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发烧能不能吃红薯

    发烧时可食用红薯,从营养成分看其能供能及补充营养,消化吸收方面相对易被接受但需依人群调整。儿童、成年、老年人群食用各有注意事项,烹饪宜选蒸煮,可搭配清淡食物。 一、发烧时食用红薯的可行性分析 (一)营养成分角度 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以及矿物质(如钾、镁等)。在发烧时,身体需要一定的能量来应对感染等情况,红薯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例如,每100克红薯中约含有2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补充能量,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同时,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对身体的恢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消化吸收方面 发烧时,胃肠道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红薯相对较容易消化。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组合。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可以形成凝胶状物质,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蠕动;不溶性膳食纤维则可以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不过,对于一些胃肠功能较弱、发烧时出现明显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恶心等)的人群,需要注意适量食用红薯,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比如,可以将红薯蒸煮得更软烂一些,以利于消化吸收。 二、不同人群发烧时食用红薯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在发烧时食用红薯需要特别注意量的把控。由于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量食用红薯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如3岁以下)可以将红薯制成泥状,少量喂食;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适量食用蒸煮后的红薯,但也不宜过多。同时,要观察儿童食用后的反应,如果出现胃肠不适症状,应适当减少摄入量。另外,儿童发烧时身体水分消耗较多,食用红薯后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二)成年人群 成年人群发烧时食用红薯相对灵活一些,但也需要根据自身胃肠功能状况来调整。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成年人,适量食用红薯是可以的。例如,每餐食用100克左右的红薯是比较合适的量。但如果本身有胃肠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在发烧时食用红薯要更加谨慎,因为红薯中的膳食纤维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病情加重。此时可以选择更易消化的烹饪方式,如煮得更软烂,并且注意食用量。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发烧时食用红薯也需要关注。老年人群的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消化能力下降。食用红薯时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做得软烂。同时,要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餐食用50-100克左右。因为老年人群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红薯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对于糖尿病老年患者,需要根据血糖情况来调整红薯的摄入量,避免引起血糖波动过大。 三、发烧时食用红薯的正确方式 (一)烹饪方法选择 发烧时食用红薯,蒸煮是比较合适的烹饪方式。蒸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红薯的营养成分,且容易消化。避免采用油炸等烹饪方式,因为油炸后的红薯热量高,且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发烧时身体的负担。例如,将红薯洗净后,放入蒸锅中蒸熟,或者放入水中煮熟,都能保证红薯的良好消化吸收性。 (二)搭配建议 发烧时食用红薯可以搭配一些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汤等。这样既能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又不会给胃肠道造成过重的负担。例如,在食用红薯时,可以同时喝一些白菜豆腐汤,白菜富含维生素,豆腐含有优质蛋白质,这样的搭配有助于身体在发烧期间的恢复。

