以最大程度保护周围神经等重要结构。 六、预后情况 左侧桥小脑脂肪瘤经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一般较好,肿瘤复发风险较低。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多数患者神经功能可得到较好恢复,生活质量可明显改善;对于未及时治疗且肿瘤较大造成严重神经损伤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总体而言,早期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左侧桥小脑脂肪瘤相对少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评估风险,手术前要全面考虑肿瘤对儿童神经发育、生长的影响,术后需密切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因为手术可能对儿童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需谨慎权衡手术利弊。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相对较差,需注重术后康复及基础疾病的管理。

    2025-09-29 12:55:35
  • 神经纤维瘤可怕吗

    神经纤维瘤的可怕程度需多方面来看,其临床表现多样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存在病情进展的肿瘤恶变及累及重要器官等潜在风险,且具有遗传倾向给家庭带来压力,但早期发现、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 一、临床表现多样带来的影响 1.皮肤表现方面 皮肤会出现牛奶咖啡斑,这是较为常见的表现,通常在出生时或幼年时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变大。若儿童时期牛奶咖啡斑数量超过6个(直径>5mm),成人时期超过6个(直径>15mm),就需警惕神经纤维瘤病。牛奶咖啡斑会影响患者外观,尤其是暴露部位的,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社交、学习等生活方面,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自卑等情绪。 还会有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数量不等,也会对外观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神经系统表现方面 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肿瘤可引起头痛、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等。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儿童的认知、运动等发育至关重要。例如,颅内肿瘤导致的癫痫发作若频繁发生,会干扰儿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成人若出现颅内神经纤维瘤相关症状,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效率等。 外周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局部肿块、疼痛、麻木等,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需要良好肢体功能的人群来说,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和生活便利性。 二、病情进展的潜在风险 1.肿瘤恶变风险 神经纤维瘤虽然大多为良性,但有少数会发生恶变,转变为神经纤维肉瘤等恶性肿瘤。一旦恶变,病情会迅速进展,治疗难度加大,预后较差。对于有神经纤维瘤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监测,观察肿瘤的变化情况,若发现肿瘤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出现疼痛加剧等异常表现,要高度警惕恶变可能。尤其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恶变风险相对更高,更需要密切关注。 2.累及重要器官的风险 神经纤维瘤可累及身体多个重要器官,如眼部神经纤维瘤可能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若压迫脊髓,可引起截瘫等严重后果。对于儿童患者,累及眼部或椎管等部位的神经纤维瘤,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可能导致终身残疾。而成人若出现此类情况,会极大地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三、遗传因素带来的影响 神经纤维瘤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后代患病风险增加。对于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需要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后代患病的概率等情况。孕妇若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在孕期需要进行相关监测,如胎儿基因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给家庭带来了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也增加了患者及其家族的担忧程度。 总之,神经纤维瘤有一定的可怕之处,但通过早期发现、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09-29 12:52: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