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皮肤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向 Ta 提问
王晓彦,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皮肤性病科临床工作,擅长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病的治疗。
社会任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病理学组成员等。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荣获5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60余篇,SCI4篇。获得全国“十佳优秀中青年医师奖”等荣誉。
展开-
什么是白癜风
白癜风是常见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神经化学因子等学说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白斑(可累及黏膜),临床分型包括局限型、散发型等,分期有进展期和稳定期,诊断靠典型表现及伍德灯等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儿童要防外伤和关注心理,成年人要保持积极心态避暴晒,老年人治疗要综合身体状况谨慎用药。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 一、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学说关系密切,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黑素细胞,导致黑素细胞功能受损、破坏,使得皮肤中黑素生成减少或消失,从而出现白斑。此外,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可能增加患白癜风的易感性。神经化学因子学说也被提及,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可能对黑素细胞有损伤作用。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境界清楚的白斑,大小、形态不一,可单发或多发。白斑处皮肤一般无鳞屑、瘙痒、疼痛等自觉症状。白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好发于暴露及摩擦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背、腕部、前臂及腰骶部等。随着病情发展,白斑可逐渐扩大、增多,相邻白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片。 2.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累及黏膜,如口腔、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等部位出现白斑。 三、临床分型与分期 1.临床分型 局限型:白斑单发或群集于某一部位。 散发型:白斑散在、大小不一,但多对称分布。 泛发型:白斑超过体表面积的50%以上,常由散发型发展而来。 肢端型:白斑初发于肢端,如手部、足部、面部等,可累及黏膜。 节段型:白斑按神经节段分布,一般为单侧分布。 2.临床分期 进展期:白斑增多,原有白斑逐渐向正常皮肤移行、扩大,境界模糊不清,可出现同形反应(即皮肤损伤处出现新的白斑)。 稳定期:白斑停止发展,境界清楚,白斑边缘色素加深。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白斑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可借助伍德灯检查,白癜风在伍德灯下表现为纯白色荧光;皮肤镜检查也有助于观察白斑处皮肤的微观结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明显减少或消失,基底层黑素细胞消失是诊断白癜风的重要依据。 2.鉴别诊断:需与贫血痣、无色素痣、花斑癣、白色糠疹等疾病相鉴别。贫血痣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摩擦局部时白斑不发红,周围皮肤发红;无色素痣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发病,白斑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境界模糊;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白斑边界一般不太清楚,真菌镜检可发现菌丝或孢子;白色糠疹多见于儿童,白斑上常有细薄鳞屑。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白癜风时,家长需注意避免孩子外伤,因为外伤可能诱发同形反应加重病情。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因白斑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成年人:成年人患白癜风可能影响外貌美观,从而对其社交、心理等方面产生影响,应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同时在生活中注意避免暴晒等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 3.老年人:老年人患白癜风相对较少,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全面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025-10-17 14:09:56 -
痘坑的治疗方法
痘坑可通过化学剥脱术、激光治疗(非剥脱性激光、剥脱性激光)、微针治疗、填充治疗(自体脂肪填充、玻尿酸填充)、射频治疗等方法改善,不同方法有各自特点,选择需综合患者年龄、痘坑严重程度等因素,且术后护理重要。 一、化学剥脱术 化学剥脱术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改善皮肤表面状况以治疗痘坑。常用的化学药剂如水杨酸、乙醇酸等,它们可以去除皮肤的角质层,刺激新的皮肤组织生长。例如,水杨酸能够深入毛孔,溶解角质栓,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对于较轻的痘坑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对于较深的痘坑效果有限。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都可能适用,但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需谨慎使用,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该方法。 二、激光治疗 1.非剥脱性激光 如1550nm非剥脱性激光,它可以刺激皮肤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而不破坏皮肤的表皮层。其原理是利用激光的能量被真皮组织中的水吸收,产生热效应,促使胶原蛋白重组,从而改善痘坑的外观。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有一定的应用,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痘坑情况适合,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但要注意能量的选择要适中,以避免对儿童皮肤造成过度损伤。 2.剥脱性激光 像二氧化碳激光,它可以去除皮肤的表层组织,刺激深层胶原蛋白的生成。对于较深的痘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红肿、结痂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中,成年人相对更能耐受术后的恢复过程,儿童则需严格把控适应证,因为儿童皮肤修复能力虽强,但术后护理要求更高。 三、微针治疗 微针治疗是通过微针滚轮上的许多微小针头刺激皮肤,促进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微针可以刺激皮肤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从而改善痘坑。它适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对于儿童来说,要选择合适尺寸的微针,且操作时要非常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治疗后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护理,防止感染。 四、填充治疗 1.