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志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展开
  • 儿童过敏性紫癜怎么治疗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肾脏受累特殊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肾脏受累轻度则密切观察,重度需更积极治疗;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密切观察、严格用药,儿童需心理护理并督促服药,有过敏史儿童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寻找可能的过敏原,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源等,并让患儿避免接触。例如,如果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就应严格禁食该食物,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可缓解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组胺是导致过敏反应相关症状的重要介质,抗组胺药物能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从而减轻瘙痒等不适。适用于以皮肤症状为主且无严重内脏受累的患儿。 糖皮质激素:对于有明显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的患儿可使用。如泼尼松等,能迅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等,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肾脏受累等情况时可能会用到较大剂量或较长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免疫抑制剂:当患儿出现严重肾脏病变等情况时,可能会用到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感染风险增加等,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肾脏受累的特殊治疗 对于轻度肾脏受累: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尿常规等指标。 对于重度肾脏受累: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如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方案,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由肾内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制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皮疹变化、尿常规等情况。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剂量标准,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剂型等。 儿童:要注意心理护理,过敏性紫癜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督促患儿按时服药,配合治疗。 有过敏史的儿童:在治疗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防止因再次接触过敏原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2025-10-21 12:40:27
  • 成人有多动症的吗

    成人多动症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约半数儿童多动症会持续至成年且成人患病率有一定比例,儿童期未有效干预易致成人患病且影响职业发展,诊断需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量表评估,治疗分药物和非药物,非药物含心理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确诊患者要合理规划时间任务、积极配合治疗复诊以改善生活工作状态。 一、成人多动症的核心症状表现 成人多动症(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工作、学习任务,易遗漏细节、频繁出错等;多动体现为坐立不安、手脚小动作多等;冲动则表现为难以等待,易打断他人交流、做事欠考虑等。 二、流行病学情况 儿童多动症约有一半会持续至成年,研究表明成人ADHD患病率在2%-5%左右,这提示成人中存在一定比例患有多动症的人群。 三、影响因素及相关病史关联 生活方式方面:成人ADHD可能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频繁出现工作失误等情况,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会干扰工作任务的完成。 病史关联:儿童时期有多动症相关表现且未得到有效干预的人群,更易发展为成人多动症,儿童时期的症状持续发展是成人患病的重要病史因素之一。 四、诊断方式 成人多动症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个体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症状表现等情况,同时结合精神检查,还可借助专业的量表评估来辅助诊断,以准确判断是否患有成人多动症。 五、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存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可用于成人多动症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成人改善应对策略、调节情绪等,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还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规划工作学习环境等,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和行为控制的环境,提升生活和工作质量。 六、特殊人群(成人多动症患者)注意事项 已确诊成人多动症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避免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引发不良后果,例如可通过制定详细的日程安排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评估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以促进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改善,体现人文关怀。

    2025-10-21 12:39:47
  • 新生婴儿的正常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新生儿体格发育包含体重前三月增长、头围前后半年增长及1岁时头围身长1年增长及1岁时身长情况,神经发育有原始反射2-3月渐消及各月龄运动能力发展,感知觉包括视觉不同月龄表现、听觉反应、味觉嗅觉特点,认知与情绪有1-2月注视人脸微笑、3月发喉音、4月认亲认生、6月对玩具感兴趣等情况,喂养建议按需哺乳且母乳为最好食物,保暖需室温保持在22-25℃避免过度包裹,预防感染要保持皮肤清洁及减少探视人员接触。 一、体格发育 新生婴儿出生时体重通常在3kg左右,前3个月体重每月增长约1-1.5k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约6kg);头围出生时约34cm,前半年每月增长约1.2-1.3cm,后半年约0.5cm,1岁时头围约46cm;身长出生时约50cm,第1年身长增长约25cm,1岁时身长约75cm。 二、神经发育 (一)原始反射 新生儿具有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触及新生儿手掌时,立即紧握不松开)、觅食反射(用手指轻触新生儿口角,头会转向刺激侧并张嘴)等,这些原始反射通常在2-3个月时逐渐消失。 (二)运动能力发展 1-2个月时,新生儿能短暂抬头;3-4个月时能抬头较稳;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开始爬行。 三、感知觉发育 (一)视觉 出生后数天能短暂注视强光,1个月时能看清15-20cm内的物体,3个月时能视觉追随移动的物体,4-5个月时开始认识亲人。 (二)听觉 出生时听觉已有一定反应,能转向声源,3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声调,6个月时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三)味觉和嗅觉 对甜、酸等味道有不同反应,能通过嗅觉辨别母亲的气味,4-5个月时对气味的反应更敏感。 四、认知与情绪发展 1-2个月时会注视人脸并微笑,3个月时能发出和谐的喉音,4个月时能认识亲人,出现认生现象,6个月时开始对玩具产生兴趣,能伸手抓取。 五、温馨提示 喂养方面:建议按需哺乳,保证营养摄入,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能提供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及免疫物质。 保暖方面:室温宜保持在22-25℃,避免新生儿过度包裹,防止过热或捂热综合征,同时注意腹部保暖,预防受凉。 预防感染方面: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特别是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等;减少探视人员,避免接触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人群,降低感染风险。

