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志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展开
  • 成人有多动症的吗

    成人多动症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约半数儿童多动症会持续至成年且成人患病率有一定比例,儿童期未有效干预易致成人患病且影响职业发展,诊断需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量表评估,治疗分药物和非药物,非药物含心理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确诊患者要合理规划时间任务、积极配合治疗复诊以改善生活工作状态。 一、成人多动症的核心症状表现 成人多动症(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工作、学习任务,易遗漏细节、频繁出错等;多动体现为坐立不安、手脚小动作多等;冲动则表现为难以等待,易打断他人交流、做事欠考虑等。 二、流行病学情况 儿童多动症约有一半会持续至成年,研究表明成人ADHD患病率在2%-5%左右,这提示成人中存在一定比例患有多动症的人群。 三、影响因素及相关病史关联 生活方式方面:成人ADHD可能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频繁出现工作失误等情况,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会干扰工作任务的完成。 病史关联:儿童时期有多动症相关表现且未得到有效干预的人群,更易发展为成人多动症,儿童时期的症状持续发展是成人患病的重要病史因素之一。 四、诊断方式 成人多动症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个体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症状表现等情况,同时结合精神检查,还可借助专业的量表评估来辅助诊断,以准确判断是否患有成人多动症。 五、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存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可用于成人多动症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成人改善应对策略、调节情绪等,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还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规划工作学习环境等,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和行为控制的环境,提升生活和工作质量。 六、特殊人群(成人多动症患者)注意事项 已确诊成人多动症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避免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引发不良后果,例如可通过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评估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以促进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改善,体现人文关怀。

    2025-10-21 12:39:47
  • 新生婴儿的正常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新生儿体格发育包含体重前三月增长、头围前后半年增长及1岁时头围身长1年增长及1岁时身长情况,神经发育有原始反射2-3月渐消及各月龄运动能力发展,感知觉包括视觉不同月龄表现、听觉反应、味觉嗅觉特点,认知与情绪有1-2月注视人脸微笑、3月发喉音、4月认亲认生、6月对玩具感兴趣等情况,喂养建议按需哺乳且母乳为最好食物,保暖需室温保持在22-25℃避免过度包裹,预防感染要保持皮肤清洁及减少探视人员接触。 一、体格发育 新生婴儿出生时体重通常在3kg左右,前3个月体重每月增长约1-1.5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约6kg);头围出生时约34cm,前半年每月增长约1.2-1.3cm,后半年约0.5cm,1岁时头围约46cm;身长出生时约50cm,第1年身长增长约25cm,1岁时身长约75cm。 二、神经发育 (一)原始反射 新生儿具有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触及新生儿手掌时,立即紧握不松开)、觅食反射(用手指轻触新生儿口角,头会转向刺激侧并张嘴)等,这些原始反射通常在2-3个月时逐渐消失。 (二)运动能力发展 1-2个月时,新生儿能短暂抬头;3-4个月时能抬头较稳;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开始爬行。 三、感知觉发育 (一)视觉 出生后数天能短暂注视强光,1个月时能看清15-20cm内的物体,3个月时能视觉追随移动的物体,4-5个月时开始认识亲人。 (二)听觉 出生时听觉已有一定反应,能转向声源,3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声调,6个月时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三)味觉和嗅觉 对甜、酸等味道有不同反应,能通过嗅觉辨别母亲的气味,4-5个月时对气味的反应更敏感。 四、认知与情绪发展 1-2个月时会注视人脸并微笑,3个月时能发出和谐的喉音,4个月时能认识亲人,出现认生现象,6个月时开始对玩具产生兴趣,能伸手抓取。 五、温馨提示 喂养方面:建议按需哺乳,保证营养摄入,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能提供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及免疫物质。 保暖方面:室温宜保持在22-25℃,避免新生儿过度包裹,防止过热或捂热综合征,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预防受凉。 预防感染方面: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等;减少探视人员,避免接触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人群,降低感染风险。

