禚志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颅内感染,儿童癫痫,神经免疫性疾病展开
  • 儿童手脱皮怎么回事

    儿童手脱皮可能由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维生素缺乏、手部湿疹、真菌感染(手癣)等原因引起,针对不同原因有相应应对措施,婴幼儿手脱皮需特别护理,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注意儿童生活环境和饮食以促进皮肤健康。 一、皮肤干燥 原因: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不完善,若日常饮水较少或所处环境空气干燥,皮肤水分流失过多,易导致手脱皮。比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儿童手部皮肤更容易因缺水出现脱皮现象。 应对措施:让儿童适当增加饮水量,多吃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黄瓜等。同时可使用儿童专用的保湿护肤品,保持手部皮肤湿润。 二、接触性皮炎 原因:儿童手部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如洗洁精、肥皂、某些化纤材质的手套等,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出现脱皮症状。例如接触了新换的洗手液后,手部可能会先出现红斑、瘙痒,随后脱皮。 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儿童手部接触可疑的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接触洗涤剂等物品时建议佩戴手套。若已出现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温和的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三、维生素缺乏 原因:缺乏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引起手脱皮。比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皮肤的正常角化,B族维生素参与皮肤的代谢等过程,缺乏时可能出现手部脱皮。 应对措施:调整儿童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偏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瘦肉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制剂。 四、手部湿疹 原因:儿童手部湿疹也会导致脱皮,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接触刺激物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有的儿童本身是过敏体质,接触到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手部易发生湿疹,出现脱皮、瘙痒、红斑等表现。 应对措施:寻找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弱效的糖皮质激素药膏等进行治疗,但要注意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 五、真菌感染(手癣) 原因:如果儿童手部感染了皮肤癣菌等真菌,可能会引起手癣,出现脱皮、水疱、瘙痒等症状。比如与患有手足癣的人共用毛巾、手套等物品,容易被传染。 应对措施:保持手部清洁,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传染他人。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但儿童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其手部护理,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洗护用品,避免使用成人用品。在发现儿童手脱皮时,要仔细观察脱皮的情况、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如出现脱皮范围扩大、伴有红肿、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儿科或皮肤科就诊,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环境和饮食情况,为儿童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促进其皮肤健康。

    2025-10-21 13:34:59
  • 9个月大的宝宝发烧怎么办

    9个月宝宝发烧时,要先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通过松解衣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进行物理降温,超38.5℃或有频繁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要及时就医,还需保证充足水分、营造适宜休息环境,避免不当处理。 一、观察体温及一般状况 1.体温测量:使用合适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额温枪等)为宝宝测量体温,准确记录体温数值。9个月宝宝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2℃之间,若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以上为高热。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趋势,因为体温可能会波动。 2.一般状况观察:同时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果宝宝虽然体温升高,但精神状态尚可,食欲无明显减退,呼吸平稳,可能病情相对较轻;若宝宝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钟需警惕)、面色苍白等,应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松解衣物:给宝宝穿着宽松、轻薄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厚,影响散热。因为9个月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厚的衣物会阻碍热量散发,不利于降温。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擦浴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反应。 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宝宝额头,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及凝胶内物质的相变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帮助宝宝散热降温,退热贴可以持续发挥作用一段时间。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相关: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且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体温持续上升;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一旦发热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儿免疫系统较弱,感染容易扩散。 2.伴随症状:如果宝宝发热同时伴有频繁呕吐、腹泻、抽搐、皮疹、颈部僵硬、前囟门隆起等症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或其他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严重情况。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水分:多给宝宝喂水,因为发热会使宝宝体内水分丢失增加,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也有助于散热。可以少量多次喂水,如每隔10-15分钟喂10-20ml左右。 2.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为宜。让宝宝多休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3.避免不当处理:不要给9个月宝宝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宝宝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引起酒精中毒等不良反应;也不要自行给宝宝服用成人退烧药或未经医生指导的儿童退烧药,避免用药错误对宝宝造成伤害。 总之,对于9个月大宝宝发烧,要密切观察情况,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同时做好家庭护理工作。

    2025-10-21 13:33:20
  • 母乳性黄疸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包括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及脂肪酶可能参与、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母乳喂养量不足和喂养频率不够等方面,母乳中高含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新生儿肝脏代谢及肠道蠕动功能不完善影响胆红素代谢排泄,喂养量不足致胎便排出延迟、喂养频率不够致肠道蠕动未有效刺激,均易引发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相关物质影响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明显高于牛奶及配方奶。这种酶能够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得肠道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这种作用会导致更多的未结合胆红素被重吸收入血,从而引发黄疸。例如,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显著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这与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密切相关。 脂肪酶作用:母乳中的脂肪酶可能也参与了母乳性黄疸的发生。脂肪酶可以促进母乳中脂肪的分解,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和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不过,目前对于脂肪酶在母乳性黄疸中具体作用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但它被认为是可能的相关因素之一。 新生儿自身生理特点 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不足。正常情况下,未结合胆红素需要在肝脏中经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但新生儿肝脏的这种代谢功能尚未成熟,使得胆红素的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发黄疸。足月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早期,这种代谢功能的不完善增加了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风险。 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新生儿肠道蠕动相对较慢,使得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受到一定影响。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正常的转化和排泄途径受阻,也会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进而促进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对于早产儿来说,肠道蠕动功能更弱,这一因素对母乳性黄疸发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母乳喂养模式因素 喂养量不足:如果新生儿母乳喂养量不足,会导致胎便排出延迟。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便排出延迟会使肠道内的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例如,有调查发现,母乳喂养量不足的新生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概率明显高于喂养量充足的新生儿。这是因为胎便排出延迟使得肠道内的胆红素通过肠肝循环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喂养频率不够:新生儿需要频繁地吸吮母乳来刺激肠道蠕动和胆红素的排泄。如果喂养频率不够,肠道蠕动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也会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比如,一些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喂养间隔时间过长,使得肠道内胆红素的排出减少,增加了母乳性黄疸发生的可能性。

