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脂肪肝,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脂肪肝,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湿气太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人体湿气太重受多因素影响,环境方面长期潮湿气候及居住环境潮湿易致湿邪侵袭;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节、缺乏运动、作息紊乱会影响水湿运化;体质上脾虚体质运化水湿能力不足、阳虚体质温煦水湿功能减弱易致湿气重;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会干扰水湿代谢引发湿气太重。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过于潮湿,如地下室、长期通风不良且阴暗潮湿的房间等,也会使人体长时间接触潮湿之气。比如一些老旧小区中,房屋建筑年代较久,防潮措施不到位,室内相对湿度较高,居住其中的人就容易受到湿邪影响,出现身体沉重、困倦等湿气重的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甜食等易生湿的食物。比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运化水湿的重要脏腑,脾胃功能受损后,水湿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水湿内停从而导致湿气太重。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肠道对水湿等物质的代谢功能。再如经常进食油炸食品等高油脂食物,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浊内生。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蠕动功能也会减弱,进而影响水湿的运化。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运动量过少。例如上班族每天大部分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下班后又长时间久坐看电视、玩电脑等,这样身体的气机得不到很好的推动,水湿代谢就会减慢,容易造成湿气在体内堆积。一般来说,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50分钟的人群,相较于经常运动的人群,发生湿气重相关不适症状的概率会更高。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节律。中医认为,夜间是人体脏腑进行修复和气血生化的重要时间,熬夜会打乱脏腑的正常功能,其中对脾胃的影响较为明显。脾胃功能失调后,水湿的运化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湿气在体内积聚。例如经常熬夜的人,第二天往往会感觉身体疲惫、精神不振,同时可能伴有舌苔厚腻等湿气重的表现,长期熬夜还可能进一步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与水湿代谢也有一定关系,肝脏疏泄失常会间接导致湿气太重。 体质因素 脾虚体质:脾胃虚弱的人,自身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脾虚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先天禀赋不足,有些人天生脾胃功能就相对较弱;或者后天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损伤脾胃。脾虚的人,水湿的运化就像一个运转不灵的机器,水湿不能被及时运化代谢,就会在体内停留,从而出现湿气太重的情况,常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 阳虚体质:阳气不足的人,温煦身体的功能减弱,也会影响水湿的代谢。阳虚的形成可能与年龄增长、久病不愈等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阳气逐渐衰退;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等,会损耗人体阳气。阳气不足,对水湿的蒸腾气化作用减弱,水湿就容易在体内积聚,出现怕冷、肢体浮肿、舌苔白腻等湿气重的表现。例如老年人阳气相对不足,更容易受到湿邪侵袭而湿气太重,而且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和阳气都相对较弱,水湿代谢能力更差。 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会影响人体的水湿代谢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后,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与人体的消化、水湿代谢等都有关系,胆汁分泌排泄异常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调,进而引起湿气太重。再如慢性肾炎患者,肾脏的排泄水液功能出现障碍,水湿在体内潴留,也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水肿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水湿的代谢也会随之减慢,容易出现湿气太重的表现,常见症状有乏力、畏寒、水肿、皮肤粗糙等。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激素水平异常会影响多个脏腑的功能,进而干扰水湿的正常代谢过程。

    2025-10-10 12:57:44
  • 降心火最快的方法有什么

    降心火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儿童按年龄保证相应时长)、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饮食调理,多吃苦瓜、莲子、绿豆等清热降火食物,避免辛辣、温热性食物;中医理疗,穴位按摩如按揉极泉穴、少海穴、内关穴等(儿童按摩要轻柔),体质偏寒有心火者可艾灸神门穴(儿童不建议艾灸);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每天5-10分钟缓解不良情绪。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等。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的代谢更加顺畅,有助于将体内的火气通过汗液等方式排出。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对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运动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身体负担。例如慢跑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较好的降心火运动方式,但老年人可能更适合散步等相对缓和的运动。 饮食调理 多吃清热降火食物: 苦瓜:苦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其中含有苦瓜甙等成分,能促进食欲、清心火。可以清炒苦瓜,每日适量食用。对于儿童,若不喜欢苦瓜的苦味,可尝试将苦瓜榨汁后少量饮用,或者和其他水果一起制作成果汁,但要注意控制量。 莲子:莲子芯泡茶有很好的清心火作用,取适量莲子芯用开水冲泡,代茶饮。莲子本身也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可用来煮粥,如莲子百合粥等。儿童食用莲子需注意避免误吸,且要根据年龄适量食用,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将莲子磨成粉后加入粥中。 绿豆:绿豆煮汤是经典的降心火食物,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将绿豆煮至软烂,可适当加入冰糖调味,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冰糖的用量。儿童喝绿豆汤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且不要过量饮用,以防引起肠胃不适。 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性食物:像辣椒、花椒、羊肉等辛辣、温热性食物会加重体内的火气,导致心火更旺,应尽量避免食用。对于儿童来说,要特别注意其饮食口味,避免过早接触辛辣食物,以免对肠胃和身体机能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理疗方法 穴位按摩: 心经穴位:极泉穴是心经的起始穴位,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用手指按压极泉穴,有一定的清心火作用,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儿童进行极泉穴按摩时,力度要轻柔,由家长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伤害儿童。少海穴也是心经穴位,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用拇指按揉少海穴,每次1~3分钟,每天可多次按揉。 其他相关穴位:内关穴虽属于心包经,但对于降心火也有一定辅助作用,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点按内关穴,每次1~3分钟,每天可操作。儿童按摩内关穴时同样要注意力度适中。 艾灸:对于体质偏寒且有心火的人群,可以选择艾灸一些特定穴位来辅助降心火,如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艾灸神门穴能起到养心安神、清心火的作用,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儿童一般不建议采用艾灸的方法降心火,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艾灸操作不当容易造成烫伤。 心理调节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调节心态。每天进行5~10分钟的冥想或深呼吸练习,有助于平静内心,使心火得到缓解。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冥想和深呼吸的方式可适当调整。老年人可以在清晨或傍晚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简单的深呼吸练习,儿童则可以通过家长引导进行简单的放松呼吸练习,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从而间接降低心火。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导致心火旺盛,所以保持心态平和是降心火的重要方面。

