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脑部恶性肿瘤能治好吗
脑部恶性肿瘤能否治好需综合肿瘤病理类型、分期、患者年龄与身体状况及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早期发现、规范综合治疗及制定个性化方案是改善预后关键,不同脑部恶性肿瘤如髓母细胞瘤、脑膜瘤恶变等预后各有特点,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考虑特殊情况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一、影响脑部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 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脑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差异大。例如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预后相对较差;而有些低级别的胶质瘤相对预后稍好,但也属于恶性肿瘤范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期较短,而部分低级别的胶质瘤患者经过规范治疗有可能长期生存。 肿瘤的分期:肿瘤发现时的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等分期情况很关键。早期脑部恶性肿瘤如果能完整切除,预后相对较好;晚期肿瘤往往浸润范围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预后通常较差。 患者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年轻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好,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更强,在合适的治疗下有更好预后的可能性;而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手术、放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较差,预后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且对后续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承受能力较弱。 治疗方法的选择:规范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脑部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手术切除肿瘤是首要的治疗手段,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可以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术后辅助的放疗、化疗等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常规需要进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部分脑部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及预后情况举例 髓母细胞瘤:这是儿童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过去预后较差,但随着综合治疗的进步,包括手术、术后放疗以及化疗等,部分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预后得到改善。对于适合的患儿,通过规范治疗有机会长期生存,甚至临床治愈。 脑膜瘤恶变:脑膜瘤大多为良性,但也有恶变情况,恶变后的脑膜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治疗相对困难,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切除程度、病理恶性程度等。 总体而言,脑部恶性肿瘤不能简单地说能否治好,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早期发现、规范的综合治疗以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改善脑部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保护神经功能和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要在治疗前充分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2025-09-29 11:52:46 -
轻微脑震荡要住院吗
轻微脑震荡是否需要住院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若仅有短暂意识丧失且症状轻、检查无异常等一般表现或部分年龄因素符合条件可不住院;若有频繁呕吐等伴随症状、老年患者或检查异常相关情况则需住院。 一、不需要住院的情况 1.一般表现 若轻微脑震荡患者仅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头痛、头晕等症状较轻,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考虑不住院,但需在医院观察室或家中密切观察。例如,儿童因玩耍时不慎轻微头部碰撞导致轻微脑震荡,经评估后若无严重不适且各项检查无异常,可在家长陪同下在家休息观察,需注意让患儿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等。 成年患者因轻度头部外伤后出现轻微脑震荡表现,经初步评估病情稳定,也可在门诊随访观察,定期复查头颅CT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2.年龄因素 对于婴幼儿轻微脑震荡,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且较难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一般建议住院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而年龄稍大、能够较好配合观察且病情较轻的儿童,可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考虑不住院,但仍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意识、呕吐等情况。比如年龄较大的学龄儿童轻微脑震荡,在满足一定观察条件时可不住院,但家长需严格按照要求密切留意孩子状况。 二、需要住院的情况 1.伴随症状 若轻微脑震荡患者除了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外,还伴有频繁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肢体无力、抽搐等表现,即使头颅CT等检查目前无明显异常,也需要住院进一步观察和诊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有颅内其他潜在损伤的可能。例如,患者轻微脑震荡后出现频繁呕吐,且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就需要住院监测颅内情况,防止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老年患者轻微脑震荡,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和迅速,即使初始症状较轻,也建议住院观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老年患者轻微脑震荡后,虽然当时头痛头晕不严重,但需住院监测其血压、神经系统等变化,预防可能出现的迟发性颅内血肿等情况。 2.检查异常相关 虽然头颅CT等检查目前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也需要住院进一步行其他检查,如头颅磁共振等,以排除一些早期可能未显影的病变。或者患者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轻微脑震荡后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病情变化,为了更好地综合管理和观察,也需要住院治疗。例如,本身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轻微脑震荡后,住院可以更好地调控血压,同时密切观察脑部情况。
2025-09-29 11:51:31 -
闭合性颅脑损伤如何治
颅脑损伤的救治包括现场急救、一般治疗、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现场急救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妥善搬运;一般治疗需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用脱水药、糖皮质激素;防治并发症包括防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手术依血肿量、颅内压等情况选择开颅血肿清除等方式;康复分早期和后期,早期尽早开展,后期针对性训练助恢复。 一、现场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血液等异物,防止窒息。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避免舌根后坠阻塞气道。 2.控制出血:若有头部伤口出血,可用清洁纱布等压迫止血。 3.妥善搬运:用担架等平稳搬运患者,避免加重颅脑损伤。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避免情绪激动等因素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2.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三、降低颅内压 1.脱水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静脉快速滴注,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但要注意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 2.