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哪些人群比较容易得脑瘤
易患脑瘤的人群包括有脑瘤家族史(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成员)、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及化学致癌物质者、患有特定基础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免疫系统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的人群。 一、遗传因素相关人群 1.有脑瘤家族史人群: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脑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患脑瘤的风险。研究表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中,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类人群由于携带特定的致病基因,从遗传角度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脑瘤。 2.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成员:该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突变会使个体患包括脑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几率升高。家族中有此类综合征患者的个体,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脑部健康状况。 二、年龄因素相关人群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脑瘤的高发年龄段之一。在儿童中,髓母细胞瘤较为常见,好发于小脑部位;颅咽管瘤也多见于儿童群体。这与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活跃等因素有关,相对更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2.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脑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损伤积累等风险增加。例如,胶质母细胞瘤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这与长期的环境因素、自身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多种因素相关,年龄越大,脑部受到各种致癌因素长期作用后引发肿瘤的可能性越高。 三、暴露于致癌物质人群 1.长期接触电离辐射人群:长期从事放射相关工作,如核电站工作人员、频繁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等,由于身体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电离辐射会损伤脑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变异,从而增加患脑瘤的风险。研究显示,长期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后续发生继发性脑瘤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显著升高。 2.接触化学致癌物质人群: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在一些化工行业工作的人群,如果工作环境中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长期接触这类化学致癌物质,化学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影响脑部细胞的正常功能,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增加患脑瘤的可能性。 四、患有特定基础疾病人群 1.神经纤维瘤病患者:除了前面提到的遗传因素相关,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本身由于疾病相关的病理改变,其脑部神经组织更容易发生肿瘤病变。这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瘤并进行干预。 2.免疫系统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身体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使得脑部发生肿瘤的几率增加。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来抵御异常细胞的增殖,从而为脑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025-09-29 12:07:28 -
小的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包括观察等待、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术、外科手术治疗-开颅夹闭术。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未破裂的小的破裂风险低的脑动脉瘤,需考虑年龄因素并干预不良生活方式;血管内栓塞术原理是输送栓塞材料闭塞动脉瘤,适用于有破裂倾向等小的脑动脉瘤,需考虑儿童和老年患者特点及干预不良生活方式;开颅夹闭术原理是夹闭动脉瘤颈隔离动脉瘤,适用于位置合适可安全操作的小的脑动脉瘤,需考虑儿童和老年患者特点及干预不良生活方式。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观察等待需综合考虑。儿童患者出现脑动脉瘤相对较少,若发生小的脑动脉瘤,需更谨慎评估,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动脉瘤可能随时间有不同变化,但总体原则也是在充分评估破裂风险后决定是否观察。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观察等待时需更密切关注整体身体状况对动脉瘤变化的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有吸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在观察等待过程中需积极干预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如劝导患者戒烟,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等,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 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术 原理: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至脑动脉瘤内,使其闭塞,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适用小的脑动脉瘤情况:当小的脑动脉瘤有破裂倾向或患者存在一些高危因素时可考虑。比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有增大趋势等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血管较细等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栓塞材料,操作需更精细,同时要关注术后儿童的恢复情况,因为儿童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术后可能面临的并发症及恢复过程与成人有差异。老年患者行此术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手术有一定风险,需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过程。 生活方式影响:有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术前需劝导其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复发等情况的发生。术后也需继续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外科手术治疗-开颅夹闭术 原理:通过开颅手术,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颈夹闭,使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隔离。 适用小的脑动脉瘤情况:对于一些位置合适、能够通过开颅夹闭术安全操作的小的脑动脉瘤可考虑。例如动脉瘤位于可安全夹闭的位置,且手术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开颅夹闭术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颅骨较薄、脑组织娇嫩等,术后恢复需特别关注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老年患者开颅夹闭术要充分评估其手术耐受性,如是否有脑萎缩、心肺功能储备等情况,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脑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影响:同样,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术前需纠正,术后也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恢复和减少复发等。
2025-09-29 12:04:45 -
女人患脑垂体瘤有哪些表现
女人患脑垂体瘤后表现多样,激素分泌异常方面,泌乳素瘤可致女性月经紊乱、溢乳、不孕;生长激素瘤青春期前发病致巨人症,成人发病致肢端肥大症伴血糖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引起皮质醇增多症,有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低血钾等;肿瘤压迫方面,视神经视交叉受压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肿瘤增大致头痛;还有垂体功能减退表现,如甲状腺激素缺乏、性腺激素缺乏等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女性: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月经紊乱,多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甚至闭经。还可能出现溢乳现象,即在非妊娠、非哺乳期出现乳汁分泌,这是由于泌乳素升高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影响了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所致。年轻女性可能会因此影响生育,出现不孕不育的情况。 生长激素瘤相关表现: 青春期前女性:如果在骨骺未闭合前发病,会导致巨人症,表现为身高异常增高,超过同龄人正常身高范围较多。 成人女性:发病则会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足增大、面部变粗、皮肤增厚、毛孔增大等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血糖升高,因为生长激素过多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糖代谢紊乱。