    2025-10-10 12:54:36
  • 额头出汗多是阴虚还是阳虚

    额头出汗多可能与阴虚、阳虚有关,阴虚时虚热内生迫津外泄可致额头出汗多,常见潮热、盗汗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阳虚时阳气固摄作用减弱致津液外泄也可致额头出汗多,常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别,此外环境、运动、疾病等因素也可导致额头出汗多,额头出汗多不能单纯判定是阴虚还是阳虚,需结合整体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出现不适伴额头出汗多应及时就医。 阴虚相关表现及额头出汗多情况 阴虚的一般特征: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亏少,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使机体处于相对偏阳的状态,出现虚热内生的证候。常见症状有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等。 阴虚导致额头出汗多的情况:当阴虚时,虚热内生,迫津外泄,可能会出现额头等部位出汗。例如,肾阴虚的患者除了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表现外,也可能伴有额头出汗多,这是因为肾阴不足,虚热上炎,影响津液的代谢和分布,导致津液外泄。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若肾阴虚,可能还会伴有发育方面的潜在影响,如生长速度可能相对缓慢等;成年人则更侧重于自身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表现。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更容易出现阴虚情况,进而导致额头出汗多。 阳虚相关表现及额头出汗多情况 阳虚的一般特征: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出现虚寒内生的证候。常见症状有畏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等。 阳虚导致额头出汗多的情况:当阳虚时,阳气的固摄作用减弱,不能固摄津液,也可能出现额头出汗多。比如脾阳虚的患者,除了有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寒表现外,也可能伴有额头出汗多,这是因为脾阳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也无法正常固摄津液,导致津液外泄。不同年龄人群阳虚表现有别,儿童阳虚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等情况,进而可能伴有额头出汗多;老年人阳气渐衰,更容易出现阳虚,额头出汗多可能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的表现之一。女性阳虚可能在月经周期等方面出现异常,如月经量少、月经推迟等,同时伴有额头出汗多。 其他可能导致额头出汗多的因素 环境因素:如果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额头等部位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与阴虚、阳虚无关。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汗;老年人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功能减退,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也可能出现额头出汗多,但机制与儿童不同。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通过出汗来散热,额头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阴虚或阳虚范畴。不同年龄段运动后出汗情况不同,儿童运动后出汗相对较多,因为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老年人运动后出汗不宜过多,以免耗伤气阴,运动强度和时间需要适度控制。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额头出汗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产热增多,会出现多汗,包括额头出汗多;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也可能出现多汗症状,包括额头出汗多。不同年龄段患这些疾病时表现有差异,儿童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症状可能更明显;老年人患糖尿病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额头出汗多可能是疾病进展的一个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总之,额头出汗多不能单纯判定是阴虚还是阳虚,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额头出汗多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2025-10-10 12:52:24
  • 近视通过中医手法能治好吗

