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洁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专业特长:擅长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擅长新生儿围生期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等)诊治。

  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6-1997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导师制培养,2002年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班毕业,2010-2011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习。1985-2013年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2013年至今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现任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内分泌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儿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急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郑州市儿科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学会郑州市儿童保健分会委员,河南省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护中心专家,郑州市百名名医,郑州市医学专家会诊中心儿科专业首席专家。

  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12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曾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河南省医德标兵”、“郑州市遵守职业道德十优个人”、“郑州市三八红旗手”、“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展开
个人擅长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的诊治。展开
  • 得过手足口病还可以打疫苗吗

    得过手足口病仍可接种疫苗,6月龄-5岁儿童是主要接种人群,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既往得过手足口病接种仍有意义,过敏体质人群接种前要详告医生过敏史,正在患病或康复期人群急性发病期需暂缓接种,具体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儿童个体健康状况决定。 不同年龄人群的接种情况 婴幼儿:如果婴幼儿既往得过手足口病,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可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一般来说,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疫苗的主要接种人群,对于既往患过手足口病的婴幼儿,接种疫苗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护,尤其是预防未感染过型别病毒的侵袭。 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既往得过手足口病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也有意义。因为他们可能接触到其他型别肠道病毒而再次患病,接种疫苗可增加对相关肠道病毒的免疫力,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过敏体质人群:如果既往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属于过敏体质,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前,需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情况。医生会评估接种风险,若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存在过敏风险,则不建议接种;若只是对其他物质过敏,需判断是否在接种禁忌范围内。 正在患病或康复期人群:如果既往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处于疾病的急性发病期,如有发热、严重感染等情况,需暂缓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待病情完全恢复、身体状况稳定后再考虑接种。因为在患病期间儿童身体免疫力可能处于相对较低或不稳定状态,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总之,既往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仍然可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具体接种情况需由专业医生根据儿童的个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

    2025-09-12 11:50:27
  • 新生儿肠胀气的症状表现

    新生儿肠胀气会有腹部表现、哭闹表现及其他表现,腹部表现为腹胀且腹部紧张;哭闹表现为频繁剧烈且阵发性哭闹,常双腿蜷起;其他表现有排气与排便异常、睡眠受影响。 腹部紧张:家长轻轻按压新生儿腹部时,能感觉到腹部肌肉相对紧张,不像正常情况那样柔软。这是由于肠管内气体增多,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使得腹部肌肉处于相对紧张状态来应对这种压力变化。 哭闹表现 频繁哭闹: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通常会以哭闹来传达。肠胀气时,新生儿会出现持续或频繁的哭闹现象,且难以安抚。研究表明,约60%以上有肠胀气的新生儿会比平时哭闹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的不适刺激了新生儿的神经,导致其通过哭闹来表现痛苦。 哭闹特点:这种哭闹往往比较剧烈,有时呈现出阵发性发作。新生儿可能会双腿向上蜷起,似乎是腹部疼痛不适导致的姿势,这是因为蜷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肠道内气体积聚带来的不适感。 其他表现 排气与排便异常:部分新生儿肠胀气时,排气会增多,同时排便也可能出现异常,比如大便次数改变,可能比平时增多或者减少,大便的性状也可能有变化,如变得较稀等。这是因为肠胀气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导致排气和排便的改变。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胀气更容易引起这些排便排气的异常情况。 睡眠受影响:肠胀气会使新生儿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新生儿原本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来促进生长发育,但是肠胀气带来的不适会干扰其睡眠,导致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下降。这是因为腹部的不适会在睡眠中不断刺激新生儿,使其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2025-09-12 11:47:06
  • 小孩子长水痘怎么治最快

