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肝炎、脂肪肝、肝癌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肝炎、脂肪肝、肝癌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新冠疫苗打一针和打三针的区别

    新冠疫苗有一针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与三针的重组蛋白疫苗之分,一针的利用改造腺病毒携抗原基因激发免疫且仅需接种1剂次较简便,三针的通过基因工程表达抗原蛋白按0、1、2个月接种3剂次需精心规划,两者免疫效果均经临床验证能防新冠重症,孕妇符合条件可按程序接种需遵医生评估,哺乳期接种抗体一般不明显影响婴儿但建议接种后密切关注婴儿情况。 一、疫苗类型差异 1.一针新冠疫苗多为腺病毒载体疫苗,它是利用经过改造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新冠病毒抗原基因,从而激发机体免疫反应;2.三针新冠疫苗为重组蛋白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表达新冠病毒的抗原蛋白,然后将其制成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二、免疫程序不同 1.一针新冠疫苗免疫程序为仅需接种1剂次;2.三针新冠疫苗免疫程序是按照0、1、2个月的程序接种3剂次,需要间隔一定时间完成全程接种。 三、免疫效果特点 1.相关科学研究显示,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1剂次后,能在一定时间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对新冠病毒感染起到防护作用;重组蛋白疫苗接种3剂次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等免疫指标情况有相应研究数据支撑,其免疫效果经过临床验证能达到防护要求,不同疫苗的免疫效果都基于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均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重症等情况; 四、接种便捷性考量 1.一针新冠疫苗由于只需接种1剂次,在接种安排上相对更简便,对于时间安排紧张等情况的人群可能更易适应;2.三针新冠疫苗因为需要接种3剂次,且有时间间隔要求,在接种计划安排上需要更精心规划,相对来说接种次数较多会给部分人群带来一定接种频次上的不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对于孕妇群体,一针腺病毒载体疫苗和三针重组蛋白疫苗在孕期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有相关研究评估。现有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在符合接种条件时可按程序接种,但需遵循专业医生根据个体孕期具体情况的评估建议;2.哺乳期女性接种时,一针疫苗和三针疫苗的抗体能否通过乳汁传递等情况也有科学监测。研究表明,一般不会对哺乳期婴儿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但仍建议接种后密切关注婴儿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这是基于科学监测数据得出的人文关怀提示内容,充分考虑哺乳期女性和婴儿的健康安全。

    2025-10-15 13:41:00
  • 老人低烧上午正常下午发烧有什么原因原因

    老人上午正常下午发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慢性胆道等感染,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性因素如肾癌、肝癌、白血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弱、甲亢等)引起,需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老人日常要注意休息、饮食等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要重视。 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部分老人感染后会有午后低热现象,还可能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病毒在体内复制过程中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等一系列症状,下午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使得发热更易在下午出现。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老人患类风湿关节炎时,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关节组织,除了关节肿痛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午后低热的情况。这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体内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影响体温调节。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部分患者会有午后发热症状,同时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损表现。 肿瘤性因素:某些恶性肿瘤,如肾癌、肝癌等,肿瘤组织坏死释放的物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可能表现为午后低热。肿瘤细胞会分泌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异常,下午时可能因为身体的生理节律等因素,发热更易被察觉。另外,血液系统的肿瘤,如白血病,也可能出现午后低热,同时还会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其他情况:老人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若下午活动量增加、环境温度变化等,也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但一般幅度较小。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老人患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也可能出现午后低热情况,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 对于老人出现上午正常下午发烧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核菌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室内环境适宜,密切观察体温及伴随症状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更要重视这种体温变化,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2025-10-15 13:40:56
  • 新冠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防护要点包括规范佩戴口罩与重视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定期消毒环境,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提升自身免疫力,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并做好防护、儿童避免去人群密集处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基础疾病者遵医嘱控病少接触外界以降低感染风险。 一、个人防护举措 1.口罩佩戴规范,于人员密集场所或与他人接触时,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口罩能有效阻拦病毒传播,例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超市等场景均应正确佩戴。 2.手卫生重视有加,运用流动水及肥皂洗手,时长不少于20秒,或使用酒精浓度≥60%的洗手液,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打喷嚏后等情形要及时洗手,以此阻断病毒经手传播。 二、环境与社交防护要点 1.社交距离保持,尽量远离人员密集、通风欠佳的场所,与他人维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可降低感染几率,如避免前往密闭式的大型聚会场所。 2.环境定期消毒,对家居环境、工作场所等物体表面定时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合适消毒剂,依照说明书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像对门把手、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重点消毒。 三、自身免疫力提升途径 1.饮食均衡合理,保证摄取充足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例如多食用新鲜蔬果、瘦肉、鱼类等,为身体正常免疫功能提供营养支撑。 2.运动适度恰当,依据自身状况选取适宜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长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睡眠充足保障,成年人每日需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应延长,良好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及免疫系统正常运作。 四、特殊人群防护细则 1.老年人:因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且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应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护,家属要协助开展家居环境消毒等工作,密切留意老年人健康状况,防止感染后出现严重后果。 2.儿童: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处,家长要助力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如正确洗手等,同时保障儿童营养供给与充足休息,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防护需更为细致。 3.有基础疾病者:此类人群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风险较高,应严格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尽量减少与外界人员接触,定期监测自身健康指标,若有不适及时就医,以降低重症发生风险。

