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颅内肿瘤组副组长,江苏省抗癌协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的诊治。展开
  • 脑瘤早期的7个征兆是什么

    脑瘤早期可能出现头痛(多因肿瘤占位致颅内压增高且清晨明显、性质多样)、喷射性呕吐(因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且与进食无明显关联、在头痛后出现)、视力障碍(因肿瘤生长压迫视觉神经或传导通路致视力下降等)、癫痫发作(因肿瘤组织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精神异常(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因影响大脑相关神经功能区域)、单侧肢体感觉异常(因肿瘤压迫或侵犯相应脑区致肢体麻木等),儿童脑瘤可影响生长发育,女性脑瘤可致月经紊乱,各年龄段出现上述多种征兆需及时就医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 一、头痛 脑瘤早期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多因肿瘤占位致颅内压增高引发。这种头痛通常在清晨时较为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等,是由于肿瘤占据颅内空间,使颅内压力升高,刺激脑膜或神经所致。 二、喷射性呕吐 颅内压增高会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从而引发喷射性呕吐,且该呕吐多与进食无明显关联,患者往往在头痛之后出现呕吐现象,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打破了正常的颅内生理平衡,刺激相关中枢导致呕吐反射。 三、视力障碍 肿瘤生长可能压迫视觉神经或视觉传导通路,进而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例如出现双眼视力减退、偏盲等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对视觉相关结构造成机械性压迫,影响了视觉信息的正常传导与处理。 四、癫痫发作 部分脑瘤患者早期可出现癫痫症状,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是因为肿瘤组织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异常的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五、精神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淡漠、迟钝,或出现记忆力减退等精神方面的异常,这与肿瘤影响大脑相关神经功能区域有关,肿瘤会干扰大脑正常的神经调控,致使精神活动出现异常。 六、单侧肢体感觉异常 表现为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感觉异常,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相应的脑区,影响了肢体的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使得神经信号传递受阻,导致肢体出现异常感觉与运动障碍。 七、内分泌紊乱 对于儿童脑瘤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对于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影响了内分泌相关的脑区或激素调节通路,破坏了正常的内分泌平衡机制。特别提示,儿童若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高度警惕脑瘤可能,女性出现月经紊乱且排除其他常见原因时也应及时排查;对于各年龄段人群,若出现上述多种征兆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瘤并进行干预。

    2025-09-29 11:42:57
  • 脑干胶质瘤能活多久

    脑干胶质瘤存活时间受病理类型(低级别预后较好高级别差且DIPG恶性高)、患者年龄(儿童DIPG预后更差成人低级别较好)、肿瘤分级(低级别治疗后存活长高级别短)、治疗方式(规范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但效果因情况而异)影响,低级别早期完整切除部分5年生存率高,高级别非DIPG综合治疗中位生存期1-2年,DIPG中位9-12个月,儿童需多学科制定个体化方案兼顾神经功能发育,成人要关注基础疾病及治疗耐受性。 一、影响脑干胶质瘤患者存活时间的因素 1.病理类型:脑干胶质瘤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如WHOⅠ级、Ⅱ级)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高级别(如WHOⅢ级、Ⅳ级)中,弥漫性内生型脑干胶质瘤(DIPG)属于高度恶性,中位生存期约9-12个月。 2.患者年龄:儿童脑干胶质瘤中,DIPG预后更差;而成人低级别脑干胶质瘤相对预后较好,年龄因素通过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治疗的耐受性来左右存活时间。 3.肿瘤分级:低级别脑干胶质瘤经合适治疗后存活时间较长,高级别胶质瘤由于恶性程度高,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强,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4.治疗方式:规范的综合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不同治疗手段对不同病理类型、分级的患者效果有差异,例如放疗对DIPG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整体预后仍不容乐观。 二、不同情况的存活时间大致范围 1.低级别脑干胶质瘤:若能早期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局限、边界清),结合后续监测随访,部分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60%-70%以上,存活时间可超过5年甚至更长,且生存质量相对较高。 2.高级别脑干胶质瘤(非DIPG):经综合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能在1-2年左右,但个体差异大,受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等因素影响。 3.弥漫性内生型脑干胶质瘤:中位生存期约9-12个月,极少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能存活超过2年,但总体预后极差。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干胶质瘤需格外注重治疗对神经功能发育及生长的影响,治疗方案需在控制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儿童的认知、运动等功能,因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期,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对其未来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 2.成人患者:成人脑干胶质瘤患者需关注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权衡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成人对治疗的耐受性与儿童不同,在选择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时需综合考量全身状况。

