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志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展开
  • 儿童链球菌感染严重吗

    儿童链球菌感染有轻重之分,轻度感染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重度,重度可引发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儿童感染特点及严重性有差异,可通过个人卫生、环境、及时治疗等措施预防及降低其严重性。 一、轻度链球菌感染的表现及影响 儿童轻度链球菌感染可能表现为咽部疼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例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通常起病较急,患儿会有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这种情况下若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多数患儿在1~2周内可恢复,对身体的长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向严重方向发展。 二、重度链球菌感染的危害及相关并发症 1.风湿热 发生机制:是儿童链球菌感染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2~3周发生。其发病机制与链球菌的抗原与人体心、关节、脑等组织的抗原相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在攻击链球菌时,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风湿热的发生。 影响: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累及心脏时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累及关节时会导致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舞蹈症等,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发生机制:也是儿童链球菌感染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影响:患儿会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面部开始,逐渐波及全身;血尿,尿液颜色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高血压等表现。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三、不同年龄儿童链球菌感染的特点及严重性差异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链球菌感染后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快的情况。例如在发生链球菌性咽炎时,可能很快出现高热,体温容易超过39℃,且精神状态较差,相比年长儿更易出现并发症,因为其自身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免疫系统反应相对更剧烈且不稳定。 2.学龄儿童时期 学龄儿童相对婴幼儿免疫系统稍成熟,但如果感染后未及时控制,同样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例如在发生链球菌感染后,若没有规范使用抗生素,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风险仍然存在,而且学龄儿童如果出现风湿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因为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可能会耽误学业等。 四、预防儿童链球菌感染及降低严重性的措施 1.个人卫生方面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因为链球菌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勤洗手可以减少手上沾染链球菌的机会,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2.环境方面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通风,减少链球菌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降低感染几率。 3.及时治疗 当儿童出现链球菌感染相关症状,如咽痛、发热等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咽拭子培养等,明确是否为链球菌感染。一旦确诊,要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足疗程用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链球菌感染的严重性。例如确诊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应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疗程为10天左右,要确保抗生素使用规范,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反复及并发症的出现。

    2025-10-21 14:40:29
  • 儿童肥胖症的表现

    儿童肥胖症有身体外观表现如体重超范围、体型圆润、皮肤有色素沉着和肥胖纹,生理功能表现如呼吸系统有呼吸浅快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心血管系统有血压升高等,运动系统表现如运动能力下降、骨骼生长发育受影响、关节疼痛、肌肉力量弱,心理行为表现如自卑及饮食、活动行为异常。 一、身体外观表现 1.体重与体型:儿童肥胖症最直观的表现是体重明显超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正常范围。通过身高体重指数(BMI)来评估,BMI值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百分位数值大于等于95th为肥胖。例如,一个10岁男孩,身高1.4米,体重超过50公斤,而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范围远低于此,其体型会呈现圆润、脂肪堆积较多的状态,可能出现腹部脂肪堆积明显,呈现腹型肥胖的外观,整体身材显得较胖,脂肪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如四肢、臀部等部位脂肪增厚。 2.皮肤表现:由于皮肤被过度撑开,可能会出现皮肤褶皱处色素沉着,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部位,这是因为局部皮肤长期处于摩擦、潮湿环境,加之脂肪堆积导致皮肤代谢等改变引起色素沉着。另外,还可能出现皮肤条纹,即肥胖纹,是由于皮肤弹力纤维断裂所致,表现为红色、紫色或白色的条纹,常见于大腿内侧、腰腹部等部位。 二、生理功能表现 1.呼吸系统:肥胖儿童可能出现呼吸浅快的情况,这是因为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胸部周围,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导致肺通气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长期可能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睡眠中打鼾、呼吸暂停、夜间憋醒等,这是由于肥胖导致上气道狭窄,睡眠时咽部肌肉松弛,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影响呼吸功能,长期可能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等。 2.心血管系统:肥胖儿童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这是因为肥胖导致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血液循环量增多,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同时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炎症因子等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可能导致左心室肥厚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运动系统表现 1.骨骼肌肉:由于体重过重,儿童的骨骼肌肉系统承受较大压力,可能出现运动能力下降,比如跑步速度减慢、耐力降低,爬楼梯容易气喘等。长期还可能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导致骨龄提前或异常,影响最终身高。另外,肥胖儿童可能存在关节负担加重的情况,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因为过多的体重会使关节软骨磨损加重,长期可能引发关节炎等问题。 2.肌肉力量:相对正常体重儿童,肥胖儿童的肌肉力量可能较弱,这是因为脂肪堆积掩盖了肌肉的发育情况,而且过重的体重限制了肌肉的正常运动和锻炼,导致肌肉力量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进行一些力量性运动测试时,肥胖儿童的表现会明显不如正常体重儿童。 四、心理行为表现 1.自卑心理:由于外观与同龄人不同,肥胖儿童可能会在学校等社交环境中受到同伴的取笑、歧视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因为体型胖而被同伴嘲笑,这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性格变得内向、孤僻。 2.行为问题:可能出现饮食行为异常,比如过度进食的情况,这是因为肥胖儿童的食欲调节可能存在一定紊乱,同时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进食行为,另外,也可能出现活动减少的行为,因为运动时感觉劳累、不舒适等,进一步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例如,肥胖儿童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且进食速度较快,进食量较大,而日常活动量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儿童。