    2025-10-20 15:50:28
  • 酒精擦浴的部位

    酒精擦浴可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散热面积大或汗腺发达利于散热,但擦浴时各部位有相应注意事项;应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部及足底,因其可能刺激重要器官、引起不适或影响散热。特殊人群中,儿童皮肤娇嫩易酒精中毒,使用需严控浓度并密切观察;老年人皮肤及耐受性差,优先温水擦浴,酒精擦浴要控浓度和时间;孕妇腹部禁擦,其他部位擦浴需谨慎;皮肤过敏者严禁用酒精擦浴,可选择温水擦浴。 一、酒精擦浴可选择的部位 1.颈部:颈部血管丰富,通过酒精擦浴可带走热量。此处大血管浅在,能加速散热。例如颈外侧的颈外静脉,以及深部的颈动脉等周围,擦浴时可促进局部血液流动,利于散热。但擦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血压、心率变化。 2.腋窝:腋窝处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散热面积大。腋窝内有腋动脉、腋静脉以及众多的淋巴管和神经,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散热。而且此处皮肤相对较薄,酒精易渗透,增强散热效果。 3.腹股沟:腹股沟区有股动脉、股静脉等重要血管,血流丰富。擦浴此处可借助丰富的血液供应,加速热量散发。同时,腹股沟部位汗腺也较发达,能辅助散热。但擦浴时需注意避开隐私部位,保护患者尊严。 4.四肢:四肢的皮肤表面积大,可作为酒精擦浴散热的部位。特别是上肢的前臂和下肢的小腿,可沿血管走行方向进行擦浴,如上肢的肱动脉、下肢的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附近,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散热。在擦浴四肢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二、酒精擦浴应避开的部位 1.胸前区:胸前区有心脏等重要器官,酒精擦浴可能刺激心脏,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因为酒精的刺激可能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至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2.腹部:腹部皮肤较敏感,且内部有胃肠道等器官。酒精擦浴可能引起腹部不适,如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酒精的刺激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3.后颈部:后颈部有颈椎等重要结构,且此处皮肤相对较薄。酒精擦浴可能刺激颈椎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4.足底:足底有丰富的神经末梢,酒精擦浴可能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还可能导致患者不适。因为足底血管收缩后,不利于热量通过血液循环带至体表散发。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酒精易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尤其是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即使是较大儿童,若要用酒精擦浴,需严格控制酒精浓度(一般建议25%35%),且擦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无面色苍白、寒战等。这是因为儿童的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酒精吸收后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血管弹性差,酒精擦浴可能损伤皮肤,且老年人对冷热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引起不适。若需降温,优先选择其他更温和的物理降温方式,如温水擦浴。若使用酒精擦浴,要严格控制酒精浓度和擦浴时间,避免因散热过快导致虚脱。 3.孕妇:孕妇腹部不能进行酒精擦浴,以免影响胎儿。其他部位擦浴也需谨慎,因为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孕妇若发热,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温方式。 4.皮肤过敏者:对酒精过敏的人群严禁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这类人群可选择温水擦浴等其他物理降温方法。

    2025-10-20 15:49:58
  • 大人发烧后呕吐怎么办

    发烧后呕吐需初步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补水,要观察病情变化,如监测体温、呕吐情况和全身状况,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致脱水、伴随严重症状等要及时就医,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成人、老年人各有不同需分别留意相关情况。 一、初步处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对于儿童尤其要留意,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呕吐物更容易阻塞气道。比如,若患者是儿童,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 2.适当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再次呕吐。可以每隔几分钟给患者喝5-10毫升左右的温水。对于成人和儿童都适用,但儿童要控制每次的饮水量,防止呕吐。如果呕吐较为频繁,可暂时停止饮水10-15分钟后再尝试少量饮用。 二、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使用体温计监测体温,了解发烧的程度。如果体温超过38.5℃,成人可以考虑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但儿童要谨慎选择退热方式,优先物理降温为主。比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 2.观察呕吐情况:记录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呕吐物为黄绿色胆汁样物,或者伴有血性物质,或者呕吐频繁且量多,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例如,成人呕吐物中有鲜血,或者儿童频繁呕吐后精神萎靡,都需要引起重视。 3.关注全身状况: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腹痛、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如果出现头痛剧烈,可能提示有颅内感染等情况;如果伴有腹痛、腹泻,可能是胃肠型感冒等引起。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烦躁不安或嗜睡等。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持续高烧不退:如果体温持续在39℃以上,经过简单的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应及时就医。因为持续高烧可能会导致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儿童。 2.频繁呕吐导致脱水:表现为口渴明显、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成人如果出现这些脱水表现,或者儿童出现囟门凹陷等情况,说明脱水较为严重,需要尽快就医进行补液等治疗。 3.伴随严重症状:除了上述提到的伴有头痛剧烈、腹痛剧烈、呕吐物异常等情况外,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烧后呕吐更要谨慎处理。在补充水分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和量,防止加重呕吐。同时,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烧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所以当儿童发烧后呕吐时,除了按照上述一般措施处理外,要密切观察其抽搐等情况,一旦发生抽搐,应将儿童侧卧,清理口腔分泌物,及时就医。 2.成人:成人相对儿童来说耐受能力稍强,但也不能忽视。如果成人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烧后呕吐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应更加积极地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就医。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烧后呕吐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需要密切关注血糖情况并及时处理。 3.老年人:老年人发烧后呕吐需要格外小心。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呕吐可能会导致误吸的风险更高,而且老年人发烧后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烧和呕吐都可能诱发这些基础疾病的发作。所以老年人出现发烧后呕吐,应尽快就医,并且在就医过程中要有人陪同,以便及时沟通病情。