自体脂肪填充 抽取自身其他部位的脂肪,经过处理后填充到痘坑部位。自体脂肪是自身组织,不会出现排异反应。但脂肪填充后的存活率有一定差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年轻患者的脂肪存活率相对可能较高一些,因为其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理状况相对更有利于脂肪的存活。不过,自体脂肪填充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2.玻尿酸填充 玻尿酸是一种透明质酸,注入痘坑后可以起到填充作用,使痘坑变得平整。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使用,但对于儿童,由于玻尿酸填充属于有创操作,需谨慎考虑,一般不建议儿童过早进行该治疗。玻尿酸填充后要注意避免局部受到外力碰撞等,以保证填充效果的稳定性。 五、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利用射频能量作用于皮肤,刺激胶原蛋白的收缩和新生。例如,点阵射频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微小的热损伤区,诱导皮肤修复反应,促进胶原蛋白再生,从而改善痘坑。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都可能适用,在治疗儿童痘坑时,要根据儿童的皮肤特点调整射频的参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选择痘坑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痘坑的严重程度、皮肤状况等多种因素,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术后的护理都非常重要,包括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暴晒、按照医生要求使用相关护理产品等,以促进皮肤的良好恢复。
2025-10-17 14:08:13 -
脸上有块黑色的胎记能去掉吗
脸上黑色胎记可通过合适方法改善或去除,常见太田痣可首选Q开关激光治疗且需多次,先天性色痣较小可手术切除,较大需权衡并观察恶变倾向;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有胎记类型、面积颜色深浅及个体差异;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并注重护理,成年患者要了解方法优缺点、注意风险等,具体治疗方案需专业医生据胎记及个体情况制定。 一、常见的黑色胎记类型及对应去除方式 太田痣:是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走行部位的灰蓝色斑片损害。目前,Q开关激光治疗是太田痣的首选方法,如Q开关1064nm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等。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治疗间隔通常为3-6个月,多次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经过规范的激光治疗,大部分太田痣患者的颜色能明显淡化,外观得到显著改善。 先天性色痣:对于较小的先天性色痣,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如果色痣面积较大,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皮肤移植等后续处理。手术切除的优势在于能够较为彻底地去除病变组织,但手术会遗留瘢痕,需要根据色痣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对于较大的先天性色痣,还需要密切观察其有无恶变倾向,因为先天性色痣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面积大于20cm2的先天性巨痣,恶变几率相对较高。 二、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 胎记的类型:不同类型的黑色胎记,其色素细胞分布深度等情况不同,这会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的效果。例如太田痣的色素主要位于皮肤的真皮层,而一些表皮内的黑色胎记可能更适合不同的激光治疗参数。 胎记的面积和颜色深浅:面积较大、颜色较深的黑色胎记往往需要更多次的治疗,且完全去除的难度相对较大。一般来说,颜色较浅、面积较小的胎记治疗效果相对更好,所需治疗次数也较少。 个体差异:患者的皮肤类型、年龄等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去除效果。例如,皮肤较黑的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的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考虑治疗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安抚儿童情绪,尽量减少其心理创伤。对于成年人,皮肤的老化程度等因素也会对治疗效果和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脸上有黑色胎记时,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更加谨慎。对于激光治疗,要确保激光参数的选择适合儿童皮肤,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避免因疼痛等引起儿童的恐惧和不配合。同时,家长要注意术后儿童皮肤的护理,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促进皮肤修复。对于需要手术切除的先天性色痣,要在儿童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较好耐受手术时再考虑手术,并且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考虑去除黑色胎记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在激光治疗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皮肤护理情况、是否有过皮肤过敏史等。如果选择手术切除,要注意术后瘢痕的预防和处理,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皮肤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同时,成年患者要正确认识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持合理的期望值。 总之,脸上的黑色胎记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改善或去除的,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胎记的具体情况,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评估后制定,同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特殊人群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2025-10-17 14:06:45 -
下巴起疙瘩是什么原因
下巴起疙瘩的原因包括痤疮(与雄激素水平、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相关)、细菌感染性毛囊炎(因皮肤卫生差等细菌侵入毛囊引发)、真菌感染性毛囊炎(因多汗等马拉色菌等感染)、接触性皮炎(接触外物过敏)、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变化等)、饮食因素(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因素(压力大等影响内分泌),青少年需保持皮肤清洁等,女性生理期孕期要注意激素及护肤,儿童起疙瘩需警惕湿疹等并及时就医排查。 一、痤疮 痤疮是下巴起疙瘩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水平升高,会促使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分泌过多若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会使皮脂排出受阻,进而形成粉刺。同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可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下巴出现丘疹、脓疱等疙瘩。雄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糖饮食、长期熬夜等)均可能加重痤疮的发生。 