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肝炎、脂肪肝、肝癌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肝炎、脂肪肝、肝癌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为什么被狗咬会得狂犬病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狂犬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经狗咬伤通过唾液进入人体,沿神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扩散,感染后对神经系统有损害且影响免疫反应,不同人群被狗咬后感染狂犬病有差异及注意事项,儿童需重视、成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基础疾病人群风险更高且需特殊处理。 一、狂犬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狂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当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时,病毒可通过狗的唾液进入人体。病毒通常会沿着被咬伤部位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侵入神经,并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 二、狂犬病病毒在体内的感染过程 1.病毒入侵神经:狂犬病病毒具有嗜神经性,被狗咬伤后,病毒首先在局部肌肉组织中少量复制,然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借助神经细胞的运输系统逐渐向脊髓和大脑中枢部位挺进。 2.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一旦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会大量繁殖,然后又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扩散,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当病毒到达唾液腺时,就会通过唾液排出,此时被感染的动物就具有了传染性。 三、人体感染狂犬病后的发病机制 1.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狂犬病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导致脑组织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等病理变化。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这是因为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破坏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干扰了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 2.免疫反应的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试图对抗狂犬病病毒的感染,但狂犬病病毒在神经组织中的隐匿性以及其对神经细胞的破坏作用,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而且病毒产生的一些蛋白还可能干扰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逃逸,使得病情迅速进展。 四、不同人群被狗咬后感染狂犬病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被狗咬后更需要重视,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而且往往不能准确表达被咬伤后的不适情况。儿童被狗咬伤后应尽快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被咬伤后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的精神状态改变、恐水等疑似狂犬病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成年人:成年人虽然免疫系统相对成熟,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被狗咬后同样要及时进行伤口的清洗消毒等处理,并按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如果咬伤较严重,还可能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 3.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被狗咬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疾病本身可能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效果。这类人群被狗咬后,除了要及时进行常规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外,还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身体状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免疫相关问题。

    2025-10-15 15:08:24
  • 狂犬病十天排除法是什么

    狂犬病十天排除法是判断被可疑动物咬伤后感染风险的方法,针对被狗等动物咬伤情况,观察咬人的可疑健康动物10天,若动物10天内健康则被咬伤者感染风险低,异常则需采取预防措施,不同特殊人群被咬伤后应用该法时需注意相关伤口护理及就医等情况。 具体操作及原理 1.观察对象:主要针对被狗等常见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情况。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更容易被动物咬伤,所以在应用十天排除法时,更要仔细观察咬人的动物情况。儿童被动物咬伤后,家长应立即按照流程观察咬人的动物。 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比如经常接触动物的人群,如兽医等,在被动物咬伤后,也应严格遵循十天排除法来初步判断风险。 2.观察期限:从被咬伤之日起观察该动物10天。 在这10天内,需要密切关注动物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等。正常健康的动物在10天内一般不会出现狂犬病相关的异常症状,如狂躁、流涎、行为异常等。如果动物在10天内出现了狂犬病的典型症状,那么被咬伤者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就很大,需要及时采取后续的预防措施。 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人被咬伤后,依据十天排除法观察动物的重点相似,但儿童由于身体免疫力等因素,更需要谨慎对待。如果动物在10天内出现异常,即使儿童之前接种过狂犬疫苗等,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3.意义:如果按照十天排除法观察到咬人的动物在10天内健康如常,那么被咬伤者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大大降低,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排除,因为可能存在动物在潜伏期内尚未表现出症状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发生狂犬病感染的概率极低。不过如果动物在10天内出现异常,就需要立即采取积极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措施,如清洗伤口、接种狂犬疫苗等。 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被动物咬伤后,家长除了严格按照十天排除法观察动物外,还应更加细致地护理伤口。在观察动物期间,要保证儿童伤口的清洁,避免儿童用手抓挠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如果动物在10天内出现异常,应尽快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后续的预防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被动物咬伤后,应用十天排除法观察动物的同时,要注意自身伤口的护理。由于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可能较弱,所以更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果动物出现异常情况,老年人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狂犬病的感染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有基础病史人群:比如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被动物咬伤后,即使按照十天排除法动物看起来健康,也应更加谨慎。因为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应对潜在的狂犬病病毒感染,所以在动物观察期内,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有任何不适,如发热、伤口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必要时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

