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铁梅,女,北京天坛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老年病学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专业特长为心血管疾病。从事临床一线工作25年,对心血管疾病及疑难重症积累了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的检测技术。对老年人多种疾病的综合评价、共病处理及连续管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老年期常见内科疾病和认知障碍的关系、记忆障碍、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老年期痴呆方面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及运动障碍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承担干部保健工作多年,赢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展开
个人擅长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展开
  • 稍微发烧是多少度

    稍微发烧指体温略高于正常范围,不同测量部位正常范围及稍微发烧范围不同,其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环境、自身免疫性疾病初期),应对措施有非药物干预(物理降温、适当增减衣物)、观察与监测(关注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需重视并正确应对稍微发烧情况。 一、稍微发烧的体温范围 稍微发烧一般指体温略高于正常体温范围,但尚未达到高热程度。正常人体温一般通过口腔、直肠和腋窝测量,正常范围有所不同: 口腔体温:正常范围通常在36.3℃~37.2℃之间,稍微发烧时口腔体温可能在37.3℃~38℃左右。 直肠体温:正常范围一般是36.5℃~37.7℃,稍微发烧时直肠体温可能在37.8℃~38.5℃左右。 腋窝体温:正常范围多为36℃~37℃,稍微发烧时腋窝体温大概在37.1℃~38℃左右。 二、稍微发烧的可能原因及相关情况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多与受凉、劳累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对抗病毒,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稍微发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出现稍微发烧情况,且儿童发烧时可能伴有精神稍差、食欲减退等表现。 细菌感染:早期轻度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稍微发烧,比如局部轻度的细菌炎症反应,像轻度的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初期,年龄较小的婴儿如果发生轻微细菌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稍微发烧、吃奶量减少等。 非感染因素 环境因素:在炎热环境中待的时间过长,机体散热不畅可能导致稍微发烧,比如婴幼儿包裹过严、室内温度过高时,婴儿体温可能会轻度升高,这是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如成人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更敏感。 自身免疫性疾病初期: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稍微发烧,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在早期可能只是体温稍有升高,儿童患此类疾病时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及其他伴随症状变化。 三、稍微发烧时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物理降温:对于稍微发烧的情况,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比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婴幼儿皮肤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水温不宜过低,避免引起不适。对于儿童,还可以使用退热贴,贴在额头等部位帮助散热。 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是因环境因素导致的稍微发烧,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减衣物,比如因包裹过严引起的发烧,适当减少衣物有助于散热;但如果是因受凉引起的,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加重病情。 观察与监测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了解体温是呈上升趋势还是有所下降等情况,对于儿童要更频繁地监测体温,因为儿童体温变化相对较快。 观察伴随症状: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如果出现新的或加重的伴随症状,要及时就医。比如儿童稍微发烧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可能提示有胃肠道感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评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稍微发烧时要特别注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因为儿童新陈代谢快,发烧时水分流失相对较多。同时要让儿童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如果是婴儿稍微发烧,要观察其精神状态,如是否哭闹不止、嗜睡等异常表现,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主要通过精神状态等判断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稍微发烧时也要重视,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稍微发烧可能隐藏着较严重的疾病,如肺炎等,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一般状况,如是否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情况,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20 16:06:02
  • 低烧头晕是怎么回事