    2025-10-21 14:39:37
  • 多动症早期的检查项目

    诊断儿童多动症需从一般情况询问入手,了解年龄、出生史、喂养及家庭环境等;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借助心理评估量表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辅助判断;还需做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对儿童患者检查时要考虑其心理特点,特殊年龄儿童需家长准确传达信息。 一、医生问诊 1.一般情况询问 了解患儿的年龄、出生史(是否早产、难产等)、喂养情况(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喂养是否顺利等)。例如,早产儿由于大脑发育可能相对不成熟,患多动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询问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关系、家庭氛围等。紧张的家庭环境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增加多动症发生的风险或影响多动症的表现。 2.症状表现询问 关注患儿在多个场合的表现,如在学校、家中的注意力情况,是否容易分心,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写作业时拖拖拉拉等。 了解活动水平,是否比同龄儿童更加活跃,难以安静地坐着,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等。 查看是否存在冲动行为,比如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不能耐心等待轮流等。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进行一般的神经系统查体,包括肌力、肌张力、反射等检查。多动症患儿可能存在轻微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表现,如反射不对称等,但这并不是特异性的诊断依据。 检查协调能力,如让患儿进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多动症患儿可能存在协调能力稍差的情况,但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三、心理评估量表 1.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有父母版和教师版等多种形式。父母版主要由父母根据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进行填写,教师版则由老师根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填写。该量表包含多个维度,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维度,通过评分可以初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多动症相关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Conners父母版量表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条目包括“常常无法留意细节,在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犯粗心大意的错误”等内容,根据儿童符合条目描述的程度进行计分,得分越高提示可能存在更明显的多动症相关行为问题。 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也可以用于评估儿童的行为问题,其中包含与多动症相关的行为表现条目,如“坐不住,手脚不停或扭来扭去”“容易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等,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多方面评估,辅助判断是否患有多动症。 四、辅助检查 1.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EEG)检查可以观察大脑的电活动情况。多动症患儿的脑电图可能存在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如慢波活动增加等,但脑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多动症,因为多动症主要是神经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脑电图主要是从电生理角度提供参考,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2.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类似多动症的症状。例如,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大脑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额叶发育异常等情况,虽然多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脑部结构的异常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所以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这些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尽量营造轻松的检查环境,减少儿童的紧张情绪。例如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要安抚儿童,告知检查过程相对安全,让儿童能够配合检查。在进行问诊时,要考虑到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家长详细、准确地提供信息。对于一些特殊年龄的儿童,如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并准确向医生传达相关信息。

    2025-10-21 14:38:40
  • 大人上火宝宝吃母乳也会吗

    大人上火宝宝吃母乳可能受影响,大人上火因饮食、情绪等因素,会使母乳成分或质量改变,致宝宝出现胃肠道(大便异常、吐奶腹胀、腹泻等)、皮肤(湿疹加重等)表现,大人需调整饮食、保持情绪良好,宝宝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做相应处理,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更需关注。 一、大人上火对母乳喂养宝宝的可能影响机制 1.饮食方面的关联 若大人上火是因为食用了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的成分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例如,过多食用辣椒后,辣椒中的辣椒素等成分可能进入母乳,宝宝摄入后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反应,像出现消化不良、大便干结等情况。这是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来自母乳的刺激性物质较为敏感。 大人上火时如果饮水过少,身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母乳的质量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母乳中的一些营养成分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和身体状况。 2.情绪与内分泌的影响 大人上火时往往可能伴有情绪的波动,如焦虑、烦躁等。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大人的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母乳的分泌和成分。例如,长期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虽然目前具体的激素变化与母乳成分及宝宝反应的直接关联机制还在研究中,但已有一些研究提示情绪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途径影响母乳喂养的宝宝。 二、宝宝可能出现的相关表现 1.胃肠道表现 宝宝可能出现大便异常,如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是因为母乳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刺激性成分,影响宝宝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水分吸收。另外,宝宝还可能出现吐奶、腹胀等情况,由于胃肠道受到母乳中潜在刺激因素的影响,消化功能受到干扰。 有的宝宝可能会出现腹泻症状,这可能是因为大人上火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改变了宝宝肠道的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 2.皮肤表现 宝宝可能出现皮肤问题,如湿疹加重。如果大人上火导致母乳中一些物质的变化,可能会通过宝宝摄入母乳后影响宝宝的皮肤状态,因为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和反应器官,宝宝身体对母乳中成分的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在皮肤上有所体现。 三、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1.大人方面 大人要注意调整自身饮食结构,尽量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健康,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的不良因素。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保证母乳的质量。 大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散步等,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中,以维持自身内分泌的稳定,间接保障母乳的良好质量。 2.宝宝方面 对于出现胃肠道不适的宝宝,要注意观察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果宝宝大便干结严重,可以适当给宝宝喂一些温水,有助于软化大便。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的饮食调整是关键的干预措施。如果宝宝腹泻情况较严重,要注意保持宝宝臀部的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等情况的发生。 对于出现皮肤问题的宝宝,要保持皮肤的清洁,避免过度搔抓。如果皮肤问题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是自行盲目用药,因为宝宝皮肤娇嫩,用药需要谨慎。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其各个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母乳中成分变化的耐受能力更弱,所以更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反应,妈妈们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饮食和情绪管理。而对于较大月龄的宝宝,虽然相对耐受能力有所增强,但也不能忽视大人上火对母乳质量的影响,仍然要关注宝宝的相关表现并及时采取措施。