    2025-09-29 11:40:13
  • 宝宝往后仰摔倒后脑勺

    宝宝往后仰摔倒后脑勺后,要先观察意识状态和局部情况,可能出现轻微脑震荡或颅内出血等情况,需分别应对,后续要做好家庭护理并采取预防措施营造安全环境防止宝宝再摔倒后脑勺。 一、初步观察与评估 1.观察宝宝状态:宝宝往后仰摔倒后脑勺后,首先要观察其意识状态,比如是否清醒、能否正常哭闹等。若宝宝立即大声哭闹,一般提示情况相对较乐观,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若摔倒后长时间不哭或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情况,需高度警惕。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评估方式略有不同,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表达能力差,更要密切关注其精神反应、有无呕吐等情况。 2.检查局部情况:查看后脑勺摔倒部位有无红肿、破皮等外伤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红肿,没有明显破损,可先进行初步的局部观察;若有破皮出血,要及时进行简单的清洁消毒等处理,但注意不要过度施压刺激伤口。 二、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 1.轻微脑震荡相关表现及应对:部分宝宝摔倒后脑勺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脑震荡情况,表现为短时间的烦躁不安、短暂性的精神萎靡等。此时应让宝宝安静休息,减少外界刺激,密切观察24-48小时,注意有无呕吐加重、头痛加剧、意识进一步改变等情况。如果宝宝年龄较小,如3个月以内的婴儿,即使看似一般情况良好,也需更加谨慎,因为婴儿的颅骨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潜在风险可能更不易察觉。 2.颅内出血相关情况:若宝宝摔倒后脑勺后出现频繁呕吐、持续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肢体活动不对称、抽搐等情况,要高度怀疑颅内出血的可能。这时候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宝宝,比如本身有凝血功能异常等病史的宝宝,一旦摔倒后脑勺,更要及时就医排查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 三、后续护理与预防建议 1.家庭护理:在宝宝摔倒后脑勺后的一段时间内,要注意让宝宝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再次受到头部的撞击,在照顾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比如抱宝宝时要稳妥地护住头部。 2.预防措施:为了避免宝宝往后仰摔倒后脑勺,家长在照看宝宝时要营造安全的环境,比如在宝宝活动的区域,地面不要有容易导致宝宝滑倒的水渍等,宝宝活动的床边等要有防护栏等设施。对于会爬行、学走的宝宝,家长要时刻在身边陪伴,防止宝宝突然往后仰失去平衡摔倒。不同年龄段的宝宝预防重点不同,比如学步期的宝宝,要选择合适的学步环境和防护装备,而婴幼儿主要是在抱持和活动区域布置上加强防护。

    2025-09-29 11:36:57
  • 脑袋里有个脂肪瘤没事吧

    颅内脂肪瘤是起源于原始神经管外胚层异位剩余组织的先天性少见良性肿瘤,发病机制与胚胎发育中神经外胚层组织异常分化有关,其是否“没事”需结合位置、大小及是否引发症状等多因素判断,无症状且位于非功能区体积小未压迫周围脑组织者可通过头颅MRI等定期随访,有症状或位于重要结构附近等情况需进一步评估干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中需更密切监测,成人稳定长期无不适可定期复查,头颅MRI是诊断重要依据,无症状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定期随访,有明显症状或压迫表现可能需手术等干预且需专业医生评估制定方案,发现后应遵医生指导规范监测处理。 一、颅内脂肪瘤的基本概况 颅内脂肪瘤是起源于原始神经管外胚层异位剩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较为少见。其发病机制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外胚层组织的异常分化有关。 二、无症状情况的分析 若颅内脂肪瘤位于非功能区且体积较小,未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通常不会立即引发明显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下可能暂时“没事”,但需密切关注。此时应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定期随访,观察脂肪瘤的大小、位置变化等情况。 三、有症状情况的考量 1.压迫相关症状:若脂肪瘤位于重要神经结构或脑功能区附近,随着体积逐渐增大可能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等,进而引发头痛、癫痫发作、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视力视野异常等症状,此时则不是“没事”的状态,需进一步评估并考虑相应干预措施。 2.特殊人群差异: 儿童: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颅内脂肪瘤即使体积较小,也可能因压迫影响神经发育,需更密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成人:若脂肪瘤稳定且长期无不适,可定期复查,但若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也应积极处理。 四、诊断与监测方法 通过头颅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颅内脂肪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对于发现颅内脂肪瘤者,无论有无症状,都应遵循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动态观察其变化。 五、处理原则 无症状且无明显占位效应的颅内脂肪瘤,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关注其是否有体积增大、位置变化等情况。 若脂肪瘤导致明显临床症状或有压迫表现,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干预,具体治疗方案需由神经外科等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制定。 总之,脑袋里发现脂肪瘤是否“没事”需结合其具体位置、大小及是否引发症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旦发现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规范的监测与处理。

    2025-09-29 11:35:14
  • 脑内长了脂肪瘤严重吗

    脑内脂肪瘤多为先天性良性病变源于胚胎残余组织与神经外胚层异常分化有关多数生长缓慢其严重程度结合位置大小及是否致临床症状等判断非功能区小体积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即可功能区或有占位效应致神经缺损症状者较严重儿童患者需关注对神经系统发育影响老年患者体积小无症状多保守观察体积小且功能区有症状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选治疗方案。 一、脑内脂肪瘤的一般性质 脑内脂肪瘤多为先天性良性病变,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时异位的胚胎残余组织。其发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外胚层组织的异常分化有关,多数脂肪瘤生长缓慢。 二、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一)位置因素 1.非功能区脂肪瘤:若脂肪瘤位于大脑半球的非重要功能区域,体积较小且无明显占位效应时,通常不会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相对不严重。例如,部分偶然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内小脂肪瘤,长期随访可能无变化。 2.功能区脂肪瘤:若脂肪瘤生长于脑重要功能区(如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区),可能因占位效应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语言障碍等,这种情况相对严重,需密切关注并考虑进一步干预。 三、影像学评估与监测 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脑内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无症状的小体积非功能区脂肪瘤,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1-2年复查MRI,监测脂肪瘤的变化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情况 (一)儿童患者 儿童脑内脂肪瘤需尤其关注其生长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若脂肪瘤位于影响儿童神经功能发育的区域,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等问题,相对成人更需积极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干预措施,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微小的占位可能对其远期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脑内脂肪瘤若体积小且无明显症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手术等有创干预的风险相对较高,此时多以保守观察为主;若脂肪瘤位于功能区且出现症状,需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需充分考量手术对老年患者身体耐受的影响。 五、总结 脑内脂肪瘤的严重程度需结合其位置、大小及是否引起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判断。多数非功能区小体积且无症状的脑内脂肪瘤不严重,定期随访即可;而位于功能区或有明显占位效应、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脑内脂肪瘤相对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

    2025-09-29 11:33: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