    中医手法对近视有一定作用机制,对部分近视人群有一定改善但不能完全治愈,不同人群应用中医手法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还需结合用眼习惯调整和饮食调理等综合干预,不能单纯依赖中医手法完全治好近视,需多种方式综合干预且不同人群注意相应事项。 一、中医手法对近视的作用机制 中医手法改善近视可能与调节眼部气血、经络通畅等有关。有研究表明,通过特定的眼部及头部手法操作,可调节眼部肌肉的紧张度,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例如,眼部周围的穴位按摩等手法,能促进眼部气血运行,为眼部组织提供更充足的营养物质,从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近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但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来阐释。 二、中医手法对近视的临床效果 1.对部分近视人群有一定改善 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对于青少年轻度近视,在配合中医手法治疗后,部分人群的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近视度数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不过,这种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近视者通过中医手法都能取得相同程度的改善。比如,有研究对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进行了持续一段时间的中医手法治疗跟踪,发现约有30%-50%的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升,近视度数进展相对缓慢。 2.不能完全治愈近视 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表明中医手法可以完全治好所有近视。对于中高度近视,单纯依靠中医手法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因为中高度近视通常涉及眼球结构的明显改变,如眼轴延长等,中医手法难以从根本上逆转这种已经发生的眼球结构变化来使视力完全恢复正常。 三、不同人群中医手法应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 特点:儿童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眼部组织相对娇嫩。中医手法治疗时要更加轻柔、精准。例如,对于儿童青少年进行眼部穴位按摩,手法力度需适中,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注意事项: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避免手法不当对儿童眼部造成损伤。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操作。而且,中医手法治疗不能替代良好的用眼习惯,儿童青少年在接受中医手法治疗的同时,仍需注意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等。 2.成年人 特点:成年人眼部结构相对稳定,但如果有近视相关问题,中医手法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比如,对于因长期用眼过度导致眼部疲劳、轻度近视的成年人,中医手法可以帮助缓解眼部疲劳,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成年人在接受中医手法治疗前,需向医生告知自身的眼部病史等情况。如果有眼部炎症等疾病,要谨慎选择中医手法治疗。同时,成年人也不能忽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等对眼部健康的重要性。 四、中医手法结合其他方式对近视的综合干预 1.配合用眼习惯调整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进行中医手法治疗近视的同时,都需要配合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距离(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每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这样能从多方面共同作用,更好地维护眼部健康,辅助中医手法发挥作用,延缓近视的发展或促进视力的改善。 2.结合饮食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也注重饮食对眼部健康的影响。例如,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C、E以及叶黄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橙子等,可能对眼部健康有益,从一定程度上配合中医手法治疗近视。但饮食调理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干预措施。 总之,中医手法对近视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不能单纯依赖中医手法来完全治好近视,它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并且不同人群在应用中医手法时需根据自身特点注意相应事项。

    2025-10-10 12:50:29
  • 舌苔厚发黄是什么原因

    舌苔厚发黄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过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过度饮酒会加重脾胃负担或损伤脾胃致湿热上蒸;体内湿热包括外感湿热之邪及体内湿邪郁而化热;肝胆湿热与肝胆疏泄失常、情绪因素有关;其他因素有口腔卫生不良及某些疾病影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影响情况各有差异。 一、饮食因素 过量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例如,过多食用油炸鸡腿等油腻食物,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受阻,导致食物在体内堆积,影响津液的正常代谢,进而出现舌苔厚发黄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因饮食不当出现这种状况;成年人若长期不注意饮食结构,也会增加脾胃受损风险。 过度饮酒:酒精属于湿热之性的物质,大量饮酒会损伤脾胃,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比如,长期酗酒者,酒精在体内代谢会产生湿热,上蒸于舌面,导致舌苔厚发黄。对于有基础肝病的人群,饮酒对肝脏的损伤会进一步加重,从而更容易出现舌苔异常情况。 二、体内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在气候潮湿炎热的环境中,如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多雨的地区,人体容易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后,会蕴结于脾胃,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使得湿和热在体内相互胶结,上蒸于舌,表现为舌苔厚发黄。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外感湿热的易感性有所差异,儿童皮肤腠理较疏松,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相对更容易受到湿热之邪侵袭。 体内湿邪郁而化热:本身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导致水湿内停,湿邪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就会郁而化热。例如,一些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且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水湿代谢障碍,湿邪逐渐化热,上熏舌苔出现厚黄表现。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易出现这种体内湿邪化热情况;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因机体气血变化出现体内湿热相关问题。 三、肝胆湿热 肝胆疏泄失常:肝胆具有疏泄胆汁、调节气机等作用。当肝胆功能出现失常时,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湿热内生。比如,患有胆囊炎、胆结石等肝胆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肝胆疏泄失常的情况,胆汁排泄不畅,湿热蕴结,可出现舌苔厚发黄的现象。不同年龄人群中,中老年人患肝胆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更需关注肝胆功能状况;而儿童若有先天肝胆发育问题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但相对较少见。 情绪因素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例如,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情绪中的人,容易出现肝郁气滞,进而郁而化热,影响肝胆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舌苔厚发黄。不同性别上,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因素影响,如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更易出现肝胆湿热相关的舌苔异常。 四、其他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不注重口腔卫生,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容易滋生细菌,也可能影响舌苔状况。比如,长时间不刷牙、不漱口,食物残渣与细菌混合,会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间接影响舌苔,出现厚发黄的情况。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意识较差,家长若未及时帮助清洁口腔,更易出现此问题;成年人若忽视口腔卫生,也会增加口腔相关问题导致舌苔异常的风险。 某些疾病影响: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等,会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等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体内糖代谢紊乱,容易出现湿热内生的情况,从而表现为舌苔厚发黄。不同年龄的慢性病患者,病情控制情况不同会影响舌苔表现,老年人患多种慢性病的概率较高,需更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变化对舌苔的影响;儿童患慢性病相对较少,但也有因先天性疾病等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

    2025-10-10 12:50: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