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擅长: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展开
  • 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方法是什么

    胆结石胆囊炎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一般治疗(饮食调控、对症治疗)和溶石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疗程长、有复发率);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用、创伤小、恢复快,不同人群有相应考量)和开腹胆囊切除术(适用于特定复杂情况,创伤大、恢复慢,不同人群有相应考量),特殊情况可考虑其他治疗,手术是根治主要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胆结石胆囊炎患者,首先要注意饮食调控。急性发作期需禁食,让胆囊休息,然后逐渐恢复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例如,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高脂肪食物摄入,因为儿童胆囊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高脂肪饮食可能加重胆囊负担;老年患者由于代谢功能减退,更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防止病情加重。 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不同,比如儿童一般不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止痛,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安全的方式。 2.溶石治疗 适用于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较好的患者。常用的溶石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使胆汁去饱和,促进胆固醇结石溶解。但溶石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6-24个月,且有一定的复发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溶石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儿童一般不采用溶石治疗,因为儿童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与成人不同,且溶石药物对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充分证实。 二、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大多数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包括有症状的胆结石胆囊炎患者、反复发作胆囊炎的患者等都可采用。对于年轻患者,腹腔镜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小,恢复后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老年患者虽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在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上也可进行该手术,术后需加强护理,注意切口感染等问题;儿童患者一般较少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除非病情非常严重,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2.开腹胆囊切除术 适用于腹腔镜手术难度较大的情况,如胆囊炎症严重、粘连严重等。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恢复相对较慢。对于老年患者,开腹手术的风险相对腹腔镜手术更高,如可能出现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需要更加精心的围手术期管理;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因为儿童腹部组织脆弱,开腹手术创伤对儿童身体发育可能产生更大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其他治疗方式,但一般来说手术是根治胆结石胆囊炎的主要方法。

    2025-10-16 13:32:36
  • 恶心干呕怎么办

    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上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生活方式上饭后不立即平躺且休息时抬高上半身、保持心情放松,妊娠早期恶心干呕可通过调整缓解严重需就医,胃肠道、肝胆疾病需就医明确并以非药物为基础结合病情处理,儿童出现优先非药物干预持续不缓解等要就医,老年人要考虑慢性疾病及药物副作用饮食软烂易消化并告知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以便就医判断。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可优先摄入米粥、面条、软馒头等,这类食物易于消化,能减轻胃肠道负担,缓解恶心干呕症状。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高糖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加重不适。 2.少量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将一日三餐分为5-6小餐,每次适量进食,减轻胃肠道消化压力,维持血糖稳定,有助于改善恶心干呕状况。 (二)生活方式调整 1.体位管理:饭后不宜立即平躺,可适当活动15-30分钟后再休息,休息时可将上半身适当抬高15-30度,减少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引起的恶心感。 2.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放松,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可通过听轻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或加重恶心干呕。 二、不同病因相关应对 (一)妊娠相关 女性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干呕多为正常生理现象,孕妇可通过上述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如选择喜欢的清淡食物、保持舒适体位等。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营养摄入,需及时就医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干预。 (二)疾病因素 1.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除遵循上述非药物干预外,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但一般优先通过调整生活饮食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症状基础上,再结合病情决定是否用药。 2.肝胆疾病:如胆囊炎、肝炎等,也可出现恶心干呕症状,此时需积极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规范诊疗下进行相应处理,非药物干预可作为辅助缓解不适的手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恶心干呕时,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反应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为易消化的儿童辅食,保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谨慎对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恶心干呕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饮食上需更加注重软烂、易消化,同时需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黑便等,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若因药物引起的恶心干呕,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6 13:31:41
  • 老年人打嗝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老年人打嗝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深呼吸法、惊吓法、按压穴位法、饮水弯腰法,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采用非药物治疗需谨慎,若打嗝持续时间长或伴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深呼吸法 老年人可以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再缓缓呼出,重复几次。研究表明,深呼吸能够干扰人体的呼吸神经反射,从而缓解打嗝症状。例如,有相关临床观察发现,通过规范的深呼吸操作,约60%的老年人打嗝情况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原理在于深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影响与打嗝相关的膈肌等呼吸肌群的运动协调性。 (二)惊吓法 可趁老年人不注意时,突然拍打其背部,利用惊吓来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进而止住打嗝。不过要注意力度适中,因为老年人骨骼、肌肉等机能相对较弱,过于用力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有部分研究显示,约30%的老年人在接受适当力度的惊吓法后,打嗝能立即停止,但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老年人,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老年人,突然惊吓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如导致血压骤升等。 (三)按压穴位法 1.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用拇指稍用力按压攒竹穴,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持续按压1-3分钟。有研究指出,刺激攒竹穴能通过神经传导调节膈肌的运动,对缓解打嗝有一定作用,经临床观察,约40%的老年人在按压攒竹穴后打嗝得到缓解。 2.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横纹上约3横指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另一手的拇指按压内关穴,同样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按压3-5分钟。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刺激该穴位可调节心包经气血,进而影响到与打嗝相关的神经反射,部分老年人在按压内关穴后打嗝情况有所改善。 (四)饮水弯腰法 老年人喝一口温开水,然后慢慢咽下,同时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15次。这是因为弯腰时,内脏可能会对膈肌产生一定的按摩作用,改变膈肌的痉挛状态。有实践观察发现,约50%的老年人通过饮水弯腰法能缓解打嗝,其机制可能与改变膈肌位置、调节胃肠道内环境对神经反射的影响有关。 二、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老年人,在采用上述非药物治疗方法时需格外谨慎。例如,患有胃溃疡的老年人,在进行惊吓法时要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病情加重;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进行突然的动作如拍打背部等惊吓法时,要防止血压波动过大。同时,在使用按压穴位法时,要注意按压的力度和部位,避免因操作不当对老年人造成额外的损伤。如果老年人打嗝持续时间较长(超过48小时)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呕吐、胸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如胃肠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器质性病变引起打嗝的可能。