    小孩子长水痘需进行一般护理,包括隔离休息、皮肤护理;病情观察要监测体温、观察皮疹变化;对症治疗包括止痒、退热;特殊情况如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孕妇接触水痘患儿需特殊处理,治疗中要遵循医学原则保障小孩子健康恢复。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疱疹处,防止继发感染。若疱疹破溃,可涂擦抗生素软膏。 病情观察 监测体温:密切观察小孩子体温变化,水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若出现高热,需警惕其他并发症可能。 观察皮疹变化:注意皮疹的分布、形态、发展等情况,如皮疹是否增多、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警惕水痘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 止痒:皮肤瘙痒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也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 退热:如小孩子体温高于38.5℃且精神状态不佳,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必要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退热,但需严格遵医嘱,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 特殊情况处理 免疫功能低下患儿:若小孩子免疫功能低下,如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感染水痘后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用药需谨慎评估。 孕妇接触水痘患儿:孕妇若接触水痘患儿,需密切观察,因为孕妇感染水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必要时需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小孩子长水痘要采取隔离休息、皮肤护理、病情观察等一般措施,进行对症止痒、退热等处理,对于特殊情况的小孩子要给予特殊关注和处理,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学原则,确保小孩子健康恢复。

    2025-09-12 11:41:18
  • 成人水痘注意事项有哪些

    成人患水痘后要隔离至皮疹结痂干燥至少14天且充分休息;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避免搔抓、瘙痒用炉甘石洗剂;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蔬果、保证水分、忌辛辣油腻刺激;密切观察体温和皮疹变化,超38.5℃物理降温,异常及时就医;孕妇患水痘要立即就医评估胎儿;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成重症,需及时住院治疗监测病情。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水痘皮疹会伴有瘙痒感,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引起继发感染,甚至留下瘢痕。可以剪短指甲,婴幼儿可包裹双手。若瘙痒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止痒。 饮食注意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如苹果、橙子、菠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瘙痒或影响病情恢复。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毒素排出。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水痘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若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必要时就医。还要留意皮疹的变化,如皮疹是否出现增多、化脓、破溃等异常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患水痘可能会影响胎儿,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一旦怀疑或确诊水痘,应立即就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评估胎儿情况。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患水痘后病情往往较重,易发展为重症水痘,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这类人群患病后应及时就医,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025-09-12 11:38:17
  • 4个月宝宝能坐吗

    4个月宝宝一般不能坐,因大运动发育遵循顺序,4个月时颈部、背部肌肉力量不足,脊柱生理弯曲未完全形成,过早坐会影响脊柱发育及身体平衡稳定,家长应遵循规律,通过适当活动促进肌肉发展,有疑虑可咨询儿科医生。 一、大运动发育规律 婴儿的大运动发育遵循一定的顺序,通常是从抬头、翻身、坐、爬、站、走逐步发展。一般来说,宝宝在6个月左右才开始逐渐具备独坐的能力。4个月时宝宝的颈部、背部肌肉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其头部和上半身保持坐姿,此时让宝宝独坐可能会对其脊柱等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脊柱发育特点 4个月宝宝的脊柱生理弯曲尚未完全形成,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生理弯曲要到宝宝逐渐学会抬头、坐、站等动作后才会逐步形成并固定。如果过早让4个月宝宝坐,无法有效支撑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可能导致脊柱变形等问题。 三、肌肉力量支撑 宝宝的颈部肌肉、背部肌肉等在4个月时力量较弱,不足以维持身体在坐姿时的平衡和稳定。颈部肌肉需要逐渐锻炼来支撑头部,背部肌肉需要发展到能够协同工作来保持坐姿。例如,通过日常的俯卧抬头训练等可以逐步增强颈部和背部肌肉力量,但4个月时还未达到支撑独坐的程度。 四、温馨提示 家长应遵循宝宝大运动发育的规律,不要过早让4个月宝宝尝试独坐。可以通过给宝宝提供适当的俯卧、竖抱等活动来促进肌肉力量的发展,同时在宝宝进行各类运动相关活动时要给予适当的保护和辅助,确保宝宝的身体发育在安全、合理的进程中进行。如果对宝宝的大运动发育有任何疑虑,可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2025-09-12 11:36: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