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白蛋白偏高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剧烈运动致血液浓缩、脱水致血液水分减少可使白蛋白相对升高;病理性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疾病蛋白尿代偿合成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炎症刺激蛋白代谢;不同人群中老年人需细致排查相关疾病、儿童出现需警惕先天性疾病、特殊病史人群要怀疑原发病复发需及时复诊监测。 一、生理性白蛋白偏高情况及原因 1.剧烈运动因素: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出现水分相对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此时血液中白蛋白的浓度会相对升高,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补充水分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无其他伴随异常症状。 2.脱水因素:如严重呕吐、腹泻等导致机体大量失水,血液中水分减少,白蛋白相对浓度升高,通过及时补充水分纠正脱水后,白蛋白水平可回归正常范围。 二、病理性白蛋白偏高情况及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例如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体内会产生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使得血清中蛋白成分发生变化,表现为白蛋白相对偏高,常伴有贫血、骨痛、肾功能损害等相关症状,需要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2.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时,机体为了维持胶体渗透压平衡,可能会出现代偿性的蛋白合成增加,若以白蛋白合成增加为主,可表现为白蛋白偏高,同时可能伴有水肿、血尿、血压升高等表现,需结合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综合判断。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炎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肝炎活动期等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刺激蛋白代谢,可能出现白蛋白偏高情况,常伴随原发病相关的症状,像红斑、关节痛、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白蛋白偏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若出现白蛋白偏高,需更细致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血液系统、肾脏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应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2.儿童:儿童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较少单纯出现白蛋白偏高,若出现需警惕是否有先天性肾脏疾病或血液系统先天性异常等情况,同时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尿液等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式。 3.特殊病史人群:有肾脏病史、血液系统疾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出现白蛋白偏高时,要高度怀疑原发病复发或病情变化,需及时复诊,遵循医生制定的诊疗方案,密切监测白蛋白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2025-10-20 13:54:22
  • 大人半夜发烧怎么退烧

    半夜发烧时,可通过物理降温(适用于多数人群,用温水擦大血管丰富部位或用退热贴,儿童注意敏感部位,成年人无破损可正常进行)、补充水分(所有人群多喝温开水,儿童少量多次)、调节环境(所有人群保持室温25℃-27℃且通风,避免直接吹风)来处理,儿童超38.5℃精神不佳等、成年人持续超39℃伴剧烈头痛等要及时就医,老年人留意意识和基础病,用物理降温注意力度,孕妇谨慎处理,物理降温为主,高或不退需遵医嘱。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降低局部温度,从而帮助机体散热降温,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儿童使用时相对温和。 补充水分 对于所有人群: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丢失大量水分,要多喝温开水,以补充因发热流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成年人要主动有意识地多饮用,儿童则要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等不适。 环境调节 所有人群: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5℃-27℃左右,室内空气要流通,可打开窗户通风,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吹风,尤其是发烧的人处于风口,可能会加重病情。比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温度调节不当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症,所以要特别注意室内温度和通风情况。 及时就医情况 儿童:如果儿童半夜发烧,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或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比如儿童可能因发烧引发惊厥等严重情况,所以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体温和整体状况。 成年人:若成年人半夜发烧,体温持续高于39℃,或伴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严重感染等疾病,像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都可能导致高烧,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半夜发烧时,要格外留意其意识状态和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发烧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等方面的负担,若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情况要立即就医。同时,老年人使用物理降温时要注意力度,避免皮肤损伤,因为老年人皮肤较为松弛且薄,容易受伤。 孕妇:孕妇半夜发烧要谨慎处理,物理降温是相对安全的方式,如用温水擦拭等。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降温方法,若体温较高或持续不退,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决定了用药等方面需要特别谨慎,稍有不当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

    2025-10-20 13:54:04
  • 静脉血抽哪里

    静脉血抽取部位常见选择有肘部静脉、手背静脉、足部静脉、颈部静脉。肘部静脉是最常选用部位,儿童肘部静脉条件好可优先考虑;手背静脉是肘部静脉不清晰或不适合穿刺时的备选,儿童穿刺要小心;婴儿或特殊病情时可选足部静脉,婴儿穿刺要严格无菌等;非常特殊紧急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时才考虑颈部静脉,但风险高需经验丰富者操作。 常用部位:肘窝处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是最常选用的静脉血抽取部位。贵要静脉较粗,位置较固定,容易穿刺;正中静脉相对较直,采血时操作较方便;头静脉也较为表浅易见。例如,在成人常规体检或一般疾病的血液检查中,肘窝静脉是首选,因为其解剖位置表浅且易于触及和穿刺,操作相对简便。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儿童,若肘部静脉不明显,可能会选择其他部位,但对于能够配合且肘部静脉条件较好的儿童,也可优先考虑肘部静脉。因为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在选择肘部静脉时需要更加轻柔地操作,避免过度损伤血管。 手背静脉 适用情况:当肘部静脉不清晰或不适合穿刺时,手背静脉可作为备选部位。手背的浅静脉较为丰富,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肥胖导致肘部静脉难以触及,或者患者因疾病导致肘部血管条件不佳时。例如,一些肥胖患者或长期输液导致肘部血管硬化的患者,手背静脉就成为抽取静脉血的可选部位。 特殊人群注意:对于儿童,手背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儿童手背皮肤较薄,血管细,穿刺时要准确快速,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要注意固定患儿的手部,避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乱动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血管。 足部静脉 适用场景:在婴儿或某些特殊病情需要的情况下,足部静脉可能会被选用。例如,一些新生儿或无法配合且肘部、手背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足部的大隐静脉等可作为采血部位。但足部静脉穿刺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更加谨慎操作。 特殊人群(婴儿)注意:婴儿足部皮肤娇嫩,血管细,穿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动作要轻柔。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穿刺过程导致婴儿着凉。 颈部静脉 特殊情况选择:在一些非常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如患者病情危急且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时,可能会考虑颈部的颈外静脉等进行静脉血抽取。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颈部静脉穿刺风险相对较高,如可能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风险与注意:对于选择颈部静脉采血的情况,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要充分评估风险。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操作安全。