    2025-10-16 13:30:49
  • 分泌性腹泻是什么

    分泌性腹泻是因肠黏膜受刺激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抑制引起的腹泻,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分泌吸收失衡有关,常见病因有肠道感染、内分泌肿瘤等,临床表现为排大量水样便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找病因、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及谨慎用药。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肠腔内的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与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当某些因素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加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引发分泌性腹泻。例如,某些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促进肠液分泌;或者某些病原体感染后,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对氯的分泌增加,同时对钠的吸收减少,进而使大量水分进入肠腔,引发腹泻。 常见病因 肠道感染:如霍乱弧菌感染,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引起剧烈的分泌性腹泻,患者会排出大量米泔水样便。 内分泌肿瘤:比如胃泌素瘤,肿瘤细胞会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胃酸和肠液分泌,导致分泌性腹泻;还有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肿瘤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肠道分泌增加而引起腹泻。 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的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等也可能导致分泌性腹泻。 临床表现 患者一般排出大量水样便,每日排便量可超过1升,粪便中无脓血,粪便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渗透压。同时,患者可能伴有腹痛、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脱水、休克等情况。例如严重脱水时,患者会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表现;电解质紊乱时,可能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腹泻情况,包括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发病诱因等,以及是否有基础疾病、用药史等。 实验室检查:检测粪便电解质、pH值等,分泌性腹泻的粪便pH多呈中性或碱性,电解质中钠含量较高;还可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情况;对于怀疑内分泌肿瘤导致的分泌性腹泻,还需检测相关激素水平。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肠道肿瘤、内分泌肿瘤等病变。 治疗原则 首先要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内分泌肿瘤导致的分泌性腹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同时,要及时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调节功能较弱,更要密切关注脱水情况,及时补液,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生理特点,比如儿童的肾脏功能、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纠正脱水等情况,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6 13:29:30
  • 幽门螺旋杆菌多久变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为癌一般需数年至数十年,受宿主(年龄、性别、病史)、Hp(菌株差异、感染程度)、生活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等多因素影响,时间因人而异,Hp感染人群应及时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以降低胃癌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发展为癌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一般来说,从Hp感染开始,到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再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胃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存在个体差异。 影响发展速度的因素 宿主因素 年龄:年龄较大的人群,机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Hp感染后发展为癌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的胃黏膜萎缩等基础病变发生率较高,在Hp感染的情况下,更易向癌变方向发展。 性别:有研究发现,男性感染Hp后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幽门螺旋杆菌多久变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易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这些因素会影响Hp感染后的转归。 病史: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胃溃疡、胃息肉等病史,再感染Hp时,发展为癌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因为原有胃部病变的存在,胃黏膜的微环境已经发生改变,Hp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促进病变向恶性转化。 Hp相关因素 Hp菌株差异:不同的Hp菌株毒力不同,一些高毒力的菌株可能会加速胃黏膜病变的进展,从而缩短发展为癌的时间。例如,某些菌株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更为严重,会更快地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推动病变向癌变方向发展。 感染程度:Hp感染的数量越多,对胃黏膜的持续损伤越重。大量的Hp在胃内定植,会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进而促进胃黏膜的病理改变逐步演进,增加了发展为癌的风险和缩短了发展为癌的时间。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物的人群,Hp感染后更易发展为癌。例如,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烟熏、腌制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这些因素与Hp感染协同作用,加快胃黏膜病变向癌变的进程。 吸烟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吸烟时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胃部,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在Hp感染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会使胃黏膜病变的进展加快,增加发展为癌的可能性。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发展为癌的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宿主、Hp自身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Hp感染人群,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部病变并进行干预,降低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2025-10-16 13:28: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