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可减轻脑水肿,但使用时需注意可能的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特殊人群如儿童、有感染病史等需谨慎评估。 四、防治并发症 1.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等措施,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为重要,儿童要注意呼吸道管理的特殊性。 2.消化道出血: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如患者有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密切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情况,儿童要注意胃肠道功能的特殊性。 3.深静脉血栓: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进行肢体按摩、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儿童活动少更要注意相关预防。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出现颅内血肿较大(如硬脑膜外血肿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量>10ml)、颅内压进行性升高经保守治疗无效、有明显脑疝形成迹象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精细,充分考虑儿童颅骨及脑组织的特点。 六、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被动活动、认知功能训练等。儿童的康复要注重个性化,根据儿童的发育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 2.后期康复: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相应的语言、运动等功能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025-09-29 11:49:52 -
小脑前叶脂肪瘤
小脑前叶脂肪瘤是颅内脂肪组织异常聚集于小脑前叶区域的少见占位性病变由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分化异常所致病因与胚胎期脂肪组织分化异常密切相关具体分子机制待研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共济失调等影像学检查靠头颅MRI主要诊断CT辅助诊断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预后因切除情况而异儿童患者需关注神经发育手术选专业团队老年患者需评估基础病综合考量治疗方案。 一、定义 小脑前叶脂肪瘤是颅内脂肪组织异常聚集于小脑前叶区域形成的占位性病变,为颅内少见的肿瘤类型,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分化异常所致。 二、病因 其病因与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的分化异常密切相关,具体分子机制尚在研究中,明确与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的正确迁移和分化障碍有关,目前无明确单一致病因素可完全解释其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常见头痛、头晕,因肿瘤压迫小脑可引发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肢体协调障碍等,症状轻重与肿瘤大小及对周围组织压迫程度相关;若肿瘤压迫周围神经结构,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诊断手段,T1加权像上可见高信号影,能清晰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利用脂肪抑制序列可进一步确认脂肪成分;头颅CT可辅助诊断,但其对脂肪组织的显示特异性不如MRI。 五、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对于体积小、无症状的小脑前叶脂肪瘤,定期进行头颅MRI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受压情况变化。 2.手术治疗:当肿瘤较大、引起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有进行性增大趋势时,需考虑手术切除,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精准操作,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神经组织。 六、预后 手术切除完全的患者预后较好,复发风险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残留或手术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小脑前叶脂肪瘤需密切关注对神经发育的影响,手术时应选择专业儿童神经外科团队,确保手术在最小创伤下进行,术后需加强神经功能监测及康复指导,因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任何神经损伤可能对其未来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机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治疗方案需综合考量,优先考虑对机体耐受性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以降低手术相关风险对老年患者整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2025-09-29 11:47:56 -
脑震荡是什么病
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脑功能障碍的轻型原发性脑损伤。发病机制是头部受外力致脑在颅内移动旋转致神经细胞膜功能紊乱;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及头痛头晕等其他症状;诊断依据为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头颅CT等无器质性病变;治疗原则是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观察)和对症支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小儿患者需关注神经系统发育及警惕并发症。 一、发病机制 当头部遭受外力作用时,脑在颅内发生移动和旋转,导致神经细胞膜功能紊乱,出现短暂的神经传导障碍等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小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后短暂嗜睡等情况,但也可能意识障碍不典型。 2.逆行性遗忘:患者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受伤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对往事记忆清楚。比如能清楚记得受伤前发生的事情,但记不起受伤时及受伤后不久的事情。 3.其他症状: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数日内逐渐减轻消失。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耳鸣、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小儿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差等表现。 三、诊断依据 1.外伤史: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如头部受到撞击、坠落等情况。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等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这是与其他脑部器质性损伤相鉴别的重要依据。对于小儿患者,更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多数患者需要卧床休息1-2周,减少外界刺激,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和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因为小儿表述能力有限,更需细心观察。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缓解症状,但要谨慎用药,尤其要避免不适合小儿使用的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等的药物。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可适当给予止吐等对症处理。 五、预后情况 大多数脑震荡患者预后良好,经过休息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可逐渐消失,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小儿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在恢复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少数患者可能会有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所以即使初期症状较轻,也不能放松观察,尤其是小儿患者,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025-09-29 1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