    2025-10-21 13:32:47
  • 智障儿童的特征

    智障儿童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适应性行为存缺陷,生长发育中运动发育普遍迟缓,认知上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新事物能力差,语言发育迟缓,情绪行为不稳定且易有冲动等行为,不同时期有对应表现,家庭需营造包容环境并定期评估,社会要提供特殊教育康复资源,早期干预重要且需家庭与专业机构密切配合以提升其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智力功能特征 智障儿童的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通常通过标准化智力测验评估,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其智商(IQ)一般低于70。此类儿童在理解、推理、解决问题等基本智力操作上表现出明显滞后,难以达到同龄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二、适应性行为特征 在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社交技能(如与他人交往、合作)、沟通能力(包括语言及非语言沟通)等适应性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无法达到同年龄、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应有的适应水平,在面对日常任务和社会情境时面临较大困难。 三、生长发育特征 部分智障儿童可能存在生长发育速度或体型的差异,运动发育普遍迟缓,大运动(如坐、站、走)和精细运动(如抓握、绘画、使用工具)的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身体协调能力较差。 四、认知特征 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困难,信息处理速度较慢,在知识获取、学业任务完成等方面表现出明显障碍。 五、语言特征 语言发育迟缓,可能出现发音不清、词汇量匮乏、语言表达不流畅或逻辑混乱,语言理解能力也低于同龄儿童,交流时难以准确传达意图或理解他人话语,存在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 六、情绪行为特征 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冲动行为、攻击性行为或退缩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常因无法应对环境要求而产生负面情绪反应,行为表现与年龄不匹配的情况较为常见。 七、年龄相关特征差异 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对周围声音、色彩等刺激反应迟钝、大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立等较晚)。 学龄期:突出表现为学习困难、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或与同伴互动障碍,难以融入学校生活。 青春期:面临身心发展不协调带来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且因自我认知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易出现行为问题,同时身体发育与智力发展不同步可能加重其心理压力。 八、特殊人群关怀提示 智障儿童的家庭需营造包容、稳定的生活环境,定期带儿童进行专业评估以调整干预方案。社会应提供特殊教育支持及康复训练资源,保障其接受适宜的教育与康复服务。在日常生活中,需格外注意避免危险环境,防止儿童因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发生意外。早期干预对智障儿童的功能改善至关重要,家庭与专业机构应密切配合,遵循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最大程度帮助儿童提升生活自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体现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支持。

    2025-10-21 13:31:17
  • 小孩晚上喝水多的原因

    小孩晚上喝水多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如代谢旺盛、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如室内温度和空气湿度;疾病因素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心理因素如习惯养成和情绪因素。家长需密切观察小孩状况,若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同时合理调整小孩饮水情况以保障健康。 饮食因素:如果小孩晚餐摄入了较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会导致体内钠含量升高,渗透压改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小孩想要通过多喝水来调节体内渗透压平衡;另外,若小孩晚餐进食了较多含水量高的食物,像西瓜、黄瓜等,也会使得晚上喝水量增加。 环境因素 室内温度:当室内环境温度较高时,小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为了补充丢失的水分,小孩会通过喝水来进行调节。比如在炎热的夏季,室内没有良好的降温设备,小孩皮肤散热加快,水分流失多,就会出现晚上喝水多的情况。 空气湿度:若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也会导致小孩呼吸道黏膜水分丢失,引起口渴,进而晚上喝水量增加。例如在冬季使用暖气或空调时,室内空气湿度降低,小孩就容易出现晚上喝水多的现象。 疾病因素 糖尿病:小孩若患有糖尿病,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其中就包括多饮。这是因为糖尿病患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导致尿糖排出增多,进而带走大量水分,引起渗透性利尿,使得小孩体内缺水,从而产生口渴感,表现为晚上喝水多。需要通过血糖检测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尿崩症: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进而导致小孩大量饮水来补充丢失的水分,可表现为晚上喝水多且尿量也多。通过尿比重、抗利尿激素测定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使得小孩尿液浓缩功能下降,排尿量增加,从而刺激小孩多喝水来补充,也会出现晚上喝水多的情况。比如肾小管间质疾病等,需要结合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等进行评估。 心理因素 习惯养成:如果小孩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晚上睡觉前必须喝水的习惯,也会表现为晚上喝水多。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有特定睡前仪式感的小孩,家长需要注意引导小孩建立良好的饮水习惯,避免过度饮水影响睡眠质量。 情绪因素:当小孩处于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时,可能会通过喝水来缓解情绪,表现为晚上喝水多。例如小孩面临考试、更换新环境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进而影响饮水情况。家长需要关注小孩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疏导。 对于小孩晚上喝水多的情况,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小孩的整体状况,包括饮水量、尿量、精神状态等。如果小孩晚上喝水多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体重异常变化、排尿异常、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注意根据小孩的年龄、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小孩的饮水情况,保障小孩的健康。

    2025-10-21 13:30: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