    低烧头晕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泌尿系统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环境因素及功能性低热等,出现低烧头晕需结合病史、伴随症状及检查明确病因,儿童和老年人出现时需分别关注其特点并及时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低烧头晕 (一)病毒感染 1.常见情况:如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病毒在体内繁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低烧,一般体温在37.3-38℃左右,同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全身不适,包括头晕。研究表明,普通感冒患者中约半数会出现低烧伴随头晕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相对更易受病毒感染出现此类情况,且儿童感染后可能因头晕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 2.流感病毒感染: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时,患者除了高热情况外,也有部分会出现低烧,同时全身症状更明显,如头痛、头晕、肌肉酸痛等,流感在冬春季高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细菌感染 1.呼吸道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早期可能表现为低烧,同时炎症刺激会导致头晕,还可能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肺炎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肺炎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老年人肺炎可能低烧不明显,但头晕等全身症状相对突出。 2.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如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外,也可能出现低烧,并且由于感染引起全身反应,导致头晕,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肾盂肾炎,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宽,相对更易患泌尿系统细菌感染。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低烧头晕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可出现低热,同时累及神经系统时会导致头晕,该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 2.类风湿关节炎:虽然主要表现为关节病变,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烧,病情活动时可能伴随头晕等全身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二)内分泌代谢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情况,同时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可能导致头晕、心慌等症状,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2.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会出现潮热、低烧等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症状,同时也常伴有头晕、失眠、情绪波动等表现,多见于45-55岁左右的女性。 (三)其他情况 1.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可能出现低烧,同时环境不适也可能引起头晕,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在户外劳作或活动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环境因素影响出现低烧头晕。 2.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体温波动在37.1-37.5℃左右,常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身体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可能与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其发生可能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当出现低烧头晕时,需要结合具体病史、其他伴随症状以及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如果是儿童出现低烧头晕,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如果是老年人出现此类症状,要考虑多种慢性疾病叠加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2025-10-20 16:05:46
  • 发烧37.5度需要吃退烧药吗

    发烧37.5℃时,一般人群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多喝温水、物理降温等;6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7.5℃需及时就医,6个月-3岁儿童要观察一般状况,精神好可先非药物干预,有异常及时就医;一般人群非药物干预后体温超38.5℃或不适严重可考虑用退烧药,6个月以下婴儿不自行用退烧药,6个月-3岁儿童因低热影响休息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适合退烧药,要依不同人群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更谨慎。 一、判断是否需吃退烧药的依据 (一)一般人群情况 对于一般成年人,体温37.5℃属于低热,通常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方法。因为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这种轻度的体温升高,非药物干预有可能帮助身体恢复正常体温。例如通过多喝温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通过汗液和尿液的排出带走热量;适当休息,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 (二)儿童情况 1.6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7.5℃需格外谨慎,因为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这时候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因为婴儿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相对较弱,低热也可能是较为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 2.6个月-3岁儿童:如果是6个月到3岁的儿童体温37.5℃,首先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儿童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可以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像松解过多的衣物,帮助散热,但如果儿童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情况,即使体温37.5℃也建议及时就医。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一般人群 1.补充水分:多饮用温开水,每天保证摄入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体温下降。可以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胃肠道负担。 2.物理降温: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这些部位血管丰富,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每次擦拭时间可保持10-15分钟左右。注意室内温度要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左右,避免擦拭后受凉。 (二)儿童人群 1.6个月以下婴儿:不建议采用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因为婴儿皮肤吸收能力相对较强,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是保持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在24-26℃左右,适当减少衣物和包被,促进散热,但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婴儿的一般状况。 2.6个月-3岁儿童:同样可以采用松解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方式,但要注意动作轻柔。如果儿童体温持续上升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三、何时需要使用退烧药 (一)一般人群 当通过非药物干预后体温仍持续上升,超过38.5℃,或者身体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但使用退烧药也应谨慎,遵循能不用尽量不用的原则。 (二)儿童人群 1.6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7.5℃时一般不自行使用退烧药,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以及用何种药物。 2.6个月-3岁儿童:如果儿童因低热出现明显的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影响休息和精神状态的情况,在就医评估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适合儿童的退烧药,但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自行随意用药。 总之,对于发烧37.5℃是否需要吃退烧药,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特殊人群如婴儿等要更加谨慎处理,及时根据具体表现采取合适的应对方式。