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相关表现: 会引起皮质醇增多症,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向心性肥胖,即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胸部、颈部等部位,而四肢相对消瘦;还会有皮肤紫纹,多见于腹部、大腿内侧等部位,是由于皮肤弹力纤维断裂所致;同时可能伴有高血压、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表现,长期的皮质醇增多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和电解质平衡。 肿瘤压迫相关表现 视神经、视交叉受压表现: 肿瘤增大压迫视神经、视交叉时,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即双眼外侧视野缺损,这是因为肿瘤从垂体窝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的部位导致的。随着病情进展,视力可能进一步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头痛表现: 肿瘤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或刺激硬脑膜等结构时,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头痛部位多位于双侧额部、颞部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初期可能为间歇性头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持续性头痛,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表现 垂体功能减退表现: 当肿瘤广泛破坏垂体组织时,可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出现多种激素缺乏的表现。例如甲状腺激素缺乏时,患者会有畏寒、乏力、嗜睡、食欲减退、皮肤干燥等表现;性腺激素缺乏时,女性会出现乳房萎缩、阴毛腋毛脱落、性欲减退等表现。 女人患脑垂体瘤后的表现多样,涉及激素分泌异常和肿瘤压迫等多方面情况。如果女性出现上述相关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垂体相关的检查,如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激素水平测定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脑垂体瘤。
2025-09-29 12:02:48 -
如何鉴别诊断脑膜瘤
脑膜瘤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关注年龄、性别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重点是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见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有钙化及骨质改变、增强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头颅MRI有特征性“脑膜尾征”;需与胶质瘤、转移瘤、垂体瘤等鉴别,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脑膜瘤鉴别有其特点。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症状,要详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情况等。例如头痛可能是长期或间歇性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等。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情况,若脑膜瘤压迫相应神经结构,可能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肢体肌力减退、病理反射阳性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特征表现:脑膜瘤在CT上通常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多有钙化,可见颅骨骨质改变(如骨质增生或破坏),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脑膜瘤在CT上的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脑膜瘤可能有其特殊性,如恶性程度相对较高时影像学表现可能更具侵袭性。 头颅MRI: 特征表现: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更高,T1加权像多为等信号,T2加权像可为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脑膜尾征”是脑膜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即肿瘤附着处的硬脑膜呈线条状强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脑膜瘤的MRI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注意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细节。 与其他疾病鉴别 胶质瘤:胶质瘤与脑膜瘤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上有一定差异。胶质瘤的CT和MRI表现与脑膜瘤不同,胶质瘤多为混杂密度或信号,强化多不均匀,而脑膜瘤多为均匀强化且有“脑膜尾征”等特点。在病史方面,胶质瘤患者的癫痫发作形式、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等可能与脑膜瘤有所不同。 转移瘤: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影像学上转移瘤常为多发,病灶大小不一,强化多为环形强化等,与脑膜瘤的单发、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等特点不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对比影像学特征可进行鉴别。 垂体瘤:垂体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等,影像学上垂体瘤位于鞍区,与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不同,且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如蝶鞍改变等,可与脑膜瘤鉴别。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脑膜瘤在鉴别诊断时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成人不同,影像学观察要更细致,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可能出现的特殊症状表现综合判断;对于妊娠期女性脑膜瘤患者,要充分考虑妊娠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以及脑膜瘤对妊娠的影响,在检查方法选择上需权衡利弊。
2025-09-29 12:00:40 -
脑膜瘤早期有哪些症状
脑膜瘤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如间歇性头痛(随肿瘤生长渐重,伴恶心呕吐)、喷射性呕吐;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如视力障碍(视神经通路受影响致视力下降等)、癫痫发作(局灶或全身性);还有少数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头痛:是脑膜瘤早期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间歇性头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随着肿瘤的生长,头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及神经等结构引起。不同年龄段人群头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等,但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直接导致脑膜瘤早期头痛,但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以应对疾病。有头部外伤病史等情况的人群患脑膜瘤风险可能增加,但这与早期头痛无直接因果关系,只是相关危险因素。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在头痛剧烈时出现,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所致。儿童脑膜瘤患者出现呕吐症状时需特别关注,因为儿童颅内压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呕吐可能会影响营养摄入等。 二、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 视力障碍:若脑膜瘤生长部位影响视神经通路,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例如肿瘤位于鞍结节部位,可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视力逐渐减退,早期可能表现为看东西模糊,对事物的细节分辨能力下降等。不同性别在视力障碍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在身体整体状况感知上略有不同,但对视力障碍本身影响不大。有眼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患脑膜瘤时,视力障碍可能更容易被忽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癫痫发作:部分脑膜瘤患者早期可出现癫痫发作,可为局灶性癫痫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搐,如手部、面部等部位的抽搐,也可为全身性癫痫发作的先兆等。儿童脑膜瘤患者出现癫痫发作时,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癫痫发作可能会对其脑发育等产生一定影响,需及时就医评估。有癫痫病史的人群患脑膜瘤时,癫痫发作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医生仔细鉴别是原有癫痫发作加重还是脑膜瘤相关的新情况。 三、其他症状 精神症状:少数脑膜瘤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改变,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例如原本性格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或者记忆力明显下降,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等。不同年龄人群精神症状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将记忆力减退等归因于衰老,但需警惕脑膜瘤的可能。有脑部既往疾病史的人群出现精神症状时,要考虑脑膜瘤等新发病变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检查。
2025-09-29 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