    2025-10-21 12:39:12
  • 小孩能不能吃海藻钙

    小孩可以吃海藻钙,其具有溶解性好等特点,钙吸收率相对较高。钙摄入不足或对钙吸收有需求时可考虑补充,但要注意1岁以上小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需注意年龄限制、合理搭配及个体差异,有特殊病史小孩补充前要咨询医生。 一、海藻钙的特点 海藻钙是从海洋藻类中提取的钙源,相比一些无机钙(如碳酸钙等),海藻钙具有溶解性较好的特点。研究表明,其钙的吸收率相对较高。例如,相关研究发现,海藻钙中的钙以有机钙的形式存在,更易于被人体尤其是小孩的消化系统所吸收利用。 二、小孩食用海藻钙的适宜情况 1.钙摄入不足时: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如小孩存在挑食、偏食导致从食物中获取钙不足,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补充海藻钙来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比如一些小孩不爱喝牛奶,而牛奶是日常钙的良好来源,此时海藻钙可以作为一种补充途径。 2.对钙吸收有需求时:由于海藻钙溶解性好等特点,对于一些肠胃功能相对较弱,但又需要补充钙的小孩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因为其相对容易被消化吸收,能减少对小孩肠胃的刺激,降低出现便秘等不适的风险。 三、小孩食用海藻钙的注意事项 1.年龄限制:对于较小的婴儿,一般建议优先通过母乳喂养或配方奶来获取钙。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早给婴儿补充海藻钙可能会增加肠胃负担。通常建议1岁以上的小孩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考虑是否补充海藻钙。 2.合理搭配:在给小孩补充海藻钙时,要注意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例如,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在补充海藻钙的同时,可以让小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通过阳光照射促进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制剂,但要注意避免过量,因为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对小孩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个体差异:每个小孩的身体状况不同,对钙的需求和耐受情况也有差异。有的小孩可能在补充海藻钙后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这时候需要及时停止补充,并咨询医生的建议。同时,有特殊病史的小孩,如患有某些肾脏疾病等,在补充海藻钙前需要先咨询医生,因为某些情况下对钙的补充需要进行特殊评估。 总之,小孩可以吃海藻钙,但需要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如年龄、饮食状况、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补充,并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

    2025-10-21 12:38:07
  • 自闭症儿童是指什么情况

    自闭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诊断需依专业标准综合多方面评估并排除其他疾病,发病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幼儿期有社交互动缺失、语言发育落后等表现,学龄期有学业适应及同伴关系等问题,家长需关注早期发育异常尽早带儿童评估诊断,干预以非药物为主遵循专业康复指导方案。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自闭症儿童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群体,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缺乏目光对视、对他人呼唤反应迟钝、难以建立正常同伴关系等;沟通方面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如说话晚、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兴趣狭窄体现为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过度专注,重复刻板行为包括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等)、坚持环境或生活方式固定不变等,且这些症状通常在3岁之前逐渐显现。 二、诊断依据 需依据专业诊断标准,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诊断时综合儿童的发育史、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评估,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发病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自闭症发病中占重要比重,多项研究表明特定基因变异与自闭症发病相关,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时,后代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二)环境因素 孕期母亲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污染物)、早产、低出生体重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 四、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差异 (一)幼儿期 此阶段突出表现为社交互动缺失,如不愿与他人亲近、缺乏分享式注意(对感兴趣事物不会指向他人共同关注)等,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倒退现象。 (二)学龄期 学业适应方面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同伴关系上易与同伴产生矛盾,因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影响融入集体活动,需特别关注其在学校环境中的社交及学习支持。 五、温馨提示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早期发育迹象,若发现社交、沟通、行为等方面异常,应尽早带儿童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干预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等科学康复方法,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尊重儿童个性化需求,协助其最大程度发展社会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注意避免盲目尝试无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遵循专业康复指导方案。

    2025-10-21 12:37:32
  • 孩子哮喘什么症状

    孩子哮喘有反复发作的喘息(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接触过敏原等易发作,有哮鸣音等表现)、咳嗽(过敏体质家族史者长期咳嗽需警惕,夜间等加重、普通止咳药难愈)、气促(空气污染环境易致,有鼻翼扇动等表现)、胸闷(哮喘家族史者需警惕,有压迫感等表现)等常见症状,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医检查,日常要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染以减少发作。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孩子喘息表现可能有差异,对于婴幼儿,喘息可能不典型,女婴和男婴在发病概率上无绝对性别差异,但整体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中,男孩患哮喘相对稍多。从生活方式看,经常接触过敏原(如室内尘螨、室外花粉等)、有呼吸道感染史的孩子更易出现反复发作喘息。 具体表现:喘息可在运动后、接触过敏原或呼吸道感染后发作,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whistling音(哮鸣音),呼吸频率增快,孩子可能会自觉胸部发紧,喘息严重时孩子不能正常说话、进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 咳嗽 年龄与病史关联:对于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孩子,长期咳嗽可能是哮喘的早期表现之一。比如孩子既往有湿疹病史,之后出现长期咳嗽,要警惕哮喘可能。 具体表现:咳嗽可能为刺激性干咳,也可能伴有少量痰液,咳嗽往往在夜间或清晨加重,运动后咳嗽也可能明显加剧,有的孩子咳嗽持续时间较长,普通的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气促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孩子经常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增加气促发生的风险。 具体表现:孩子呼吸时感到空气不足,呼吸深度加深,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孩子会表现出鼻翼扇动,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三凹征),这是由于气道狭窄,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导致的,孩子会因为气促而烦躁不安。 胸闷 病史相关:有哮喘家族史的孩子,当出现胸闷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哮喘可能。 具体表现:孩子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好像有东西紧紧压住胸部,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胸闷,而是表现出喜欢端坐呼吸,以缓解胸闷带来的不适。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表现,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是否为哮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过敏原,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

    2025-10-21 12:36: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