    2025-10-15 15:08:07
  • 新型冠状病毒危害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可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及其他器官系统产生多方面危害,如侵犯呼吸系统引发病变、影响心血管系统致心肌损伤等、扰动免疫系统、对肾脏和神经系统等有潜在危害,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差异。 一、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呼吸系统,可引发从上呼吸道到下呼吸道的一系列病变。研究表明,病毒会侵袭气道上皮细胞等,导致患者出现咳嗽症状,这是机体试图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和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射。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肺部炎症,影响气体交换功能,使得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如胸部CT可见肺部磨玻璃影、实变影等炎症改变,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而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呼吸系统症状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有部分儿童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咳嗽、气促等情况;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出现严重的呼吸相关问题风险更高。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新冠病毒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病毒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肌细胞,引发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酶谱异常,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升高等。另外,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血液供应。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可能加重,因为原本的心血管基础病变会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缺氧等综合因素影响下进一步恶化,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会升高。 三、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扰动。它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例如削弱淋巴细胞的活性等,使得人体免疫力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容易导致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容易继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如细菌、真菌等的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状态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系统受影响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免疫紊乱情况;老年人免疫系统衰退,感染后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因免疫系统受扰而出现反复感染等问题。 四、对其他器官系统的潜在危害 除了上述系统外,新冠病毒还可能对其他器官系统产生潜在危害。例如对肾脏的影响,部分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肾功能损伤,表现为肌酐升高等,这可能与病毒直接侵袭肾脏细胞、炎症因子介导的肾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肾脏病变可能加重,因为原有的肾脏病变会在全身炎症、缺氧等情况影响下进一步受到损害。另外,对神经系统也可能有影响,一些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出现头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或炎症因子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2025-10-15 15:07:13
  • 哪三种人不易感染新冠

    不易感染新冠的人群包括接种新冠疫苗且免疫应答良好的,此类人群因疫苗诱导免疫保护不易感染;免疫力较强且生活方式健康的,自身免疫系统健全、经常锻炼、作息规律、饮食均衡使其能有效抵御病毒;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康复且体内存在免疫记忆的,机体记忆细胞可迅速激活免疫反应降低再次感染几率。 一、接种新冠疫苗且免疫应答良好的人群 接种新冠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研究表明,完成全程新冠疫苗接种(如两剂次灭活疫苗或一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等)并产生有效免疫应答的人群,相较于未接种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显著降低。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程接种疫苗的人群在面临新冠病毒传播时,发病、重症及死亡风险均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这类人群因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不易感染新冠。 二、免疫力较强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 (一)免疫力较强 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健全的人群,其体内免疫细胞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例如,健康的中青年人群,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能够快速应对潜在的病毒感染。研究发现,这类人群体内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正常,能够及时启动免疫反应来清除进入体内的新冠病毒,从而降低感染几率。 (二)生活方式健康 1.经常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也会有所提升。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相对更优,对新冠病毒的抵御能力更强。 2.作息规律: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睡眠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使免疫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长期熬夜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而作息规律的人群则不易受新冠病毒的轻易侵袭。 3.饮食均衡:均衡的饮食为机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例如,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富含蛋白质的瘦肉、鱼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等,能够为免疫系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 三、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已康复且体内存在免疫记忆的人群 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康复的人群,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记忆。当再次面临新冠病毒时,体内的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能够迅速被激活,快速启动免疫反应,及时清除病毒,从而降低再次感染的几率。研究显示,康复者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等免疫物质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发挥保护作用,使得这类人群相对不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者仍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免疫保护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

    2025-10-15 15:06:21
  • 打完狂犬疫苗之后的两个月被狗咬

    打完狂犬疫苗后两个月被狗咬,需先评估抗体水平,再处理伤口,根据抗体滴度情况决定疫苗接种决策,儿童、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还需给予心理关怀。抗体≥0.5IU/ml可加强接种1剂,<0.5IU/ml需全程接种5针;伤口用肥皂水等清洗消毒,儿童处理要轻柔,伤口深大需就医;儿童关注反应、老年人考虑基础疾病,均要进行心理关怀。 一、抗体水平评估 打完狂犬疫苗后两个月被狗咬,首先要评估体内的抗体水平。一般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狂犬病中和抗体滴度来判断。如果抗体滴度仍在有效保护水平(通常认为≥0.5IU/ml),那么再次暴露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相对较低;若抗体滴度已低于有效保护水平,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措施。不同年龄人群抗体产生和维持情况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可能抗体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更需关注抗体检测结果。 二、伤口处理 无论抗体水平如何,都要及时对伤口进行彻底处理。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清洗和消毒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果伤口较深或面积较大,还需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清创等处理。 三、疫苗接种决策 抗体滴度≥0.5IU/ml:一般情况下,可加强接种1剂狂犬疫苗。因为体内仍有一定量抗体,加强1剂能快速提升抗体水平以应对此次暴露。不同年龄人群加强接种疫苗的反应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反应的概率与成人有差异,但总体遵循加强1剂的原则。 抗体滴度<0.5IU/ml:这种情况需要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即按照0、3、7、14、28天的程序接种5针狂犬疫苗。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特点,在全程接种时要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在打完狂犬疫苗后两个月被狗咬,更要关注伤口处理的温和性以及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要根据体温等情况进行适当护理,如体温<38.5℃可采用物理降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需及时就医。同时要确保儿童在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过程中配合良好。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抗体水平可能本身就相对较低,在评估抗体水平后,若需要加强接种或全程接种疫苗,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接种疫苗时要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因为疫苗接种可能会引起一些身体反应,需警惕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五、心理关怀 被狗咬后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要给予心理关怀,儿童可能会因为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产生恐惧情绪,要耐心安抚;老年人可能会因为对狂犬病的担忧而焦虑,要向其解释相关的处理措施和依据,缓解其紧张情绪。

    2025-10-15 15:05: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