    2025-10-20 13:54:03
  • 什么是高肌酸激酶血症

    高肌酸激酶血症是血液中肌酸激酶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因骨骼肌、心肌、神经系统相关因素致肌酸激酶释放入血,儿童需警惕遗传因素,老年关注退行性病变与药物,女性特殊生理阶段、男性特定情况需考虑,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病因以针对性诊疗。 高肌酸激酶血症是指血液中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浓度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的病理状态。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及脑组织中,当上述组织发生损伤、炎症或代谢异常时,肌酸激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常见导致肌酸激酶升高的原因 骨骼肌相关因素:剧烈运动可使骨骼肌细胞受损,进而释放肌酸激酶,导致短时间内CK升高;肌肉创伤(如挤压伤、手术等)会直接破坏骨骼肌细胞,引发CK释放;肌炎(包括感染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肌炎等)时,炎症反应损伤骨骼肌,促使CK入血;某些遗传性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等)也可导致肌酸激酶持续异常升高。 心肌相关因素: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坏死,肌酸激酶从坏死的心肌细胞中释出,血清CK水平迅速升高;心肌炎患者心肌组织受损,同样会引起CK升高。 神经系统相关因素:脑卒中(如脑出血、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影响神经对肌肉的调控,导致肌肉异常,进而使肌酸激酶释放增加。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相关考虑 儿童群体:需警惕先天性肌肉疾病等遗传因素引发的高肌酸激酶血症,部分儿童可能因遗传缺陷导致肌肉结构或功能异常,从而出现肌酸激酶持续升高,临床需结合家族史、肌肉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排查。 老年群体:老年人可能因退行性病变(如骨骼肌退行性改变)、药物(某些他汀类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肌病,导致肌酸激酶升高)等因素出现高肌酸激酶血症,需关注用药史及肌肉功能状态,必要时调整用药并评估肌肉健康状况。 性别差异: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如经期、孕期等)肌肉状态可能受内分泌影响,若出现肌肉相关诱因(如运动方式不当等),相对更易引发肌酸激酶升高;而男性若有剧烈运动、心肌梗死等情况时,需重点排查相应病因。 高肌酸激酶血症的诊断与综合判断 高肌酸激酶血症本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一种实验室异常指标,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如肌肉疼痛、胸痛、肢体活动障碍等)、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肌肉活检、脑部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病因,以明确是骨骼肌、心肌还是神经系统等哪类组织病变导致肌酸激酶升高,从而进行针对性诊疗。

    2025-10-20 13:53:23
  • 晚上几点睡觉不算是熬夜

    不同人群不算是熬夜的睡觉时间不同,成年人一般建议11点前睡觉,青少年一般建议10点前睡觉,孕妇一般建议9-10点前睡觉,老年人一般建议10点半前睡觉,各有其因及影响,应分别引导调整至相应睡觉时间以保障健康。 一、成年人不算是熬夜的睡觉时间 一般来说,成年人保证7-9小时的充足睡眠较为适宜,通常建议晚上11点前睡觉不算是熬夜。从人体生物钟角度来看,11点后人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进入修复等重要的生理节律调整阶段,若经常超过11点睡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熬夜超过11点睡觉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同时皮肤也会出现暗沉、皱纹增多等问题,这是因为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受到影响。对于有长期熬夜史且已经出现身体不适的成年人,应逐步调整作息,使睡觉时间尽量提前到11点前,以让身体恢复正常的生理节奏。 二、青少年不算是熬夜的睡觉时间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保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晚上10点前睡觉不算是熬夜。青少年的身体在睡眠中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的发育。如果青少年经常超过10点睡觉,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身高发育等。比如,一些研究对比了作息规律在10点前睡觉的青少年和经常熬夜超过10点睡觉的青少年,发现前者在身高增长速度等方面更具优势。对于青少年群体,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引导,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青少年养成10点前睡觉的习惯,以保障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特殊人群不算是熬夜的睡觉时间需特殊考虑 1.孕妇:孕妇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一般建议晚上9-10点前睡觉较为合适。因为孕妇在睡眠中身体的各项机能能更好地为胎儿提供营养等支持,若孕妇经常熬夜,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早产等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孕妇作息不规律、熬夜会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尽量在晚上9-10点前入睡,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态。 2.老年人:老年人的睡眠需求相对减少,但也需要保证规律的睡眠。一般建议晚上10点半前睡觉不算是熬夜。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各项机能稳定。如果老年人经常超过10点半睡觉,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比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熬夜会使患感冒等疾病的几率增加。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在10点半前入睡,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2025-10-20 13:53: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