    2025-10-21 12:39:12
  • 小孩能不能吃海藻钙

    小孩可以吃海藻钙,其具有溶解性好等特点,钙吸收率相对较高。钙摄入不足或对钙吸收有需求时可考虑补充,但要注意1岁以上小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需注意年龄限制、合理搭配及个体差异,有特殊病史小孩补充前要咨询医生。 一、海藻钙的特点 海藻钙是从海洋藻类中提取的钙源,相比一些无机钙(如碳酸钙等),海藻钙具有溶解性较好的特点。研究表明,其钙的吸收率相对较高。例如,相关研究发现,海藻钙中的钙以有机钙的形式存在,更易于被人体尤其是小孩的消化系统所吸收利用。 二、小孩食用海藻钙的适宜情况 1.钙摄入不足时:小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如小孩存在挑食、偏食导致从食物中获取钙不足,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补充海藻钙来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比如一些小孩不爱喝牛奶,而牛奶是日常钙的良好来源,此时海藻钙可以作为一种补充途径。 2.对钙吸收有需求时:由于海藻钙溶解性好等特点,对于一些肠胃功能相对较弱,但又需要补充钙的小孩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因为其相对容易被消化吸收,能减少对小孩肠胃的刺激,降低出现便秘等不适的风险。 三、小孩食用海藻钙的注意事项 1.年龄限制:对于较小的婴儿,一般建议优先通过母乳喂养或配方奶来获取钙。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早给婴儿补充海藻钙可能会增加肠胃负担。通常建议1岁以上的小孩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考虑是否补充海藻钙。 2.合理搭配:在给小孩补充海藻钙时,要注意与其他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例如,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在补充海藻钙的同时,可以让小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通过阳光照射促进自身维生素D的合成,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制剂,但要注意避免过量,因为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对小孩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个体差异:每个小孩的身体状况不同,对钙的需求和耐受情况也有差异。有的小孩可能在补充海藻钙后出现一些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这时候需要及时停止补充,并咨询医生的建议。同时,有特殊病史的小孩,如患有某些肾脏疾病等,在补充海藻钙前需要先咨询医生,因为某些情况下对钙的补充需要进行特殊评估。 总之,小孩可以吃海藻钙,但需要根据小孩的具体情况,如年龄、饮食状况、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在合适的情况下合理补充,并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

    2025-10-21 12:38:07
  • 自闭症儿童是指什么情况

    自闭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诊断需依专业标准综合多方面评估并排除其他疾病,发病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幼儿期有社交互动缺失、语言发育落后等表现,学龄期有学业适应及同伴关系等问题,家长需关注早期发育异常尽早带儿童评估诊断,干预以非药物为主遵循专业康复指导方案。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自闭症儿童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群体,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缺乏目光对视、对他人呼唤反应迟钝、难以建立正常同伴关系等;沟通方面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如说话晚、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兴趣狭窄体现为对特定物品或活动过度专注,重复刻板行为包括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等)、坚持环境或生活方式固定不变等,且这些症状通常在3岁之前逐渐显现。 二、诊断依据 需依据专业诊断标准,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诊断时综合儿童的发育史、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评估,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三、发病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在自闭症发病中占重要比重,多项研究表明特定基因变异与自闭症发病相关,家族中有自闭症患者时,后代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二)环境因素 孕期母亲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如某些化学污染物)、早产、低出生体重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 四、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差异 (一)幼儿期 此阶段突出表现为社交互动缺失,如不愿与他人亲近、缺乏分享式注意(对感兴趣事物不会指向他人共同关注)等,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倒退现象。 (二)学龄期 学业适应方面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同伴关系上易与同伴产生矛盾,因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影响融入集体活动,需特别关注其在学校环境中的社交及学习支持。 五、温馨提示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早期发育迹象,若发现社交、沟通、行为等方面异常,应尽早带儿童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干预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等科学康复方法,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尊重儿童个性化需求,协助其最大程度发展社会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注意避免盲目尝试无科学依据的治疗方法,遵循专业康复指导方案。

    2025-10-21 12:37: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