二、毛囊炎 (一)细菌感染性毛囊炎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皮肤卫生状况不佳、局部皮肤破损等因素易诱发。当细菌侵入下巴毛囊时,会引起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脓疱等疙瘩,常伴有疼痛。 (二)真菌感染性毛囊炎 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可导致下巴毛囊炎,通常在多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情况下易发。真菌在皮肤表面大量繁殖,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表现为下巴出现圆形或类圆形的丘疹、斑丘疹等疙瘩,可能伴有瘙痒。 三、接触性皮炎 皮肤接触外界物质后发生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下巴起疙瘩。例如,使用不合适的化妆品、护肤品,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接触金属饰品(如项链等),金属成分可能刺激下巴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疙瘩,伴有瘙痒或灼热感。 四、内分泌失调 (一)激素水平变化 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影响皮脂腺分泌,导致下巴起疙瘩。此外,雄性激素分泌过多会使皮脂腺分泌旺盛,也易引发下巴部位出现疙瘩。 五、饮食因素 (一)高糖、高脂饮食 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会使血糖升高,促进皮脂腺分泌皮脂,过多皮脂堆积易导致下巴起疙瘩;高脂饮食(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增加体内油脂含量,同样可能引发下巴皮肤问题。 (二)辛辣刺激性食物 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能刺激皮肤,导致皮脂腺分泌亢进,从而诱发下巴起疙瘩。 六、精神因素 长期压力过大、焦虑、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导致皮肤状态变差,增加下巴起疙瘩的风险。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皮脂腺分泌等,使下巴出现疙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青少年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激素波动明显,皮肤油脂分泌相对旺盛,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避免用手挤压下巴疙瘩,以防感染加重或留疤。 (二)女性 生理期前后及孕期的女性需格外关注激素变化对皮肤的影响,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避免使用易引起过敏的化妆品,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 (三)儿童 儿童下巴起疙瘩需警惕湿疹等情况,避免儿童过度搔抓下巴皮肤,及时清洁皮肤,若疙瘩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原因,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2025-10-17 14:05:34 -
得了癣病应如何治疗
癣病治疗包含一般治疗即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药物治疗中局限性浅部癣病首选外用抗真菌药物且要坚持用药至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范围广等情况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但有风险需评估,特殊人群里儿童优先温和外用且遵医嘱,孕妇选外用并遵医嘱,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治疗需足够疗程且要定期复诊评估调整方案。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癣病患者应注意保持感染部位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可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清洗后及时擦干,尤其是在多汗的季节或部位,如夏季、腋窝、腹股沟等,汗液容易滋生真菌,保持干燥有助于抑制真菌生长繁殖。2.避免搔抓:搔抓会导致皮肤破损,一方面可能使真菌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皮肤,加重病情;另一方面皮肤破损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和病程。患者应尽量克制搔抓欲望,可通过涂抹润肤霜等方式缓解皮肤瘙痒感。3.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生活用品,避免将真菌传染给他人。同时,若皮肤有破损,要注意保护伤口,防止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引发继发感染。二、药物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对于局限性的浅部癣病,外用抗真菌药物是首选。常见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有咪康唑、特比萘芬等制剂,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等机制发挥抗真菌作用。使用时需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患处,范围应略大于皮损面积,一般需坚持用药至症状消失后1-2周,以彻底杀灭真菌,防止复发。2.口服抗真菌药物:当癣病范围较广、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时,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风险,在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且不同人群使用需谨慎,例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儿童一般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治疗,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口服抗真菌药物。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癣病时,由于其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上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抗真菌药物,且用药时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疗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防止癣病在儿童群体中传播。2.孕妇:孕妇患癣病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情况。3.老年人:老年人患癣病时,常伴有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外用药物是老年人的常用选择,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依从性,确保正确涂抹药物,同时关注皮肤的耐受性,若出现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四、治疗疗程与复诊 1.疗程要求:无论是外用还是口服抗真菌药物,都需要按照足够的疗程用药。例如外用药物一般需连续使用2-4周甚至更长时间,口服药物也有相应的规定疗程,不能在症状稍有缓解时就自行停药,否则容易导致真菌复发,病情反复。2.定期复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诊,医生可通过观察皮损恢复情况、进行真菌学检查等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更换药物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等。
2025-10-17 1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