    2025-10-20 15:49:42
  • 持续低烧怎么办

    持续低烧可能由感染性(病毒、细菌等)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病、内分泌病、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不同人群原因有别。可通过休息、环境调节、饮食调整进行非药物干预,还需及时就医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持续低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明确持续低烧的可能原因 持续低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性因素较为常见,如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可导致肺结核相关低热)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等。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不同,引发持续低烧的原因也有差异,例如儿童持续低烧可能更多与感染相关,而老年人持续低烧则需警惕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与环境调节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持续低烧的人群来说,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7-9小时,儿童根据年龄不同睡眠时间有所差异,婴儿需12-15小时,幼儿11-14小时等。 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良好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让身体处于舒适状态,有利于体温的调节。 2.饮食调整 提供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像橙子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瘦肉、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均衡性,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老年人则需考虑消化功能等因素,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三、及时就医检查 1.检查项目选择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若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等;对于怀疑结核感染的人群会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等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检测自身抗体等相关指标;怀疑肿瘤的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人群检查项目的选择会有所侧重,例如有结核接触史的人群,结核相关检查会作为重点排查项目。 2.就医后的处理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是感染引起,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病毒感染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细菌感染则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则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如果是肿瘤等其他疾病则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持续低烧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体温变化等。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要注意环境的适宜性,避免穿着过厚或过少。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成人退烧药等,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老年人 老年人持续低烧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下降,要注意观察老年人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消瘦、乏力、咳嗽等。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就医检查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10-20 15:49:28
  • 治脚心发热最快的方法

    脚心发热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疾病等引起,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病因分布有差异,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症状。治疗上,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脚心)、调节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放松身心)、足部护理(选透气鞋袜、温水泡脚);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如感染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内分泌失调用抗甲状腺药、神经功能紊乱用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特殊人群治疗需特别注意,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谨慎用药,孕妇尽量不用药、严重时遵医嘱,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基础病,过敏体质者告知过敏史并密切观察。 一、明确病因 脚心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内分泌失调,像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结核病、肿瘤等也可能有脚心发热的表现。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病因分布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多因感染,而女性在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时易出现脚心发热。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长期熬夜、喜食辛辣等可能加重症状。有相关病史如慢性疾病患者,出现脚心发热可能与基础病活动有关。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脚心,水分蒸发可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用毛巾浸湿温水后拧至半干,轻轻擦拭脚心,每次擦拭时间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1015分钟。该方法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儿童和不宜用药的特殊人群。 2.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正常的代谢和调节功能。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水分摄入。对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可通过听音乐、练习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3.足部护理: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脚部闷热。每天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脚心发热症状。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45℃,时间1520分钟。 三、药物治疗方法 1.针对感染:若明确是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则需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需根据感染类型、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综合考虑。儿童用药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用年龄,避免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调节内分泌: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失调疾病,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此类药物可能有一定副作用,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 3.调节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脚心发热,可使用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用药过程中需关注患者情绪和睡眠改善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降温、调节生活方式等。若需用药,应严格按照儿童适用剂量,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同时,注意观察儿童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 2.孕妇: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可通过物理降温、调节生活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在治疗脚心发热的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 4.过敏体质人群:用药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在使用新药物时,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2025-10-20 15:49: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