    2025-10-21 14:37:43
  • 小孩腿不直应该怎么矫正腿型

    儿童不同年龄段腿型有特点及常见问题,婴儿期腿型正常待观察,幼儿期可能有生理性膝内翻或外翻。可通过姿势调整(爬行、纠正坐姿站姿)和运动矫正(游泳、适合较大儿童的瑜伽)来矫正,4岁后腿型未改善等情况需医疗干预,佝偻病等病理性因素致腿型异常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等治疗,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要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儿童不同年龄段腿型特点及常见问题 (一)婴儿期(0-1岁)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屈曲姿势,出生后腿型可能呈现一定程度的弯曲,这是正常生理现象。此时腿部的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主要是软骨为主,腿部的肌肉力量也较弱,一般不需要特殊矫正,但要注意观察腿部发育情况。 (二)幼儿期(1-3岁) 部分幼儿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膝内翻(俗称“O型腿”)或膝外翻(俗称“X型腿”)。这与幼儿开始学习行走,下肢的力学还在逐渐适应有关。如果只是轻度的偏离,可能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二、非药物矫正方法 (一)姿势调整 1.爬行锻炼 从婴儿期开始,适当让婴儿进行爬行训练。爬行时婴儿的四肢和躯干协同运动,有助于平衡下肢的力学分布。对于幼儿期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爬行障碍等方式鼓励爬行,每天可安排一定时间的爬行活动,如10-15分钟,分多次进行。 2.坐姿与站姿纠正 教导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坐姿时应让孩子背部挺直,臀部完全坐在椅子上,双腿自然分开,膝盖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站姿时要双脚并拢,收腹挺胸,头部正直,让身体的重量均匀分布在双脚上。在孩子日常活动中,家长要随时留意并及时纠正不良姿势,每次持续时间可根据孩子年龄适当调整,幼儿每次可坚持5-10分钟,每天多次。 (二)运动矫正 1.适合的运动项目 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在水中浮力可以减轻下肢的负重,同时游泳时四肢的划动和身体的伸展有助于锻炼下肢肌肉,促进腿部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游泳的时间和强度有所不同。婴儿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短时间的亲子游泳,每次5-10分钟;3岁以上儿童可以每周进行2-3次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 瑜伽(适合较大儿童):一些简单的瑜伽体式有助于改善腿型。例如树式,让孩子单脚站立,脚底贴紧另一条腿的内侧,双手向上伸直合十,保持平衡。每次练习每个腿可坚持10-15秒,每天可进行2-3组。但要注意瑜伽练习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动作正确,避免受伤。 三、医疗干预情况 (一)需要医疗干预的情况 如果孩子在4岁以后膝内翻或膝外翻仍没有改善,或者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疼痛等症状,可能存在病理性因素,如佝偻病等。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骨骼发育,可造成下肢畸形。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维生素D水平测定以及骨骼X线检查等。 (二)医疗干预措施 如果确诊为佝偻病等疾病导致的腿型异常,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进行治疗。但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等。同时,可能还需要结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来矫正腿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家长在进行任何腿型矫正相关活动时要格外小心,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孩子脆弱的骨骼和肌肉造成损伤。在进行运动矫正时,要确保运动环境安全,没有尖锐物品等危险因素。对于较大儿童,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为腿型问题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积极配合矫正措施。同时,在整个矫正过程中,要定期带孩子进行复查,观察腿型的变化情况,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矫正方案。

    2025-10-21 14:36: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