    2025-10-20 16:05:22
  • 脚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水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心源性水肿主要因右心衰竭致体循环静脉淤血等;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肝源性水肿主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相关因素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由血浆蛋白减少或维生素B1缺乏等引起;内分泌代谢性水肿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可致;其他原因包括静脉回流受阻(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性水肿(如钙离子拮抗剂引起)。 肾源性水肿 原因:常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比如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病情迁延不愈,长期的肾小球损伤会影响其滤过功能。年龄上,儿童患肾病综合征相对较多见,儿童肾脏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肾源性水肿;不同性别在肾源性水肿的发生上无显著差异,但一些肾脏疾病的发病可能与性别相关的基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中,长期过度劳累、感染等情况可能诱发肾源性水肿,比如经常熬夜、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更易出现肾脏功能的紊乱进而引发水肿。 肝源性水肿 原因:主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同时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以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导致水肿。例如,有长期乙肝病史的患者,病情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出现肝源性水肿。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乙肝等肝病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流行特点;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某些肝脏疾病的感染率可能有性别相关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饮酒人群患肝源性水肿的风险较高。 营养不良性水肿 原因: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或维生素B1缺乏,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生成增加,从而引起水肿。比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年龄上,儿童如果存在营养不良情况,可能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并出现水肿;对于老年人,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也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人群的营养摄入情况因性别相关的生活习惯等可能有一定不同,比如女性可能在节食等方面相对更常见一些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长期素食、过度节食等是常见的引发因素。 内分泌代谢性水肿 原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粘多糖在组织间隙沉积引起黏液性水肿,可表现为脚水肿。还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导致钠水潴留引起水肿。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例,中年女性相对更易患此病。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影响生长发育;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甲状腺疾病导致水肿的风险。 其他原因 静脉回流受阻: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导致脚水肿。年龄上,老年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活动相对较少,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产后女性由于血液高凝等因素也有一定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长途旅行久坐等情况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水肿的风险。 药物性水肿:某些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等可能引起脚水肿,这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不同年龄、性别使用相关药物时都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水肿等不良反应。

    2025-10-20 16:05:06
  • 发烧肌肉酸痛怎么引起的

    发烧肌肉酸痛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和细菌(如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别引发相应炎症反应致发烧肌肉酸痛;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及中暑、药物不良反应等,也会导致发烧肌肉酸痛。 一、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烧肌肉酸痛 (一)病毒感染 1.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发烧,同时炎症介质释放会引起肌肉酸痛。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体内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水平升高,这些介质会作用于肌肉组织,引起肌肉的酸痛感,且发烧症状较为明显,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甚至更高。 2.其他病毒:如腺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呼吸道等部位时,同样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烧,并且伴随肌肉酸痛。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腺病毒后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感染腺病毒时,发烧肌肉酸痛的症状可能相对较为突出,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反应可能更为强烈。 (二)细菌感染 1.链球菌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猩红热等疾病,除了有发热、皮疹等表现外,也常出现肌肉酸痛。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烧,同时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引起肌肉酸痛。在儿童群体中,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需要密切关注,因为链球菌感染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 2.其他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引起肺炎时,也可能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的情况。细菌感染肺部后,机体为了清除病原体,启动免疫防御机制,炎症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同时炎症累及肌肉组织引起酸痛。对于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细菌感染引起发烧肌肉酸痛时,病情可能发展较快,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烧肌肉酸痛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虽然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但在疾病活动期时,也可能出现发烧伴有肌肉酸痛的情况。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同时炎症反应扩散可能导致全身肌肉酸痛,体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多见,尤其是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病情容易反复,需要长期管理。 2.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情活动时,可出现发烧,同时伴有肌肉酸痛。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攻击多种组织器官,包括肌肉组织,导致肌肉酸痛和体温调节异常。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育龄期女性多见,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监测。 (二)其他非感染性因素 1.中暑: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或停留,人体散热困难,可引起中暑。轻度中暑时可能出现发烧,同时由于体温过高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导致肌肉酸痛。例如在夏季高温天气里,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若没有做好防暑措施,就容易发生中暑,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中暑,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2.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发烧肌肉酸痛的不良反应。例如一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个别人群使用后可能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等症状。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发烧肌肉酸痛等不适,需要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2025-10-20 16:04: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