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发热定义说什么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常由感染、炎症等多种原因引起,可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观察和护理、使用退烧药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持续发热或伴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1.发热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发热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7.5℃。测量体温的常用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下测温、直肠测温等。在测量体温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时间,以确保准确性。 2.发热的原因:发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因素包括药物反应、过敏反应、组织损伤等。 3.发热的症状:除了体温升高外,发热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寒战、头痛、肌肉疼痛、乏力、咳嗽、喉咙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4.发热的处理:对于发热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体温不超过38.5℃,且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可以采取观察和护理措施,如多喝水、休息、保持身体清洁等。如果体温较高或患者有明显不适,可以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在使用退烧药时,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5.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发热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热时需要更加谨慎处理。老年人可能对发热的反应较弱,需要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孕妇在发热时需要特别关注胎儿的情况。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肺病等,发热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6.就医的时机: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较高、伴有严重的症状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疹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发热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7.预防发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发热的发生。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也有助于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特殊人群在发热时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2025-10-20 13:47:07
  • 发烧是排毒吗

    发烧本质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防御反应,与排毒无关,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发烧需分别注意不同情况,儿童要密切观察体温和精神状态,老年人要关注整体健康状况,孕妇发烧需谨慎并及时就医。 一、发烧的本质 发烧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症状。 二、与排毒无关的原因 1.从医学机制看 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发烧是人体在排出毒素。人体有自身完善的代谢和解毒系统,主要通过肝脏、肾脏等器官来进行代谢废物和毒素的处理,如肝脏参与药物、毒物的生物转化,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代谢废物等,发烧过程并没有直接关联到所谓“排毒”的生理功能。 例如,当发生病毒性感冒引起发烧时,是病毒感染引发免疫系统反应导致体温升高,而不是在排出体内毒素。 2.从临床观察角度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烧,不管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出现发烧情况,这些情况都不存在通过发烧来排毒的机制。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有发热表现,这是自身免疫紊乱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导致的,和排毒毫无关系。 三、特殊人群发烧需注意 1.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烧时变化可能更迅速。如果儿童发烧,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长时间高烧可能会对大脑等重要器官产生影响。例如,3个月-3岁的婴幼儿发烧,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还在发育中,更要谨慎对待,及时采取合适的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松开衣物、用温水擦拭额头等),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抽搐等)需及时就医。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发烧可能是多种潜在疾病的表现,如肺炎、尿路感染等。老年人发烧时要注意监测体温外,还要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有意识改变、食欲减退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发烧可能会加重心、肺等器官的负担,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及时就医评估。 3.孕妇 孕妇发烧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发烧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孕妇发烧时要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发烧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例如,孕期发烧不能自行随意使用药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20 13:46:30
  • 低烧可以泡脚吗

    低烧时可以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但要注意水温控制在38-42℃(儿童37-39℃)、时间15-20分钟,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脚部皮肤破损者需谨慎或避免泡脚。 一、低烧时泡脚的益处 1.促进血液循环 泡脚可以使脚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整体,脚部血液循环改善后,有助于全身血液的顺畅流动。对于低烧患者,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例如,有研究表明,热水泡脚可使足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2.缓解疲劳 低烧时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较为疲惫,泡脚可以通过温热刺激放松脚部肌肉,进而缓解全身的疲劳感。肌肉得到放松后,身体的紧张状态会有所减轻,这对于低烧患者的身体恢复是有益的。 二、低烧时泡脚的注意事项 1.水温控制 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38-42℃较为合适。如果水温过高,可能会使皮肤血管过度扩张,导致身体外周血液增多,进而相对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对于低烧患者可能会产生不适。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他们的皮肤较为娇嫩,对温度的感知相对更敏感,更要严格控制水温,建议水温在37-39℃左右,防止烫伤。 2.泡脚时间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即可。过长时间泡脚可能会导致身体出汗过多,对于低烧患者来说,出汗过多可能会引起脱水等问题,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他们的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泡脚时间。 3.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低烧时泡脚需要特别谨慎。如果是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泡脚可能会对体温调节产生一定影响。对于较大儿童,泡脚时也要密切观察其反应,如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泡脚。另外,儿童皮肤薄,更容易烫伤,所以水温控制和泡脚时间的把握要更加严格。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泡脚时要注意水温,因为他们的足部感觉可能减退,容易烫伤而不自知,进而引发严重的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泡脚要谨慎,避免因血液循环问题导致不良后果。 有皮肤破损者:如果脚部有皮肤破损,低烧时泡脚可能会导致感染加重,所以这类人群不适合泡脚。 总之,低烧时可以泡脚,但需要注意水温、时间以及特殊人群的情况,以确保泡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20 13:46:10
  • 39.5度发烧应怎么处理

    针对39.5度发烧需采取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调节环境、处理衣物、体表降温)、补充水分,及时就医评估,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避免乱服成人药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需更重视并监测生命体征。 一、物理降温 1.环境调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左右,湿度维持在50%-60%,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散热环境,避免过热加重发烧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略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需注意环境温度适宜。 2.衣物处理:给患者穿着宽松、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利于散热,避免穿着过厚或紧身衣物阻碍散热,婴幼儿皮肤娇嫩,选择柔软舒适的衣物尤为重要。 3.体表降温:使用温水擦拭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10-15分钟,可重复进行,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擦拭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擦伤皮肤,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擦拭时动作要轻柔。 二、补充水分 1.饮水安排:鼓励患者多饮用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日饮水量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有所不同,一般成人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儿童需按体重计算,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发热时身体通过呼吸、皮肤蒸发等丢失水分增加,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 三、及时就医评估 1.评估指征:当患者体温达到39.5度时,需密切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抽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剧烈头痛等,若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不同年龄段患者对高烧的耐受和伴随症状有所不同,婴幼儿高烧时更易出现惊厥等紧急情况。 2.医疗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烧的原因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等,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感染性发烧可能由细菌、病毒等引起,非感染性发烧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39.5度发烧需格外谨慎处理,除上述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措施外,避免使用成人退烧药物随意给儿童服用,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儿童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错误用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老年人:老年人39.5度发烧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需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高烧的耐受能力下降,且基础疾病可能因发烧而加重。

    2025-10-20 13:46:09
  • 前胸后背出汗怎么回事

    前胸后背出汗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副作用和特殊人群等。如果出汗异常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1.生理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当身处高温环境或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为了散热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前胸后背出汗可能会增多。 饮食因素: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热饮可能导致出汗增加。 情绪因素: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可能引起出汗。 对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前胸后背出汗,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节环境温度: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避免过度炎热或寒冷。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清淡饮食。 放松心情:通过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 2.疾病因素 感染:如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以及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出汗增加。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引起出汗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出汗异常。 其他: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引起出汗异常。 如果前胸后背出汗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心悸、消瘦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3.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出汗异常,如抗抑郁药、降压药、降糖药等。如果正在服用某些药物,且出现前胸后背出汗的情况,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前胸后背出汗较多可能与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等有关。但如果出汗过多影响日常生活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多汗的情况,这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出汗异常可能与身体机能下降、汗腺分泌减少等有关。在炎热的天气或剧烈运动后,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总之,前胸后背出汗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果出汗异常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并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2025-10-20 13:45: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