    2025-10-15 13:39:44
  • 得新冠35.6度体温正常吗

    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之间,感染新冠后测得35.6℃属体温偏低情况,可能由新冠病毒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服用退热药物后机体散热增加及自身基础代谢状态改变等多种因素导致,成人单纯体温偏低无其他严重不适可适当增添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密切留意体温及其他症状变化,伴随持续精神差、呼吸困难等异常应及时就医,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低体温更需重视要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并尽快带儿童到儿科就诊,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出现新冠后35.6℃低体温都需引起重视,要尽量为身体创造适宜恢复环境,持续关注体温及全身症状变化,若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以确保及时获得专业诊疗保障健康恢复。 一、正常体温范围及新冠下的体温分析 正常人体温一般波动在36℃~37℃之间,而感染新冠后测得35.6℃属于体温偏低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或服用退热药物后机体散热增加、自身基础代谢状态改变等多种因素导致体温偏离正常范围。 二、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及应对要点 (一)成人情况 成人感染新冠后出现35.6℃低体温,需观察自身是否伴有精神萎靡、极度乏力等表现。若仅单纯体温偏低且无其他严重不适,可通过适当增添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如22℃~24℃左右)来保暖,同时密切留意体温及其他症状变化。若伴随持续精神差、呼吸困难等异常,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儿童情况 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新冠后出现35.6℃低体温时更需重视,这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如感染累及全身状况等。此时应立即为儿童采取保暖措施,例如使用合适厚度的被褥包裹,但要避免过度保暖导致不适,同时尽快带儿童到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检查明确低体温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处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稳定体温状况。 三、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及综合建议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出现新冠后35.6℃低体温都需引起重视。要尽量为身体创造适宜的恢复环境,成人可适当摄入温热食物(如温粥等)补充能量,儿童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护理。同时,持续关注体温及全身症状变化,若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以确保及时获得专业诊疗,保障健康恢复。

    2025-10-15 13:39:16
  • 小三阳怎样治疗方法

    乙肝监测评估需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腹部超声、甲胎蛋白检查并依人群定复查频率,抗病毒治疗是乙肝病毒DNA阳性且符合指征时用药物且不同人群有考量,免疫调节可辅助使用免疫调节剂但需遵医嘱,生活方式要饮食均衡、充足休息、严格戒酒,特殊人群孕妇需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并阻断,儿童关注药物对发育影响,老年综合考虑肝肾功能调整方案。 一、监测评估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转氨酶等指标变化;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评估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及有无纤维化、肝硬化等情况;监测甲胎蛋白,筛查肝癌风险。一般成人每3-6个月复查一次,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及病情进展,适当调整复查频率。 二、抗病毒治疗 若乙肝病毒DNA阳性,且肝功能持续异常(ALT≥正常值上限2倍)或肝组织学显示明显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不同人群需综合考量,如孕妇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药物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儿童患者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三、免疫调节治疗 可辅助使用免疫调节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调节治疗需依据个体免疫状态差异调整,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助力病情控制,但不可替代主要治疗措施。 四、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类食物(瘦肉、鱼类、豆类等),避免高油、高糖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肝脏代谢负担。 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成年人每日建议7-8小时睡眠时间,儿童需保证充足休息以利于身体发育及病情恢复。 避免饮酒:酒精需经肝脏代谢,会加重肝脏损伤,无论何种年龄、性别人群均应严格戒酒。 五、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需评估母婴传播风险,必要时在孕期特定阶段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并在产后密切监测新生儿乙肝感染情况及母亲病情变化。 儿童: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治疗过程中加强生长指标监测,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对儿童机体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等基础状况,调整治疗方案时兼顾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及不良反应。

    2025-10-15 13:38: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